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隐考释秦可卿(6)

 

  “秦氏恭人之灵柩”,秦,其谐音为“情”,秦氏即情氏。恭人,恭敬之人。“秦氏恭人之灵柩”,其意为“被情氏所恭敬的人之灵柩”,即指被明朝情民所恭敬的明朝及其代表人物崇祯之灵柩。所以这个葬礼,是明代整个朝代的丧葬,埋葬的是整个朝代及其相联系的情感。因此上,这个葬礼就格外隆重,完全是皇帝规格的风光大葬。清朝入主中原后,“以帝礼改葬(崇祯),令臣民为服丧三日”,所以当时的葬礼真可谓是万民齐哀,书中也曲笔大写了这一点。例如说秦氏之死,“那长一辈的想他素日孝顺,平一辈的,想他平日和睦亲密,下一辈的想他素日慈爱,以及家中仆从老小想他素日怜贫惜贱、慈老爱幼之恩,莫不悲号痛哭者”,体现了百姓对崇祯的敬戴和对汉族自己君王的爱恋。脂砚斋特别对“怜贫惜贱、慈老爱幼”这八个字感受真切,在庚辰本侧批道: “八字乃为上人之当铭于五衷。”认为崇祯使“上人”所深受感动处是此八字。作者在表现天下万姓齐悼崇祯这个史实上,用的是隐笔谜语法,他描写当时送殡的人们的姓名,巧妙地囊括了十二地支及相应的生肖,象征所有的属相的人们都来哀送:
  那时官客送殡的,有镇国公牛清之孙现袭一等伯牛继宗,理国公柳彪之孙现袭一等子柳芳,齐国公陈翼之孙世袭三品威镇将军陈瑞文,治国公马魁之孙世袭三品威远将军马尚,修国公侯明之孙世袭一等子侯孝康;缮国公诰命亡故,其孙石光珠守孝不曾来得。
  脂砚斋对此加以点明,批道:
  牛,丑也。清,属水,子也。柳拆卯字。彪拆虎字,寅字寓焉。陈即辰。翼火为蛇;巳字寓焉。马,午也。魁拆鬼,鬼,金羊,未字寓焉。侯、猴同音,申也。晓鸣,鸡也,酉字寓焉。石即豕,亥字寓焉。其祖曰守业,即守夜也,犬字寓焉。此所谓十二支寓焉。
  当时送葬的人们十分的多,万头攒动,盛况空前,正如书中描写的秦氏的出殡场面: “一时只见宁府大殡浩浩荡荡、压地银山一般从北而至。”描绘了崇祯葬礼场面的浩大。由于这个葬礼是清朝执政者所主持的,所以当时的东平王府、南安郡王、西宁郡王、北静郡王和王公贵族均来路祭或送殡,摆足样子给明代遗民看。当时送殡的“诸王孙公子,不可枚数”。送殡的队伍“浩浩荡荡,一带摆出三四里远来”。
  书中点明秦可卿的身份是明代的皇帝有两处,一是说秦氏死后“贾珍因想着贾蓉不过是个黉门监,灵幡经榜上写时不好看,便是执事也不多,因此心下甚不自在。可巧这日正是首七第四日,早有大明宫掌宫内相戴权,先备了祭礼遣人来,次后坐了大轿,打伞鸣锣,亲来上祭。贾珍忙接着,让至逗蜂轩献茶。”这里用“大明宫掌宫内相戴权”,“打伞鸣锣”地“暗示”得明白,大有挑逗之意。“大明”,指大明朝;“戴权”,脂批点明此为谐音谜语,谜底是谐音“大权”二字;而在大明朝宫内掌握着大权者除了明朝内宫的宦官头头还有谁?!崇祯刚主政时刈除奸逆宦官,但后期与他先祖一样,也宠用宦官。虽然戴权在这里是个子虚乌有的人物,但作者让他在秦氏的葬礼中出现一方面要点明宦官也爱戴崇祯之情,另一方面是为了点名秦氏在明朝的尊贵身份。由于此谜语说得较为明白,但又无明显的痛脚可抓,所以作者特别杜撰出逗蜂轩名称来,让戴权去那儿喝茶。对此甲戌侧批提示说: “轩名可思。”显然,这里的“蜂”,暗指的是那些文字狱的制造者们,说他们是叮刺人的毒蜂。“逗蜂”,就是逗逗这些清朝的鹰犬、文人的败类们,显示了作者在智慧和聪明方面的自信和高高在上。
  二是秦氏用的樯木棺材是“万年不坏”的描写,实暗指“万岁”一词。书中还特别借贾政的话点明此棺不是寻常人所能用的,暗指此棺实乃万岁所用之物。有趣的是,用樯木而不是用其他的木头,也有其隐写暗喻之意。原来樯木乃明朝所崇祈的神木,祝允明《野记》载:
  太祖初渡江,御舟濒危,得一樯以免。令树此樯于一舟而祭之,遂为常制。令在京城清凉门外,已逾百四十年矣,有司岁修祀,给一兵世守之,居舟傍,免其余役。或云: 即当时操舟兵之后也。
  对此,脂砚斋批语提示: “樯者舟具也,所谓人生若泛舟而已,宁不可叹”,点到即止。
  此外,书中描写秦氏的丫头瑞珠触柱而死,可能是隐写崇祯吊死时“太监王承恩对面缢死”的史实。书中称“此事可罕”,人们“也都称叹”,表明了汉民们对忠君爱国志士的钦敬。还有秦氏托梦时所说的“天机”,则点明了崇祯死亡的时间。她说: “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在这里的“三春”,其谜底是“三春”倒置,为“春三”(属倒装格),指春三月。三月是春天最后的一月,月尽即是夏天,春花诸芳随着春三月而凋尽。这句玄语,暗指崇祯死于春三月这件事,说他死去后“诸芳”就销尽了,明朝也就寿终正寝了,因此明朝的王子们、明朝的遗民们就得各自须寻各自门,各自自寻各自的活路去了。秦氏这句话,带着将死去的人对仍然活着的人的深深关切,深深打动了那些“个中人”的心。
  甲戌侧批道: “此句令批书人哭死!”甲戌眉批道: “不必看完,见此二句,即欲堕泪!梅溪。”这样表面看似寻常的一句诗,如果不是“个中人”的话,很难有如此强烈的感触。然而此句话在“个中人”那里,可以联想起关于崇祯御笔衣带血诏上所说的话: “朕自登极十七年,致敌人内地四次,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之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去朕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尤其是此诏最后的“勿伤百姓一人”一句,确实是一个强力催泪弹,不由得人不痛哭失声!所以脂砚斋在第一回中第一首标题诗处作眉批道: “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
  从主观上说来,崇祯算得上是一个力求上进、忧国忧民的皇帝。第十三回秦氏托梦于王熙凤托付后事的描写,就体现了这一点。秦氏道:
  目今祖茔虽四时祭祀,只是无一定的钱粮,第二,家塾虽立,无一定的供给。依我想来,如今盛时固不缺祭祀供给,但将来败落之时,此二项有何出处?莫若依我定见,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于此。合同族中长幼,大家定了则例,日后按房掌管这一年的地亩,钱粮,祭祀,供给之事。如此周流,又无争竞,亦不有典卖诸弊。便是有了罪,凡物可入官,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的。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继。若目今以为荣华不绝,不思后日,终非长策。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要知道,也不过是瞬间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此时若不早为后虑,临期只恐后悔无益了。
  这些话,只有崇祯这平时治国齐家的人才会提到。秦氏在这里的口气非常大,凤姐表现得也很谦恭,秦氏作为皇帝身份来吩咐凤姐,理所当然地是居高临下的姿态。

 

资料收集于网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书由“云中孤雁”免费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