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侃水浒

  提起打虎武松,谁人不知,哪个不晓!不过今天煮酒不打算聊武松的两膀神力和惊人武艺,想聊的是武松这个 人 ~小说里把武松当作英雄,这里的“英雄”应该是小说成书那个年代的概念,跟我们现在对“英雄”这个概念的限定和理解是有所不同的。我们霸道一点,就以现在对“英雄”一词的理解来评评武松 -- 评的结果是:武松配不上“英雄”二字!
  我们现代人对於“英雄”是怎么理解的?煮酒以为,“英雄”的行为应该包含两方面含义:
  1 主观动机是利他、利社会的;
  2 富于牺牲精神;
  以此标准,我们来看看武松够不够“英雄”的标准~武松的所谓“英雄壮举”,如打虎、杀庆等,虽然在客观上令社会和小百姓受益,但武松做这些事情的主观动机却首先是出于自身利益的 -- 他不把老虎打死,他自己就得玩儿完,因此打虎实际上是一种求生本能的延续;杀庆是为兄报仇,这个虽然比打虎在境界上高了一层,但毕竟还没有脱离开小我的层次(与鲁达比相去远矣!)
  至于为施恩报仇醉打蒋门神夺回快活林,武松在这个行为中的主观动机虽然有相当一部份是讲义气和显示自己武功的成份,但多少还是搀杂了依附权贵的成分,因此与鲁智深的一系列纯粹利他的侠风义举相比,实在谈不上有多高尚。如果说武松在打蒋夺店这个时候依附权贵的动机还不十分突显的话,到了他欣然接受张都监的任命并最终完全信任和听命于张都监的时候,武松这种不很高尚的动机就表露无遗了。
  [注:“不很高尚”并不意味着道德低下,而是道德平庸之意。希望武松米们不要误解。]
  终武松一生,他没有一次出手是为了与自己毫不相干的小百姓的利益。他后来几次救援鲁智深完全出自某种义气和搭档间的本能,还是与小百姓无关。这与鲁智深的作为形成鲜明对比!鲁智深几乎每次出手都是为了维护与自己毫不相干的小百姓的利益。即使与李逵相比,武松也是多有不如,相信许多朋友都可以顺手拈来两个李逵出於纯粹利他动机的义举。(这里只谈动机,不谈结果。李逵的许多义举的结果都是灾难性的 :-( )
  上山落草之前的武松,整个就是一个满怀希望与统治阶层合作而不得的角色,在这一点上,他与那个既满怀希望更千方百计不择手段主动争取合作的杨志相比,境界没高到哪里去;算是五十步笑百步吧。随着对官府和社会黑暗现实的认识的逐步加深,尤其是在入伙鲁、杨二龙山和上梁山之后,武松的政治觉悟的确有所提高,这突出表现在武松对招安的怀疑和抵触态度上。然而,这不过是其政治觉悟方面的进步,我们实在找不到其个人私德方面有所提高的证据。
  我所谓的“个人私德”,在这个地方,说白了就是你把跟你毫无关系的弱势群体、小老百姓放在一个什么位置上。在这一点上,那个憨猛粗直的老鲁堪为完美典范!而武松差得可就太远了。
  武松让煮酒比较喜欢的几个方面是:
  1 严辞拒绝嫂子的勾引,表现了人类基本的道德水准;2 有钢骨,极要强,决不愿委曲做人。他在柴府上对柴进的冷嘲热讽、断臂后对宋江说的话,就是明证;3 对胞兄情深义重,对宋江、施恩等也算义气深厚,断臂后还留下照看重病缠身的林冲,是个重感情、很念旧的人;这些大约是武松身上最亮的闪光点了。
  总的来说,武松的道德水准一般或中等偏上一点点;比李逵略有不如,跟老鲁则完全无法相比,但比杨志略优。由於武松的绝大部分行为中缺少明显利他的成分,因此按照现代人的标准,武松难称“英雄”。
  董平在梁山英雄座次上的排名是第15位,在马军五虎中位居末席。那么董平武力究竟如何呢?
  煮酒以为,英雄座次是梁山人物军政能力和资本的一个综合性的排名,而马军、八骠、小彪远探、步军头领、步军将校则是一种纯军事能力的排名。武力属於军事能力范畴,因此我们在讨论董平武力时可以基本舍弃英雄座次那个排名,而只关注后面那个排名系统。
  在后一排名系统中,纯军事能力虽然未必完全等同于单挑武力,但两者关系十分密切。而且这套纯军事排名应该是轻特技能力、而重常规武力的。否则以张清的飞石手段无论如何也不应排在杨志、索超之后。同理,花荣的神箭曾令秦明、甚至卢俊义大惊失色,他为何没有排在五虎之首呢?
  正因为水浒的这种排名带有明显的重常规武力而轻特技武力的倾向,因此本文亦采用同样的指导思想来分析董平的武力。
  董平位居五虎之末,按照一般的猜测,他的常规武力比之关胜、林冲、秦明、呼延是要略逊一筹的。按照五人的实际战例来看,也的确如此。这一点就不赘言了。那么董平与八骠相比又当如何呢?
  首当其冲的就是八骠之首小李广花荣!花荣最拿得出手的战绩是:
  1 与秦明四五十合战成平手;
  2 20合令彭屺力怯;
  3 对田虎手下先锋悍将董澄战30余合,似乎占据上风;复以一敌二耐心缠斗董澄及其偏将沈骥,为取得此役全胜立下首功。这个董澄非比寻常,与朱仝仅交手10合出头即令美髯公知难而退。
  董平最有说服力的战绩是:
  1 与韩涛交锋不久即占据相当优势 --- “董平那对铁枪,神出鬼没,人不可当”,迫使宋江临阵换将。对比秦明20合令韩涛力怯急欲逃走,董平武力之猛实不遑多让。
  2 与徐宁单挑50余合占据一定优势 --- “交战良久,宋江恐怕徐宁有失,便教鸣金收军。徐宁勒马回来。”徐宁与董平之战的情景,与三国演义中凌统力抗张辽最终令孙权恐其有失火急鸣金并派吕蒙接应回来十分相似,可见徐宁比之董平是略逊一筹的。
  3 一败高俅之时董平与对方节度史王文德大战30合,令对方料赢不得,大叫“少歇”回阵后再也不敢与董平单挑。可见董平武艺在其之上。
  4 征大辽时与辽国皇侄、号称有万夫不当之勇的上将耶律国珍大战50合,抢得上风并最终趁乱搠死国珍。
  平田虎灭王庆的就先不列了。
  可见,若论战绩,董平只在花荣以上不在其以下。既然花荣都只能堪堪与董平持平,其他八骠就更不在话下了。不过为全面严谨起见,还是逐一简略点评一下吧。
  现逐一简评其他八骠头领及其他武力出色的人物杨志。此人与林冲用朴刀相斗,斗至50合马上要落败时幸得为白衣秀士叫住,堪堪保住颜面;与已恶斗花和尚40合的呼延战40余合,知难而退,再次保住不败之身。因此虽然杨志号称未尝一败,实际这个不败金身来得可实在不怎么光彩。杨志对敌二流武将的战绩也乏善可陈,二败童贯时跟个兵马都监坑吃了30余合,最后还是借了史进的光才得斩将;破大辽时杀的也不是什么重量级人物。因此论战绩,杨志明显逊于董平。
  史进尝有一败,且对方并非史文恭那般顶级人物,因此九纹龙武力亦难撄董一撞之锋锐。(“一撞”为水浒重要源头平话中对董平之称,在水浒中也有出现)
  徐宁在与董平的正面交锋中已自堪堪为逊。
  索超尚微逊于杨志,是以更无法与董一撞争锋。杨志、索超的武力比较另文详述。
  朱仝明显逊于花荣,当然不是董平之敌。
  穆弘徒有“没遮拦”之勇名,却了无过人战绩,不论也罢。
  张清枪法寻常,此为定论,自然无法与双枪将相抗。
  倒是小彪远探中的病尉迟的武艺手段,大有可观;但说到战绩,毕竟还在花荣、杨志之下。
  扑天雕李应曾十七八合击败祝彪,表现抢眼,可惜此公上山之后身负要职,鲜于阵前披坚执锐。
  除上述实战表现之外,原文中还有如下线索可以帮助我们判定董平的武力:
  1 梁山五虎在刚出场时多被赞为“万夫不当之勇”,董平亦有此赞。但八骠却无一人获此赞誉。
  2 一败高俅时,宋江和吴用商议要打朝廷一个下马威,在点将时吴用道:“他十路军马都到济州取齐。我这里先差两个快厮杀的,去济州相近,接着来军,先杀一阵。这是报信与高俅知道。”宋江道:“叫谁去好?”吴用道:“差没羽箭张清,双枪将董平,此二人可去。”
  董平、张清杀伤力之猛,可见一斑。
  3 梁山一战童贯大摆九宫八卦阵之时,董平为八员主将之选。其他七人分别是:关胜、林冲、秦明、呼延、杨志、史进和索超。当然花荣和徐宁也担任重职。
  4 梁山与大辽20余万大军进行总决战时,宋江选派五虎为攻击辽军主阵的主将,八骠及小彪远探等仅为副将。既为两军决战,必无儿戏,如果董一撞没有超强的武艺手段,怎能忝列五上将之选?
  综上,董平在马军之中,单挑武力仅排在卢、关、林、秦、呼之下,而明显高于八骠中的大部分人物。
  由於马战与步战不太好直接对比,凭感觉董平大致与鲁智深和武松相若,甚至攻击力可能还更强一些。
  对於孙立之被摒于36天罡之外,煮酒虽亦无成熟想法,但还是想拿出来就教于各位高手。
  我觉得主要是两个方面促使宋江对孙立抱有一定防范和警惕心理。这两个方面分别是:
  1 孙立的小集团达到8人,且其中三人都颇富智计;2 孙立主动献计打入祝家庄做梁山内应其中第二方面更易引起宋江的警惕。下面展开分析一下。
  由於梁山座次是第71回定下的,因此如果要研究座次方面的问题,只能在前70回中找原因。
  梁山上的非宋江系山头大约有这么几个:晁盖系,鲁智深系,还有那三个军官系(关胜、呼延、张清),一个江湖系(樊瑞)。
  穆弘、李俊、燕顺、欧鹏等小系基本可以看作宋江系。
  对於晁盖系,由於历史原因,他们始终视宋江为救命恩人(实际也的确如此),本身利益方面也无太大冲突,因此宋江感觉尽在控制之下,基本不会有防范警惕心理。
  鲁智深系。此系中四位中坚人物之一武松,与宋江渊源颇深,更兼鲁智深、史进无私坦荡的品格,恐怕搁任何人,都不会防范他们。四位中有三位都无须设防,因此整个派系对於宋江来说也基本无须忧虑。
  三个军官系和一个江湖系都是败军,人数各只有三人,本来就难以搅起什么大浪,更兼四系都是梁山手下败将,在梁山上的政治地位只能处於从属地位。其中势力相对来说较大的两系 ---- 关胜系和呼延系,由於首脑人物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 (秉性忠义) 与宋江明显合拍,因此宋江对其均欣赏、信任有加。
  孙立这一系,共有八人,分别是:孙立、孙新、顾大嫂、解珍、解宝、邹渊、邹润、乐和。该系人数众多,且与宋江无旧(!)。除此8人之外,另有杨林、邓飞,亦与孙立“至爱相识”,可见孙立之魅力和隐隐然领袖能力(!)。而且这8人中的前三人都颇富智计,孙立的下面再说,孙新是策反孙立大闹登州的总导演,顾大嫂是副导,而且顾大嫂后来在梁山攻击东平府时担任过特务工作,进退有度,慢说梁山另外两位巾帼难望项背,即令绝大多数好汉恐也无此冷静、智计。
  这个派系首脑人物的心机智力以及孙立的个人魅力,构成了宋江防范和警惕的潜在理由。
  最关键的是孙立主动献上的这条打入祝家庄做内应的计策,令宋江对其人大起防范之心。
  孙立此计,实施极为成功,但其整个行为却在两个方面犯了宋江的忌,令宋江不得不忧心忡忡:
  1 孙立此次计策,是梁山首次运用内应计策,其计谋之深、之毒,令人不寒而栗。柴进后来打入方腊内部的行为,很难说不是受到此次计谋的启发。(张清打入田虎内部的就不说了,因为那20回我们都不作数) 任他是谁,手底下放个智计城府如此这般的人物,都不会睡得太踏实的。
  2 孙立此计的成功,直接建立在旧友信任的基础之上。
  这一点虽与上面第一点有交集,但还是可以单列出来谈谈的。
  梁山上的豪杰之间,也包括宋江、吴用等有权谋、智计的人物,彼此的交往很讲究一个襟怀坦荡、肝胆相照。虽然许多好汉如鲁智深、武松、杨志、石秀、燕青等等都是“精细之人”,处江湖之险,自我保护意识很强,但在朋友之间的交往上却不耍什么心眼儿。
  梁山上的许多关系,其实也是建立在多年前相识的基础上的,如宋江与花荣之间就是多年前草草见过一面,后来宋江有难,花荣马上来信请宋江来清风寨避难。宋江与武松之间的关系,其实也是如此。
  可这位孙提辖,为了自身利益,一出手就狠狠地算计了朋友一把。不能不说,孙立此举,无形中违背了宋江多年来奉行的行为准则 (对朋友不耍心眼,多年前的朋友关系依然可以绝对信任)。
  那位说了,宋江自己对朋友就很不够意思,他有什么资格去指责别人!
  我觉得在这个问题上,宋江可能有种双重标准,作为山寨之主,为了达到某种政治目的,他可以不择手段,但他无法容忍其他人这么干。而且宋江除了最后拉李逵一起死之外,并没害过他欣赏的好汉本人 (家属不算)。总之,这个问题比较复杂,这里不想展开了。
  基於这些原因,宋江对孙立集团是抱有一定戒心的,对孙立本人更有较深成见。我觉得这基本上可以构成宋江人为压低孙立在山寨上地位的原因。
  草草为上,不通之处想必甚多。望各位不吝赐教。 刀兄文中提到的一些问题,现逐条回复如下。为了避免误会,我一律采取原文引用的方法,而不做rephrase或引伸。但决没有逐条反驳的意思。这个还请刀兄理解刀兄言:
  在此先说明一下,孙立的智谋能力并不算很突出,他在祝家庄做内应时的计策均为吴用所授。
  煮酒答:
  1 孙立献出的内应之计,是一个军事行动的总计划、宏观计划;而吴用的所有智谋运用,都是以孙立这个总计划为基础所进行的微观设定。应该说,两人分别负责不同的层面,都表现出了智慧。
  当然,让孙立象吴用那样做出周密细致的微观计划,孙立基本没有这个能力;而让吴用处在孙立的位置上(与栾廷玉的关系),吴用肯定也会想到。吴用的智谋明显高于孙立,这个是无可质疑的。但是正如刀兄提到的,孙立在打入祝家庄之后能成功地执行吴用事先的安排,势必需要他依靠自身的机智 (甚至是急智) 来排除一切不利因素、应对一切突发情况。我觉得在这方面孙立也表现出了过人的智慧。
  总体上,孙立在宏观计划和微观执行这两个层面都表现出了过人的智慧。我觉得不能因为他在智计方面不如吴用、朱武,就忽略其智谋能力。
  2 更重要的是,我前文强调,如果孙立仅仅具备过人智计,这未必会令宋江特别忌惮。关键是孙立既有相当智计,同时又表现出很深的城府 (能骗得祝家庄高层的绝对信任),而且其计谋还利用了昔日同窗的信任,这三方面揉在一起,这样一种综合素质,才是宋江所特别忌惮的。
  刀兄言:
  但我们也要考虑这一点:孙立拉家带口好几十人,又是朝廷军官出身,这么就投奔梁山,又没有相熟的人(邹渊认识三个,不过他和他认识的人都属于小角色),梁山泊肯定怀疑他们。孙立也知道梁山泊会怀疑,因此他会主动设法让梁山泊释疑的。是的,他们得交一份投名状,才能让梁山人放心。所以我认为,当孙立主动要求做内应时,他的想法应该是证明自己清白的成分较多,不择手段、背叛好友、纯是为了立功的成分较少。如果确如我所说,那么当宋江想到孙立的这次行为时,就会心平气和多了。
  煮酒答:
  1 其实,拖家带口上梁山,比自己孤身一人上梁山,似应更能减少山寨的疑虑。三国演义中蔡氏兄弟诈降江东,正是因为没有把家属带过来所以才引起周瑜的怀疑。
  如果孙立上山后将自己的家眷完全交由宋江控制,我想宋江应不致对孙立等人有太多怀疑吧?
  因此,我觉得在孙立“主动要求做内应、背叛旧友”的行为中,自保释疑的成份并不能很好地解释这一行为 (因为明明存在其他手段得以自保),而含有相当大的为山寨立功以图进身的功利成份。
  2 退一步讲,即使煮酒认可刀兄的观点 ---- 孙立献内应之计的主要动机是自保释疑而非图取进身,孙立此举依然可以成为宋江忌惮的原因。
  你的行为的动机是一回事,别人通过你这个行为如何解读你的动机又是一回事。因为孙立的动机是自保不能推出宋江将其行为之动机同样解读成意在自保。而且宋江对孙立这种疑虑是不动声色的,因此孙立也没有机会为自己分说辩白。
  不错,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孙立的确是冤枉的。但我们现在讨论的不是孙立是否冤枉的问题,而是孙立这一行为是否会引起宋江的疑虑和忌惮的问题。
  刀兄言:
  再说了,好汉之间的交往是一回事,而用兵伐谋是另一回事,后者更需要不择手段。自孙立之后,用诈的地方数不胜数煮酒答:
  1 我们做为读者,自然会有这样一种先入为主的思维模式:栾廷玉是梁山的对立面,既然孙立等已决定上梁山,那么栾廷玉自然也就是孙立的对立面,因此孙立对栾廷玉就完全可以是一种“用兵伐谋”的思维模式,而不会是“好汉/旧友交往”那样的思维模式。
  但是,如果你是宋江,你会怎么看待这件事?宋江在投奔清风寨之前,与花荣也不过一面之交,也属於旧友,孙立、栾廷玉同门数载,难道说感情还抵不过宋江与花荣那一面之交所建立起来的感情?当然,我们可以说,人与人的关系就是这么奇妙,有些人相识终生也不能成为好友,而有些人则一见如故。但是,毕竟在许多人眼里,交情的厚薄,与交往时间的长短还是成正比的;这也一定程度上成为一种惯性思维潜移默化地指导人们对於人际关系的评估。因此,当孙立义无反顾地决定拿他同门数载的师兄弟的头做为自己进身之路时,宋江是不可能没有什么想法的。
  2 用诈之处其实在孙立献内应之计以前,宋江等就用过 (比如赚秦明那次,手段实在太毒辣了)。关键不是有无用诈,关键是你具体用的什么诈。孙立献计之前之后,无论梁山的计谋有多奇诡、多毒辣,却没有一次是以加害昔日旧友为前提手段的。从这个层面上说,孙立此计可谓空前绝后!(对梁山而言)
  梁山靠什么将如此多身怀绝技、杀人如麻、自命不凡、性情桀傲的豪杰们聚集在一起的?不就是个“义”字么?宋江能始终坐稳山寨之主的交椅,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他将自己扮演成了“义”的化身。(当然还需要权谋等其他条件,但这个“义”字是先决条件)
  “义”这个概念的含义很广,但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对朋友忠诚,不背叛、加害朋友,不会为个人进身而出卖朋友利益。
  孙立此举,违背了这个“义”字的一个重要信条,自然也违背了宋江一贯信奉的价值。
  -----------------------------------------------------------
  最后,我们可以换一个思路,如果孙立与栾廷玉并非同门数载的师兄弟,而是在官场上相识的,如黄信与花荣那种关系,也就是说基本上与“友”字不沾边。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当孙立再献内应之计时 (可以对祝家庄说自己是登州知府派来协助其守庄的),我觉得就没有犯那个忌。
  二、再看两人对其他武将之战绩。
  秦明十数合完胜祝龙,20余合令韩滔力怯、只待要走;呼延10合之上奋神威几乎鞭毙扈三娘,数合、十数合轻松取胜周通、李忠,20合生擒孔明。两人的这六个战例中,秦明的对手韩滔显然是最强的,小扈祝龙居中,李忠再次,孔明周通最弱。秦明虽无斩获,但都占据压倒性优势;呼延虽擒得孔明且几乎鞭毙小扈,但对手实力比秦明要弱。所以在这几个战例中两人的武力表现依然是难分伯仲。
  秦明20余合棍毙童贯之 副锋 陈翥,呼延20余合鞭打高俅之 后接应使 荆忠。虽然童贯麾下十大兵马都监的总体水平远不如高俅所带十大节度使,但童贯钦点的副锋武艺未必一定比高俅麾下排名最后的荆忠差到哪里。而秦明在征辽时还曾速杀辽邦上将李金吾,显示出极高的攻击能力。
  再看呼延对杨志和秦明对方杰两战。
  杨志有“万夫不当之勇”的评价,与林冲、老鲁步战良久均未落败,其防守能力得到充分印证。呼延与杨志同样是四五十合战平,但呼延是在先与老鲁恶战之后、体能有损的情况下,与神完气足的杨志交手的,最终还是迫得杨志先行回马退走。因此呼延此战显示出一定优势。
  同样有“万夫不当之勇”威名的方杰,不仅可与关胜单挑十数合,且能从容应对关胜、花荣联手数合不倒。要知道,关胜的攻击力本已非同小可(能十合迫得索超斧怯!),而花荣此战更有仇人相见分外眼红的意思(妹夫秦明正是殒命其手),必然是全力施为!而方杰居然在两大高手夹击之下全无惧色数合不倒,直到李应朱仝双双出马夹攻方告不支回马败走,从感觉上,方杰显示出略高于杨志的武力水平。
  而秦明在与方杰的交锋中,逼迫对方在30余合时首先把出平生学识全力施为,此后秦明方感觉到压力而开始“把出本事来,不放方杰些空处”。一个是“平生学识”,一个则是“把出本事来”,哪一个更加全力施为呢?
  特别是秦明在与方杰这等高手激战时,还有余裕避开杜微的突然暗器袭击,这说明方杰的攻击对秦明的压力并不很大。
  总体上,秦明对方杰之战,还是表现出了对方杰的一定优势。
  因此,呼延对杨志和秦明对方杰这一对战例,依然是不相上下。
  最后,呼延曾与公认的武艺高强的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大战50余合,与武艺得到林冲高度推崇的鲁智深恶战40-50合,都打成势均力敌旗鼓相当,防守能力得到充分印证。
  秦明则20合血败于顶级高手史文恭,感觉上防守能力有所不足。
  一些朋友仅凭此一战即认定秦明实力不足,忝居五虎,这个煮酒有些保留。从小说里的细节情况来看,史文恭的两个徒弟在实战中都表现出非常高的实力,小四儿曾魁能与林冲从容大战30余合料敌不过而主动退走,这个实力,八骠中的穆弘就未必能有,索超史进朱仝徐宁等人也未必能超越之。老大曾涂对吕方30余合占据明显上风,也表现出八骠中上游的实力来。徒弟尚且如此锐勇,师傅武艺可想而知了!
  梁山好汉中也不乏师徒关系,卢俊义的徒弟燕青,比之曾魁曾涂,似乎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而林冲“短训班”的徒弟曹正,与二曾相比差距更加悬殊,甚至连曾涂手下败将吕方都有所不如。(秦明黄信虽也是师徒关系,但根据逻辑这里却无法引用) 感觉上,史文恭应该是卢俊义那个级别的,比林冲、鲁智深都略高,因为从水浒一书中的许多对正经的师徒关系中,师徒之间的武艺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很难想象一个五虎级数的师傅能调教出一个八骠级数的徒弟来。因此秦明20合血败于史文恭,和呼延战平林冲老鲁,并不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秦明战平花荣,以及呼延战平孙立和韩存保三战,对两人武力无参考价值,因此不予分析。(此三战仅对判定花荣、孙立和韩存保三人的武力有价值)
  综上,秦明与呼延在对其他对手的可比战例中,总体表现同样是差相仿佛,难分高下。但秦明似乎表现出更高的攻击能力,而呼延的防守能力则得到更好的印证。
  结论:秦明、呼延武力相当,难分伯仲。我倾向于两人武力完全相等。但也可以接受呼延武力微高的看法,这主要是缘于几个小细节,其中包括这个细节:呼延在青州战秦明之前,连日与老鲁、武松和杨志交锋,在体能一直没有得到彻底恢复的情况下与秦明交锋依然场面不输,可以加点感情分。
  煮酒侃水浒(8) 梁山五虎将武力点评--- 林冲与呼延林冲是小说作者所着力塑造的一个艺术形像;如果评出水浒十大主角的话,林冲绝对位列其中,甚至林冲可以挤掉吴用而位列前六。呼延则只能算是个配角。但是,这类古典小说里,武艺最高者往往不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而是次要人物,比如三国中的吕布、说唐中的李元霸,甚至有的还是次要人物中的次要,一闪即逝,比如说岳中的高宠。水浒中公认的马步第一高手,也不是主要人物,而是超级配角卢俊义。
  之所以要说这些,是因为我发现许多朋友似乎有一种倾向性,即:主要英雄人物的武艺,应该比同级别的次要人物的武艺要高。
  由于三国中有三英战吕布这个战例、说唐中则干脆直接给出了好汉排名,所以我们只好承认次要人物吕布、李元霸的第一高手地位。但水浒里既无三英战麒麟也没有说唐那种直观的武力排名,所以许多朋友很容易认为水浒所着力刻划的主要人物林冲、鲁智深、武松的武艺最高,配角关胜、呼延灼等一定不是他们的对手。我觉得这似乎是那种先入为主的倾向性在起作用。煮酒本人其实也一定程度上带有这种倾向性。同多数朋友们一样,我也很喜欢林冲这个人物形像,对其身世遭遇抱以深深同情;林冲高洁善良的品性,特别是其对爱妻那种深挚情义,尤其打动人心。至少我在感情上肯定是希望林冲武艺超过关胜和呼延的。
  本文的分析,正是要对抗这种感情上的倾向性,或者说力图排除这种感情上的干扰因素,尽可能以一种平常心专注于武艺比较。
  在比较林冲呼延的武艺之前,首先重申一哈前文设定的公理:
  1 如果两将50合上下战平且场面相当,则可推知两将武力多半相当;2 如果两将的总体武力表现(指对其他有实力武将的单挑表现) 大致相当,则推测两将武力可能相当 (注意:“可能”比“多半”的信心度要低一些);3 若两将情况同时满足2和3,则可以准确判定两将武力相当。
  林冲与呼延曾直接单挑50余合战平,两人战前状态平等,都是神完气足,50余合战平时场面上也是势均力敌、旗鼓相当。
  林冲、呼延都曾与杨志和扈三娘发生过单挑。这四场战事对我们分析林冲呼延武艺高下至关重要,将放在后面详论。
  林冲曾击败祝龙,呼延曾完胜李忠、周通,还曾20合生擒孔明。看上去似乎呼延表现更抢眼,不过平心而论,无论是李忠周通还是孔明,这三人武艺都不如祝龙。祝龙毕竟是可以迅速抢得马麟上风的人物,武艺不白给。反正我无法想象李忠对马麟能有如此优势。这几个战例对判定林冲呼延武艺高下没什么帮助。
  这里需要指明一点:林冲尝与祝龙两战,首战祝龙30余合成平,那个纯粹是林冲有意相让,还有后来的穆弘祝虎、杨雄祝龙之战,目的都是要帮助孙立树立威信、并取得祝家庄的信任。这个就不在这里赘言了。总之,林冲次战祝龙才反映了两人的真实武力差距。
  林冲30余合矛挑宝密胜,呼延20合鞭毙荆忠。两人取胜回合数差不多;两人的对手皆无其他武力表现,只能从其身份上分析,宝密胜是镇守蓟州的总兵大将,荆忠是宋廷节度使,身份上两人也大致相当,很难说谁的武艺更高。
  (呼延生擒兀颜延寿那个并非有效战例,因此不予考虑。)
  林冲单挑还曾速杀过几个不太入流的人物,比如高廉手下一个统制官儿,还有位列童贯十大都监的马万里、辽邦贺重保部将贺柝、方腊军石宝麾下冷恭;呼延也曾单挑鞭毙过高侍郎这样的碌碌之辈。这些战例都没什么价值。
  林冲与十大节度使之首老将王焕曾大战70-80合旗鼓相当,呼延则与节度使韩存保断断续续缠战近百合最终双双落水,还是势均力敌。这两战为整套水浒中单挑时间最长的两战,特别是呼延对存保之战,一波三折,精彩纷呈 (我猜三国演义中孙策太史神亭之战,正是借鉴了呼延存保之战的描写)。可惜,此二战只对判定王焕、韩存保武艺有帮助,对判定林冲呼延武艺高下帮助不大。唯一有一点点参考意义的是,王焕是十大节度使之首,且为前部正印先锋,武艺似在存保之上。因此林冲可略得一点感情分。
  呼延曾与秦明和老鲁大战四五十合势均力敌,与高手交锋的武力表现机会多过林冲。不过这方面很难给呼延多少感情分,举个三国的例子吧,多数人不会认为许褚高过典韦,虽然许褚比典韦多了一场与高手交锋的机会(对马超230余合平)。
  呼延与孙立对鞭30余合旗鼓相当,林冲20余合令曾魁料敌不过而退走 (没分出胜负)。这两战,与对王焕、存保两战一样,都只能用来测定孙立和曾魁的武艺,却对林冲呼延的武艺判定没什么帮助。
  下面聊聊二人对杨志之战。
  很可惜,这对战例仅有参考价值,并无很大帮助,因为林杨之战是步战,而呼杨之战为马战。从实战情况来看,呼杨之战呼延似乎略有优势,这一点前文已述,此不赘言。
  林杨对刀,30来合 加 10数合,“正斗到分际”,为王伦叫停。煮酒以为,关键之处就在这个“分际”二字。按煮酒的理解,“分际”是“快要分出胜负的当口”之意。不过字典里的解释却是:打得难解难分。可惜该字典这个词条的举例,却恰恰就是水浒中这场林杨之战,这使得其释意比较缺乏说服力。好吧,我们就以字典释意为准吧 ---- 难解难分。既然两人正打到难解难分之际,而林冲却在听到王伦高叫的第一时间“蓦地跳出圈子外来”,看上去,在这场难解难分的步战中,杨志对林冲并无多少羁绊牵缠,林冲说走就走,来去自如,由此可知,此前的“难解难分”,显然是林冲在纠缠杨志。因此这一战,多半是林冲在控制战局。
  如果按照煮酒“快要分出胜负的当口”来理解,则对林冲更加有利。此不赘言。
  总之,林杨步战和呼杨马战这对战例,首先仅有参考价值,其次呼延林冲都表现出对杨志的某种武力优势,呼、林依然难分高下。
  再说说对小扈之战。
  从表面来看,林冲不十合轻松生擒小扈,而呼延斗到十合之上才差点儿鞭毙小扈。即使呼延运气好,最多也就是毙小扈于阵前,这个比之林冲的生擒,在难度上还是有差距的。因此,林冲呼延二人武艺,似乎凭此二战即可一见高下了。
  然而如果仔细分析一哈,又会让我们发现似乎未必如此简单。
  首先,从战前状态来看,呼延曾有一场50余合的久战,而林冲则基本上是神完气足;与呼延单挑的小扈,此前仅与彭杞单挑了20余合,体能虽有消耗,但不甚大,但与林冲单挑的小扈,此前曾连战三将(王英欧鹏马麟),回合数至少达到40合以上,而且自午后一直撕杀至天晚,体能损耗很大。说得极端一点,林冲此战稍嫌胜之不武。也许让两人都神完气足地重新打过,小扈不会如此快地就被获遭擒。
  其次,从临阵心理状态来看,小扈战林冲时孤身一人,而对方身后有十数骑,更兼李逵所部七八十军汉也已赶到,小扈匹马单人,又相当疲乏,此时已自知凶多吉少,所以心理不稳,对方给个套想也不想就一头钻进去了,以至不十合束手就擒。而小扈战呼延时是在两军阵前,双方情势相当,兼且己方第五路孙提辖已然勒马阵前,因此小扈心下笃定,可以凝神接战,可以发挥出正常水平来。
  平心而论,这些战场因素都对“林冲武艺高于呼延”的判定很不利。
  不过,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则也可以找到某种强化“林高于呼”判定的证据。首先,林冲之卖个破绽,给人感觉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胜得轻松、从容、漂亮,很有艺术美感。而呼延则因十合之上也赢不得小扈而气咻咻地,居然铤而走险、冒险放出胜负手,令人感觉不够从容,而且最终也没伤到小扈一根汗毛,感觉比较笨拙,更遑论艺术美感了,和和。
  其次,公认擒将比杀将更困难,如果林冲没存着心思要生擒这员女将,也许两三合之内小扈早已香消玉陨啦。因此林冲与之交锋近10合,未尝不是在故意拖延以待生擒之机。
  其三,以小扈连战宋江手下三将丝毫不折便宜的武力表现来看,其武艺应该明显高于周通 (欧鹏 大于 李忠 大于大于 周通)。即使久战疲惫的小扈,最差也能有周通的水平。呼延战周通只能六七合把对方打跑,而林冲对疲惫小扈则多管六七合可以挑落马下 (因为9合就生擒了嘛)。当然这些都是推测。
  总之,对小扈一战,林冲对呼延略有感情分优势。
  最后,如果我们纵观林冲呼延的全部战绩,会发现一个有趣的差别:林冲大约是12战7胜5平,且7胜中6场都有擒斩,只有一场放跑对手(祝龙很滑头的说,对秦明也逃了;林冲曾魁那场是平手,所以不算);呼延大约是13战6胜7平,且6胜中只有3场有擒斩,另外3场都放跑了对手。
  这么看来,林冲显然打的是歼灭战,擒斩率极高,而呼延多少有点击溃战的意思,擒斩率较低。相对来说,在对手实力相当的情况下,歼灭战比击溃战难度更高,歼灭战高手武艺似乎更细腻精良一些,战机把握能力似乎更高一些。因此林冲再得感情分。
  总体来看,林冲、呼延武艺大致相当,但两人马战风格有所不同,呼延的攻击压迫感很强,但在一击制敌方面与林冲相比似略有不足。林冲靠感情分得以微弱优势胜出。

 

资料收集于网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书由“云中孤雁”免费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