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草船借箭时,曹操为何不敢放火箭?鲁肃:这才是诸葛亮的精明之处

评论字数 1726阅读模式

提到《三国演义》,相信大家都再熟悉不过了。《三国演义》全称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小说描写了公元三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作者罗贯中在小说中长于描述战争,全书共写了大小战争达40多次,其全景式的战争描写给读者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其中最有名的战争莫过于赤壁之战了,这场战役不仅在历史上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的最著名的一场,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也是十分的精彩,罗贯中对这场史诗级别的南北对决花费了大量的笔墨,将谋略推到了极致,诸葛亮的舌战群儒、周瑜的反间计、黄盖的苦肉计、庞统的连环计等等,各个经典人物之间的斗智斗勇令人叹为观止。今天我们要说的便是《三国演义》描写赤壁之战中的一个精彩情节,那就是"草船借箭",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三国演义》中关于"草船借箭"事件的经过。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63637.html

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周瑜和诸葛亮都是心高气傲之辈,两人一碰面便升起了争斗之心。一次,周瑜故意向诸葛亮提出了让其赶制10万支箭的要求,还以十日作为期限,但是诸葛亮却出人意外地说:"只须三天的时间,就可以办完复命。"要知道,十万支箭在十日内做出来都不太可能,更不要说三天了,在周瑜看来,诸葛亮这次必死无疑。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63637.html

告辞周瑜以后,诸葛亮并没有任何行动,周瑜便让鲁肃到诸葛亮处查看动静,诸葛亮一看到鲁肃便说:"三日之内如何能造出十万支箭?子敬可否帮帮我!"鲁肃回答说:"你自取其祸,叫我如何帮你?"诸葛亮心里早已做好了谋划,便对鲁肃说:"你借给我二十只船,每船配置三十名军士,船只全用青布为幔,各束草把千余个,分别竖在船的边缘,这一切的东西我自有安排,只希望你千万不能让周瑜知道,他若是知晓了,肯定会从中破坏,如此我的计划就很难实现了。"听罢,虽不清楚诸葛亮的意图,但鲁肃还是答应了诸葛亮的要求。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63637.html

到了第三天凌晨,诸葛亮才命这二十支船向曹营进发,他算准了今日必有大雾天气,此时广阔的江面上雾气弥漫,也因此他们前进的船只直到接近曹营了才被发现,诸葛亮又命令士卒们开始擂鼓呐喊,故意制造出一种击鼓进兵的声势。鲁肃看到这番操作,大惊失色,诸葛亮却一脸坦然淡定地对鲁肃说:"在这样浓雾弥漫的晚上,曹操决不敢毅然出战,你我尽可放心地饮酒取乐,等到大雾散尽,我们就可以回去了。"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63637.html

果然,营寨中的曹操收到急报后惊疑不定,他拿不准诸葛亮是何意图,于是他急调旱寨的弓弩手六千多人赶到江边,会同水军射手,共约一万多人,一齐向江中乱射,想要借此击退敌军船只,而这些箭就这样射在了诸葛亮早早就准备好的稻草船上,等到日出雾散,船上草把上已铺满密密麻麻的箭,就这样,东吴船队满载而归,不费吹灰之力就得了箭十几万支,目睹了整件事件发生经过的鲁肃,极称诸葛亮为"神人"。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63637.html

但是,这里也有让人疑惑的地方,既然曹操都想到了要放箭,那为何不放火箭呢?关于这个问题,结合当时的情况来说,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主要还是天气的原因,当时的江面上大雾四起,又处于夜间,关于敌军的具体情况一点也不了解,因此曹操也只敢命士兵们射箭,本来就是盲射,此时若是采用火箭,火光必然会导致自己的营寨暴露,成为敌军的活靶子,而诸葛亮也是利用了曹操的多疑,笃定他们不会放火箭。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63637.html

第二,是因为火箭需要现做现用,造价极高,况且敌方来得突然,材料准备不足,为了尽快结束战斗,曹军也只能放弃火攻。第三,说到玩火,曹操是吃过诸葛亮的亏的,诸葛亮出山的第一战就是博望坡烧曹军,这一场战役也让曹操在诸葛亮面前不敢轻易使用火攻。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63637.html

不得不说,小说《三国演义》中实与虚的结合是整部作品最突出的艺术特点,这一特点在作者罗贯中描写战争情节时发挥得淋漓尽致,今天说的这一个草船借箭的事件中,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更是得以完美体现,其实,他在料到曹军不敢用火箭的同时,也早已做好了一些灭火的准备,在《北堂书抄》中有记载:战时,皆取船上布幔、布衣渍水中,积聚之,以助水淹。贼有火炬、火箭,以掩灭之也。这一系列的操作也正如鲁肃对其的评价:实乃神人也。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63637.html

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63637.html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63637.html
微信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weinxin
我的微信
四大名著QQ群: 696280552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评论审核已启用。您的评论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被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