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精神家园的《红楼梦》

评论字数 3125阅读模式

与孤独感伴生的还有两难选择,这也是一种典型的生存困境人生总是面临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大到生活道路,小至言谈笑语,常常面临左右为难的境地如果是一颗孤独的不被理解的心灵,对这种困境的体验尤为敏锐深切小说开篇曾交代,当年石头切慕人间荣华,不顾僧道劝阻,自愿选择落尘,第十八回写到省亲之夜,得见大世面,阅尽太平景象,富贵风流,深幸出离了那凄凉寂寞的大荒之境然而,既入尘网,不免被声色货利所迷,为是非冤孽所缠二十五回,宝玉失灵,命在旦夕,此时,又复念当日在大荒山那不拘不羁无悲无喜的好处可见选择是自愿的,但未必是自由的日常生活中,类此困境也无处不在宝黛相处,求全之毁,不虞之隙乃家常便饭,黛玉伤感落泪,宝玉竟为是否前去劝解而游移不定,内心忖度,此刻若极力劝解,又怕他烦恼郁结于心;若不去,又恐他过于伤感,无人劝止两件皆足致疾(六十四回)节下玩乐,当着贾政在场,宝玉连说个笑话都陷于两难:说笑话倘不发笑,又说没口才,连一笑话不能说,何况别的,这有不是;若说好了,又说正经的不会,只惯油嘴贫舌,更有不是不如不说的好(七十五回)足见无论大事小情,人生的尴尬处境,恐怕谁都逃脱不了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求学、就业、交友、择偶,以至于一言不慎、一念之差就可能丧失机会改变命运,抉择的难题无时不在困扰着人们小说把这种人生感受加以体验和品味,使人备感亲切

上述孤独两难一类感受都是在个人与社会群体与他人的关系中产生的,而人对于自身、对自己主观世界的认识其实存在着许多盲点,人贵有自知之明,足见自知之难能可贵生活中出现许多事与愿违的现象,固然是主观与客观存在距离甚至矛盾,同时也表明主体对自身缺乏自知,事后不免产生今是而昨非的感喟,从而自我否定自我校正外无事忙的贾宝玉忙于为人充役、代人受过、替人解围,可往往落得吃力不讨好,弄巧成拙他日常周旋于姐妹丫鬟丛中,在黛、湘、钗、袭、晴、麝等人之间,虽处处留神,并不能使她们人人满意,窒闷之际,受庄子之文的触发,竟有焚花散麝戕钗灰黛之想为了扮小旦的伶人活像黛玉之比,宝玉生怕黛玉动气,又防着爽快的湘云得罪人,自己原为他二人,生怕隙恼,方在中调和,不想并未调和成功,反而落了两处的贬谤,两人非但情,反都来责怪自己,正应了《南华经》上巧者劳而智者忧的话生活中事与愿违的情形随时都在发生其实,贾政的笞挞宝玉、王夫人的撵逐金钏,其后果恐怕也是他们始料不及的,未必就合于他们的初衷探春等代理家政,良法美意,结果不仅杯水不济车薪,而且引发种种新的矛盾,大违本意只不过贾政等人为世俗功利所障,事后未必能反观自身,而贾宝玉是一个具有反思能力的人,反思就是人类精神反过来以自己为对象而思之(见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绪论》),是一种高级的精神活动,所以,时常反思的贾宝玉较为清醒,能够体察此种生活悲剧背后的精神悲剧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2511.html

人生百态人生百味在《红楼梦》中几乎可以遍尝尽历,上文略及的孤独感受、两难处境、主客分裂,不过举例言之人生由离合聚散、亲疏远近、升沉荣辱、生老病死等等所带来的纷繁复杂的感受在书中鲜活深切地呈现,这是对人的精神领域的,是对个体人的欲望、情感、意志、理性的同情和理解,是对人的生存环境和文化环境与其愿望永恒对立的深刻观察和理解人们可以由此得到极大的精神慰藉,产生一种认同感和皈依感,获得心灵的满足和安宁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2511.html

(节选自《红楼梦学刊》2004年4期)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2511.html 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2511.html

微信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weinxin
我的微信
四大名著QQ群: 696280552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评论审核已启用。您的评论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被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