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死钗嫁——红楼一梦的悲凉终章

评论字数 11699阅读模式

一、薛林之争与二人结局的合理性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林黛玉与薛宝钗的粉丝团几乎形成了拥林派与拥薛派两大对立阵营清人邹弢的《三借庐笔谈》有载,他与许伯谦是多年老友,常一起谈论《红楼梦》然邹弢尊奉林黛玉,而伯谦却扬钗抑林他记述道:己卯春,余与伯谦论此书,一言不合,遂相龃龉,几挥老拳,而毓仙排解之,于是两人誓不共谈《红楼》[1]一对老友因对小说人物见解不同而不惜大打出手,如此激烈的论争在我国小说史上实乃少见拥林派与拥薛派的水火不容,似乎恰恰证明了曹公笔下的人物形象是多么生动立体、深入人心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4432.html

但如果跳出非要二人一较高下的思维,就不难发现,钗黛二人都是作者极为钟爱的女子,且都有深重的悲剧意蕴更重要的是,《金陵十二钗正册》中只有十一首判词,作者已将钗黛的判词合二而一: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因此我认为,钗黛二人在作者心中是难分伯仲、各有千秋的,作者是有钗黛合一的意图的而表明每位女子都各有特色、难以相较,似乎才是《红楼梦》一书的核心价值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4432.html

而在拥林与拥薛两派之间,宝玉的婚姻无疑是后人争论的终极问题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孰优孰劣,始终是见仁见智的在一百二十回系统中,黛玉泪尽而逝,宝钗奉母命嫁与宝玉以冲喜黛死钗嫁业已成为宝黛钗爱情纠葛的定局另外,从小说情节的惯性以及作者在第五回《红楼梦曲》的总纲中预设的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怀字有版本异文,有的版本作悲金悼玉)[3]一句来看,这一情节都是合理的黛玉是理想中恋爱故事的主角,而在俗世的婚姻问题上,宝钗最终成了宝玉的新娘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4432.html

二、黛玉之死——质本洁来还洁去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4432.html

(一)黛玉之死的艺术必然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4432.html

木石前盟最终未能实现的主观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黛玉最终病入膏肓,飘然仙逝那么,在这部彻头彻尾的大悲剧中,黛玉为什么必须得死呢?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4432.html

1.神话色彩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4432.html

在《红楼梦》的神话叙事中,林黛玉是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因蒙赤瑕宫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她得以久延岁月,修成人形为报答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随他下世为人她曾许愿: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了[4]从这个角度讲,黛玉的还泪、哭泣、泪尽而逝是小说结构上的一种考虑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4432.html

《红楼梦曲·枉凝眉》中有: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之句,收尾《飞鸟各投林》中,也有欠泪的,泪已尽[5]的喟叹第49回中:林黛玉拭泪道:‘近来我只觉心酸,眼泪却象比旧年少了些的,心里只管酸痛,眼泪却不多’[6]到了第82惊噩梦之后,可怜黛玉已无泪可流,开始不停吐血了所谓绛珠,也可解作血泪之意,黛玉眼泪偿还殆尽之时,此番历世的使命也就要结束了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4432.html


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4432.html

2.伏应笔法

黛玉的诗词作品中,总是弥漫着悲凉、哀婉的意蕴,全无宝钗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7]的激昂上进,几乎都是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8]的悲戚低吟之音《葬花吟》一词,是黛玉对生命归宿的礼赞,也是她沉痛的自我伤悼,就连她屋中的鹦鹉都深受感染在最早(乾隆56、57年)刊行的程甲本上附诗云:人间天上总情痴,湘管啼空染枝鹦鹉不知侬意绪,喃喃犹诵葬花诗[9]基于书中的种种预设,我们可以合理推测,黛玉最终应该有他年葬侬知是谁的时候另外,黛玉在咏柳絮的《唐多令》中有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10]之句,与《葬花吟》形成呼应湘黛月下联诗时,黛玉即兴的诗句冷月葬花魂[11]也是对自身悲剧结局的一种暗示

3.自身原因

黛玉自身来看,无论是先天还是后天生理还是性格,似乎都注定不可能活着走进婚姻

首先,黛玉之死有生理原因黛玉自小体弱多病,自会吃饭时便吃药到如今了[12]凤姐和平儿私下里也曾调侃她是美人灯儿,风吹吹就坏了[13]

更重要的是,黛玉之死是她自身性格使然清代许叶芬《红楼梦辨》中的一段话,是我窃以为对黛玉死因最透辟的分析文中说:黛玉之死,莫不曰王熙凤死之也,贾母、王夫人死之也,而吾独曰死黛玉者黛玉也何则?黛玉之一言一动,宝钗罔不留心,然宝钗之一言一动,黛玉又何尝不留心辗转在心,又不能决然舍去,如茧之缠,卒卒不能解脱,徒以痴情试探宝玉,欲近而反疏,欲亲而转戚,胸鬲间物,不能掬以示人,此间日以眼泪洗面矣[14]正如他所说,黛玉的性格常是含蓄、内敛、抑郁的,她总是不愿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此种性格特质性格无疑加速甚至促成了的死亡故而,黛玉之死的内在因素更多,而非完全是外力使然可以说,《红楼梦》是一部悲剧性格的黛玉的命运史

但我也觉得,黛玉悲剧性格的形成是可以理解、无可厚非的书中32回宝玉与她诉肺腑引为知己后,对她又喜又惊,又悲又叹的复杂心绪,书中有详尽的叙述每次读到这一段,都感叹黛玉对宝玉用情至深也正因如此,当她知晓自己在宝玉心中的地位后,才会有喜、惊、悲、叹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也正是从这一回开始,宝黛之间少了之前的猜忌不安,更多的是相互体贴,心心相印最开始接触《红楼梦》时,我也会觉得黛玉小性儿、多思但读到这段极富逻辑性的心理描写,慢慢地,我越来越理解、同情她想想如果我也身陷孤苦无依的处境,饱受体弱多病的折磨,面对金玉良缘的压力,心心念念的那个人又难免爱博而心劳,我很可能也有同黛玉一样的思虑啊!在我看来,她所谓的小性儿只不过是在与宝玉相处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安全感而进行的不断确认简言之,她的小性儿只对宝玉一人许曹公本人才是他笔下黛玉真正的知心人吧,故而才能"行文如绘,现身说法我为颦卿一大哭!

(二)黛玉之死的凄美过程

整部以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为旨归的《红楼梦》中,描写了许多年轻女性的死亡如秦可卿之死、金钏之死、晴雯之死、尤三姐之死、夏金桂之死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女子的死亡大多是短暂的过程,具有突发性、被动性的特征(尤三姐虽是主动赴死,但也可以

理解为当时形势所逼),生活的真实性更强一些但黛玉之死却是一个凄美的过程,是作者在审美化的前提下进行的细腻展示和刻画,充满了凄凉惨淡的艺术之美,是一种艺术化了的死亡过程可以说,黛玉之死是续写的后四十回中最感人至深的部分多少年来,无数读者泪洒书卷,87版电视剧更是将这一情节展现得悲凉而唯美黛玉之死这一情节的铺设,延续了曹公作品中一贯的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风格十九世纪评论家指出,第39回刘姥姥讲述的故事中若玉小姐生到十七岁,一病死了的情节暗示黛玉之死,后四十回与之分明照应,毫发不爽富察明义的题红诗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知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疴续红丝?[15]对应第98回黛玉病逝;第79回脂批先为对景悼颦儿作引,对应第98回病神瑛泪洒相思地以及第108回死缠绵潇湘闻鬼哭总体来看,从第82回《老学究讲义警顽心,病潇湘痴魂惊恶梦》到第98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小说精细地摹写了黛玉走向死亡的过程中,心理以及外在行为语言等的变化,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

1.立意自戕

82回病潇湘痴魂惊恶梦写黛玉梦到她与宝玉婚姻无望的结局整个贾府上下,除了宝玉对她剖心明证外,再无一个人愿意帮助、成全她这无疑是一场噩梦,却惊醒了痴情之人尽管此前诉肺腑时宝玉再三让她放心,但此刻她仍然是失望的她开始清醒地意识到,爱情可以由两个人作主,婚姻却不能在当时封建社会的语境下,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他们的爱情终究如镜花水月、浮云飘萍般游移难定在这个梦中,黛玉一生的期待归于毁灭,一直最惧怕的、最坏的结果成为现实她此时的束手无策、伤心绝望完全是可以想见的

充满幻想的小时候,每读到这一段我都会想:此时已是清代,黛玉又常读《西厢记》《牡丹亭》等较为思想新锐的作品那她为什么不学学分分离离也能走进婚姻殿堂的崔莺莺以及生生死死也能终成眷属的杜丽娘呢?

但我们深入思考就会发现,首先,黛玉毕竟不是崔莺莺,也不是杜丽娘她毕竟是现实中书香世家的闺秀,对当时社会的某些规范还是难以违逆的其次,《红楼梦》中已有几段爱情故事可以看作是宝黛爱情的映射如龄官与贾蔷(龄官与黛玉长相相似)、小红与贾芸(小红本名林红玉)、尤三姐与柳湘莲(三姐的面庞身段与黛玉差不多)这些人已在追求自由恋爱与自主婚姻但以尤三姐为例,她对爱情的追求最终只落得揉碎桃花红满地[16]的悲剧结局再如司棋与潘又安,也与宝黛的表兄妹关系类似尽管二人有一些要走入自主婚姻的意味,但最终双双因情而死,依旧难逃悲剧性的结局因此,这些例子从反面证明即使宝黛二人不顾一切地寻求自主婚姻,最终仍会以悲剧告终这也表明了,整部《红楼梦》在设计有关青年男女的婚恋故事时,悲剧意蕴还是很浓的

89回蛇影杯弓颦卿绝粒,黛玉无意中听到紫鹃雪雁两人的谈话,隐约得知贾母王夫人已经商定要迎娶宝钗为妻她预感到自己的噩梦应验了,最后一线希望也就此崩溃小说中写道:黛玉如同将身撂在大海里一般思前想后,竟应了前日梦中之谶千愁万恨,堆上心来左右打算,不如早些死了,免得眼见了意外的事情,那时反倒无趣又想到自己没了爹娘的苦自今以后把身子一天一天的糟蹋起来,一年半载,少不得身登清净[17]这段话直接表明,得知自己婚姻无望时,这个为爱而生的女子已打定主意不再久留于人世

2.求证宝玉

小说第96回,为了冲喜去晦气,贾母听信算命先生的说辞,要给宝玉娶了金命的人帮扶他但是,大家又素知宝玉的意中之人是黛玉,所以凤姐设计了掉包儿的法子,

对恍惚呆傻的宝玉谎称是老爷要给你娶林姑娘了,到时候再把宝钗送进洞房,对外一概不许提起这样的偷梁换柱的欺骗,把宝黛两个可怜人都蒙在了鼓里!但作者为了情节的发展,有意安排贾母身边的丫头傻大姐儿——这个心智不健全的女孩,无意间在黛玉面前泄露了贾家要迎娶宝钗的事实更值得玩味的是,二人对话的地点正是当日宝黛共读西厢的沁芳闸如今断肠人到断肠处,当初的定情之处,孰料想竟成今日颦儿迷本性的伤心地毋庸置疑,续书此处对第23、27回有关情节的照应是贴切的,彰显了一种回环往复的宿命式的悲剧意蕴黛玉乍闻此信,五味齐呈,悲恸欲绝心里竟是油儿、酱儿、糖儿、醋儿倒在一处的一般,甜、苦、酸、咸,竟说不上什么味儿来了停了一会儿,颤巍巍地说道:‘你别混说了你再混说,叫人听见,又要打你了你去罢’难得的是,黛玉急痛如斯,犹自在丫头面前滴水不露,维持着端庄和身份临了,还不忘嘱咐傻大姐别再混说,免得挨打随后,她身似千斤,脚下踩棉,脸色雪白,双眼发直,只管在地上东转西转模糊听见紫鹃问她到哪里去,随口应道我问宝玉去此时的她,唯一想确认的就是宝玉内心真正的想法这说明,当她对所有人都失望透顶时,唯独对宝玉尚存一丝希冀——她希望自己能永远占据宝玉的心因此也就有了黛玉强撑病体到怡红院求证宝玉的情节

巧妙的是,作者没有安排黛玉当面询问宝玉到底想娶谁她来到怡红院,看见宝玉在那里坐着,也不起来让坐,只瞅着嘻嘻的傻笑黛玉自己坐下,却也瞅着宝玉笑两个人也不问好,也不说话,也无推让,只管对着脸傻笑起来这正是爱深言寡,情深不寿二人心照不宣,用外人难以理解的方式进行着无奈而迫切的情感交流泪尽而笑,悲极反笑,这正是作者笔力奇崛之处此时,黛玉进行了她最后的求证她问道:宝玉,你为什么病了?宝玉笑道:我为林姑娘病了一问一答,犹如两把尖刀,带给读者椎心刺骨的阅读体验

从这段看似无稽的对话中,黛玉知道,自己得到了想要的答案她知道宝玉心里同她一样,无奈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她由此做出决定:我这就是回去的时候了——黛玉已然死志分明而这一决定,几乎是本能的、不假思索的她坚信,要么爱,要么死她宁愿质本洁来还洁去,也强于污淖陷渠沟

在潇湘馆门口,只见黛玉身子往前一栽,的一声,一口血直吐出来[18]从怡红院到潇湘馆这条路,可以说是宝黛二人爱情的纽带,颦儿一生不知走了多少回,唯有这最后一次走得如此艰难细细想来,怎不令人恸倒!黛玉的绝望,不是因为宝玉的变心,而恰恰是因为明明彼此都是真心相爱的,却偏偏有缘无分,无法长相厮守在黛玉的木石前盟中,本来是以泪偿还的,现在欠泪的,泪已尽泪尽以后,又继之以血,读来令人悲痛欲绝

3.黛玉焚稿

林黛玉诗才敏捷,是大观园中首屈一指的有咏絮之才的女子元妃省亲、海棠社、菊花社、桃花社,黛玉都有过卓尔不群的表现更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出于行文需要,按头制帽地给园中诸人安排诗作时,大多采取的是命题而作同题吟咏的形式而无论是一诗多人作还是多诗一人作,都不是完全的自由发挥而自由发挥的作品,才是真诗人的重要标志像这样发自肺腑、没有任何限制的即兴之作,宝玉十二三岁时写过《四时即事》,悼念迎春时写过《紫菱洲歌》;而黛玉更是写下七言歌行体长诗《葬花吟》、《秋窗风雨夕》、《桃花行》,另有《题帕三绝》然而,她临终之际,却用尽全力将这些心血之作全部焚化,不留一字在人间对她焚化诗稿过程中的动作描写,得以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她行动的艰难内心的痛楚与情感的执着

书中说:黛玉那里坐得住,狠命的撑着,叫过雪雁来道:‘我的诗本子’紫鹃料是要绢子黛玉瞧了,撂在一边,使劲说道:有字的黛玉接到手里,也不瞧诗,

紥挣着伸出那只手来狠命的撕那绢子,却是只有打颤的分儿,那里撕得动黛玉这才将方才的绢子拿在手中,瞅着那火点点头儿,往上一撂黛玉又早拾起,撂在火上此时紫鹃却够不着,干急雪雁正拿进桌子来,看见黛玉一撂,不知何物,赶忙抢时,那纸沾火就着,如何能够少待,早已烘烘的着了雪雁也顾不得烧手,从火里抓起来撂在地下乱踩,却已烧得所余无几了那黛玉把眼一闭,往后一仰,几乎不曾把紫鹃压倒[19]

黛玉焚稿后,似乎所有的希望都随火燃尽了这些诗稿,是黛玉在贾府生活中心路历程的记录以及与宝玉爱情的见证,也是她的闺中伴骨肉亲我认为,黛玉焚稿时的内心活动,按越剧《红楼梦》唱词中说的可叹我真心人换了个假心人万般恩情从此绝,只落得一弯冷月照诗魂![20]似乎是解释不通的一方面,宝玉对二人的爱情是绝对忠诚的,始终心里眼里只有一个林妹妹;而如前文所说,黛玉在求证宝玉时也已得到了满意的答案,知晓了宝玉的心意,可谓是求仁得仁了因此,她心中对宝玉应该是没有恨的

我认为,黛玉焚稿有着耐人寻味的多重意蕴

首先,续作者以黛玉焚稿,暗效伯牙绝弦之典故宝黛二人堪称神交的知己之情已经远远超越了爱情,足以与子期、伯牙的知音之谊相较书中第43回凤姐生日,宝玉偷偷出城去祭奠金钏,只有黛玉一人知道宝玉出门的因由,并有意借着听戏之机敲打他:这王十朋也不通的很,不管在哪里祭一祭罢了,必定跑到江边子上来做什么?试问这样的心灵相通,世间能有几人?包括在其后的诗社活动中,钗黛难分伯仲之时,宝玉每次都更加赞赏黛玉的诗句,觉得她的诗辞藻新、立意新,甚至在李纨定下宝钗为魁后,还嘟嘟囔囔地埋怨:只是蘅潇二首,还需斟酌尽管二人之间的知己之情如此深厚,无奈宝玉成亲之日,出于外界的不可抗力因素,两人今生的缘分算是尽了黛玉此时必定绝望已极,才行此极端之举

另外,晴为黛影我认为,晴雯死前的举动,是黛玉临终采取激烈行为的某种先兆晴雯被王夫人污蔑为狐狸精撵了出去,清清白白的她自然不甘故而,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干脆不顾世俗礼法,故意与宝玉交换贴身衣物,目的很明确——反抗和回击而同等看待黛玉焚稿,就不难发现,当命运弄人,金玉良缘最终战胜木石前盟时,黛玉通过焚烧诗稿来表示自己对世道的抗议,这也是她这个寄人篱下的孤女能采取的唯一反抗行为了

最重要的是,林黛玉是个情情之人也就是说,她愿意为了对她好的人无条件地付出起初被她当做竞争对手的薛宝钗,在秋花惨淡秋草黄的雨夜,真切地关心黛玉的病体,甚至差人送来燕窝,最终感动了黛玉,二人金兰契互剖金兰语,成为闺蜜更不必说被她认作此生知己的宝玉了就此我们试做合理推测:黛玉觉得眼下自己已时日无多,如果留下许多诗稿给宝玉,在未来的日子里,他未免会睹物思人,甚至抑郁终生所以她有意将诗稿焚烧净尽,就是为了让宝玉未来好好过,不要因为自己而痛苦一生

还有,她并非要焚毁对宝玉的真爱,而是要在临死之际带走自己这份珍贵的痴情她不想让这些诗稿留在人世间被人糟蹋,一如她当年在埋香冢葬花一样,只求质本洁来还洁去而她,要带着一颗诗心飞到天尽头,去寻找可以栖身的香丘

4.临终遗言

黛玉临终之际,已是奄奄一息,且身边人又极少,自然不会有太多的言语,她只对紫鹃说过三次话,涉及三个人,但一次比一次简短

第一次,她提到紫鹃因黛玉情情的性格特质,她非常关心与她相伴多年、亲如姐妹的紫鹃在自己走后的处境书中说:林黛玉攥紧了紫鹃的手,使着劲说道:‘我是不中用的人了你伏侍我几年,我原指望咱们两个总在一处不想我’说着,黛玉喘着气,

闭了眼歇着[21]

细细想来,紫鹃作为林黛玉身边的大丫鬟,一方面,她对黛玉的病体呵护有加,悉心照料;另一方面,她不似有些下人呈现奴颜卑膝的丑态,反而对自家姑娘间存在的言行不当总能出言规劝,与黛玉结下了深厚纯真的姐妹情谊最重要的是,她是贾府中唯一真正支持宝黛爱情的人为了姑娘,她可以拼着没脸,直问薛姨妈既有这主意,怎么不和老太太说去?更可以冒着身家性命的危险情辞试莽玉,甚至劝姑娘早作打算万两黄金容易得,知音一个也难求得遇紫鹃,无疑是黛玉在贾府中不可多得的小确幸之一了

第二次,她交代自己的身后事书中说:半天,黛玉又说道:‘妹妹!我这里并没亲人,我的身子是干净的,你好歹叫他们送我回去’说到这里,又闭了眼不言语了[22]从中可以看出,黛玉即使弥留之际,也还是希望洁来还洁去、香魂返故乡的

第三次,她呼叫宝玉书中说: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紫鹃等急忙扶住,那汗愈出,身子便渐渐的冷了[23]这是黛玉真正意义上的临终遗言,是她生命终结前的绝响对于后半句话,向来有多种猜测推断有人认为是埋怨宝玉你好狠心,也有人认为是同情宝玉你好可怜,还有人认为是希望宝玉好好生活下去好生做些什么由此也可见艺术的魅力,作者留与读者一个开放式的结尾,留下无限的思考空间

但就我个人的阅读期待和体验而言,从黛玉最后一次见到宝玉的情形来看,她对宝玉应该没有怨言,唯有至死不渝的真爱、怜悯与祝福我认为,黛玉很有可能要说的是宝玉,你好好过吧!因她情情和还泪的人设,注定了她一生都优先考虑宝玉的感受,而不会为了自己的结局对宝玉心怀怨怼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文字,出现在戚序本第三回总评中评点者说:补不完的是离恨天,所馀之石岂非离恨石乎?而绛珠之泪偏不因离恨而落,为惜其石而落可见惜其石必惜其人,其人不自惜,而知己能不千方百计为之惜乎?所以绛珠之泪至死不干,万苦不怨所谓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悲夫![24]

为爱而生却爱而不得的苦绛珠,难逃魂归离恨天的悲凉宿命呜呼!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

二、宝钗出嫁——到底意难平

(一)黛死钗嫁的艺术效果

乾隆年间刊行的戚序本上,戚蓼生在《石头记序》中评价《红楼梦》的叙事艺术:吾闻绛树两歌,一声在喉,一声在鼻;黄华二牍,左腕能楷,右腕能草神乎技也,吾未之见也今则两歌而不分乎喉鼻,二牍而无区乎左右,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此万万不能有之事,不可得之奇,而竟得之《石头记》一书嘻,异矣![25]这种叙事艺术是对中国传统小说中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手法的进一步发展而《红楼梦》中钗黛的形象塑造,悲金悼玉的情节设置,本身就是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的成功范例沿着这种艺术惯性,黛死钗嫁的结局自然是顺理成章的

黛死钗嫁是《红楼梦》中精巧的结构安排的体现,具有摄人心魄的艺术效果这一情节将宝钗三人置于同一时段,三人两处,各有情思于黛玉而言,自知大限将至,生无可恋而宝玉则被蒙在鼓里,一直以为自己所娶的新娘是林妹妹,还做着二人婚后

日早起摘花戴,寒夜挑灯把迷猜添香并立观书画,步月随影踏苍苔[26的美梦于宝钗而言,虽然知道此事办糊涂,但也是尊奉祖宗和母亲之命,无可奈何地听从(这种听从的悲剧意蕴也是很浓的)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叙述手法在第98回中有两处体现却说宝玉成家的那一日,黛玉白日已昏晕过去当时黛玉气绝,正是宝玉娶宝钗的这个时辰一面是众星拱月,举办成婚大礼;一面是孤苦伶仃,走向人生终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两处之间又并非截然分开,而是相互穿插的平儿和林之孝家的急匆匆赶往潇湘馆,说是看望黛玉,实则是要紫鹃过去服侍新娘,哄骗宝玉紫鹃万万不肯离开黛玉,爆发了激烈的反抗:林奶奶,你先请罢!等人死了,我们自然出去的,那里用这么[27]最后只得把雪雁带走一头准备丧事,一头筹办婚事,人物往来穿插,融为一体在艺术结构上,可以说是一种对峙,也是一种互动,是类似于太极图相反相成的艺术构思

其审美效果类似于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即乐与哀的对举问题类似的情节还有:凤姐生日攒金庆寿的欢乐气氛中,宝玉却偷偷外出,祭奠死去的金钏,贾琏又去勾引鲍二家的宝玉作《姽婳词》时,在贾政处受到了众清客的热捧,回来后又独自一人做了祭晴雯的《芙蓉女儿诔》如此取得冷热对峙悲喜交加的艺术效果

潇湘馆中一片愁云惨雾:紫鹃在外间空床上躺着,颜色青黄,闭了眼只管流泪,那鼻涕眼泪把一个砌花锦边的褥子已湿了碗大的一片李纨一面也哭,一面着急,一面拭泪,一面拍着紫鹃的肩膀说:‘傻丫头,这是什么时候,且只顾哭你的!林姑娘的衣衾还不拿出来给他换上,还等多早晚呢难道他个女孩儿家,你还叫他赤身露体精着来光着去吗!好孩子,你把我的心都哭乱了,快着收拾他的东西罢,再迟一会子就了不得了’而林之孝家的把雪雁带到婚礼现场,实现了由哀境到乐境的情感转换但雪雁的内心却产生了极大的情感反差:看见这般光景,想起他家姑娘,也未免伤心,只是在贾母凤姐跟前不敢露出而宝玉揭开盖头后见是宝钗,恍若梦中,不敢相信:悄悄儿的拿手指着道:‘坐在那里这一位美人儿是谁?’袭人握了自己的嘴,笑的说不出话来,歇了半日才说道:‘是新娶的二奶奶’众人也都回过头去,忍不住的笑[28]一边是伤心欲绝、哭个不住,一边是强作欢颜,忍不住的笑在这一悲一喜的氛围转换中,雪雁与读者一起见证和承受了较大的情感落差带来的内心撕裂感

(二)黛死钗嫁的悲剧意蕴

王国维曾说:《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29]在婚姻问题上,黛死钗嫁的结局就是这个彻头彻尾悲剧的体现黛玉、宝钗、宝玉都是这一悲剧的扮演者和承担者,他们共同演绎了怀金悼玉的《红楼梦》那么,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之间究竟孰胜孰败呢?得知黛玉的死讯,宝玉又是何种态度呢?

1.木石前盟未必失败

黛玉泪尽而逝,宣告了木石前盟的破灭,无疑是一个悲剧性的结局但第五回终身误曲中,向读者透露了一些信息因此第五回与其说是谶语,不如理解为结构上的倒叙其中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30]的表述,表明木石前盟虽未曾实现,但黛玉其实依然活在宝玉心中

读者期待宝黛之间的木石前盟开花结果固然是一种美好的愿景,但许也只是基于世俗之念的大团圆式追求实质上,绛珠仙子前世的的盟誓中只有还泪偿恩的允诺,并没有以身相许、结婚生子的俗念所以,黛玉泪尽而逝的结局,也算是无悖前盟了

2.金玉良缘未必成功

宝钗嫁与宝玉,似乎意味着金玉良缘终成正果然而,宝钗的婚姻与爱情并不同步,也未必不是悲剧小说此前的章回中其实已有一些征兆第36回,袭人被王夫人内定为妾,薛宝钗来向她道喜看到袭人在绣宝玉肚兜上鸳鸯戏莲的图案,此时作者巧妙地安排袭人暂时离开宝钗因见活计比较鲜亮,不由坐下替她绣起来此时虽堪称针线闲拈伴伊坐的和谐场景,但宝玉却在梦中喊骂——他不信和尚道士的话,他不喜欢金玉良缘,而要追求木石姻缘宝钗听闻此言,已然怔住了此时,现实中的宝钗与梦中的宝玉实质上已有一次对话了宝玉已坚定地表明了他的选择和取舍,巧妙而又无情宝钗手中意味深长的鸳鸯戏莲花样与宝玉梦中的喊骂构成了不和谐的对比,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无奈表现

二宝之间的情感从来就没有同步是共鸣过,婚前婚后都是如此,这是金玉良缘悲剧的深层体现所以《终身误》曲中有: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之句美中不足的是宝玉,是宝钗,更是二人之间的情感所以《红楼梦》中宝黛钗三人的爱情悲剧是应该被同时考虑的

宝黛之间是没有婚姻的爱情,而二宝之间是没有爱情的婚姻金玉良缘是世俗社会对青年男女美满婚姻的憧憬与追求,尽管最终取代了木石前盟,但对于二宝而言,也不过是一场带来终身误的人生悲剧究其原因,这样的婚姻即使动容,也并未动情宝钗是任是无情也动人,第28回,宝钗羞笼红麝串时,宝玉虽曾为她的外表动容,但心里想的依然是林妹妹这一方面是黛玉可能含笑九泉的欣慰,但另一方面更是宝钗的悲哀所嫁之人,心中并没有自己宝钗大婚后不久,宝玉就出家了,她不得不空怀闺怨宝钗身边的丫鬟名叫莺儿(本名黄金莺),由此可以联想到唐代诗人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31]诗中反映了一位独守空闺的女子对远方丈夫的思念所以黄金莺也是宝钗闺怨之情的一种表现林黛玉没有婚姻的爱情固然以悲剧告终,但宝钗没有爱情的婚姻同样是一场悲剧前者有目共睹,后者似乎更加潜隐,因而就更加可悲了

3.病神瑛洒泪悼颦卿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红楼梦》为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者,独宝玉而已[32]黛死钗嫁的结局,便是这种悲剧命运的集中体现,也是宝玉呼吸而领会的最沉痛的经历

尤为可悲的是,秦可卿病死时,宝玉从梦中听见说秦氏死了,连忙翻身爬起来,只觉心中似戳了一刀的不忍哇的一声,直喷出一口血来[33]秦钟病死时,也曾留下两句话给宝玉晴雯死时,宝玉更是在身旁守护,且为她作《芙蓉女儿诔》但黛玉临死之际,宝玉却未能前往看望,反而被蒙在鼓里与宝钗成婚直到婚后过了回九,宝钗才出于深知宝玉之病实因黛玉而起,失玉次之,故趁势说明,使其一痛决绝,神魂归一,庶可疗治[34]的原因,告诉他黛玉已死

宝玉乍闻凶信,急痛迷心,昏晕过去到黄泉路上,遇到阴司鬼判,二人有一段对话,让我每每想起,都有想要落泪的冲动:此阴司泉路,你寿未终,何故至此?适闻有一

故人已死,遂寻访至此,不觉迷途故人是谁?姑苏林黛玉

小时候初读《红楼梦》时,尚不觉什么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考的深入,细细想来,如此直呼姓名、加以籍贯的称呼,何其沉痛!回想黛玉生前,宝玉从未连名带姓地称呼过她初次见面,宝玉便送了黛玉一个恰切的表字颦颦,面对探春杜撰的质疑,他还一本正经地说了出处;相识日久,日常总以妹妹称呼,一惹黛玉生气有事央求,就说上千百句的好妹妹来哄;一次极力辩白时,甚至当着林黛玉的面用尊称姑娘:嗳!当初姑娘来了,不是我陪着玩笑?凭我心爱的,姑娘要,就拿去;我爱吃的,听见姑娘也爱吃,连忙收拾的干干净净收着,等了姑娘到来一个桌子上吃饭,一个床上睡觉丫头们想不到的,我怕姑娘生气,都替丫头们都想到了小儿女平日里耳鬓厮磨,情趣横生

可面对阴司鬼判时,所有的柔情蜜意、亲热温存都无处容身了要想查到故人的名簿,就必须提供准确的信息姑苏林黛玉一出口,宝玉自己可能都已经明白,林妹妹确实已经香消玉殒,不在人世了从小青梅竹马、心心相印的,自己最知心的爱人已经去了正所谓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自己就算是上天入地,也改变不了与她天人永隔的现实了

宝玉醒后,不顾新婚且病体未愈,必要到黛玉的灵前亲自哭一场书中第98回写道:宝玉一到,想起未病之先来到这里,今日物在人亡,不禁嚎啕大哭越剧《红楼梦》中宝玉哭灵一段,对他此时疾痛惨怛的心绪有精到的描摹:林妹妹,我来迟了!金玉良缘将我骗,害妹妹魂归离恨天到如今人面不知何处去,空留下素烛白帷伴灵前林妹妹呀,林妹妹呀!如今是千呼万唤唤不归上天入地难寻见可叹我生不能临别话几句,死不能扶一扶七尺棺你怕那人世上风刀和霜剑,到如今它果然逼你丧九泉而问紫鹃一段,则是对宝玉哭灵的一种补充,句句透露着对往昔的回忆,对黛玉的痛悼问紫鹃,妹妹的诗稿今何在?如片片蝴蝶火中化问紫鹃,妹妹的瑶琴今何在?琴弦已断你休提它问紫鹃,妹妹的花锄今何在?花锄虽在谁葬花?问紫鹃,妹妹的鹦哥今何在?那鹦哥,叫着姑娘,学着姑娘生前的话那鹦哥也知情和义,世上的人儿不如它![35]这正如李清照词中所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三、结语

黛死钗嫁,宝玉痛悼,三个人的爱情婚姻悲剧在此达到高潮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中怀金悼玉的情感主线也在这里达到了顶峰这一艺术结构以独到的匠心,将黛玉之死的凄美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丧事与婚事同时展开的审美反差,使这一情节具有丰富的悲剧意蕴和恒久的艺术魅力穿越时空,时至今日仍能带领千千万万的读者同喜同忧,同悲同叹,真乃千古以来,一文而已!

作者简介:

我叫王希维现于辽宁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就读大一年级与中文系的许多师范生一样,我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语文教师我爱好古典诗词,喜听京剧,尤其钟爱《红楼梦》我始终认为,《红楼梦》是一部值得终身研读追索的宝藏之书是她,为我打开了探寻那片世外桃源的窗口;是她,让我接触到众多鲜活跳脱、秉性各异的女子;是她,教给我审美、人情等诸多课堂里学不到的知识;是她,带给我文风上、性格上的诸多改变这部巨著,对我的影响是内化的,更将是终生的、永恒的!


投稿

黛死钗嫁——红楼一梦的悲凉终章

微信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weinxin
我的微信
四大名著QQ群: 696280552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评论审核已启用。您的评论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被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