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东汉时叫雒阳?

    阅读模式

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雒(读音同“络”)阳(今河南洛阳),延续“汉”的国号,史称东汉。为什么称为东汉呢?因为汉代前期定都长安,长安在西,雒阳在东,故有此名。

洛阳为什么在东汉时叫雒阳呢?其实“雒”与“洛”同音,据字典解释,“雒”通“洛”。古邑名,即今河南洛阳。还有“雒”通“洛”,水名。

至于用“雒”而不用“洛”,据《三国志》注引《魏略》记载:曹丕“诏以汉火星也,火忌水,故‘洛’去‘水’而加‘佳’。魏于行次为土,土,水之牡也,水得土而乃流,土得水而柔,故除‘佳’加‘水’,变‘雒’为‘洛’”。所以“洛阳”在东汉改为“雒阳”,到三国时期又变回“洛阳”。敢情东汉时用“雒”不用“洛”,就是因为东汉尚火德,火忌水,不能用水字旁的“洛”。

金、木、水、火、土代表五种元素、方位、颜色等等,就是中国特有的五色五行说。秦始皇开始采用这种理论来论证统治的合法性,有人曾向他讲述:黄帝得土德,夏得木德,殷得金德,周得火德。“今秦变周,水德之时”。所以秦代尚黑色。汉代秦后,因土克水,所以汉文帝确立汉为土德,尚黄色。而到东汉时,受刘向的影响,又改为火德,尚赤色。而到三国时期,曹丕、孙权皆尚土德,再尚黄色。敢情一个“雒”“洛”的区别,被古人弄得这么复杂。

洛阳,看名字就知道这个地方位于洛河的北岸。洛阳建城的历史非常悠久,夏启改“禅让”为“世袭”,以河洛地区为中心,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国家形态的王朝——夏。

《说文解字》中有这样一段:华,荣也;夏,中国人也。“中国人”这个词,最早指的就是河洛一带的居民。

洛阳市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先后有十多个王朝在洛阳建都。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是中国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城市。

洛阳古称斟鄩、西亳、洛邑、雒阳、洛京、京洛、神都、洛城等,现在洛阳市公认有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东周王城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等五大都城遗址。

  

当然,现在这个城垣已经不再,现在大约就像下图卫星画面这样。右上田地中的就是汉魏洛阳城遗址,少部分遗址可观光,大部分还在土地的掩埋中。

  

俯瞰是这样,可以看到绝大部分地面建筑都已经消失或被掩埋了。

 

近看就像这样,更具荒凉感。

  • 微信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 weinxin
  • 四大名著QQ群: 696280552
  • weinxin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评论审核已启用。您的评论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被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