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周先慎)

  周先慎:着名古典文学研究家
  《水浒》的作者常用比较集中的篇幅,通过人物独特的生活遭遇和走向革命的不同道路,描写人物的传记,从不同侧面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揭示小说的主题思想。在这方面,林冲逼上梁山的故事是《水浒》中最有代表性的精采章节之一,能反映出这部古典名着在思想和艺术上的杰出成就。
  林冲逼上梁山的故事见于《水浒》第七至第十一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段落,节选自第十回。这回书主要写高俅对林冲的迫害步步紧逼,派陆谦火烧草料场,阴谋害死林冲,使得这位八十万禁军教头“有家难奔,有国难投”,失掉了最后的安身立命之所,终于从原来的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变为一个坚决反抗的英雄,在手刃陆谦之后,毅然投奔农民起义队伍,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林冲思想的转变,是这段故事的中心,也应该是我们课堂教学分析的重点。作者着力地表现逼上梁山的这个“逼”字。林冲能走向革命,是封建统治阶级压迫的结果。就这段故事表现的思想意义来说,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
  第一,林冲思想的转变过程,就是封建统治日益暴露其黑暗与罪恶的过程,作者真实细致地描写了林冲的转变,也就深刻有力地揭露了统治阶级的罪恶。在这段故事里,对高俅一伙迫害林冲的罪恶活动,用笔并不很多,只是采用侧面虚写的手法,通过他人的耳闻目睹从旁点染交代,而将主要篇幅留给林冲,从正面细致入微地描写他的活动,从中揭示出他的内心世界。但是统治阶级的罪恶却表现得很突出,读后能激起我们强烈的义愤。这是因为,林冲刺配沧州,家破人亡,本来就是高俅一伙阴谋构陷所造成的,而眼前的命运又仍然掌握在他们的手中。显而易见,林冲的遭遇和全部活动以及与此相关的内心思想的变化,就无一不跟这伙奸贼的阴谋联系在一起。林冲作为统治阶级营垒里的一名中层军官,虽然不象上山以前的杨志那样忠实地为统治阶级服务,但社会地位决定了他必然要依附于统治阶级,他一心一意要保住那禁军教头的身分和美满的家庭。正为此,他对于来自高俅一伙的种种横逆与迫害,虽然十分愤慨,总是采取一种逆来顺受、委曲求全的态度。就是到了得知陆谦赶到沧州要继续谋害他时,虽然一怒之下去买了一把解腕尖刀要寻他报仇,三五日过去寻不到人,便又松懈下来,复归平静。管营调他去看管草料场,他心生疑惑,却又未能识破是敌人的阴谋诡计,应声便去,还想在那里苟活求生,好好地过平安日子。待到草料场火起,他亲耳听到陆谦等人得意洋洋地道出是奉高俅之命要烧死他,还要拾他一两根骨头回京请赏时,那长期郁积于心的满腔仇恨才象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于是奋然而起,杀了陆谦,毫不犹豫地走上了反抗斗争的道路。你看,象林冲这样安分守己、屈辱苟安的人,最后竟被逼得毫无退路,一切生存的希望都彻底破灭,一贯能忍而终至于忍无可忍,不得不铤而走险。这就是林冲所走过的独特的生活道路,也是林冲性格发展的历史。由于作品真实地揭示了林冲思想转变的社会原因,就使林冲的遭遇远远突破了个人悲剧的狭小范围,而具有丰富的现实内容和深刻的社会政治意义。
  第二,林冲思想转变的过程,就是统治阶级分化瓦解的过程,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民革命的产生、发展及其壮阔的声势。林冲不是一个农民,他从统治阶级中分化出来,造反上山,终于成了农民起义队伍中的骨干。统治阶级的分化,是封建统治黑暗腐朽的产物,是社会阶级斗争尖锐激烈的表现。历史上一切革命斗争,都必然要在共同的革命目标下,吸收广泛的阶级和阶层的人物参加。农民革命能把象林冲这样从统治阶级中分化出来的人物吸引到自己的队伍中来,并且在炽烈的斗争中团结和改造他们,这正是农民革命事业兴旺发达和有力量的标志。从林冲的思想转变,我们看到封建统治的分化瓦解和农民起义的发展壮大,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对于全面地展现农民革命斗争的面貌来说,林冲的形象有着别的英雄人物所没有的重要的典型意义。
  帖子相关图片:
  作者: 218.198.167.* 2005-5-12 10:30   回复此发言2 谈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周先慎)
  下面简单地谈谈这回书在艺术表现上的几个特点。
  首先,人物描写的性格化,是《水浒》现实主义艺术描写的突出成就,而人物的性格特色及其思想发展,又是通过丰富的细节,通过人物的行动、对话和内心活动来表现的。在这段故事里,作者着意描写林冲逆来顺受、忍辱苟安的思想性格,极力挖掘到他灵魂的深处。看他这样写:林冲到了草料场,面对在风雪中摇摇欲坠的草屋,想到的是天晴了要到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因天寒要到市井去买酒取暖,临行前细心地将火炭盖了,生怕引起火灾;出了门,将那已经破败很不严实的草场门反拽上锁;路过古庙,还去顶礼请求神明庇佑;回来看见草厅被积雪压塌,第一个念头便是耽心火盆内火种未灭,赶快探身去检查;到山神庙权且安身,走时只带一床絮被,准备住一夜便要回来;看到草料场火起,便马上要开门出去救火,而丝毫未想到自己会因此获罪应该赶快逃走……。这一些,都极其细致地表现了林冲那精细谨慎的性格,表现了他虽然已经沦落到如此悲惨的境地,却仍然想苟安求生,平安无事地过日子的心思打算。同时,小说还写到了林冲性格不可忽视的另一面。在这回书的开头,作者特意安排了李小二这个人物,写了他跟林冲的关系,绝非闲笔。除了情节上的需要,让他夫妻二人听见陆谦等人说话向林冲报信以外,主要的是要表现林冲克己好义、扶危济困、正直善良的性格。这种性格,不仅与统治阶级的恶德形成鲜明的对照,而且绝然容不得丧理背义、谋害无辜的邪恶行为。这是他后来终于走上了反抗道路的内在依据。在他胸中最后升腾起熊熊燃烧的反抗烈火以前,作者早已写出了他深埋心中的火种;他连续几天持刀到处找寻陆谦,我们已看到在外力的拨动下火星的闪耀。这样,林冲的转变尽管艰苦而又曲折,却写得有根有据,入情入理,令人信服。林冲杀陆谦时,先用脚踏住胸脯,把那口刀搁在他的脸上,来一番义正辞严的训斥质问而后才下刀,表明他杀得有理有据,陆谦死得罪有应得。这些行动言语,都是很有思想性格的。凡此,都是《水浒》艺术描写十分高明的地方。
  其次,《水浒》的艺术描写,处处从生活出发,符合生活的逻辑,因而真实动人。前面提到陆谦等人的罪恶活动是从别人的眼中耳中写出的。前后两次,情景很不相同,都写得非常真实。第一次,是写李小二夫妻的所见所闻。他们看见的,先是一个跟一个闪进店来,末后则又分两拨低着头走出店去;在店里,要酒菜,打发李小二去请客,说起话来都是半吞半吐,没头没脑;小二妻到阁子后面去偷听,又只见交头接耳,听不见说什么。前前后后,只是断断续续、隐隐约约地听见“高太尉”,“都在我身上,好歹要结果他性命”,只看见“一帕子物事”、“一封书”,又恰好都是十分重要能透露消息的。第二次,是草料场火起,林冲在山神庙里听到陆谦等人说话,竟将他们的全部罪恶阴谋毫无隐饰地和盘托出,而且一字一句,听得清清楚楚。作者这样写,自然是为了情节发展的需要,然而又都非常切合特定的具体情景,人物的神态、语气,无不逼真传神。因为第一次,阴谋还在策划阶段,便处处小心提防,生怕被人识破,因而行动诡秘,鬼鬼祟祟,当然看不真、听不准。第二次大火起来,以为阴谋已经得逞,只等回去邀功请赏,便得意忘形,无所顾忌,而根本没想到山神庙里正藏着冤家对头林冲,故而听得清清楚楚。这两段文字并不长,却前后呼应,真实而形象地刻划了统治阶级阴险、狠毒和残忍的本性,在促使林冲转变和发展情节上起了重要作用。
  第三,自然景物和环境的描写极为出色,点染出浓厚的气氛,和情节的发展与人物思想的展示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回目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随着情节的发展,作者一路点染,三次写到那场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而妙在都仅寥寥数语,精炼而又传神。鲁迅先生就特别赞扬“那雪正下得紧”一句富有“神韵”。所谓“神韵”,就是能真实地传达出特定情景下自然景色的精神意境,而又跟人物环境的气氛融合在一起。严冬的大雪给人清冷的感觉,自然使人更能感受到主人公所处的凄惨的境遇。同时,没有大雪,林冲不会到市井去沽酒;没有大雪,两间草厅不被压塌,林冲便不会夜宿山神庙。自然景色又关联到人物的命运、情节的发展。还有林冲刚到草料场时,这样描写环境:“推开看里面时,七八间草屋做着仓廒,四下里都是马草堆,中间两座草厅。”接连点出三个草字,为后文起火预作布置。《水浒》的环境描写,能跟人物刻画、情节发展相结合,简练细密,往往如此。

 

资料收集于网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书由“云中孤雁”免费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