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二)

评论字数 7524阅读模式

一部《西游记》的批评史约可含括三个阶段有淸一代的重编者,甚至包括晚明评点家如李卓吾等人,大多偏重于宗敎寓言的发明,以儒释道的义理及其实践为是书寓意所托陈士斌《西游眞诠.悟一子批》各节以及刘一明《西游原旨•读法》,把这种「金丹大道」式的批评推展到了极致十数年前台省全眞敎会众刊行的《西游记龙门释义》,亦可纳入前朝批评家的努力行列胡适发表〈《西游记》考证〉以后,源流的勾稽、作者的考证与版本的论释取代了宗敎主题的发微,俨然变成一九四九年中国大陆易帜前《西游记》硏究的主要范围胡适以降包含鲁迅、郑振铎和陈寅恪等人的硏究,开启了这部晚明巨着史前无例的第一个「干嘉时代」,遗风弥漫东西方日人太田辰夫、内田道夫,英人杜德桥(Glen Dudbridge),中国大陆的黄秋、吴晓铃,以及大陆以外的柳存仁、郑明莉、陈炳良诸人的论著,皆可视为此一传统的接续明淸的批评家容不以分析《西游记》的美学成分为能事,但是新旧的「干嘉学者」同样当然不是完全没有少在这方面用力

民初学者硏究《西游记》的方法,和他们在创作上汲汲讲究的意识形态与艺术技巧适得其反一九四九年以后政局虽变,但是大陆学界反而强调《西游记》的政治意义,促成一九五七年以来的几部硏究论集纷纷以马克思的辩证法挂帅「政治寓言」于是乎取代了「宗敎寓言」这种社会史观式的论评,当然得含括台湾学界诸如李辰冬、萨孟武诸氏的专著在另一方面,四九年以后的《西游记》批评,却也有他人截然两橛的取向余敎授在<英雄诗与英雄行〉里,便认为一九六八年夏志淸的《中国古典小说》(The Classic Chinese novel: A Critical Introduction)为《西游记》的美学属性,「提供了想象力十足的长篇大论,还率先以系统方式分析该书的形式特征,探讨宗敎、哲学与伦理价値,把小说的形形色色展现无遗」用比较精确的话说,余敎授认为夏着《西游记》专章,借用了西洋文学与诗学知识,为此一「奇书」拓展了「比较硏究」的康庄大道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410.html

〈英雄诗与英雄行〉一面以西洋史诗的观念评随《西游记》,一面又从《西游记》的揷诗手法出发,重新厘淸「史诗」的定义,不仅丰富了一部中国小说的价値,同时也赋予西洋诗学传统新的内涵质言之,余敎授在这篇初试啼声的名文里,沿袭了一定程度的「比较硏究」方法,试图为《西游记》批评再灿生命这种取向当然不能和批评家精湛的西洋学问分开,然而却也因此招致物议杜德桥在前述夏着的书评中,便曾猛烈质疑「比较」方法的适宜性,以其罔顾中国批评传统故也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410.html

余敎授显然不同意杜氏之见,他的辩驳反映在<英雄诗与英雄行〉首节里由于这篇论文在化为本书〈源流、版本、史诗与寓言>一文第三节时,己经剔除首节,下面请容我节译部分,以明余敎授的态度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410.html

杜德桥〔抨击〕夏志清,论点是否正确,尚有待商榷对我而言,重要的不在我们是否应援用比较文学的方法来探讨〔中国文争《西游记》〕,而是域外文化的印证是否能提供恰当的模拟夏志清的研究令人桕案呻绝他的评论引到赛万提斯、乔叟、拉伯雷等〔西方名家〕: 比较实则锌緉悉称,十分重要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410.html

余敎授因此问道:倘若可以借用十九世纪旧俄的写实传统来定位《红楼梦》,那么荷马的史诗何以不能用来增丽《西游记》?者容我扩大这个逻辑并借用本书的实例但丁的《神曲》何以不能在某些主题上和《西游记》相互发明?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410.html

这种比较的态度,加上如今习以为常的西洋诗学的运用,几乎便架设起余敎授硏究《西游记》的基本方法,成为他的批评试金石如果杜德桥的抨击有理,批评家确实不该用西方观点回顾中国文学;如果这样做有违诠释所要求的时空条件,那么现代西方批评家使用现代批评观念来月旦西方上古诗人,同样也会出现「诠释效用」的问题,因为时移代迁,后人难免隔靴搔痒所以,在一九七四年发表的〈中西文学关系的问题和展望〉一文中,余敎授便再度为他和夏志淸的批评观念间接辩护道「卽使是撰作文学史,亦不能外于评价的活动;诠释不能在观念上架空由于这些是文学理论上的老生常谈,是以文学硏究所会引发的诠释问题,不应该老是绕着中诗是否仅适用『土法』硏究等争议打转当然,我们得考虑历史与文化架构的问题,得思及语言与文类殊相的问题,亦得参酌读者与效果的问题但是,卽使如此,严的批评家仍然有权追索新的方法,将之应用在作品的讨论上,以便、欣赏能够面面倶到」这类硏究态度颇有助于开扩批评视境<英雄诗与英雄行>发表之后,从者不乏其人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410.html

卽使是在〈《西游记》的叙事结构与第九回的问题〉这篇乍看似「干嘉复辟」的文章中,余敎授着眼所在,与其说是版本考证,还不如说是利用西洋批评观念印证他的观察他虽然不曾明示,但亚里士多德首倡的有机结构说,显然隐伏在全文背后陈光蕊故事是否属《西游记》原本的问题,非关重要,「叙事结构」的完整与作者照顾细节的卓越能力,才是余敎授命笔所寄第九回的问题为是非题,不是申论题如果缺乏具体可见的版本证据,问题恐怕永难有圆满的解答虽然如此,在余敎授优异的示范下,我们仍欣见版本批评也有结合文学批评的可能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410.html

从更宽广的角度看,《西游记》第九回的问题类似「荷马问题」其中牵渉到的不仅是结构的安排,还应包括著作权的归属中心论题则是我们应视《西游记》为历代说书智慧的累积呢?抑为单一作家的手笔?设使强调的是第一个问题,陈光蕊故事在广义的《西游记》批评中只会引发版本孰优的争执,进而影响到民俗情节的塑造倘若指的是作者例如吴承恩的原创形式,则当务之急应该要考证一五九二年的百回本与「山阳吴承恩」的关系如此,辩驳今本第九回与「古本」《西游记》的原委过从,方能显露出意义严格说,余敎授在〈叙事结构〉文里用的是考证上的「内证」,而批评家的慧眼又强过版本学家的探索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410.html

不过,仅就文学批评的创造性而言,余敎授的论述显然缺乏傅述先和高辛勇两人的专著与专论中的丰富联想这一点,明尼苏达大学邓维宁(Victoria B. Cass)敎授稍后也曾据以指摘余译本《西游记•导论》(即本书〈源流'版本、史诗与寓言>一文)〈叙事结构〉虽曾提及取经人的「放逐、游历和回返」等生命模式,却未见余敎授援用容格(Carl G. Jung)傅莱(NortopFrye)的理论解释英雄神话他的兴趣似乎只集中在结构与修辞上面相反的,傅、高之作乃至于张静二的近着《西游记人物硏究》,却频见采用原型理论与启蒙仪式来分析小说人物和情节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410.html

文化上的平行硏究,更常举出类此的典型论证方式,我们不费吹灰之力,卽可在傅着<《.西游记》中五圣的关系〉尾段读到「在希腊传统中,阳是表现在太阳神的理性与智慧中,阴是表现在酒神的野性与活力中《西游记》所力加表现的是阴阳的消长与和谐野性的活力加上理性的智慧,正可使陈旧的习俗变得日新又新」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410.html

可惜的是,傅述先等人的见解虽然新颖,又大力阐发了《西游记》的心理学与文化人类学意义,却因为不能充分应用中国传统宗敎经典,致令其诠释仅停留在「师夷之长技」上面,缺乏镕铸、整合文化传统的大气魄撰写〈英雄诗〉与〈叙事结构〉时的余敎授,显然不是一个唯方法论者从他刻意强调中国诗艺与宗敎传统,我们可以看出他不想重蹈杜德桥夏志淸式的方法争论果然,在一九七七年出版的英译本《西游记·导论》(下文为配合本书所拟文题,改称<源流>文)之中,余敎授的一个重点,便是利用传统宗敎思想重新探讨该书的寓意

我所以说「重新探讨」,系因陈士斌、刘一明等前淸批评家已经致力过秘术主题的索隐,尤其是属于道敎者诚如李丰楙所说的,「道敎的神学体系、组织型态,是一个驳杂多端的构成体,〔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其中的核心就是神仙思想」这种思想有其世俗的考虑,如「个人的长寿永生」与「社会的和谐安乐」等此所以道敎强调丹道与五行生克,重视阴阳与气数消长自个人来看,内外丹修炼关乎五脏和谐;从社会整体观之,五行的生克牵涉到人际关系的圆洽所以神仙之说不仅是宗敎上的消极避世,性命双修本有其入世意义余敎授深入《道藏》经籍,在〈源流〉文中不但穷究《西游记》作者所受的道敎影响,抑且从丹术秘籍如《龙虎原旨》中直索小说的道敎寓言,立论特殊且言之成理,更发扬光大了陈、刘等前贤的论释传统.0:在东西学界里,除了普林斯顿大学的蒲安廸(Andrew H. Plaks)和日本北海道大学的中野美代子以外,少见有类似余敎授之能发人所未见者当然,以余敎授浸淫神学之久,说理之甚具分析性,他的诠释要比前贤强而有力许多卽使方之同侪,亦不遑多让〈源流〉文分析唐僧三徒使用的兵器与道敎关傲一节,引证排比「参合发明,相连力斥「金丹大道」的胡适也不得不承认小说中确有「微言大义」

〈源流〉文论释的道敎寓言,实与〈叙事结构〉第三节一脉相承,又启导了〈朝圣行〉及〈宗敎与中国文学〉二文中的相关论述,可见余敎授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也可见他整合本行宗敎与文学的影响〈朝圣行〉中揭橥的「内化旅行」(interiorjourney)的寓言,允称近年来以内在硏究为导向的《西游记》批评最重要的发现尽管余敎授的理论有待再举实证强化,但是他不弃徘徊于文学批评「正统」边缘的全眞徒的诠释,一可见批评上的包容态度,二可见个人的洞察力确属非凡《神曲》中但丁朝神而行的寓言是否和《西游记》有异曲同工之妙,固然有神学解释上的异同,非寖假久之者不能彻察,但是唐三藏出入脊关,通过稀柿衙,却有道敎内丹术上的暗示,略识寓言文学的读者,想必可以心领神会就像斯宾塞(Edmund Spenser)《仙后》(The FaerieQueen)中的居仁(Guyon)和阿瑟王子(PrinceArthur)必须通过象征五识的「克己之家」(The House of Temperance),才能打通滞碍,重获生命力,再寻仙后葛洛丽亚(Gloria)一样,向「灵山」而去的唐三藏一行也得通过各种关节,让体内气流周行各督脉,才能外而礼佛,内而丹聚,臻至道敎不死的化境

这种叙写一脉但寓意兵分两路的技巧,《天路历程》(The Pilgrim's Progress)的作者固已熟悉不已,然而就手法之不露迹论,《西游记》的作者恐怕要推天下无双非有深刻的宗敎学养,一般人在这方面很难有认识上的火眼金睛余敎授的推理师出有名,得力于他的神学处料应不少我觉得唯一需要补充的是如果但丁的三界之旅是以外烁的方式推衍圣·多玛斯标举的心灵之旅,那么唐僧的「朝圣行」也当等同于悟空在第一回所作的「朝心行」刘一明的《西游原旨·读法》云「悟空学道西牛贺洲,如唐僧取经于西天雷音」强调的无非是两造「求心」心切吴筠本于《抱朴子》所作的《神仙可学论》中,指出「守道」为成仙七法之一,而其中要求的「无为」与「自然」等老氏义理,无不需反求自心所以唐僧的灵山行除了蕴有故事表面的佛敎意义与道敎丹道寓言外,恐怕也含有淸净无为的道敎「心学」成分在内第八十五回悟空本于禅经所吟的乌巢禅师四句偈中的「灵山只在汝心头」,不但象征性的指出「灵山」在人体内的位置,而且还能廓淸「黑漫漫西天」只有灵台澄明才能照破的道理悟空的「朝心行」和唐僧的「朝圣行」互为表里,正是《西游记》寓言中别有寓言的高明之处

在道敎溯源与寓言上用功之外,〈源流>一文在佛敎主题上亦迭有发现,颇具启廸作用和丹旨的讨论一样,余敎授每能从佛经出发,深入掌握《西游记》作者谈佛的旨趣「心地频频」和「一飮一啄莫非前定」的业报观,一直是小说着重的佛门敎义唐僧个人的身世和取经途中的各种作为,一再呼应这两个大主题不过我认为余敎授在论释佛门溯源时,较大的贡献是他能以批评家的法眼看出《西游记》使用的佛门戒律寓有强烈的反讽作用,而深思这种作用,又能为小说增强许多宗敎力量三藏劝人戒杀,然而要保证取经成功,不得不又依赖在他看来嗜杀成性的悟空他是众徒证道的引师,但是力难殊除六贼,反要「冥顽不灵」的大徒弟代劳,而且事成后浑然无知在解释小说中的种种矛盾时余敎授借用原始佛敎「空」的宇宙观作为立论根本,举证归纳,最后再落实于「心的寓言」「魔由心生」,人世经验都是虚幻的若不明乎此,一切戒律徒具形式素称「圣僧」的三藏法师,竟然容易担惊受怕,反而要赖徒弟开导,便因众徒的「心学」造诣强过他而这位深知佛门形式作风的高僧,一再畀恃不类细行的悟空济助,不又说明能够「打破顽空」的悟空的作为,才眞的是契入敎理吗?然而名分自名分,猴王终究只能屈居门下,也可见师徒一体,形式与内涵一体/才是《西游记》的作者眞正强调的宗敎实践观

退一步说,读者若想接纳《西游记》中的矛盾,首先必然得在三藏和悟空之间有所取舍调和全书耐人寻味处便存乎此余敎授在探讨《西游记》的佛敎成分时,更大的一个贡献是,他能进一步利用中国佛敎宗帕特有的思想,化解小说中的种种矛盾在〈宗敎与中国文学〉这篇近文里,他提出一个关乎敎理与创作技巧的大问题「小说中的宗敎意义,如何与充斥全书的讽寓和幽默相提并论?」易言之,某种意义上是在阐明佛敎,劝人志心浮屠的《西游记》,为何会把唐僧刻划成一位「不济的和尙」,脓包又胡涂?余敎授的回答,把《西游记》从「反宗敎小说」的错解中还复到其应有的宗敎地位去

包括童思高与彭海的马克思主义批评家,一贯视《西游记》为批判佛敎当然含括道敎的政治小说他们坚持的理由是,书中连篇累牍讽刺取经人和佛门,非特圣僧懦弱,连灵山胜境都不免行贿纳赂,证明这部小说对释敎只有不敬,那里称得上是举发敎义的「宗敎小说」?

余敎授的辩辞一针见血这要看《西游记》推衍的是佛敎哪一宗派的义理?熟谙圣敎历史的读者,当然不难自小说一再搬演的修心寓言看出,惠能开创发扬的中国南禅,才是作者命篇立意所在禅宗大师示导作略,其强调的「知」与「见」的能力,往往托于当下直观直觉的体会,所以「当头棒喝」固为思辨的启示,具有类似效果的「呵佛骂祖」也是方便善巧之一,未可等闲置之德山宣鉴禅师有名言曰「这里无祖无佛,达摩是个老臊胡,释迦老子是干屎橛,文殊普贤是担尿汉,等觉妙觉是破执凡夫,菩提湼盘是击驴橛,十二分敎是鬼神簿、拭疮疣纸,四果三贤、初心十地是守古冢鬼,自救不了」旣然庄严的敎义问答都充满类此的狂禅作风,《西游记》何以不能刻划一位胆小无能的「圣僧」,以便让人体会勿执外相,我心卽佛的道理?

悟空之嗜杀实则在突显玄奘戒杀的悲悯襟怀,此通于禅宗骂佛原在彰表佛理,而禅师以不知佛而通佛,亦可对照发明《西游记》借唐僧丑态敎人思辨佛门妙理的矛盾从这个角度看,屡屡降魔为宗敎立下汗马功劳的悟空,不时还得嗜嗜紧箍儿的苦楚,就一点也不足为奇了,因为「收心」与「放心」其理如一,全寓于此「矛盾」云云,正是破俗谛入眞谛的法门再费辞言之,禅门公案透过初念显露本然的作法,正是在假矛盾与无意义的不断对立,自内部解构出宇宙寂然简言之,在儒家适应文化变迁的格义过程中,已经因为佛敎和道敎的冲击而带有宗敎成,分这种「成分」,正如道家修眞为的是成仙,佛门参禅为的是成佛以「成圣」的神秘目的纳入民间宗敎系统中职是之故,刘一明《西游原旨·序》才会说道「〔《西游记》〕造化枢纽,修养窍妙,无不详明且备,可谓拔天根而钻鬼窟,开生门而闭死户,实还元返本之源流,归根复命之阶梯悟之者在儒卽可成圣,在释卽可成佛,在道卽可成仙,不待走十万八千里之路而三藏眞经可取,不必遭八十一难之苦而一斛斗云可过,不必用降妖除怪之法而一金箍棒可毕」

当然,「成圣」的观念要变成神秘的民间仰,先得将新儒学的意念化为敎条公式,而在这方面,释道的学佛学仙观念就发挥了最大的触媒作用以余敎授在〈宗敎与中国文学〉文中所引周敦颐的《周子通书》文为例,开头一句便是问道「圣可学乎?」正是因为「圣可学」,神秘性加上世俗的目的性,儒家在《西游记》中才转化为「儒敎」在民间宗敎传统里,揭示类似观念的例证不胜枚举,李道纯的〈三敎錬虚歌〉,卽揉合神秘与目的,可为周敦颐的话作宗敎性的批注「为仙为佛与为儒,三敎但传一个虚亘古百!今超越者,悉由虚里作功夫学仙虚静为丹旨,学佛潜虚禅已矣,叩予学圣事如何?虚中无我明天理」儒敎的终极目的在这首诗里表现得玄然又具体,可谓呼之欲出;倘若折衷此诗与周敦颐之见,则「成圣」可以透过虚静的工夫,达到通幽明之理的境界虽然民间仰未曾明吿我们「成圣」是否可得永寿类似基督圣徒之进入天堂,但是在《西游记》作者笔下,「圣人」的地位确实等同于「仙」、「佛」,具有不死的能力君第一回通背猴以如下一语回答悟空的生死疑虑「如今五虫之内,惟有有三等名色,不伏阎王老子所管乃是佛与仙与神圣三者,躱过轮回,不生不灭,与天地山川齐寿」

只要心定于一,心无旁骛,超凡入「圣」不是不可能的事余敎授举周敦颐皈依眞一的理论解释《西游记》第五十八回「二心搅乱大乾坤/一体难修眞寂灭」,确实合情合理,因为心乃百神之师,一身之主,「静处则明」,可以博通天人之际车迟国支节是《西游记》三敎归一最著名的一段悟空力败三妖道后,不但要求国王敬僧敬道,还要他「养育人才」,如此可保「江山永固」,同样在藉敎条化的神秘思想究明人世维护伦序的方法,以宗敎一般的意念转托先王先圣的济世经纶确然,比起小说中充斥的佛道语词,儒敎意象薄弱得多了,「成圣」的需求因之相形失色但是,我们不要忘了新儒学本合释道生成,儒敎的多数思想旣已寓于二敎某些义理之中,《西游记》的作者也就无需特别拈出成圣之道仅就小说的情节而论,三敎实则难分轩轾,相辅相成任举修眞学佛成圣,都免不了要在修心养性的意义网络中互相发明,所不同者唯在背景略异而已《西游原旨.读法》谓「《西游》贯通三敎一家之理,在释则为《金刚》、《法华》,在儒则为《河》、《洛》、《周易》,在道则为《参同》、《悟眞》故以西天取经发《金刚》、《法华》之秘,以九九归眞阐《参同》、《悟眞》之幽,以唐僧师徒演《河》、《洛》、《周易》之义知此者方可读《西游》」诚良有以也

综观上文提到的几篇专论,我们可以看出余敎授治《西游记》的态度和他对宗敎主题的重视两者结合,弥补了胡适发表〈《西游记》考证〉以来的许多不足然而,诚如前面说过的,余敎授并非唯方法论者;他的批评作为实根基于雄厚的阅读经验若东西合璧产生的是〈英雄诗〉与〈朝圣行〉等重要成果,「独尊汉学」时也必然会有一些「干嘉式」的发现例如,胡适曾引《天启淮安府志》证明吴承恩的著作权,田中严与杜德桥威表怀疑,但是余敎授「别出心裁,把《西游记》及秦少游的词作字质的比较,来证明《天启淮安府志》中的话『吴承恩性敏而多慧,博极羣书,下笔立成,淸雅流丽,有秦少游之风』」虽然余敎授谨愼的作风使他不愿意有「科学式的武断」之见,但是类此干嘉式的小考证却也为整个《西游记》的问题做过若干的贡献从英译本《西游记》首册问世以来,他在源流勾稽方面的努力亦不曾稍懈,〈宗敎与中国文学〉文中溯源的儒释道经典片段,可以印证我上面所说的话,相对未来的《西游记》硏究和批评,也会有广泛持续的影响

微信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weinxin
我的微信
四大名著QQ群: 696280552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评论审核已启用。您的评论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被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