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曹操不是奸雄?

评论字数 5553阅读模式

第一,从宏观的角度看,朝代更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从东汉末年的具体情势来看,朝代更替也已成了社会前进的紧迫而必然的趋势,既非任何个人力量所能扭转,亦非因曹操企图篡逆所使然

东汉末年,是一个社会矛盾纷繁复杂、激烈动荡的年代,延续四百年的汉王朝已处于末期,濒临崩溃的边缘从《三国演义》的只言片语中,我们也不难察觉到这样几点一是由于最高封建统治者崇宦官,大权旁落,致使十常侍卖官鬻爵,非亲不用,非仇不诛,以致天下大乱宦官得势,正派贤良忠诚之士必然受到排挤、打击,乃至迫害,因禁锢善类,形成朝政日非,以致天下人心思乱(《三国演义》第一回,下同)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对后主刘禅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桓、灵也!(第九十一回)一向以最敬畏、最矢忠于汉天子的刘备、诸葛亮竟然对桓、灵二帝达到了叹息痛恨的程度,可见当时是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又造成了多么严重的后果!二是人心思乱的直接后果是诸侯拥兵自立,地方军阀割据,这又从其统治阶级内部和基层政权进一步催促了汉家王朝土崩瓦解的进程这些都表明东汉王朝已经从根基上腐朽撼动了,已经处于分崩离析的边缘,不是任何外在的力量,而是它自己把自己推到非亡不可的危险境地三是随着群雄并起,相互攻伐吞并的不断进行,更使广大百姓沦于水深火热之中如在十八路诸侯兴兵讨伐董卓失败后,各路诸侯相互火并,曹操在描述这段历史时曾慨叹铠甲生虮虫,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操《嵩里》)这是何等惨烈的景象,就连以极富铁的政治、军事手腕的曹操都感叹念之断人肠!建安元年,是岁又大荒,做为堂堂国都的洛阳居民,,仅有数百家,无可为食,尽出城去剥树皮、掘草根食之就连朝廷命官,自尚书郎,皆自出城樵采,多有死于颓墙坏壁者(第十四回)残酷的经济剥削,再加上战争的无情摧残和蹂躏,迫使人民武装起义,四方百姓裹黄巾从张角反者四五十万,贼势浩大,官军望风而糜(第一回)汉天子的皇帝宝座在农民造反的呐喊声中摇摇欲坠,而此时的汉献帝刘协,也不过是不谙世事的孩童而已,连已死董卓的部将都可对他颐指气使在这样的情势下,汉天子不仅失去了统御全国的基础和权威,也失去了令天下的资质和能力因此,首先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主动权的曹操,从表面看,似乎是在把持朝政,欺君罔上,企图篡逆自立;实际上是继续维持和保护了汉室天下曹操曾说要不是他在朝执政,还不知有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话并不虚谬当然,做为封建时代有理想、有作为的政治家,也不排除其有假借汉家名份和旗以积蓄壮大自身力量,灭群雄,成就大业的私下打算 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3405.html

第二,曹操是在出仕过程中,逐步确立起远大志向的,但他并不打算取汉帝而代之,起码在他有生之年决不如此 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3405.html

其一,建安十五年春(公元210年),曹操为庆赏在邺郡(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建成的铜雀台,令武将以骑射为乐,令文官进佳章以纪其胜事诸人在诗中多有称颂曹操功德巍巍,合当受命之意为此曹操动情地向属下全面剖露了自己的心迹,从那充满感情的袒言中,我们很清楚地看出他心路发展的轨迹,并且不能不服他当众明确宣布的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又复何望哉?(第五十六回)曹操这话确为由衷之言,肺腑之语何以见得?心理学告诉我们,面对属下的文官武将,曹操不可能装腔作势说假话,这既不符合他自身性格,也不符合当时情势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悉尼.乔拉德和特德.兰兹曼说在什么条件下,人们才能对他人真实坦率地表露自己呢?其中有一个因素就是对他人是否值得相的知觉;另一个因素似乎是对安全和自尊的重视程度那些相对来说不怕别人的人和那些自认为是受欢迎的人与那些没有安全感、有依赖性的人相比,更会乐意让别人自己(1)很显然,曹操完全符合上述两种因素而且就是在这次讲话中,曹操又袒言宣布但欲孤委捐兵众,归就所封武平侯之国,实不可耳诚恐一解兵柄,为人所害;孤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也(第五十六回),其言何等坦率、直露!他并非骄狂、虚妄而确是赤诚、磊落地宣称如国家无孤一人,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由此可见,曹操上述所言决非虚言诳语 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3405.html

其二,曹操数次劝诫、禁止他人传言所谓他应代汉而有天下之意的征兆之事一是曹操奉诏从山东起兵来京护驾,救出被李傕、郭汜等百般羞辱、蹂躏的汉献帝后,时侍中太史王立私谓宗正刘艾曰‘吾仰观天文,自去春太白犯镇星于斗牛,过天津,荧惑又逆行,与太白会于天关,金火交会,必有新天子出吾观大汉气数将终,晋魏之地,必有兴者’又密奏献帝曰‘天命有去就,五行不常盛代火者土也代汉而有天下者,当在魏’如果说曹操有篡逆之心的话,那么这是一次何等难得的机会,而且是非常有权威的天命所示!但操闻之,使人告立曰‘知公忠于朝廷,然天道深远,幸勿多言’(第十四回)二是在曹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后,有近百岁的数位父老箪食壶浆以迎之,并对操说桓帝时,有黄星见于楚、宋之分,辽东人殷馗善晓天文,夜于此,对老汉等言黄星见于乾象,正照此间后五十年,当有真人起于梁沛之间今以年计之,整整五十年袁本初重敛于民,民皆怨之丞相兴仁义之兵,吊民伐罪,官渡一战,破袁绍百万之众,正应当时殷馗之言,兆民可望太平矣对此,曹操只是笑一笑何敢当老丈所言?(第三十一回)在古代,人们往往把现实中的吉凶祸福同当时的气象灾异对应、联系起来,认为人间的一切都有上天的征兆;而朝代的变迁也是由上天安排,并由上天来显示、预兆的近两千年前的曹操,敢于冲破这种传统观念,社会意识,已非属俗人;又不假借此成个人帝王之梦,更足见其心之诚,其行为犹足可贵! 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3405.html

其三,曹操下属多次劝谏他受九五之尊,但每次他都明确拒绝;于是众人退而求其次,劝谏他进封了魏公、魏王,但就是不登帝位就在曹操病重去世前,孙权致书曹操,称臣孙权久知天命已归王上,伏望早正大位曹操看透孙权的不良用意,笑着对群臣说是儿欲使吾居火上耶!属下群臣也再次乘机上谏汉室久已衰微,殿下功德巍巍,生灵仰望今孙权称臣归命,此天人之应,异气齐声殿下宜应天顺人,早正大位而曹操却一笑说吾事汉多年,虽有功德及民,然位至于王,名爵已极,何敢更有他望?苟天命在孤,孤为周文王矣(第七十八回) 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3405.html

周文王何许人?周文王即姬昌,受商封为西伯,因他关心民间疾苦,礼贤下士,曾据有天下的三分之二,仍然向殷王辛称臣,故而孔子在《论语.泰伯》中称赞姬昌说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熟读古籍、诗书的曹操说孤常念孔子称文王之至德,此言耿耿在心他确实要以周文王为榜样,做一个周文王式人物而就在此之后不久即病重归天,可以说善始善终地实践了自己的诺言 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3405.html

其四,曹操不仅在口头上,而且在实际行动上表明自己甘居臣下的想法和做法完全是真诚的史志记载,朝廷给曹操的封地是四个县,享受三万户的租税,为了表明自己并无非份之想,也杜绝他人之谤议,他主动交还朝廷三个县的封地,同时交还二万户的租税,自己只留一个县的封地,一万户的租税 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3405.html

其五,曹操本人不仅决不篡位称帝,而且从大局出发,也坚决反对和制止他人随意行废立之事《三国演义》中,董卓擅行废立,是曹操第一个站出来发矫诏,树义旗,招集十七路大军讨伐董卓另据史志记载,冀卅刺史王芬、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连结豪杰,谋废灵帝,立合肥侯,以告太祖(曹操),太祖拒之芬等遂败还有一次,袁绍与韩馥谋立幽州牧刘虞为帝,曹操仍然拒之汉献帝初平四年(194年),下邳阙宣聚众数千人,自称天子;徐州牧陶谦与共举兵,取泰山华、费,略任城秋,太祖征陶谦,下十余城,谦守城不敢出(2)这些显然为稳定政局,延续、巩固汉室江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3405.html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突出刘备的正统地位,达到贬曹尊刘的创作目的,《三国演义》作者不仅对上述四、五条中史实部分隐略不提,而且还颠倒黑白,把陶谦描绘成忠厚老实的谦谦君子,本来诚心诚意要和曹操搞好关系,着意派兵护送曹父一家,但却造成其全家被杀,成了好心办砸了事的冤大头,完全掩盖了他出兵支持阙宣造反称帝的大逆不道行为;孔融、刘备则成了见义勇为,拔刀相助,济陶谦于危难的志士仁人不仅如此,还让陶谦借机演出了三让徐州的闹剧,更把刘备推上了仁德宽厚的正人君子典型 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3405.html

第三,非但曹操,就是孙权、刘备,在他们本身即使根本没有称帝之心时,其下属也千方百计瞄准机会,怂恿、鼓动其早登大位为什么?刘备在攻下两川之后,众将皆有推尊玄德为帝之心,刘备不肯,诸葛亮劝谏时就道出其中原由方今天下分崩,英雄并起,各霸一方,四海才德之士,舍死亡生而事其上者,皆欲攀龙附凤,建立功名也今主公避嫌守义,恐失众人之望刘备颇为坚决地说要吾僭居尊位,吾必不敢,可又不能强逆属下,只好暗示他们可再商议长策但诸将不解,还是一个劲儿地说主公若只推却,众心解矣深谙刘备心理的诸葛亮,只好出来做众人的思想工作主公平生以义为本,未肯便称尊,今有荆襄、两川之地,可暂为汉中王(第七十三回)二年之后,为劝谏刘备登位称帝,诸葛亮又故作忧虑成疾,对刘备喟然叹曰文武官僚,咸欲奉大王为帝,灭魏兴刘,共图功名;不想大王坚执不肯,众官皆有怨心,不久必尽散矣若文武皆散,吴、魏来攻,两川难保臣安得不忧乎?刘备见事态如此严重,只好摈弃恐天下人议论之潜藏于心底的想法,答应即位称帝(第八十回)由此可见,心存大志(其最高境界就是登帝位),是吸引、汇聚、团结人才,巩固、发展事业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刘表、刘璋同为汉室宗亲,又都占有战略要地,且都民附粮丰,兵强马壮,但就因为他们胸无大志,不敢向四方展足,只是坐守城郭,充守户之犬,所以不仅失去了众多有才智的人,而且连祖宗的封地也失去了,其本人后世子孙成为他人的俘虏曹、孙、刘都是胸怀大志,腹有良谋的人,所以才由他们形成三足鼎立局面,但他们谁都不会首先称帝,否则便理所当然地成为众矢之的尤其是具有清醒的政治头脑,又富有远大战略眼光的曹操更不会首先代汉称帝就曹操的心理和当时的情势而论,以他的权力和地位,对内可以令一切,随心所欲,一切均在自己掌握之中;对外又可奉天子明诏,以顺讨逆,既有政治上的主动权,又有道义上的合法性,他何必非要走既不合时宜,又不得人心那一步不可呢?曹操是讲究务实的人,他不会因炫示浮华、名份而失去人心,失去道义 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3405.html

第四,汉朝气数已尽的思想意识已渗入社会各阶层,汉天子在人们心目中已失去了其往日所特有的令人敬畏而神圣的灵光,这就等于在人们的心理上宣判了东汉王朝的死刑休说一方诸侯孙坚(匿藏传国玉玺就是铁证),出身四世三公高贵门第的袁术(尽管无人捧场,自己还是先圆一次皇帝梦,先过一回皇帝瘾),不拿汉天子当回事儿,有取而代之的称帝之心;就连自诩最忠诚于朝廷和皇帝,令千秋万代景仰的忠义典型关羽,似乎也不把汉天子放在眼里不是这样吗?在他被曹军围困土山,成了瓮中之鳖,死之不义,降之不忠的两难境地下,与曹操郑重约定了看似很体面的约法三章,其中之一就是只降汉帝,不降曹操,看,这不明摆着把自己放到汉帝的敌对面去了吗?归降之后,曹操表奏朝廷,封云长为汉寿亭侯,铸印送关公当关羽得知刘备去处,封金挂印,离曹营扬长而去这似乎是非常忠义的表现然而封汉寿亭侯,虽然是由曹操表奏朝廷,但毕竟是由汉天子亲自批准的,应该说是很郑重、很正统的,但关羽却不屑一顾,他心中只有大哥刘备当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又再次以汉寿亭侯之爵授封给关羽时,他就坦然而纳,欣然而受了忠义贯千秋,以扶持汉室为己任的关羽都如此对待汉朝天子,更何况他人呢?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苛求曹操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否则就是汉贼,就是奸佞之人?顺便提一句,刘备在自立汉中王时,曾不无担忧地对臣子们说汝等欲尊吾为王,不得天子明诏,是僭也一个渴盼天子明诏以避僭逆而不可得,一个却把天子亲自御封之印弃之如敝屣,这究竟孰真孰假,谁对谁错?

第五,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借人物之口曾多次提出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唯有德者居之这是公认之理,即使提出并严格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封建等级观念的儒家们对此也是很赞同的按当时情势来看,曹操即使代汉帝而自立,无论在情理上,还是在客观可能性上,都无大碍,甚至是顺理成章的事;但曹操并不如此,为了表示自己的诚心和决心,他甚至公开地向下属们宣布,在自己死后,妻妾全都改嫁,目的是让她们传扬自己的这番心意,好使别人都知道在《三国演义》中未提到这件事,却提到将平日所藏名香,分赐诸侍妾并且还嘱咐说吾死之后,汝等须勤习女工,多造丝履,卖之可以得钱自给无疑,遗嘱是一个人最后的、也是最挂心、最重要的心声从曹操的遗嘱来看,他不仅没有显露出丝毫为帝为君的意思,而且还把自己降到平民百姓的位置休说帝、王驾崩后的后妃们,就是普通官员的遗孀,有哪一个还需要卖履自给呢?其实,曹操的遗孀们未必就沦落到要卖履自给的地步,但做为遗嘱,它起码明白无误地表露了这样一个息死后的曹操再也不是什么王公大臣,他和他的遗孀们都是平民百姓,不仅没有了往日令人炫目的崇高无比的社会地位,而且就是在物质生活上,遗孀们今后也只能自食其力、自谋生计了按说在诀别人生之际,遗嘱同时也是最能袒露无遗的心声,是无须再讲什么策略和隐衷的;想曹操也该如此吧?曹操也确实如此,你看,他 又遗命于彰德府武城外,设立疑冢七十二,原因是勿令后人知吾葬处,恐为人所发掘故也(第七十八回)

从上述几点看来,曹操不是没有条件和能力篡汉称帝,而是从根本上就不打算篡汉称帝;不管是敌方的秽言诬陷也好,是下属的真心劝谏也好,还是不明真相的人妄相忖度也好,他始终不为所动,始终抱定一个宗旨奉汉天子为帝,对汉帝称臣因此,将曹操说成是企图篡汉称帝的奸邪篡逆之人,显然是不妥的;从奸雄这一概念出发,附加在他身上的种种言词,不是虚妄加之,就是着意贬之,是借故辱之,总之是不实之词

【作者】玫瑰园主

微信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weinxin
我的微信
四大名著QQ群: 696280552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评论审核已启用。您的评论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被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