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老板有错:诸葛亮vs.刘备(2)

 

  这则故事,可看出法正的性格:有一回,刘备迎战曹操,战况激烈,众人急劝刘备避雨(“矢下如雨”),刘备大怒,不肯,法正向前站在刘备面前,当挡箭牌,告诉刘备,你不退,我也不退。刘备只好避退。
  法正会这种表演艺术,加上他的脾气硬,获得信任,所以,诸葛亮叹说法正如果还在,必能劝阻刘备东征,主要还在于法正连说带演,不怕死,符合劝诤的功力,这不是一板一眼、谨守君臣分寸的诸葛亮所学得到的。
  有史家怀疑,诸葛亮赞成刘备伐吴,否则为何不闻诸葛亮反对?这个推断很离谱。首先就忽略了陈寿在《法正传》里用了“群臣多谏”这四个字,表示反对者众。只是《三国志》记事向来残缺不全,未加详载,裴注就引用史料记下赵云的反战建言。但不管什么人来劝,效果可能都不大,刘备人在气头上,恨在胸口烧,惹不起,劝不动。有一个叫秦宓的人(时任“从事祭酒”一职),表示从天时看来,出兵不利,刘备嫌他乌鸦嘴,把他关进监牢,后来才获释。
  不必为诸葛亮辩护
  从史料看来,诸葛孔明并未劝阻刘备御驾亲征。但身为首席谋臣,对主子的错误决定,如果未加劝阻,不是显得很笨,就是很坏,不符合众人对诸葛孔明完美形象的期待。于是,《三国演义》第八十一回安排诸葛亮“苦谏数次,只是不听”,后来引领百官,力劝刘备,伐吴可以,但不必御驾亲征,“命一上将军伐之可也,何必亲劳圣驾”?刘备心志动摇之际,张飞却闯进来抱着刘备的腿大哭,说:“陛下今日为君,早忘了桃园之誓!二兄之仇,如何不报?”张飞话说得绝,此仇非报不可,若报仇不得,宁死不和刘备相见。刘备就这样感情用事,亲自出征,诸葛亮说什么也没用了。
  依小说所说,诸葛亮力谏了,是张飞坏了事。而罗贯中一直塑造刘备的仁者形象,到此时也顾不得了。《三国演义》第八十一回写秦宓在刘备出发前,再三劝阻,惹恼刘备,命人斩杀,众官求情,免于一死,下狱。孔明上表,一来为秦宓开脱,二来劝刘备以大局为重,不要对吴兴兵,言辞恳切,文情并茂。可惜刘备心意已决,众将官也只能眼睁睁看着老板犯错。

 

 

 

资料收集于网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书由“云中孤雁”免费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