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 大观园建筑小谈

 

  一年多了,总想写一篇题为《南北两“大观”》的文章,从园林艺术、古建筑等学术角度,谈谈我对北京、上海两个大观园的感想。但一直未写出。时间忙乱是主要原因。去年深秋陪几位开会代表去上海大观园,巧遇宣武区正副区长二位同志,正在上海大观园主任陪同下参观。原来南北大观园已结为“姊妹园林”了,这真是十分有趣的事情。
  北京大观园在工程进度上是非常快的,在布置上,是忠实于《红楼梦。原作的。如怡红院与潇湘馆的距离,稻香村的位置,沁芳桥、沁芳亭的位置等等,都深得原作的意境。在建筑风格上,北京大观园完全是皇家苑围的规模、京朝派的风格──,要特别注意到:大观园是皇家苑圃,供贵妃省亲凤舆驻辞之所,而不是荣国府贾家的花园呀!
  北京大观园的大门,修得十分漂亮,象王府的门,象颐和园的门,超过了《红楼梦》中所写的华丽程度。原文“那门栏窗境,俱是细雕时新花样,并无朱粉涂饰”,现在则是朱漆大门了。值得赞赏的是大门黑地金字匾上“大观园”三字,是集唐人碑的正楷,在严而挺秀,配得上这个园子。如让时下俗手一涂,那就糟了!西番莲花样的石刻,限于现在工艺水平和时间,比较粗糙,那是可以原谅的。
  进门大假山,不够高,也无大树,不能体现原文“一带翠蟑挡在面前”、“好山、好山”的气势,自是十分遗憾。但也无更好的法子。更有引人发笑的是“曲 径通幽处”的匾额,因原书中“莫如直书古人‘曲径通幽’这旧旬在上”一句,便刻了“曲径通幽处”五字。加一“处”字,便不含古代园林惯例,露怯了。书中清清楚楚只写四字,为什么加个“处”字呢?
  沁芳亭十分精美,只可惜低了些。感觉上似乎不是“桥上有事”,而只是水边敞轩。
  潇湘馆在沁芳桥边,这里设计很好,体现了原文的构思。院中布局也好。遗憾的是北京种竹不能很快成林,没有“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的“千百竿翠竹遮映”,如何能成为潇湘妃子的潇湘馆呢?但这限于自然条件,一时无法可想。要稍待岁月,北京是可以种竹成林的。附带说一句潇湘馆柱子、门窗油漆成浅绿,又画上竹叶,弄成文明戏布景的样子,太怯了。这哪里象皇家贵妃的省亲别墅,又哪里象黛玉吟咏的高雅“书房”呢?
  恰红院比《红楼梦》中写的要阔气多了。是北京大观园最华丽的处所,以后文中多提到,在此先不多说。总结一句话:北京大观园好处是符合原书设想,交通便利,参观方便。困难是缺少活水,四周高楼烟囱太多,风景被破坏了。

 

资料收集于网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书由“云中孤雁”免费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