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戒身世何处寻(1)

  猪八戒是《西游记》中第三号人物,虽是纯虚构出来的,却也可以从远古神话传说、民间传说、唐宋传奇及佛教人物和故事传说中,找到其承袭、借鉴的痕迹。
  陈寅恪《西游记玄奘弟子故事之演变》一文推考,猪八戒是从《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参佛制苾刍发不应长缘》中变大猪救沙门之大神衍化而成的,略云:
  时具寿牛卧在闪毗国,住水林山出光王园内猪坎窟中。……出老王命掌园人曰:“汝今可于水林山处,周遍芳园,皆可修治。……”彼人敬诺,一依王教。既修营已,还白王知。时彼王即便将诸内宫以为侍从,往诣芳园。游戏既疲,偃卧而睡。时彼内人,性爱花果,于芳园里随处追求。时牛卧苾刍须发皆长,上衣破碎,下裙垢恶,于一树下跏趺而坐。宫人遥见,各并惊惶,唱言:“有鬼!有鬼!”苾刍即往入坎窟中。时王闻已,行至窟所,执剑而问:“汝是何物?”答言:“大王,我是沙门。”王曰:“是何沙门?”答曰:“释迦子。”问言汝得阿罗汉果耶?答言不得。汝得不还,一来,预流果耶?答言不得。且置斯事,汝得初定,乃至四定?答并不得。王闻是已,转更瞋怒,告大臣曰,此是凡人,犯我宫女,可将大蚁填满窟中,蜇螫其身。时有旧住天神近窟边者,闻斯语已,便作是念:此善沙门,来依附我,实无所犯,少欲自居。非法恶王,横加伤害。我今宜可作救济缘。即自变身为一大猪,从窟走出。王见猪已,告大臣曰,可将马来,并执弓箭。臣即授与,其猪遂走,急出花园。王随后逐。时彼苾刍,急持衣钵,疾行而去。
  但陈寅恪对此尚存疑点,故云:“猪八戒高家庄招亲故事,必非全出中国人臆撰,而印度又无猪豕招亲之事……此故事复经后来之讲说,闪毗国之,以音相同之故,变为高家庄之高。惊犯宫女,以事相类似之故,变为招亲”,此即“高老庄招亲故事之起源也”。陈寅恪对佛学研究甚深,可为一说。杭州佛教协会编《灵隐》认为“朱八戒传说是三国时往西域求法的第一僧人朱士行。”但并未附上任何论据,难以令人信服。
  鲁迅认为猪八戒这一形象,是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发展衍变而来,此说详见戈宝权译《关于猪八戒——周树人氏谈》一文中,较有说服力。鲁迅推考“小说中写到猪,是六朝时代的事”,并引晋·干宝《搜神记》“猪臂金铃”故事:
  晋有一士人,姓王,家在吴郡。还至曲阿,日暮,吊船上当大埭。在埭上有一女子,年十七八,便呼之留宿。至晓,解金铃系其臂。使人随至家,都无女人,因逼猪栏中,见母猪臂有金铃。
  不过,鲁迅未引原文,而是自译成白话文,且在情节上小有出入。他据此断言:“《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并不是作者新创作出的人物,而是沿用此前已有的人物创造出来的。
  旷源《闲话猪八戒》一文中进一步发挥和补充了鲁迅的论点,他认为《搜神记》“安阳亭书生”中母猪精,就其态度之“老实”而言,更接近猪八戒。他还认为《山海经》 中两头猪怪“屏蓬”(或“并封”)、“合窳”,《离骚》与《淮南子》中英雄后羿射杀之封猪,是猪八戒的祖先。封猪与猰貐、凿齿、九婴、大风、修蛇等“皆为民害”,是个十分凶恶的野兽。“屏蓬”与“天蓬”音义相近,很可能是一音之转。“合窳”其“音如婴儿”,“状如彘而人面”,“是兽也,食人,亦食虫蛇,见则天下大水”。可见远古传说之猪神还是水神,这正应了猪八戒是天河里天蓬元帅。在《山海经》的《北山经》、《中山经》记载了四十多位“彘身人首”的猪神,在远古神怪中颇有势力。别看猪八戒模样不济,却出身于名门旺族,是大有根底的人物。
  猪神的形象,一入六朝就发生了较大变化,大概是这幅模样有损神的尊严,于是从远古传说中神的家族被驱逐出来,降为妖怪中较低的一类。又因这时离人类童年时代较远,故而在新的传说中使其日趋人格化,并具有三大特点:一是好色;二是贪食;三是缺心眼,不机灵。如唐·牛僧孺《玄怪录》中“乌将军”最具此三大特色。传奇小说中自称乌将军的猪怪,身穿甲胄,戈剑弓矢,手下有不少从卫,一幅凛然难犯的样子。他好色,贪食,轻信,“每岁求偶于乡人,乡人必择处女之美者而嫁焉”。他见到素不相识的人,“喜而延坐”,“与对食,言笑极欢”,热情好客,并不防范对方,以致被郭元振“捉其腕而断之”,“毙于围之”。《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就颇具乌将军之遗风。
  关于猪精托生的传说,由来甚早。东汉郭宪《汉武洞冥记》载:
  汉武帝未诞之时,景帝梦一赤彘从云中直下,入崇兰阁。帝觉而坐于阁上,果见赤气如烟雾,来蔽户牖,望上有丹霞蓊郁而起。乃改崇兰阁为猗兰殿。后王夫人诞武帝于此殿。

 

资料收集于网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书由“云中孤雁”免费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