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洪波:孙悟空VS六耳猕猴:一场灵魂深处的“自我革命”

评论字数 5348阅读模式

西游记》六耳猕猴的故事有点特殊

其他妖怪阻拦唐僧取经,者是要吃唐僧肉,蒸的、煮的、烤的,方法五花八门,如果是女妖,就大多盘算着要与他双宿双栖,通过阴阳交配汲取圣僧的元阳,最终目的都是要追求长生不老,而六耳猕猴与孙悟空一样神通,可见他已经了道成仙,所以没想着这些吃肉、吸精的老套套,而是玩起了别致的新游戏但是,后来他又的确被孙悟空打死了,又说明他修炼火候不到家,事实上还没有真正成仙那么,按照《西游记》既定的叙事逻辑,他就应该去吃唐僧肉姑且认为这厮是公的
这是一个有趣的矛盾这个矛盾按正常逻辑不能解释,所以我们有必要透析故事的象征意义
话说唐僧好不容易逃离蝎子精的魔障,继续西行,却不料途中又遇上一伙拦路抢劫的强盗悟空凶性大发,干干脆脆把一干人等都结果了,还把一个血淋淋的人头提到唐僧面前,把个面慈心软的长老吓得战战兢兢,跌下马来于是熟悉的一幕又上演唐僧责怪悟空凶残,到不得西天,念起必杀秘诀紧箍儿咒,要驱逐悟空离开;悟空纵有一身本领,但每每都落败在这一招下,被手无缚鸡之力的长老吃得死死的,最后他终于疼痛难忍,含恨离开取经队伍再然后,便是六耳猕猴登场,注定的再一次的师父遇难,徒弟们施救,各路神仙也跟着忙乎注意!在现代文艺学学科背景下,重复是一种修辞格,是延异,是互文,是其他许多新潮概念可以解释的修辞格,并不落伍

这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孙悟空与唐僧起了冲突,唐僧代表取经的念,代表一心禅定,那么作为冲突的反方,孙悟空就代表着禅心不定,对取经念产生了动摇,三心二意;为了与一心相对,作品将这种心猿意马、三心二意称为多心者二心而当人处在二心状态,随即心滋魔障,侵害本性孙悟空回到花果山重操旧业做美猴王,完全脱离了西天取经的轨道,说明他心被魔侵,禅意完全失落了
六耳猕猴在这个时候出现,其实就是孙悟空心魔的外化早已有学者解释,六耳猕猴之名并非仅指我们通常认为的耳多、善听(天地、你我共六只耳朵,谓之六耳),而是指六根,并由六根生发出来的六识,即人的欲念和妄心,也即是多心,二心[1]什么是六根?佛教术语,又作六贼、六情,泛指因感觉而生的尘念,在《西游记》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中被孙悟空试棒打死的六个强盗一个唤做眼看喜,一个唤做耳听怒,一个唤做鼻嗅爱,一个唤作舌尝思,一个唤作意见欲,一个唤作身本忧,这六种感觉无疑代表着孙悟空的六根六贼在《西游记》故事中,是以外化(拟人化)的姿态不断出现于孙悟空和唐僧师徒的故事中,六贼指即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楞严经·卷四》称谓此六尘能以眼﹑耳等六根为媒介,劫掠‘法财’,损害善性,故称(六贼)《西游记》第五十八回标题即为二心搅乱大乾坤,一体难修真寂灭,正文中如来佛也直言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竞斗而来又有诗曰人有二心生灾祸,天涯海角致疑猜禅门须学无心诀,静养婴儿结圣胎据此可知,六耳猕猴显然象征孙悟空的内心,是妄念心魔,也可理解为孙悟空的另一面,另一个自己

应该说,这个心魔并不十分邪恶具体看一下故事《西游记》第五十七回真行者落伽山诉苦,假猴王水帘洞誊文中,六耳猕猴在一番紧锣密鼓和层层铺垫之后闪亮登场他算起来还是孙悟空的同族,两者均属猴类比起以前那些一出场便作法搅乱乾坤、喊打喊杀的妖怪来,他倒还算是个谦谦君子化作孙悟空的模样,先恭敬地捧了个磁杯请长老喝水,颇有礼貌的样子遭到拒绝之后,他虽然也一棍子把长老打晕过去,抢走取经的包裹,做了打劫的勾当贼啊,贼!但到底收束有度,没有伤害唐僧的性命,而只是把两个青毡包袱,提在手中,驾筋斗云,不知去向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8069.html

往哪里去了?往花果山水帘洞去了原来,这六耳猕猴有着比一般妖怪更伟大的念(志向)其余的妖怪也就谋划着怎么让自己更厉害一些,怎样长生不老,但妖怪无论如何厉害,再长生不老,他始终只是一个妖怪,脱不开黑五类的另类身份而六耳猕猴的目光已经瞄在妖怪之上了六耳猕猴之所以盯上唐僧,不是为了他的肉,是为了他要走的路,要取他所取的经猕猴的终极目标,不在唐僧,而在西天,用时髦的话语叫本体论终极关怀所以,当沙僧前去花果山讨还师父的行李时,看到这只猴子正坐在高台上,朗朗地念着通关文牒,还念了从头又念,其情形十分虔诚、刻苦面对沙僧为何冒充取经僧的质问,他丝毫不隐瞒自己的动机,直言道我自己上西方拜佛求经,送上东土,我独成功,教那南赡部洲人立我为祖,万代传名也他甚至早就准备好一切,派几个小妖假扮成取经队伍,打算循着唐僧要前往的路,往西天去
六耳猕猴是要自己修成正果佛经中说人生平等,众生皆可成佛,所以六耳猕猴的志向并无不妥我们的解读没必要死盯在冒名顶替的罪过上
可惜!取经是如来设计的游戏,一切都已有定数,也早有制度性安排于是这志向远大的猕猴遇上了孙悟空,齐天大圣天生唯一,不可替代,所以从一开始便注定了落败、毁灭的下场唐僧动他不得,八戒、沙僧打他不过,却还有一个战无不胜、日后要成斗战胜佛的齐天大圣,一听到有人冒了他的音容形貌,便抡起棍子要去找人算账了这六耳猕猴也真的本领高强,两猴从花果山打到南海,从南海打到天上,从天上打到地下,从地下再打到西天,观音、地藏王菩萨都被他瞒过,二心缠斗照样难解难分直至来到了如来佛祖前,才明明白白地分了真假如来道出了假悟空的真身份是非天非地非神非人非鬼,亦非蠃非鳞非毛非羽非昆的四猴之一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的六耳猕猴我大胆猜想,这样的猴类就根本没有存在过
如来是不会允许六耳猕猴来搅局的,所以毫不犹豫指出他的命门,六耳猕猴也最终死在了悟空的棒下他是注定了要死在悟空的棒下的,者说,他是为了死在悟空棒下才出现的想当初如来设计取经这出游戏,制定了严谨的游戏规则,取经人是三藏法师,护法是孙悟空六耳猕猴只是一条反规则的副线,目的旨在用反规则挑战规则来说明游戏规则不容挑战,同时增加一些游戏的刺激性,使得这出游戏更加精彩
这一回的劫难,与孙悟空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这一次的战争,是一场完全属于悟空自己的战争,是爆发于悟空灵魂深处的一场自我革命其他的角色,包括如来、观音、唐僧,也包括八戒、沙僧和白马,都只是可有可无的旁观者在这一次除妖的过程中,孙悟空不再重复以前为了拯救师父、保护师父去西天取经的目的,而是为了找回曾经失落的自己,洞照自己的另一面,另一个自己,也即明人谢肇淛的求放心之喻
所谓求放心,也即孟子的名言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学习的目的没有别的,无非是要把自己已经失落的赤子之心重新寻找回来罢了而也只有在这一次战斗中,悟空才恢复了一些当初大闹天宫的英雄气势看他们两条棒,二猴精,这场相敌实非轻,诗赞盖为神通多变化,无真无假两相平一个是混元一气齐天圣,一个是久炼千灵缩地精这个是如意金箍棒,那个是随心铁杆兵隔架遮拦无胜败,撑持抵敌没输赢在两人打得昏天黑地、日月无光的战斗中,天庭和地府的兵将们再一次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敢触碰猴王的威仪这种英雄气概,自从皈依佛教,在孙悟空身上是久违了自我革命赋予了孙悟空无限的激情和活力!
悟空与一个模样、武艺都和自己一般无二的妖猴过招,穿一样的装束,使一样的兵器,用一样的招数,连同受紧箍咒的痛苦都一样,让人完全无法分辨真假,却一定要分出真假但在我看来,即使退一步讲,就算我们把假的悟空也看成是真的,又有何妨?因为这六耳猕猴的行为方式与思维习惯,可说代表了悟空的另一面他平时被约束起来无法展示的一面,他们本身即是合二为一
那么,这个另一面又是什么呢?
当年,为了从五行山下脱困,悟空才答应观音去保护唐僧取经虽然悟空有过承诺,但说到底是一种被迫的自愿所以,他对契约的遵循在特殊的条件下就会有所动摇,一路行来,一路打来,师徒总有一些磕磕碰碰,个性迥异的两人之间产生了不少矛盾由于有菩萨和紧箍儿咒的约束,悟空一直都算安分守己,他既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也逃不脱唐僧的紧箍儿咒,但内心深处留有怨恨,骨子里难以驯服的暴烈与向往自由的个性,还是无法泯灭的民间曾流传如来的六字压帖唵嘛呢叭咪吽其意是俺把你哄了,悟空是非常痛恨哄骗的,他怨恨如来佛耍阴谋,胜之不武;观音哄他戴上了花帽,饱受唐僧紧箍儿咒的迫害,他就痛骂菩萨一世无夫至于其自由贲张的暴烈个性,从悟空对待那几个匪人的态度便可看出,二话不说一个个试棒打成肉饼所以说,这另一面是一种与禅心相反的东西,内心的幽怨不平之气,过度贲张的个性自由的意念和无拘无束的暴烈倾向
但这样的怨恨和暴烈,在取经的路上却是行不得的取经是为了普度众生,也是追求正果的必由之路,而悟空却在放纵自己,戕杀众生;佛家讲的是怀柔慈悲,悟空却喜欢以暴制暴,棍棒底下出真章;佛家有约束,讲佛理,悟空却要绝对的自由,体内的荷尔蒙过于贲张他虽然有佛性,不至于随意践踏生灵,但内心未必对生命有多少尊重,金箍棒杀生无数,对世界的破坏力惊人所以,一直以来,悟空表面上走在取经的道路上,实际却始终有一股力量倒推他脱离取经的轨道,者走向这条路的反面,比如一个跟斗返回花果山,重操旧业做美猴王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自己,悟空是无法抵达真正的西天、协助唐僧取得三藏真经的当然,站在佛教的立场认为佛教哲学本来容不得这样的孙悟空梁归智先生曾深刻分析孙悟空自由意识的两面性,指出孙悟空式的自由固然具有合理性、可能性,但也显然超越了自由本体的限度,具有破坏性、危险性,所以需要实现自由的转型,如果让孙悟空来统治天庭,可能更不堪更糟糕[2]
这个被悟空隐藏起来的另一个自己,便是六耳猕猴无视所有的规矩,随心所欲,桀骜不驯,不知天高地厚,都是当初悟空自由贲张与暴烈倾向的再现,甚至他们骨子里嗜血和蔑上的欲望,都一模一样而这些,都是现在的悟空需要放下的于是,才有了这取经路上六耳猕猴的出现,来让悟空斩断过去的自己,从此真正踏上取经的路途所以,许多学者都认为,六耳猕猴是孙悟空二心的再现,他是孙悟空心魔的外化打死六耳猕猴就说明孙悟空将二心修成一心,故而悟空毫不犹豫地把六耳猕猴斩于棒下神归心舍禅方定,六识祛降丹自成至此,悟空的心方才完完全全地安定下来,战胜心魔,与过去告别,坚定不移地护着唐僧往西天奔正果去了
对于这一点心学寓意,其实古人早已注意到了如汪澹漪《西游证道书》说人止一心,收之则一,放之则二,此不察而可决者也又说所以然者,二心不若一心,一心不若无心惟如来以无心照物,故物当之而立现[3]而对一心之诚、二心之害评论最透彻的是儒家学者张书绅,他说
夫人一身,只有一心此节乃言二心岂真去了一心,又添的上一心盖此心不明,以至一心向左,一心又向右二心疑似,以至反复争持不定,古今不知坏了多少好人,误了多少大事!所以题纲大书二心搅乱大乾坤,以见一心成事,二心坏事大声喝破,乃甚罪二心者[4]
心学,属于主观唯心论的范畴,说起来还是有些神秘然则,在唯物主义立场观察二心争斗,其象征性意义依然清晰可见
大家知道,费尔巴哈论美的本质,有一个照镜子的学说认为美感来自于一种镜子式的反映,人通过照镜子欣赏到自己的美,从而产生美感由于费尔巴赫是旧唯物主义,带有消极、机械反映的缺陷马克思就此作了进一步的阐发,提出了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著名学说[5]美的对象,也都是人的对象化,比如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就是关于人的本质的青春对象化,它就是一面镜子,倒影出人类的勃勃生机和远大前程
镜子里面是另一个自己现代西方美学则有一个镜像理论,人们通过镜像的投射完成自我身份的确认,镜像中的他者正是自我的想象性投射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择取的标本是儿童,儿童对镜子最好奇、最执着,镜像准确地投射出婴儿时期自我身份确认之初的心理状况,儿童在成长中甚至存在一个神秘的瞬间镜像阶段[6]
这些镜子理论似乎可以用来说明六耳猕猴的故事孙悟空正是一个儿童的化身和象征,他与六耳猕猴的关系就是自己与镜像的关系,猕猴就是悟空的一面镜像六耳猕猴正是孙悟空的另一面,另一个自己,代表这孙悟空的二心禅心及取经念的反面六耳猕猴的故事发生在悟空与唐僧发生冲突,也即悟空取经念产生动摇的时候,那么自然而然心魔滋生,心被魔侵,并以六耳猕猴的形象外化出来
当年网络小说刚开始风行的时候,有一本署名今何在的《悟空传》,写得颇有味道题材便是以六耳猕猴这一劫展开,围绕着孙悟空的两个真假身份铺展故事,并始终肯定和称颂没有带上紧箍儿前的孙悟空的真性情作者还为主人公们都配了凄凉的爱情故事,对《西游记》来了一场后现代的诠释从众人对这个悟空念念不忘的欣赏态度,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心底最爱的,还是当初那个敢上天入地、无所畏惧的齐天大圣,虽然这种心理趋向未必完全政治正确
至于网上流传的一种观点假悟空技高一筹,逆袭成功,是假悟空打死了真悟空,最后也是假悟空取回了真经,得道成佛从我上面的分析可知,这种假设性猜测,既无根据,也无必要,不过就是故作新奇、哗众取宠的戏说罢了这里不说也罢!

注 解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8069.html

[1] 张振国《<西游记>六耳猕猴意象的文化与心理阐释》,《东南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8069.html

[2] 参见梁归智《自由的隐喻<西游记>的另一种解读》,《运城高专学报》1998年第一期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8069.html

[3] 汪澹漪《西游证道书》第五十七回、第五十八回回评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8069.html

[4] 张书绅《学说西游记》第五十八回回评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8069.html

[5] 参见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8069.html

[6] 参见王茜《拉康镜像、语符与自我身份认同》,《河北学刊》2003年第6期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8069.html 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8069.html

微信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weinxin
我的微信
四大名著QQ群: 696280552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评论审核已启用。您的评论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被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