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入歧途的寻梦之旅

评论字数 2696阅读模式

作者陈文新

与《儒林外史》集中表达作者的深沉理性不同,《红楼梦》旨在传达作者的某种特殊悲剧感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一个作者,用如此沉重的语气对读者发言,表明作品所传达的感受具有强烈的悲剧意味而谁解其中味的感叹,则有如先知的预言,它提示读者,一部以特殊悲剧感受为描写对象的小说,几乎不可避免地会遭到世人的误解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238.html

《红楼梦》的作者何以会有如此深重的忧虑?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238.html

《庄子》曾经意味深长地说北方之君子,明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礼义基本上是属于社会关系方面的概念,它强调理性,重视功利所谓明于礼义,即对理性的存在、功利的存在,具有理解和把握的能力人心则强调人的感受性的一面我们平常说多愁善感,这里包含着一个事实丰富的感情,敏感的心灵,往往是与悲切的心理状态联在一起的我们读秦观的飞红万点愁如海,我们读《西厢记》的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不免为秦观和崔莺莺异乎寻常的感受能力所震撼这种种细腻而真切的感受,即庄子所说的人心,通常不能为北方之君子所理解《红楼梦》的作者之所以忧虑重重,其深层的原因正是他料定大多数读者都不免患有北方之君子的毛病他断定他们不能成为《红楼梦》的合格读者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238.html

《红楼梦》难以为明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的读者所理解,首先是因为贾宝玉这一人物不合理性的常规他缺少获取社会地位的功利性的能力,却拥有超出流俗的感受能力比如他对人生短暂这一悲剧情境的感受第二十八回,宝玉听到林黛玉的葬花诗,听到‘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不觉恸倒山坡上,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试想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既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袭人等,亦可以到无可寻觅之时矣宝钗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则自己又安在呢?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将来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真不知此时此际,如何解释这段悲伤!这就是时间造成的最根本的悲剧天若有情天亦老时间是无情的,无论什么,最终都将在它的冲刷中了无迹英雄豪杰与寻常人物,在其终点没有丝毫区别,因为他们都将成为无《红楼梦》那首《好了歌》正真切地道出时间对人生意义的消解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238.html

绝对、永恒是存在于时间之外的,而人是存在于时间之中的人的生命是在时间中展开的时间是这样一种维度它在一种存在状态与另一种存在状态之间建立关系它使我们发生变化,这是在时间中的人的幸福;但它使一切都发生变化,这又是我们的不幸人类之不幸,最根本的莫过于他是时间的存在物贾宝玉、林黛玉都深深体会到了时间所带来的悲剧性,贾宝玉尤以诗人的敏感一次次伤心地感受着宇宙意义的悲哀人的存在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悲剧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238.html

贾宝玉的诸如此类的感受,在北方之君子看来,几乎就是无故寻愁觅恨若干明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的红学家,由于不理解这样一种感受的重要性,于是要对宝玉的形象做出另外的解释蔡元培、潘重规等索隐派学者,一定要将贾宝玉与明清易代联系起来,胡适、周汝昌等新红学代表人物,则一定要将贾宝玉与曹家的兴衰联系起来在他们看来,因国亡而悲伤,因家破而悲伤,这都是可以理解的事情而为时间的悲剧而伤感,无故寻愁觅恨,则是不可理解的事实上,从中国文化的传统来看,贾宝玉的这种悲剧心态不仅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具有异乎寻常的意义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238.html

且让我们略作梳理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238.html

宇宙永恒而人生短暂,这是一个令历代哲人伤感不已的话题,也就是晋代羊祜所说的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事,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没无闻,使人悲伤在人生短暂与山川长存的对比中,人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卑微感,强烈意识到自我的渺小而人类中的女性,与这种悲怆感更易产生对应关系何也?男性可以在将自身社会化的过程中追求三不朽的境界,以精神生命的延续来与死亡抗衡,而女性作为闺闱中的存在,其参与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都受到极大的制约,因而三不朽的话题几乎与女性无关《红楼梦》之所以青春少女的悲剧,缘由在此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238.html

面对人生短暂这种特殊的感受,人类的回应方式是不一样的,就中国文化而言,由此产生的死亡意识主要有三种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238.html

第一种是儒家的死亡意识《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这就是著名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其德业著述与人类同在,个体的人虽然消失了,但整体的人类是不会消失的这就是三不朽的精髓所在这种死亡意识是北方之君子所能理解的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238.html

第二种是道家的死亡意识在道家看来,生和死只不过是道的循环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生是死的连续,死乃生的开始,生死相续,相互转化从气的角度看,人的形体是由气构成的,生即气之所聚,死即气之所散所以,人死了,用不着悲伤庄子在妻子死去时鼓盆而歌的故事就旨在印证这个道理这种死亡意识已难以为北方之君子所理解

《红楼梦》这一类作品代表了第三种死亡意识而这种死亡意识最不能为北方之君子所理解其核心旨意是既然人生中美好的事物如此短暂易逝,我们怎么能不加倍地予以珍惜它所倡导的是一种审美化的情感这种情感在生命短暂、芳时难留、繁华不再等社会人生现象时,具有明显的消解功利意识和道德感的功能一个必须正视的事实是人类成就中最伟大的东西通常是在热情洋溢的状态下创造出来的,一味的深谋远虑只会造成思想和感情的沉闷如果表达得周全些,不妨这样说没有热情洋溢的成分,生活是没有趣味的;一味的热情洋溢,生活则是危险的深谋远虑和热情洋溢是我们人类面对的两种难以统一的选择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宁愿选择深谋远虑,因为危险与趣味相比,对危险的恐惧毕竟容易压倒对趣味的热衷人之所以为人,一个基本的标志是他遵循理性生活为了未来的快乐而忍受眼前的痛苦,这是合乎理性的;为了眼前的趣味而造成未来的痛苦,这是不合理性的《红楼梦》倡导一种神采飞扬、不计后果的情感方式,并非表明作者不能深谋远虑,而可能是厌倦了那种周而复始、陈陈相因的理性的干预诗与热情的世界需要一定程度地排除理性的干预,尤其是那种世故而功利的理性的干预纯正的趣味不是反道德,却需要适度的超道德摒弃严峻的道德感正是超道德的表征之一有必要强调一句写出这种超道德、非功利的审美化情感,正是《红楼梦》的魅力所在

综上所述,结论是面对宇宙、社会、人生,人类有两种核心能力理解的能力和感受的能力理解的能力与礼义相对应,带有明显的功利意味;感受的能力与人心相对应,带有明显的超功利意味而以往的红学家,无论是蔡元培一类索隐派学者,还是胡适这一类新红学学者,其共同特点都是明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他们只能理解功利的东西,而不能理解非功利的东西他们的寻梦之旅误入歧途是理所当然的他们只能是《红楼梦》的误读者

(原载《红楼梦学刊》2009年第6期)

微信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weinxin
我的微信
四大名著QQ群: 696280552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评论审核已启用。您的评论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被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