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读不懂杜甫,如今再读泪满襟

评论字数 3192阅读模式

众所周知,唐代诗歌史上能人辈出,不论是一生活得潇洒肆意具有诗仙之称的李白,还是后来居上充满神秘色彩的诗鬼李贺,他们留下的诗作都为千古传诵

在这次读书之前,我是比较喜欢读双李的诗歌的,因为在阅读他们作品的时候,作品透露出的神秘浪漫的气息和大胆跳脱的想象,让我觉得诗人是和我有着距离感的,这种距离感说不出的模糊,而恰好是这种模糊感非常吸引我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34167.html

而读杜甫的作品,则会让我觉得这个诗人,包括他的思想他的忧虑他的抱负是完完全全展现在我的眼前,由于他勇敢地直面整个社会的腐朽黑暗,敢于一针见血地去写去说,所以字里行间中透露出的沉郁顿挫的风格,常常会让人喘不过来气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34167.html

例如经典作品三吏中的《石壕吏》中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34167.html

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34167.html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34167.html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34167.html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34167.html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34167.html

老妪力虽衰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34167.html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34167.html

其中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可见当时战争有多残酷,对于古代社会来说,战场上每一个士兵的死亡,同样也是对于一个家庭的沉重打击甚至是摧毁,接下来的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这一句,在我看来不仅仅是杜甫个人借这老妪发出的慨叹与怨愤,更是代表着平民百姓,对于战争,对于统治者的霸道专横的强征行为的一种包含血与泪的控诉

死掉的人已经没办法复生了,我们活下来的人只能苟且偷生,想着不论再困难再卑微也要活下去,可即便是如此,你们却还是不让,强逼着我们上没有止境的布满硝烟的战场

这种控诉与后来两句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所透露出的凄凉场景结合起来,何其难受!在杜甫的笔下,百姓就连大声哭的权利都没有!

同样的直击人心的还有《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著名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一句,短短十字却将古代社会中鲜明的贫富差距表达得淋漓尽致

一边是穷奢极恀到了酒肉臭的地步,一边是饥寒交迫到冻死骨的境地,让人读完不禁心里直打颤,社会不公竟至于此!这样的唐朝又怎会不衰败?这首诗最后两句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表达对于平民百姓的忧愁,将抽象的忧愁实体化,比作像南山一样沉重,沉重到弥漫广延至无法收敛的境地

读下来让读者十分具有画面感,仿佛看到饱经沧桑的诗人,面对家中饿死的小儿已是悲痛之余,又想到自己尚是一名小官,有着特权,但轮到平民百姓呢?岂不是比自己更惨?

我想这便是杜甫诗歌经久不衰之处,他总能跳出当下,不是束缚于个人得失和情感,而是从整体大局观出发,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体悟别人体会不到的情感,自然所写出来的诗歌也就高人一等

除此之外,杜甫的七律也是值得一提的,《被开拓的诗世界》中就提出杜甫的七律诗是实积众家所长尽得古今之体势他创造性地使用七律联章诗的形式,进而极大可能地从更广度和更深度上表现所要表达的重要政治内容

其中有个吸引我的观点是内容反作用现实即狭窄的内容影响其本身在形式方面的发展为什么会称杜甫的诗为诗史呢?书中认为很大部分原因在于此对于现实政治的直接描写,对于在这巨大宏伟的现实政治中所反映的身世之感,以及对于咏叹史事来表现政治内涵

这些组诗传递出来的强烈现实感,让每位读者觉得,这种感觉不仅仅是局限于那个时代,而是古今贯通的

在这里选组诗《秋兴八首》中第一首和第七首作为例子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再读这首诗,我读出新意的是开头第一句,它选取枫树林这样颜色鲜艳的意象以及玉露这样与一般露珠颜色不同的意象构成一幅颜色鲜明的画面因着我有幸去过三峡,曾亲眼看到两岸山峰连绵不断,且山峰高耸陡峭,仿佛构成了一种罩子,将人笼罩在里面,透不过气

所以紧接着气萧森三字一出,我立即就能体会出那种杀的氛围,想着这句应是作者心情的一种外扩的表现这一句中鲜艳的色彩不仅抓人眼球,让人眼前一亮的同时,也与诗人低沉的心情和杀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凸显了画面感以及这幅画面给人的冲击感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不同于之前,再读这首诗,整个给我的感觉是诗人的渺小无力和这之后的寂寞第一句用汉代的典故,点出汉武帝时期挖掘的昆明池到唐代还存在着,恍惚中武帝的旌旗还在风中飘扬着,但时代已经变迁了

第二句前半句写夜晚,后半句写秋天,一下子就奠定了整首诗沉郁的基调紧接着形容菰米如同沉云一般黑,而唯一亮色粉红莲房也已坠落,这一句的描写还在不断渲染整个氛围

个人认为前三句的描写从想象到现实,从昆明池的四周到其中心,整个是呈递进的关系,诗人在不停加强这种凄凉萧索的氛围

在这几句中,其中最打动我的是冷这一字,这一字实在是用得妙,一是我仿佛能感受到,如此荒凉凄清的场景,只能也只有倍感冷了

这种冷可以延伸为心理上的感觉,看着这荷花上摇摇欲坠的露水,回忆起昔日盛景,再与当下场景所对比,觉得即荒诞又好笑汉武帝为南征训练水军的时候有没有想到汉朝终有一天会覆灭?自居太平盛世的唐玄宗有没有想到不过几年光景国家就已衰败至此?

也可以延伸为物理上的感觉,这样的一个夜晚,秋风一吹,这露水自然是冷极了总而言之,一个冷字,却能读出千百般滋味,再多加一字都是累赘

最后一句极其有画面感,诗人当时是处在距离长安很远的南方写下这首诗的,所见之处全是崇山峻岭,根本望不到长安,是无路可行的所以鸟道的提出,既是实写此时此地没有路,又是寄托着诗人想成为一只鸟冲上云霄,脱离此刻的境地,不被暮年多病的苦况所困扰,不被没有路的情况所束缚,能够自由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例如回长安,是为国家命运继续奔走着,又是为黎明百姓的困苦继续呼喊着

只可惜最后半句将这种想象打断了,诗人选取广阔无际到满地的江湖与仅仅一渔翁的意象形成冲击性对比,这个一字用得太直击人心,将这种孤立无援和无边寂寞的感觉表达得淋漓尽致

我想诗人也一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国家的衰败不可挽回,百姓的困苦没法解决,他还能做什么呢?在这不可逆的自然规律面前,除了写诗抒发内心抑郁之情,也只能做一渔翁罢了

这种古今贯通的感觉不仅仅是在读杜甫七律组诗的时候有,就在读歌行体古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之处也有同感

这样短短十几字的语句,却将一名时刻关心民生疾苦,大公无私的诗人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即便是没有见过杜甫本人,你也可以从他的诗歌里想象出一个临近垂暮之年饱经沧桑且眉目间总带有沉郁之色的老人形象

但如果仅仅是这样,又不是很大的稀奇之处了,个人认为诗歌所呈现的不在于表现力所刻画和保有这种诗人形象有多细腻和形象,而是一种穿透力,是一种能跨越时代的穿透力,一种让你总能在之后的时代里找到第二个、第三个等无法计数杜甫的能力,可以说每一个时代都有杜甫,杜甫的形象已然从具体到抽象,成为一种具有普适性的概念

虽然常说杜甫是坚守儒家政治思想的诗人,就连《被开拓的诗世界》里也说他是继承最纯粹的儒家思想的人但我却觉得并不是这样,除开仁,我个人从他的诗歌读出来墨家思想的兼爱

这种兼爱是不分平等的爱,他热爱着这世间万物,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他哀痛百姓的不幸遭遇,恨不得舍弃自己来换回他们的幸福安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他热爱他的国家,热爱国家的一切,他接受孔孟之道,秉持奉儒守官的理念,但国家的衰败,统治者的不作为,百姓的困苦不堪,现实与理想的落差,使得这个曾立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诗人,这一生都在痛苦和热爱中挣扎,甚至到死都还在担忧,还留有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的语句可以说,他的诗对他本人来说是一种不幸,但对于后人来说,是何其幸运!

作者章鱼不爱吃丸子

年少读不懂杜甫,如今再读泪满襟

微信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weinxin
我的微信
四大名著QQ群: 696280552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评论审核已启用。您的评论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被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