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族暗战豪强之前将军袁綝

评论字数 8288阅读模式
品论庶族暗战豪强之前将军袁綝

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39415.html

无论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傀儡政权,还是魏蜀吴军方,前将军这个第一上将的军衔均授予大名鼎鼎之武将,不是威震一方的诸侯就是军功卓著的名将诸侯混战阶段主要有三位何进时代的前将军董卓,李郭时代的前将军公孙瓒,曹袁争霸时代的前将军马腾;而曹魏政权的第一任前将军是宗室大将夏侯惇,第二任是威震逍遥津的张辽,第三任是先助曹仁守樊城抗关羽,后江陵破吴军,接替曹休督扬州的满宠,第四任是名动凉州的郭淮,第五任是淮南叛将文钦;东吴的前将军吕范、朱桓、唐咨(曹魏叛将)也是一时俊杰,其中朱桓更是东吴版的魏延,还有孙皓时代的前将军宗室孙秀都是猛将型男(江东十二虎臣到孙权称帝时大部已死,赶不上授高级军衔,只有两位健在,潘璋为右将军,小字辈丁奉在孙亮时代才晋升左将军,孙休时代晋升大将军);蜀汉政权的最初两任前将军是威震华夏的关羽和五千民兵剿灭数万叛乱的南阳系大佬李严(盗贼马秦、高胜等起事於郪,合聚部伍数万人,到资中县时先主在汉中,严不更发兵,但率将郡士五千人讨之,斩秦、胜等首)这些前将军只要在任上没有死的大部分均能再上一个台阶,晋升元帅成为三公,夏侯惇升曹丕的第一任大将军,满宠升太尉,郭淮升车骑将军,吕范升大司马追授大将军,蜀汉政权为纪念关羽空缺大将军,李严升骠骑将军总之,前将军这个第一上将衔是四大上将之首,是武将一生追求的荣誉蜀汉政权的第三任前将军袁綝是什么人?压根就没有听说过!他何德何能可以成为继李严之后的前将军?要知道第四任前将军也是南阳系大佬,东汉开国云台二十八将之首的邓禹的后人亲自统军冲锋陷阵的左军都督邓芝,邓芝后来也晋升为车骑将军,要搞清楚前将军袁綝是怎么回事,还要继续对魏延冤死案进行抽丝剥茧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39415.html

一、丞相长史杨仪为什么敢灭魏延的三族?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39415.html

很多历史研究者为魏延之死叫屈,一代史学大师吕思勉先生尤感痛惜,但是大师在《史话》中《替魏延辩诬》一节中的讨论却是在否定很多基本史料的情况下的大胆猜测,首先吕先生干脆就认为诸葛没有来得及下退军的命令就去世了,一切都是杨仪擅作主张,依据竟然是诸葛这么高风亮节的人怎么可能在临终前只私底下和杨仪、费祎、姜维三人就商定下退军大事,认为这种做法不符合诸葛一贯稳健的行事风格;第二是吕先生否认王平喝散魏延军一事,认为双方一定发生战事,只是因为杨仪掌握丞相幕府的调兵权才将魏延的先锋军打败;第三是吕先生甚至还否认诸葛提前密报后主让蒋琬接班,而杨仪之所以口出怨恨之言是因为接班人的位置被蒋琬抢去吕先生这种否认基本史料的推测方法难免说服力不强,好在吕先生对魏延坚定的北伐意志还是非常肯定的我们按照魏延和杨仪传记的记载来梳理一下过程,第一阶段退军,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39415.html

A、杨仪接到费祎的试探后决定按照诸葛的遗命留下魏延,大军撤退;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39415.html

B、魏延得知主力开拔后大怒,抢先率前军部队退往秦岭(傥骆道?),进秦岭后烧毁身后的栈道;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39415.html

C、魏延和杨仪相互告发叛乱的表章在一天内相继送达成都,刘禅咨询侍中董允和丞相留府长史蒋琬,两人都只怀疑魏延造反;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39415.html

D、杨仪在被烧毁的栈道处劈山开路,昼夜兼行,紧随魏延军;第二阶段南谷口事件,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39415.html

E、魏延军先出秦岭,据守南谷口,派兵反击杨仪中军;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39415.html

F、王平喝散魏延军,魏延和几个儿子逃往汉中;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39415.html

G、杨仪派马岱追斩魏延;第三阶段毁灭,

H、灭魏延三族;

I、朝廷接到魏延和杨仪的表章后,派蒋琬率成都卫队北上,才走了数十里,魏延死讯传来,蒋琬部队退回成都,

J、杨仪被赋闲后自毁

从这个经过我们可以明确三个情况,同时发现三个疑问一是明确双方的表章在魏延抢入秦岭之前就已经发出;二是明确魏延没有大面积烧毁栈道,否则蜀汉的大部队根本无法紧随魏延军撤退;三是明确魏延的家属和三族均在汉中,未经朝廷审判,被退到汉中的杨仪抢先下手杀光,如果是朝廷下令者同意杨仪这么做,恐怕杨仪不会随后赋闲并被废为平民;现在需要讨论的是三个疑问者说是蹊跷处

1、魏延到底有几个儿子?

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这个独字我们理解是没有任何护卫跟随魏延,数人到底是几个人?两人不叫数人,八人也不叫数人,只能理解成三到五人,取下限三人,也就是说魏延和三个儿子共计四人逃奔汉中,以陈寿故意模糊处理来说,魏延的儿子们实际人数很有可能不止三个,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魏延父子数人在前锋部队里就是一个很大的派系了魏延的儿子们在军中任何职?比照钟会和邓艾来看,征西将军邓艾的长子邓忠随军参战,挂什么军衔史料不明,但爵封惠唐亭侯,从邓忠和司马师纂负责左右出击来看,邓忠的军衔应为中郎将偏将军,邓艾另至少有两个儿子留在洛阳(其以艾为太尉,增邑二万户,封子二人亭侯子忠与艾俱死,馀子在洛阳者悉诛《邓艾传》)镇西将军钟会虽然自己没有儿子(西曹属邵悌求见曰今遣锺会率十馀万众伐蜀,愚谓会单身无重任,不若使馀人行),但是却将兄长钟毓五个儿子中的四个儿子带去征讨蜀汉,并将其中两子过继为己子,在进军到剑阁和姜维相持时,这两个养子被大将军司马昭进爵为亭侯,钟家将们的军衔也应在牙门将上下,还有一个参照系,钟会大军出征时,负责开路的许褚的儿子许仪已是低级杂将军(先命牙门将许仪在前治道《钟会传》)以此类推,魏延的儿子们作为蜀汉先锋军团的基层将领们自然成为冲锋陷阵的中流砥柱但是我们却不知道他们多大岁数,什么时候跟随父亲参加的北伐,建兴八年的羌中大捷他们是否参加了?如果参加了,战后是否晋升了军衔?我们甚至都不知道他们的名字

2、灭魏延三族总计杀了多少人?

魏延的儿子们自然在汉中全部被杀,因为魏家被灭了三族,哪三族?《周礼·春官·小宗伯》认为是父子孙三族,《史记·秦本纪》认为是父母、兄弟、妻子,《大戴礼记·保傅》和《庄子·徐无鬼》认为是父母和妻三族(《大戴礼记》三族辅之卢辩注三族,父族、母族、妻族;《庄子》夫与国君同食,泽及三族,而况父母乎!成玄英疏:三族,谓父母族、妻族也),我们结合最接近时代的《后汉书·杨终传》的记载(秦政酷烈,违啎天心,一人有罪,延及三族李贤注引《汉书音义》父族、母族、妻族也)认定魏延被夷灭的三族是魏延的父族、母族和妻族看出魏延支持北伐的意志是比较坚定的,三族中没有一个人在成都大后方享受悠闲的生活那么魏延的三族具体有多少人?魏延的妻族是哪里人?不得而知,只能推测一下,如果诛杀的人很多,震动汉中,影响面太大,杨仪得罪的人就会很多,蜀汉还没有夷官员三族的先例;如果少,抓捕处死的阻力就会很小,过程就会很顺利,因此我们推测魏延的三族人数不会多杨仪灭魏延三族固然有害怕魏延的儿子们将来报仇的因素,但是

3、杨仪为什么有这么大的胆子,敢先斩后奏灭了魏延三族?

前面的帖子中已经初步分析了,杨仪自以为除了军方将领以外,在文官中是资历最老的,刘备时代,杨仪就是尚书了,蒋琬才是尚书郎,后来杨仪和蒋琬虽然都是丞相长史,但是蒋琬是留守成都的长史,杨仪是一直跟着丞相在前线忙碌的长史,且杨仪先于蒋琬就任长史(自惟年宦先琬,才能逾之,於是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於五内《杨仪传》,建兴八年,蒋琬代裔为长史,加抚军将军《蒋琬传》)而诸葛临终召集的四人秘密会议参加人中,杨仪也是资历明显高于司马费祎(偏将军)和姜维(33岁),整个退军行动诸葛又让杨仪负责可见马岱之所以敢追斩魏延,恐怕也是认为杨仪要接任丞相了那么杨仪退军到汉中之后,仅仅因为朝廷表态支持杨仪的立场,杨仪就敢一鼓作气灭了魏延三族,这个恐怕就是严重违反程序了,何况追斩逃亡的魏延也是违反程序的,魏延这个军方最高级别的将领,杨仪是没有权力处决并灭其三族的,就是诸葛丞相也没有废骠骑将军李严是诸葛联名汉中前线绝大部分军政官员上表刘禅,刘禅批准后李严才被废杨仪怎么就有这么大的胆子呢?因为杨仪不但知道诸葛和魏延之间存在严重的路线之争,更重要的是杨仪还知道诸葛政府最初制定的官僚体系是什么原则!这一原则还要发端于汉嘉太守黄元叛乱一事

二、神奇的汉嘉太守黄元叛乱

丞相司马王连阻挡诸葛南征三郡叛乱是在建兴元年,也就是刘备刚去世,刘禅即位不久,可实际上,刘备兵败夷陵,羞惭窝火病倒于永安城时,汉嘉郡太守黄元公然率先叛乱,抗命据险坚守,这个叛乱就是《丞相长史王连触发的惊天秘密》一贴中按下未表的那个叛乱汉嘉郡东北部和蜀郡相连,东部毗邻犍为郡,西南相接越隽郡,西部就是青藏高原了,这么一个半山区郡,因紧挨蜀郡也属于富庶的成都平原地区,可以看出也是蜀汉相当重要的大郡之一叛乱的经过按照《先主传》的说法是在章武二年冬十二月,汉嘉太守黄元听说刘备不但八月兵败夷陵,还在永安城一病不起,连成都都回不了,就决定起兵叛乱,抗命据险坚守,章武三年二月,诸葛奉诏从成都赶到永安城,三月,叛军攻打和汉嘉郡接壤的蜀郡临邛县,刘备派将军陈曶讨伐黄元,黄元兵败,顺长江而下逃窜,被身边的亲兵捆绑住,押到成都处斩(冬十二月,汉嘉太守黄元闻先主疾不豫,举兵拒守三年春二月,丞相亮自成都到永安三月,黄元进兵攻临邛县遣将军陈曶讨元,元军败,顺流下江,为其亲兵所缚,生致成都,斩之《先主传》),这次叛乱很神奇,神奇的地方竟然有七点一是起因神奇,听说刘备病倒了就叛乱;二是叛乱的行为很神奇,据险自守;三是诸葛的应对很神奇,置之不理,奉诏去永安城;四是过程很神奇,等诸葛离开成都后,黄元才嚣张起来,发兵攻打蜀郡的南部县城;五是平定叛乱的决策很神奇,刘备远在永安城,怎么能派兵平叛?将军陈曶带的是哪里的部队?六是黄元兵败逃跑的路线很神奇,他不是退守汉嘉郡,反而顺长江而下,江州赵云和永安方向均有大军驻守,黄元是不想活了吗?七是处置黄元的地点很神奇,黄元被手下活捉后,不是押送永安,而是被押往成都,在成都斩首如果光看《先主传》的描述,这七点简直是太神奇了,让人一头雾水,好在陈寿一贯的草蛇灰线手法,这次是在《杨洪传》中解答了这七点神奇之处,原来诸葛亮一向就看黄元不顺眼,黄元也早知道自己在诸葛眼中不是个玩意儿,自打听说刘备病重永安时,就担心刘备死后,诸葛要打击报复,因此才急吼吼起兵叛乱诸葛对黄元的叛乱无动于衷,没有任何军事安排部署就奉诏东行这时成都空虚,黄元就更为猖獗,攻打蜀郡的县城,蜀郡太守杨洪(第二任)当即上奏太子刘禅(17岁),然后派将军陈曶、郑绰带领蜀郡武警和民兵前去平叛,蜀郡官员们认为黄元如果不能围困成都,一定会退经越隽郡去占据南中地区,杨洪说了一段超高水平的话黄元历来性格凶残暴虐,毫无恩德义,怎么可能到南中站住脚?如果我们打退叛军,黄元一定会沿水路东下,去找主公刘备,希望主公宽大处理他,如果主公不饶恕他,他只有投奔东吴一条路,只要派陈曶、郑绰两将到南安峡口去拦截,即可活捉黄元,后面发生的事情果然如此(汉嘉太守黄元素为诸葛亮所不善,闻先主疾病,惧有后患,举郡反,烧临邛城时亮东行省疾,成都单虚,是以元益无所惮洪即启太子,遣其亲兵,使将军陈曶、郑绰讨元众议以为元若不能围成都,当由越巂据南中,洪曰元素性凶暴,无他恩,何能办此?不过乘水东下,冀主上平安,面缚归死;如其有异,奔吴求活耳敕曶、绰但於南安峡口遮即便得矣曶、绰承洪言,果生获元《杨洪传》)杨洪洞察局势的能力和对蜀汉政治生态变化的敏锐度可以说完全不亚于法正、郭嘉等人

三、诸葛的政府制度设计的原则就是党指挥枪

刘备和诸葛的用人原则的不同是非常明显的,刘备是特别偏爱武人,大力提拔武人,对于射死两大军师中郎将之一的庞统的张任,刘备杀后也是惋惜不止(先主闻任之忠勇,令军降之,任厉声曰老臣终不复事二主矣乃杀之,先主叹惜焉《先主传引益部耆旧杂记》),反之,对惹恼自己的文人刘备是毫不客气的,无论蒋琬、张裕,不是训斥就是干脆杀了,就是进川时相处的相当融洽的股肱谋士庞统,当初任县令时,一样因不理政务而被刘备直接免职(先主领荆州,统以从事守耒阳令,在县不治,免官《庞统传》);那么诸葛就是完全相反,大力提拔文人,打压武人,刘备要治罪蒋琬,诸葛劝阻(先主尝因游观奄至广都,见琬众事不理,时又沈醉,先主大怒,将加罪戮先主雅敬亮,乃不加罪《蒋琬传》),刘备要杀张裕,诸葛也是请求宽大(诸葛亮表请其罪,先主答曰芳兰生门,不得不鉏裕遂弃市《周群传》),刘备对待蒋琬醉酒和张飞酗酒明显采取了双重标准,这种用人制度上的巨大反差在汉嘉太守黄元身上体现的尤为突出

1、刘备给原从文官大授中将衔只是权宜之计

刘备入川,虽然刘璋的旧将只有少数人誓死抵抗,并被处死(杨怀、张任),剩下绝大多数均主动投降刘备,其中尤以东州系更为积极主动,他们的动机当然是帮助刘备匡扶汉室并打回老家去,但是大量接收原刘璋系的政府官员和军队,刘备的原从系能否镇得住场面?刘备和诸葛的做法就是益州本土系文官仍是文职,如后部司马张裕、议曹从事杜琼、蜀部从事杨洪、从事祭酒秦宓、劝学从事尹默、议郎孟光、博士许慈和胡潜、典学校尉来敏、儒林校尉周群、尚书令史李襈、书佐李福等人;大力提拔东州系官员,委以重任,如法正、孟达和吴懿;最突出的措施是对入川的原从系官员大授中将衔,武将自不必说,文人们均被授予中将衔,糜竺授顶级杂将军安汉将军,孙乾秉忠将军,简雍昭德将军,伊籍昭文将军,这四人此前均为从事中郎,标准的文职岗位;对于像许靖这样的德高望重,又可以算做是东州系外围的元老官员(糊里糊涂参与太傅袁隗的豪门布局,董卓秉政,以汉阳周毖为吏部尚书,与靖共谋议,进退天下之士,沙汰秽浊,显拔幽滞《许靖传》),刘备给予特显的地位,封左将军长史,汉中王时,加封许靖为太傅,称帝时,许靖成为诸葛以外唯一的三公,在许靖的本传以及《先主传》的记载中,许靖都是标准的文官,一直任的也是文职岗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许靖没有挂过将军衔,在群臣劝进汉中王的上表中,许靖赫然挂镇军将军衔,紧随马超之后排名第二;如果说刘备入川初期,用给原从系文官大授将军衔的办法来震慑不服的益州本土系的话,那么到诸葛时代,这种制度安排有必要吗?

2、诸葛和刘备的用人之道存在原则性的区别

刘备和粗俗武人的关系不是一般的融洽,刘备明知黄元性情凶暴,仍决定黄元就任汉嘉太守,明知张飞经常酗酒鞭挞士卒,且屡教不改,仍待张飞如故,甚至让张飞兼任司隶校尉监督百官我们甚至可以推测出,汉中太守一职,起初刘备就是准备让张飞就任的,只是因武都战役中发生张飞排挤马超事件(见《从彭羕案看诸葛的战略调整》一贴),才推出南阳系大将魏延那么诸葛心目中的汉中太守一职是谁呢?既不会是张飞也不会是魏延,只能是马超的堂弟马岱,因为马家既有先祖马援的忠于汉室的心,也有熟悉凉州和关中地区的优势我们说如果遣赵云和魏延并一部分南阳系武将们回去镇守江陵,调换关羽关平来汉中,加封马超挂凉州牧、关羽挂雍州牧、张飞挂豫州牧,吴懿为关中都督,马岱为汉中太守,全面启用东州系武将,那将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北伐局面

3、诸葛早就准备大规模换血郡太守级别的地方官员,以文人全面替换武人

从汉嘉太守叛乱案我们可以很自然地得出这个结论关羽和张飞的忠诚自不用怀疑,但是其他武将的忠诚度并不能保证,比如南中地区的雍闿等豪族,东州系的孟达、南阳系的刘封、李严和魏延等人黄元为什么敢叛乱?诸葛一定是已经多次约谈黄元进行诫勉谈话了,如果再不改正飞扬跋扈、鱼肉一方的行为,不要说撤职了,查办都是必然的,问题是黄元嚣张惯了,一时半会儿怎么改的过来?!

4、诸葛政府制度设计的原则就是军队必须掌握在党的手中

刘备去世前后,许靖、糜竺、简雍、孙乾等一批元老以及四大上将均逐渐离世,马超和张飞是在元帅衔上去世,诸葛也在紧锣密鼓准备北伐大计,建兴三年,平定南中叛乱,建兴四年,晋升了两位上将,李严为前将军,刘琰为后将军,左将军和右将军均空缺,李严因是刘备安排的《隆中对》之永安方面军司令,自然是第一军衔,刘琰是和赵云一样硕果仅存的元老级人物此时的魏延和赵云虽然仍是高级杂将军(镇北将军、镇东将军),但已经不亚于上将衔,魏延是北伐的急先锋,赵云为战略总预备队司令大规模北伐前的和平时期里四大元帅全部空缺,上将只有两位的这个高级将领衔级应该是贯彻了刘备临终前的意图到建兴六年第一次北伐时,增调南阳系吕乂出任汉中太守(吕乂挂何军衔,史料不明)吴懿、吴班、廖化、高翔、邓芝等其他将领均为一般杂将军,大批军二代们二十多岁挂都尉衔均到汉中前线效力(亮与兄瑾书曰乔本当还成都,今诸将子弟皆得传运,思惟宜同荣辱今使乔督五六百兵,与诸子弟传於谷中《诸葛亮传引亮集》)这些都正常,唯一不正常的是刘琰这个人,我们在前面的帖子中已经讨论过,刘琰是豫州元老,一个标准的文人,一身贵族气,既不出征也不管理汉中俗务,只是闲逛,衣食住行却又非常奢侈,光随身伺候的婢女都有几十名(车服饮食,为侈靡,侍婢数十,皆能为声乐,又悉教诵读鲁灵光殿赋)诸葛弄这么个影响士气的文人到汉中前线挂后将军衔,是出于什么目的?随时提提意见而已(然不豫国政,但领兵千馀,随丞相亮讽议而已《刘琰传》),不能小瞧了这个提提意见而已的作用,在关键时刻,提提意见就是一个支持票,支持谁呢?当然是支持诸葛这个唯一的文官统帅,反对谁呢?当然是反对武将群中的冒进派,诸葛空缺三大帅(因诸葛自统大军,丞相形同大将军)和左右将军当然是为了激励众将奋勇向前,街亭战败后,诸葛自贬为右将军,如果街亭战胜呢?这两个上将衔就是给马谡等参军们预留的上将衔,马谡没有等到这个荣誉,谁等到了?袁綝

四、前将军袁綝闪亮登场

前将军袁綝闪亮登场三次北伐后,无论攻占领土还是歼灭魏军人数,战果均不理想,在建兴八年,魏延和吴懿率领偏军挺进羌中地区大胜曹魏后将军费曜和雍州刺史郭淮才算是真正的大胜,为鼓励士气,诸葛大批晋升军衔,两位上将得以晋升元帅,尽管这两位,一个在江州努力谋求巴州刺史官职,一个在汉中骄奢淫逸魏延因卓著军功得以跳过上将衔,直接晋升一级上将,委屈了一生的赵云于建兴七年去世,杨仪也得以晋升杂将军(八年,迁长史,加绥军将军《杨仪传》),那么四大上将的位置全部空缺出来,都是谁得到这一荣誉呢?袁綝晋升前将军,吴懿晋升左将军,高翔晋升右将军,吴班晋升后将军吴懿和族弟吴班代表东州系挺进上将衔一点都不意外,有军功有斗志,尽打败仗的高翔作为高级龙套帝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夏侯渊没於阳平,太祖忧之以真为征蜀护军,督徐晃等破刘备别将高详於阳平《曹真传》;诸葛亮出祁山,遣将军马谡至街亭,高祥屯列柳城张郃击谡,淮攻祥营,皆破之《郭淮传》)那么这个袁綝是何许人也?他凭什么军功能挂第一上将衔?不幸的是,我们查遍《三国志》正文,不但没有记载袁綝军功的文字,压根就从来没有记载过这个人!只在《李严传》的裴注中,引《亮公文上尚书》中记载诸葛废李严的联合上表中,袁綝排名居于车骑将军刘琰和征西大将军魏延之后的第三位,赫然是四大上将之首的前将军!(辄与行中军师车骑将军都乡侯臣刘琰,使持节前军师征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南郑侯臣魏延、前将军都亭侯臣袁綝、左将军领荆州刺史高阳乡侯臣吴壹、督前部右将军玄乡侯臣高翔、督后部后将军安乐亭侯臣吴班、领长史绥军将军臣杨仪、督左部行中监军扬武将军臣邓芝)地方志性质的史书《华阳国志》提到袁綝是颍川郡人,在建兴十五年的时候任征西将军这本史书的部分基本是在《三国志》的上加了一点时间概念和细节,但是在时间顺序和行文上,不知是流传的原因还是原本表述上的因素存在一些瑕疵,因此只能做辅助的分析,《华阳国志·卷七·刘后主志》记载十五年,魏景初元年也时南郡辅匡元弼、刘邕南和,官亦至镇南将军;颍川袁綝、南郡高翔至大将军,綝征西将军实际上,在建兴十二年诸葛去世后,邓芝就晋升为前将军,那么袁綝也应在此时间而不是建兴十五年被贬为征西将军,另外高翔也只可能是杂大将军尽管这条史料的内容在时间上有明显的错误,但还是可以得到相当有用的息

A、袁綝是豫州颍川郡人,推测和刘琰都是在刘备任豫州刺史时投奔的;

B、袁綝在魏延内讧结束时被贬为征西将军,原征西将军姜维晋升最顶级杂将军辅汉将军(十二年,亮卒,维还成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统诸军,进封平襄侯《姜维传》)

我们知道,诸葛的五次北伐中只有街亭之战是个败仗,随马谡被杀的还有将军张休、李盛,以及将军黄袭被剥夺兵权,陈寿的父亲被处以髡刑(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晋书陈寿传》),剃光头发,是个告诫性质的惩罚在汉中前线,纯粹军人没有一个被贬职的,那么前将军袁綝在建兴十二年被贬职的唯一可能就是和车骑将军刘琰一样,以支持诸葛的名义和魏延发生口角,那么袁綝上将的作用也就和刘琰是一样的了,是为投票权存在的,但袁綝凭什么是第一上将?在元帅中,南阳系大佬李严高于文人刘琰,那么在上将中,就要文人袁綝高于武人吴懿、高翔、吴班

微信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weinxin
我的微信
四大名著QQ群: 696280552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评论审核已启用。您的评论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被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