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究竟被演义坑得有多惨?

评论字数 4097阅读模式

有很多读者对曹操表示反感,但在我看来,曹操才是真英雄大豪杰,刘备之类,无论文才武略都相差甚远,而且为了一己私欲,祸害天下子民,打得千里兵疯,万里血漂,不过是个小人为了破除这种误解,我找到一篇文章,谈曹操是如何被罗贯中诬蔑丑化的我申明,作者不是我,我也没找到署名

1、疑点重重的吕伯奢之死< >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0215.html

三国演义》写曹操刺杀董卓不成,单骑逃出洛阳,飞奔谯郡,路经中牟县时被擒,县令陈宫慕曹操忠义,乃弃官与之一起逃亡两人行至成皋,投曹父故人吕伯奢家中求宿,受到热情款待,吕伯奢并亲往西村沽酒,然曹操闻堂后有磨刀之声,疑其图己,遂与陈宫将吕家八人全部杀死,其实吕家磨刀只是为了杀猪款客操与陈宫无法,只好逃走,途中与沽酒而归的吕伯奢相遇,曹操害怕暴露真相,干脆连吕伯奢也杀了陈宫惊问其故,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罗贯中还赋诗两句诗作为对这件事的评语设心狠毒非良士,操卓原是一路人曹操作为极端利己主义者的形象由此形成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0215.html

其实,这件事的真实性是颇存疑问的,当然这并不是说此事出于罗贯中凭空编造,事实上,曹操杀吕伯奢一事在史书中还是有其雏形的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0215.html

《志魏志武帝纪》称董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在这段话的下面,裴松之援引了三种材料,现开列如下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0215.html

①《魏书》云太祖以卓终必复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动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0215.html

②《世说新语》云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0215.html

③孔盛《杂记》云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无人负我,遂行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0215.html

陈寿在《三国志》本文中未提及此事,显然是并不相至于曹操路经中牟县被擒事,虽有类似记载,但并未指明该县令便是陈宫,更没有写下县令与曹操一起逃亡的情节罗贯中所写的曹操杀吕伯奢一事,显而易见是从孙盛《杂记》中演化得来的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0215.html

其实,裴松之援引的三种资料,思想倾向并不一致其中《魏书》的记载对曹操最为有利,它所写太祖手刃击杀数人完全是正当防卫,无可指责;《世语》则把曹操夜杀八人的行为归结为误杀,实质上仍然是对曹操有利;相比之下,《杂记》中的描述对曹操来说是最不利的,孙盛为人好奇情多,而不知言之伤理,他的著作很多地方并不能当史来看待,但即使孙盛,也用了凄怆这个词,并且承认这只是误杀另外,这三种资料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强调吕伯奢本人并没有被杀,而《三国演义》中情况正相反,罗贯中强调的恰恰是吕伯奢本人也被杀了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0215.html

从《三国演义》所写吕伯奢一事的内容来看,罗贯中肯定详细地研读过裴注引用的三种资料,并作过归纳因为他写吕伯奢家的地点成皋显然是从《魏书》得来,曹操的杀人数目八人则是从《世语》得来,而曹操的两句话则是从《杂记》中演化得来但以上这三种资料均以误杀为前题,并未提及吕伯奢本人,罗贯中可能认为这样写还足以表现曹操的邪恶,于是才把吕伯奢也列入被杀者的名单,做了第九位冤鬼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0215.html

仔细考察三书所述吕伯奢之事,发现都不太合乎情理《魏书》说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这恐怕不合情理,因曹操仓促逃出洛阳,随身不可能多带财物,即便他携有钱帛,但也有从骑数人相伴,冒然以力抢劫,不一定就能成功,何况吕伯奢乃曹父故人,其子与宾客共劫一事,在情理上也很难说得过去《世语》中写曹操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已,手剑夜杀八人而去则未免过份简单,它把曹操写成一个疑神疑鬼,患得患失的无能之辈,也与其形象不相符

至于孙盛《杂记》里的记载,漏洞就更多了它写曹操以食器之声杀人,显得十分幼稚,而且即使曹操说过宁我负人,无人负我这样的话,也不可能让别人听见,那时可没人给曹操写起居注因而宁我负人,无人负我应该是孙盛的话,而不是曹操的话

2、徐州之战中的滥杀问题< >

汉献帝初平四年(公元193年)冬,曹操为报父仇,发起徐州之役,这又引起了历史上争论不休的另一个问题,即曹操的滥杀问题《三国演义》写曹操进攻徐州,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干了很多坏事,并引有四句诗曹操奸雄世所夸,曾将吕氏杀全家,如今阖户逢人杀,天理循环报不杀,似乎是说曹嵩一家被杀是应该的,可见衔恨之深然而稽考史料,曹操的杀人问题并不象罗贯中描述的那样严重

《志魏志陶谦传》称初平四年太祖征谦,攻拔十余城至彭城,大战,谦兵败走,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武帝纪》云太祖征谦,下十余城,谦守城不敢出兴平元年夏复征谦,拔五城,遂略地至东海,还过郯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这里说的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和多所残戮的情况主要是指士兵的死伤而言,不是指人民群众所受的损失两军交战不可能不死人,把这些帐完全算在曹操一人头上是不合理的罗贯中当然知道这个道理,所以他不采纳《三国志》的记载,而把《曹瞒传》和《后汉书》中的内容作为撰写的依据,而《曹瞒传》是东吴人所著,本身就含有敌对宣传的成分,作为史料自然不足采

3、关于许田射猎一事的考证< >

《志蜀志关羽传》注引《蜀记》,其略云初,刘备在许,与曹公共猎猎中,众散,羽劝备杀公,备不从文中根本没提到汉献帝参加狩猎,只说是刘备与曹操共猎,《三国演义》却说曹操与汉献帝一起打猎时,取过汉献帝的雕弓金鈚箭,射倒一只鹿,群臣和将校误以为此鹿为汉献帝所射中,齐呼万岁,曹操纵马遮于天子之前,而迎当之,关羽怒曹操无礼,这才兴起杀心,经刘备劝阻乃止从以上叙述我们可以看出,罗贯中笔下的许田射猎事件与历史上的原型已不相符,情节上也多了很多夸张的成分史书中的许田射猎是曹操和刘备之间的斗争,而《三国演义》中的射猎则变成了曹操和汉献帝之间的斗争,罗贯中把这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斗争混为一谈显然是不正确的

4、衣带诏事件< >

这件事与历史事实的差距最大据记载,建安四年(公元一九九年),董承接到汉献帝的衣带诏,与种辑、吴子兰、王子服、刘备合谋反曹,次年初,事情即败露,董承等人俱被族灭,仅刘备幸免建安二十三年(公元二一八年),耿纪、韦晃、吉本等起兵反曹失败,亦被杀以上这些,就是《三国演义》写衣带诏事件的题材来源,但在很大程度上被罗贯中融会改编了按史书并未指明马腾是否参与过衣带诏事件,而《三国演义》却把马腾也列为奉诏讨贼的人物之一,大书特书,至于耿纪,吉本等人反曹与董承相隔十九年,两者毫无关系,《三国演义》却由吉本的太医令身份,设想出投毒杀曹的故事,并为之改名为吉平;另据《志蜀志先主传》注引《献帝起居注》,董承密谋反曹时,曾对王子服说昔吕不韦之门,须子楚而后高,今吾与子由是也王子服怕兵少事败,不敢答应,董承又说事讫,得曹公成兵,顾不足邪!二人遂定计这就可见,董承等人只是打着忠于汉献帝的旗,进行政治投机,以壮大自己的势力,他们还企图夺取曹操的军队,由自己取而代之换句话说,衣带诏事件只是董承集团和曹操争权夺力的一场内讧,并不存在忠奸之争

5、曹操杀董贵妃一事< >

此事史书多不载,《资治通鉴》虽记此事,但语气不详,含义模糊董贵妃其实不一定如《三国演义》所说是董承之妹裴松之在《志蜀志先主传》注文中认为董承,汉灵帝母董太后之侄,于献帝为丈人,盖古无丈人之名,故谓之舅也这就是说,董承的国舅之名是因为他乃董太后之侄,而不一定是因为其妹为贵妃才得来的由此,我怀疑,历史上许根本没有董贵妃其人

6、杖杀伏皇后< >

三国演义描述汉献帝让伏后写给其父伏完,要他设法除掉曹操,但伏完直至建安十四年死去,并未受取任何行动建安十九年(公元二一四年)此事暴露,曹操乃派人杀死伏后,其所生二子及兄弟、家族百余人亦同时遇害在《三国演义》中这件事被大大地夸张了,历史上的伏完接到献帝的书后并未采取行动,《三国演义》中却写伏完派穆顺与献帝联络,请求发密诏调吴蜀起兵,不幸被曹操从穆顺头发中搜出书,伏完、穆顺遂惨遭杀害

7、曹操借刀杀祢衡< >

此事详情见于《后汉书文传下》祢衡平原人也,少有才辨,气尚刚傲,矫时慢物,孔融荐之于曹操,他却对曹操破口大骂,曹操发怒,对孔融道祢衡竖子,孤杀之,犹雀鼠耳,顾此人素有虚名,远近将谓孤不能容之遂把祢衡送与刘表,刘表又把他转送给江夏太守黄祖,祖待之亦厚,祢衡却当众辱骂黄祖,祖乃杀之综上所述,历史上的祢衡只是一个文化小丑,他仗着自己的虚名,随意侮辱别人,而肯定别人不敢动他一根毫毛曹操看透了他的用意,才把他送给刘表,但刘表也珍惜名声,又把祢衡转送黄祖,祢衡以为黄祖也不敢动他,因而故态复萌,哪料黄祖不吃这一套,于是他的脑袋才搬了家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祢衡之死,纯粹是他咎由自取,与曹操没有关系,何况曹操把祢衡送给刘表时,犹以表为宽和爱士,观其能容与否也本质上并没有借刀杀人的意思

8、孔融之死< >

八岁让梨的孔融在中国历史上颇有名气孔融,山东人,汉末任北海太守,后投靠曹操,建安十三年被杀融幼年即有异才,及长岁其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高谈清教,盈溢官曹,辞气清雅,可玩可诵,论事考实,难要悉行但能张桀网罗,而目理甚疏;造次能得人心,久久亦不愿附也其所任用,好奇取异,多剽轻小才(引自《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元年》)这就是说孔融为人崇尚清谈,志大才疏,又所用非人,并不是真正的有识之士鲁迅曾指出,孔融的性情和主张都是相当乘僻的,例如曹操禁酒,本是乱世中节约粮食的正确措施,他却讥笑曹操纣以色亡国,今令不禁婚姻可见,孔融和祢衡一样,其死都是咎由自取而《三国演义》中却写孔融反对曹操进攻刘备,长叹曰以不仁征伐至仁,安有不败乎?这话被人告发,才导致孔融遇害,按历史上孔融并未有此语

9、曹操横槊赋诗杀人事< >

最后,我们来研究一下曹操横槊赋诗,刺死刘馥这件事《三国演义》说赤壁之战前,曹操大宴群臣,并乘兴横槊赋诗一首,扬州刺史刘馥认为诗中有不吉之言,惹起曹操大怒,手起一槊,将其刺死此事在书中被用来形容曹操的残暴,是丑化曹操的重要事例之一按历史上确有刘馥其人,也确曾担任过扬州刺史一职,但他并非是死于曹操的槊下据《志魏志刘馥传》记载,刘馥是在嘉平六年(公元254年)才病死的,那时已接近西晋时代了,比《三国演义》所说的刘馥死期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要晚46年,曹操本人则在公元220年就已去逝,因而根本不可能杀死刘馥

微信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weinxin
我的微信
四大名著QQ群: 696280552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评论审核已启用。您的评论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被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