第九层 第十层 《红楼》索隐(5)

 

  《红楼梦》中有根源
  ——潢海铁网山樯木考
  第十三回秦可卿之丧,贾珍寻上等棺木,薛蟠来荐,他家木店里存有“老千岁”要的“樯木”板,出自潢海铁网山,“先父带来的”。铁网山一名,再见于第二十六回,冯紫英口中。
  今考潢海,即“辽海”的变词。古潢海,即辽河。辽河之西源出古北口外五百余里,一直东流,沿途受北、南三条河水,至开原西北,会克尔素河而入边,是为辽河。潢水蒙古语称喇穆楞①。复考康熙二十一年,自开原至铁岭途中行围,其地名“三塔堡”(今名“山头堡”),在铁岭城北。此一带即明朝的辽海卫(在昌图),正属“潢海”。
  冯紫英随父至铁网山打围,“三月二十八去的,前儿(四月二十四)也就回来了”。是自京师至辽东二十多天的旅程往返,正合铁岭方位。
  从薛蟠语气可知,他家是辽北人——也许即是铁岭人。
  “铁网山”,铁岭之化名,已可论定。
  附:
  “樯木”考
  雪芹在书中特笔点出“潢海铁网山”,又复写明:此山出“樯木”,又是清府“打围”的地方。
  据此,已然考明:潢海即辽海,因辽河上游之西辽河本名潢水,而“辽海”是明代于辽北的名称,在今昌图县(铁岭地带),而此地辽河常常常泛滥,附近形成汪洋“泽国”,故土人呼为“辽海”,并有“辽海屯”之地名(参看《沈故》《清史稿·地理志》等书)。潢水,蒙古语谓之“锡喇穆伦(或记音作楞)河”,长千余里。
  铁岭以北有“三塔堡”(今为“三头堡”)是打猎的围场;还有其他围场——故书中特写冯紫英到此打围,往返近一月之期程(铁岭距京师约1500里也)。
  是故“潢海铁网山”者,实即“辽海铁岭”之变词隐语——“铁山”即“铁岭”不言而喻。“网”字楔入寓“罗网”围猎义,又借佛经“铁围山”一词而互为照映之文字妙法也。
  然后再看:薛蟠对贾珍讲的一席重要语言:
  一、“樯木”(棺木料)产于潢海铁网山;
  二、其父带来(为义忠亲王所留);
  三、帮底厚八寸;
  四、纹若槟榔,味若云檀麝,扣之叮如金玉;
  五、作了棺材,万年不坏。
  此种特点,表明所谓“樯木”者,又实即铁岭所产之巨楸木是也。论证理由如下:
  第一,据康熙十年、民国四年《铁岭县志》,物产所列之木类皆有楸木。民国十六年县志又云:“结实者曰果松,无子者曰杉松,脂多者曰油松。……楸木,可为枪杆、船桨;质坚韧。”
  第二,《中华大字典》引《说文》楸字,王注谓始见于《左》襄八年传,字作“萩”,而《山海经》作“木肃”,故知“楸”字始于周、秦之间。又引《本草纲目》:“楸有行列,茎干直耸可爱。”
  第三,楸,即梓之赤者,亦见上引字书所列。
  第四,梓,自古为棺木良材,始见于《后汉书·明帝纪》“梓宫”注,谓“以梓木作棺”是也。
  第五,据铁岭学者李奉佐函告:果松俗呼红松;楸木俗呼野核桃树。皆宜做栋梁、棺材、家具。大者径二三尺,今已罕见。
  第六,据《本草纲目》之(释名)《集解》,论析至为详悉,今不繁引。李时珍大师结论云:“梓树,处处有之,有三种:木理白者为梓,赤者为楸。梓之美文者为椅。楸之小者为椁V罴沂枳ⅲ獯畏置鳌?
  综上可知:《红楼梦》中所写之“樯木”,实即梓楸之一种特佳者,“纹若槟榔”,是“椅”之“美文”特征。“茎干直耸可爱”,正是桅樯之势。“作枪杆”,是其细者;“作船桨”,可见与船事有关;作棺木,又正是《红楼》此一情节之主题——可谓无一不合,丝丝入扣。
  按《大字典》引陆玑诗疏,楸之疏理白色而生子者为梓。《埤雅》云:“梓为百木长。”故呼梓为木王。罗愿云:屋室有此木,则余木皆不震。而李时珍亦云:木莫良于梓。可见楸梓在众木中其位尊而其质良。楸性坚韧,茎干直耸,细者可做枪杆,则粗大者正可做桅杆,故雪芹变其名曰“樯木”。纹若槟榔,指色赤而有纹理,是楸而非梓之证。至于李时珍谓梓“处处有之”,盖指一般较小者,字书引“藏器”云“生山谷间”,是则山上所生,又正合“铁网山”所产之叙义。
  雪芹笔下的樯木,当为三四百年前的一种特佳的树种,故为罕得之品。书中薛蟠追忆,此“梓宫”良材是他“家父”从潢海铁网山带来,又可知其乡邑必距此“海”此“山”甚近,或即其原籍之地。
  这一切,在“小说”中为有意变词寄意,不欲直言;而在考索所隐之真事者视之,恰恰是极为重要的真实线索——亦即所寓史迹的“窗口”“阶梯”。
  综上所述,雪芹笔下写及铁岭历历分明,可供研考祖籍时作为一项不可忽视的文献资料。
  ①潢水名(清一统志)辽河。其西一源,即锡喇穆楞河。源出古北口五百余里克什胜界内之伯尔克和尔果。东流经口外诸蒙古驻牧地。北受哈喇穆楞河。南合罗哈河。又东南至开原西北边外。会克尔素河。入边为辽河。锡喇穆楞,即古潢水也。

 

资料收集于网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书由“云中孤雁”免费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