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是魏王的曹操明明大权大握,却为何至死不敢称帝?

评论字数 2414阅读模式

曹操是我国历史上颇受争议的一个人物,他出身卑微却志向远大,凭借着过人的权谋和智慧,在东汉末年的董卓之乱中脱颖而出董卓死后,曹操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迎接汉献帝至许昌,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历史,把15岁的小皇帝变成自己手中的傀儡,使自己的发施令变得名正言顺依靠天子这张王牌,曹操在政治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从此他挫袁绍、平吕布,逐步统一了黄河流域,官拜丞相,封魏王,成就了一番霸业,奠定了鼎立的局面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37174.html

此时的曹操,可以说离皇位只有一步之遥,他可以轻松地废掉小皇帝并取而代之,可是为什么在25年的时间里,也就是从公元196年挟天子直到公元220年去世,曹操都没有敢称帝?现在看来,大致有三个方面的原因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37174.html

第一,曹操不想背上乱臣贼子的骂名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37174.html

曹操虽猛,但知道称帝万万不可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37174.html

东汉末年,汉室衰微,天下大乱,但朝纲伦常依然在形式上存在着,儒家文化的忠、孝、仁、义等理念依然是当时的价值标准,何进、董卓等把持朝政后都不敢贸然称帝曹操虽然具有不同于其他军阀的雄才大略,但依然摆脱不了儒家文化的影响,在他争夺*权力、对外征战的过程中一直以朝廷的名义进行,以天子的名义兴师问罪,使自己站在正义的一面,取得道义上的支持曹操平定董卓、吕布叛乱打的正是朝廷这张王牌,如果曹操废掉汉献帝,登上皇帝宝座,那他跟董卓、吕布还有什么区别呢?董卓、吕布可是当时天下公认的残暴之人,是人人欲得而诛之的对象,曹操的智慧谋略都远在这二人之上,当然不愿成为千夫所指的罪人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37174.html

虽然曹操竭力宣称自己是奉天子诏,但天子权力被架空,却也是路人皆知之事孙权、刘备早已唾骂他名为汉相,实为汉贼,但曹操并不惧怕这种责骂,因为当时天下分裂,群雄并起,相互之间的责骂和攻讦本属正常,曹操同样以乱臣逆贼的名义指责他们,他所惧怕的乃是留下历史的骂名,那可是有口难辩、影响深远的因此曹操一直保持宰相的身份而不敢随便僭越称帝据《魏氏春秋》记载,夏侯敦曾对曹操说天下咸知汉祚已尽,异代方起自古已来,能除民害为百姓所归者,即民主也今殿下即戎三十余年,功德着于黎庶,为天下所依归,应天顺民,复何疑哉!王曰‘施于有政,是亦为政’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由此可见,曹操为自己所设的标准是非常高的,他是想做周文王那样的圣人,成为千古传诵的对象在历史的长河中,这种亘古流传的圣人称比一个身背骂名的皇帝的称美好得多了!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37174.html

这所有的一切都说明曹操深受儒家正统文化影响,不想背上千古罪人的历史骂名,而是想做一个流传千古的圣人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37174.html

第二,从当时形势来看,曹操生前还不具备称帝的条件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37174.html

当时的曹操还缺乏足够的支持来称帝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37174.html

虽然当时曹操已经取得汉王室的绝对控制权,但他的势力还是局限于中国北方,孙权和刘备还在东南、西南虎视眈眈,国家还未统一,天下并不太平如果曹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贸然称帝,势必成为众矢之的,让刘备、孙权抓住把柄,带领天下英雄讨伐他,这样,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便不复存在,就会陷于政治和道德上的被动,甚至引起新一轮军阀混战虽说曹操此时兵精将广,但以乱臣贼子的身份与天下豪杰对抗,却也没有必胜的把握,反而有可能使自己的大好形势得而复失,这显然是对曹操不利的,所以他对称帝一事非常谨慎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37174.html

但是,曹操的许多部下都曾劝说过他称帝,孙权也曾劝曹操废汉建魏,但曹操的态度却是截然相反的据《三国志》记载,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孙权上书给曹操,表示愿意俯首称臣尊奉曹操为帝,曹操当即识破了孙权的伎俩,笑说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也就是说,一旦自己称帝,势必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曹操的识见实非一般曹操清楚只要紧紧靠着汉献帝这棵大树,谁也奈何不了他,谁也动不了他,否则便是自取灭亡曹操被封为魏公、魏王之后,内部的反对派和外部的敌对派凡有所行动者,都得不到好下场,就证实了这一点

第三,曹操坚持实用主义,并不看重虚名

务实不务虚,曹操成功的一大秘诀

曹操是一个志向远大、雄心勃勃的人,年轻时即打算建功立业有所作为,然而生逢乱世、朝政废弛,才华得不到发挥,因而走上了军阀争战的道路他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统一天下,安邦定国,其他的都是手段,只要有利于他实现这个目的,什么方法都可以用选择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他非常高明的手段,这一选择让他在军阀混战中处于极大的优势他的这种实用主义还表现在用人上,他的用人原则是不问出身,唯才是举,荀攸等人正是因此而被招到他的麾下,帮助他奠定了霸王功业

这种讲究实际、不务虚表的作风在是否称帝的问题上得到了极致的体现曹操平定北方之后一步步剥夺了汉献帝的权力,直到完全成为他的傀儡,成为他发施令的道具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以荀彧之死为代价受封魏公及九锡,并把全国合并为九州,最大的冀州归他管辖,魏郡也是最大的郡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操逼迫献帝诏令他设置只有天子才旌旗,头戴悬垂有十二根玉串的礼帽,乘坐专门的金银车,套六马至此,曹操既把持了朝廷的一切大权,也具备了身为天子才能有的装束礼仪,此时,陈群、桓阶、夏侯敦等人都劝曹操称帝,然而曹操不为所动,坚持不做皇帝

其实此时的曹操称不称帝只是一个名的问题,天子的诏令由他口授,官员的任命由他授意,朝廷的政策由他决定,他是以丞相的名义做皇帝的事,曹操已经成为事实上的皇帝,何必去计较皇帝这个称呢?曹操在《述志令》中说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意思是自己做到宰相已经非常尊贵,已经非常满足了成为事实上的皇帝,曹操当然满足了,已经享受到了皇帝的各种待遇,也就没有必要去公然登基称帝了,那样反而会让刘备、孙权抓住把柄,陷于被动,实在是没有必要!如果一定要这个皇帝的名,那就让自己的儿子去做吧,所以曹操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总之,曹操在要不要称帝这件事上处理得非常聪明,他以丞相的名义做了应该由皇帝做的事,在形式上维持了儒家的伦理纲常,在实际上实现了自己的野心和欲望,既让刘备、孙权抓不住把柄,又为自己的儿子日后称帝准备了条件

已经是魏王的曹操明明大权大握,却为何至死不敢称帝?

微信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weinxin
我的微信
四大名著QQ群: 696280552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评论审核已启用。您的评论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被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