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三国蜀汉名臣诸葛亮一生中最恨之人?

评论字数 1227阅读模式

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25516.html

谁是蜀汉名臣诸葛亮一生中最恨之人?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25516.html

诸葛亮作为时期刘备手下的谋主,因其隆中对以及后来的多次北伐而获得了后世的崇拜而伴随着诸葛亮数十年的官宦生涯,曹操和司马懿似乎成为了他一生的敌人但要起诸葛亮最为痛恨的人,那一不是曹操,二也不会是司马懿,这两人可谓是一生之敌,彼此对对方都有敬佩之意!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25516.html

那众人认为诸葛亮最为痛恨之人是谁?有人会是魏延,有人会是周瑜,但小编认为,诸葛亮最痛恨之人则是一个在中并不被重视的小人物孟达!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25516.html

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25516.html

孟达为何人?此人为扶风人士建安初年,天下饥荒,孟达与法正一起入属地依附刘璋公元211年(建安十六年,刘备入蜀时,法正与孟达率部出迎,随后刘备命其驻守江陵由于法正随后受刘备重用,而与其交好的孟达也获得了刘备的重用,被封为宜都太守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25516.html

而孟达与诸葛亮的梁子又是如何结下的呢?可谓有一公一私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25516.html

一, 为公关羽失荆州孟达非但不救反投降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25516.html

如果诸葛亮惜关羽之死,不如诸葛亮最痛的是荆州要地的丢失因为根据《隆中对》的策划,荆州之地将是日后蜀汉一统天下中不可缺少的北上出口之一荆州一失,蜀汉犹失一臂!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25516.html

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25516.html

而当时关羽在痛失襄樊战役好局之时,只需刘封孟达从上庸出兵协助,依然可以奋力反击挽回局面,至少蜀汉在荆州仍将拥有部分领土,对日后东进及北上有个出口

而此时的孟达选择自保,最终导致了荆州的全面丢失!

但这并非最严重的结果,在荆州丢失之后,孟达又因为与刘封之间的不和以及害怕被刘备治罪,直接率部曲万人直接投降了曹魏!这一行为直接又将当时刘备实际控制的上庸,西城,房陵郡地区暴露在了曹操的面前

次年,孟达徐晃率军进攻东郡,从此郡重归曹魏

这样一来,襄樊一役,荆州四郡被东吴夺去;上庸,西城,房陵郡又归属曹魏,刘备辛苦拿下汉中的胜利果实大半被夺,蜀汉荆州北上路线被尽数切断!好局不再!

二, 为私孟达致使诸葛亮姐姐被杀

当时荆州各大家族采取联姻制,从而以稳定自己家族在荆州的存在感诸葛亮的两位姐姐也因此联姻进入蒯家和庞家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孟达从秭归进攻房陵,当时的房陵太守蒯祺正是诸葛亮大姐的丈夫在这场战事中,蒯祺被孟达属下部队所杀害而诸葛亮大姐作为太守夫人从此后就无从记载,很有可能与蒯祺一同被乱兵所杀!

相这一点,诸葛亮对于孟达是非常不满意的但碍于当时孟达攻势得益,也就隐忍了下来吧

而此后的228年,孟达准备再度投降蜀汉但消息被其魏兴太守申仪泄露给了司马懿,继而败北被杀

根据记载,孟达的复降也是因为诸葛亮的利诱以及当时他在曹魏阵营中失去依靠导致诸葛亮主动诱降,不得不他是一名出色的战略师,抛弃芥蒂拥抱一个所愤恨之人来换取家的全新机遇毕竟如果孟达叛魏成功,上庸郡再回到蜀汉手中,诸葛亮夺取长安会多一条进攻路线;者是恢复襄阳还是直取洛阳,会多一种用兵选择

也由此可见,诸葛亮为什么会不计前嫌想让孟达回归从这一点来,小编还是非常敬佩诸葛丞相的

徐晃本该寿终正寝, 却在三国演义中倒在孟达箭下, 原因竟然是这个!

诸葛亮亲手打造的蜀汉皇家近卫军,为何最终全军覆没?

中历史上十个最猛的大忽悠 诸葛亮竟然流芳千古?

微信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weinxin
我的微信
四大名著QQ群: 696280552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评论审核已启用。您的评论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被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