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疏远同甘共苦的妻子吕后,另求新欢宠爱戚夫人,心里没愧吗?

评论字数 1237阅读模式

  刘邦疏远同甘共苦的妻子吕后,另求新欢宠爱戚夫人,心里没愧吗?

  关于这个事情,我简单说几句个人看法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8804.html

  刘邦疏远同甘共苦的妻子吕后,另求新欢宠爱戚夫人,心里没愧吗?没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8804.html

  刘邦疏远吕后,宠幸戚夫人,这是事实在《吕太后本纪》里明明白白写着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8804.html

  吕太后者,高祖微时妃也,生孝惠帝、女鲁元太后及高祖为汉王,得定陶戚姬,爱幸,生赵隐王如意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类我戚姬幸,常从上之关东,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吕后年长,常留守,希见上,益疏如意立为赵王後,几代太子者数矣,赖大臣争之,及留侯策,太子得毋废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8804.html

  刘邦宠爱戚夫人及刘如意,甚至因此几次三番要废刘盈立刘如意,要不是朝中功臣们极力反对,张良献计请商山四皓,政治格局说不定就要变了,大汉能不能姓刘,就是两说了题主问及刘邦宠戚夫人,心里是不是有愧,这个是把刘邦当成现代普通的男人来看了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8804.html

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8804.html

  刘邦和绝大部分的男人一样,好酒色,史书上也没避讳这一点年轻时候的刘邦,就不事生产,做着游侠梦,和漂亮的寡妇眉来眼去,天天小酒馆里喝着小酒,蹭着饭,和狐朋狗友混日子这样的人生,在他起事并当了汉王以后,并没有多大改变在定陶,他遇上了戚姬,年轻漂亮又能歌善舞的,和田间劳作操持家务多年的黄脸婆吕后比,自然是和戚姬在一起更有感觉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8804.html

  刘邦会觉得愧对吕后吗?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8804.html

  我的感觉是不会,至少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惭愧为什么呢?其实很简单的原因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8804.html

  在刘邦看来,他并没有对不起吕后他上位后,吕雉作为发妻,得到了她该得到的正妻的地位,他当皇帝,她当皇后,她的儿子刘盈当太子,她的女儿封公主,这不就是尊重吗?他再喜欢戚姬,也不过就是和她在一起吃喝玩乐,夜夜欢歌,也不过就是起了个废太子的念头,又没有宠妾灭妻真正废刘盈,这不就是尊重她的付出吗?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8804.html

  吕家的人功劳大,刘邦也没亏待,都是和其他人一样,论功行赏,而戚夫人的父亲戚鳃,也没有踩在吕家人头上,这就是他看重吕家了

  在当时人的观念里,男人三妻四妾再正常不过了,再说了,妻就是妻,地位和夫一样,而戚夫人,不过就是个妾室,他喜欢怎么了?小妾存在,是合理合法的,看看别的皇帝,谁没有三宫六院?

吕后自己也是清楚的,所以在这件事情上,她并没有难为戚夫人

  刘邦是个政治家,天生的追逐利益,他娶吕后,看中的是吕家的财吕家的势,他立吕后,同样也是如此,而他纳戚夫人,从的是他的本心,没办法,男人天生专一,从来都爱漂亮年轻的姑娘,刘邦有条件有能力,当然不会违背自己的本心

  在对待吕后这件事情上,我个人倒觉得他做得还挺好,看看刘病已,明知许后被毒害,还是得和仇人做夫妻,再看看刘秀,娶的阴丽华,后来为了利益,又降妻为妾,娶郭圣通,两相权衡下封郭为后,看看李隆基,在利用完王皇后的家族之后,干脆直接废了王皇后,哪怕群臣极力反对,他也要这么做虽然大家都各有各的原因,但相较而言,刘邦算是有始有终,对得起吕后了,而这,许也是吕后不当女皇的原因之一吧

刘邦疏远同甘共苦的妻子吕后,另求新欢宠爱戚夫人,心里没愧吗?

微信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weinxin
我的微信
四大名著QQ群: 696280552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评论审核已启用。您的评论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被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