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天下丈夫,雄姿英发

评论字数 3935阅读模式

周瑜,三国赤壁之战的主人公,以火攻之计击退不可一世的曹操,从军十余年战无不胜,名垂青史。然而这个雄姿英发的天下大丈夫却在《三国演义》里被刻画成了一个嫉贤妒能、心胸狭窄的小人。还原历史,真实的周瑜应该是怎样的呢?

一、周郎与孙郎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6112.html

周瑜是安徽庐江人,周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周瑜的父亲周异曾担任洛阳县令,周家叔伯甚至官至太尉。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6112.html

《三国志》称周瑜长壮有姿貌,就是长得又高又帅;还称其少精意于音乐,哪怕喝得小醉,听到弹错的曲子也会立即回头,是为曲有误,周郎顾。作为顶级政治人物,能将业余爱好写入正史,周瑜确实风流倜傥。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6112.html

史书还称,江东元老级大将程普曾不服周瑜任都督,多次出言侮辱,但周瑜从不计较,程普自觉惭愧日益敬服,对人说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还有为曹操当说客的蒋干,游说不成反而夸赞他雅量高致。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6112.html

周瑜21岁时结识了同龄的孙策,登堂拜母,以兄事之。当时孙策之父孙坚去世不久,孙策向袁术借兵报仇,同时写信邀请周瑜加盟。周瑜带着兵马粮草欣然前往,孙策高兴地说,公瑾远来,我事必谐也。彼时曹操正忙着官渡之战,刘表又无进取之心,于是,在周瑜的帮助下,孙策一举扫平了江东六郡,打下了未来吴国的基本盘。其时二人均不过二十来岁,苏东坡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实在恰如其分。可惜的是,《三国演义》的作者为了塑造完美无缺的诸葛亮,不惜抹黑周瑜,甚至连羽扇纶巾都穿戴到了诸葛亮的身上。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6112.html

二、周瑜与张昭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6112.html

曹操听说孙策平定江南,且惧且怒,常咬牙切齿地说:猘儿难与争锋也。猘儿者,狂犬也。可惜的是,小霸王孙策在26岁时不幸遇刺身亡,临终传位给年仅18岁的弟弟孙权,并向重臣张昭托孤: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这简直是诸葛亮的翻版。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6112.html

而后,张昭确实不辱使命,率群僚立而辅之,中外将校,各令奉职,将东吴治理得井井有条;另一方面,周瑜统帅全军,并带头行君臣之礼。于是将相和,人心安。后来周瑜还消灭了孙氏的宿敌黄祖,夺得了长江口极为重要的江夏郡,东吴事业蒸蒸日上。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6112.html

然而好景不长,曹操南下,刘琮束手,刘备仓皇而逃,赤壁大战一触即发。此后故事世人耳熟能详,诸葛亮代表刘备前来游说联盟,而东吴内部意见分歧,张昭等人主张投降,周瑜、鲁肃等人主张迎战。周瑜大胆而全面地分析了敌我形势,最后慷慨激昂地请得精兵三万,为将军破之。于是,孙权决意与老贼势不两立。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6112.html

当然,真实的赤壁之战很简单,曹操军中发生疾病,又遇到黄盖的诈降与火攻,仓皇败退。至于什么舌战群儒、借东风、华容道云云,都是演义传说,曹操没有输得那么惨,诸葛亮更没那么神。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6112.html

赤壁大战的结果是曹操回去了,江东保住了,刘备壮大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了。后来孙权称帝,宴会百官,归功周瑜,张昭亦准备歌功颂德,不想孙权直言不讳:如张公之计,今已乞食矣,张昭听了伏地流汗。

唯结果论,张昭这个投降派成了周瑜最好的背景板。然则,张昭不是和诸葛亮、荀彧一样具有王佐之才吗,这个投降是怎么回事?

我们如果站在刘备、诸葛亮的角度,当然不愿意东吴降曹;如果站在孙权的角度,那么看法和鲁肃一致,投降曹操张昭等人仍可保住功名,而孙氏则只好乞食了;可如果站在曹操的角度,站在汉献帝的角度,站在天下老百姓的角度呢?

当袁术称帝时,曹操借汉献帝诏令刘备、刘表、孙策共同讨伐袁术,孙策不但接受征召,还主动向朝廷表达忠心。如果站在维护大汉王朝统一的立场,那么投降曹操或者降汉不降曹,天下重归一统几乎指日可待。要知道三国纷争数十年,战争此起彼伏,后人看着热闹,可当时没有哪个老百姓不向往大一统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诚如裴松之所言,张昭之主降,虽无功于孙氏,有大当于天下矣。而吕思勉则说,周瑜、鲁肃好乱之士也,同怀行险徼幸之计,遂肇六十年分裂之祸,对天下人来说,三国鼎立是祸不是福。

只是,天下英雄谁敌手,为何就是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在周瑜、鲁肃心中,他们要争的就是这一短长!

我们再回顾一下孙策的遗言。孙氏有四兄弟,当时群臣都以为孙策会传位给和自己一样英勇的孙翊,然则他却选择了孙权,他说:

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后世常将这段话理解为孙策英勇无敌,孙权治国有方,孙策知人知己,孙权不负所望。其实这里还有更深的内涵,即江东集团的性质问题。

孙策知道自己英雄了得,但也知道自己死后,与天下争衡并非易事,于是他退而求其次,选择孙权意在先保江东。而无论是争天下还是保江东,孙家脱离汉室、对抗曹操的独立野心是坚定不移的。

相对于张昭,周瑜和鲁肃在这点上完全站在孙氏一边。

周瑜向鲁肃推荐孙权,引用了伏波将军马援的名言,君择臣、臣亦择君,也就是说,在周瑜看来,当时天下与王莽末年一样混乱,是烈士攀龙附凤驰骛之秋,而孙权是可以比肩刘秀的明君。刘秀起家的基础比孙权差多了,谁敢肯定孙权就做不到呢?如果天下一定要统一,你们选择曹操,我选择孙权!

而鲁肃一见到孙权,就表示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应当鼎足江东,接着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赤壁大战后则是愿至尊威德加乎四海,总括九州,克成帝业,对此,孙权抚掌欢笑。

所以,从这个角度我们更加清晰地读懂孙权。当他执政的第二年,曹操要求遣子为质,孙权在周瑜的支持下,严正拒绝。大抵从那时候起,他就坚定了抗曹的决心。而到赤壁之战前夕,表面上手足无措、举棋不定,实际上早已准备好军队和军备,随时待发,甚至派鲁肃探听刘备动静,准备联合,唯一缺的只是一个坚定作战的主心骨——万事俱备,只欠周瑜。

三、周瑜与鲁肃

赤壁之战后,江东保住了,那么与天下争衡、建号帝王的宏图又怎么办呢?对此张昭是没有发言权的,而周瑜鲁肃这对亲密战友,在同一目标下却发生了路线矛盾(或许是二人性格不同)。

鲁肃主张先三足鼎立,认为曹操不可卒除,所以愿将荆州(其实只是江陵为代表的部分南郡地盘)借给刘备,互成犄角。

周瑜则主张两分天下,认为必须趁刘备还弱时先消灭这个潜在的敌人,再西取巴蜀,夺汉中,如此占据整个长江南岸,与曹操一决雌雄。

从这个角度我们就能理解赤壁之战之后周瑜的全部行动。

曹操北还后,将防御孙刘的主力留在南郡,其中曹仁、徐晃守江陵,乐进守襄阳。襄阳是刘表时期的荆州治所,江陵是荆州的军需重地,襄阳控制汉水,江陵控制长江,往北直通洛阳,往西过三峡进入巴蜀。也就是说,三分之重在荆州,荆州之重在南郡。所以,周瑜的第一目标就是争夺南郡。

可惜周瑜并不走运,镇守江陵的曹仁可是曹操集团长期以来独当一面的统帅。面对周瑜的全力进攻,曹仁硬是坚守了一年才被迫撤走。而这边周瑜费尽心力,那边结盟的刘备趁着北方战火偷偷南下扫平长沙、武陵等四郡——刘备终于有了自己的根据地。

此事在演义里描绘成诸葛亮趁机挖墙脚,夺得襄阳、南郡、荆州(其实荆州是州、南郡是郡,根本无法如此并列,且襄阳一直在曹操手中),是为一气周瑜。

当然,相比于南郡的战略地位,长沙等四郡价值不大,只是周瑜深明刘备、诸葛亮的狼子野心,所以他的第二步是想趁刘备在京口当面向孙权借荆州时软禁之(其时周瑜在江陵),惑以声色犬马,分化刘关张。不过孙权投鼠忌器,没有采纳。

此事在演义里描绘成周瑜实施美人计(其实孙权嫁妹的政治婚姻与周瑜无关),结果赔了夫人又折兵,是为二气周瑜。

接着周瑜又考虑刘备一定图谋蜀地,于是上书请求执行二分计划,甚至为了防止功高盖主之嫌,连破蜀后的规划都想好了——留孙权的堂兄孙瑜镇守蜀地,自己回来再攻襄阳,北伐中原。

的确,周瑜攻下江陵,打通了进攻巴蜀的水路(犹如光武时期岑彭破蜀一般),然则,江陵南岸的刘备并不能令人放心,荆州未平是不可能轻易打下蜀地的。所以周瑜的第三个策略很可能是借攻蜀之机提前消灭刘备,为什么要依靠刘备在荆州鼎足而立,难道东吴就不能自己占据荆州?心怀天下的周瑜连曹操也不怵,何况刘备呢?

此事在演义里顺势夸张成三气周瑜,又一次成为了诸葛亮的智慧陪衬。可惜周瑜尚未出发,就在巴丘不幸染病,年仅36岁英年早逝。

周瑜一死,刘备荆州到手,再无后顾之忧,从此一百二十个放心,高歌猛进入蜀中;而东吴再无独霸长江、二分天下的野心,嗣后继任的英将们所做的一切,都无外乎努力确保三国鼎立的平衡局面……

四、结论

对于争天下,周瑜和孙策志趣相同;对于保江东,周瑜和孙权默契一心;对兴汉室态度有别,所以周瑜与张昭相左;对除刘备信心不同,所以周瑜与鲁肃分歧。

蒋干劝降之事发生在赤壁战后,却被演义安排在大战前夕,群英会大概是演义中周瑜最华彩的篇章。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行计从,祸福共之,假使苏张更生,郦叟复出,犹抚其背而折其辞,岂足下幼生所能移乎?的确,终周瑜一生,孙家兄弟算得上三国时期少有的好领袖。

周瑜遗书说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刘备则说周瑜恐不久为人臣耳。枭雄之心,虽穷困不能减分毫,刘备是也,所以周瑜深忌刘备;义士之心,纵有万般机会绝不肯背主自立,周瑜是也,所以刘备的谗言不能损周瑜。二人前据荆襄、后吞巴蜀的王霸之志如出一辙,只是刘备总戴着仁义的面具,而周瑜颇有些君子坦荡荡。

周瑜虽是了不起的将才,但西蜀是不可能攻下的。一是蜀道太难,若非刘璋自己引狼入室,刘备也不容易取蜀;二是吴军陆战能力颇差,孙氏政权本来就是在各世家大族的支持下站稳江东的,这样的军队守家奋不顾身,进攻则软弱无力(孙权打合肥屡战屡败可为一证),更何况进攻西蜀需要很长很长的战备补给线;三是曹操虽败于赤壁,但实力未减,陆逊打赢夷陵之战占据整个荆州尚且不敢图蜀,何况周瑜乎?

所以,就东吴而言,二分天下短期内是不可能实现的,三足鼎立是最好的策略。然则,大英雄大丈夫行事处世,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又焉能等闲视之?只可惜天妒英才,否则三国故事兴许是另一番景象。

微信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weinxin
我的微信
四大名著QQ群: 696280552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评论审核已启用。您的评论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被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