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园与大荒山的对话

评论字数 2990阅读模式


人们都熟知《红楼梦》的故事依托于一个广远无垠的时空背景之上,那块补天孑遗的顽石被弃置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彼大荒世界,洪荒杳冥,无际无涯、无始无终、无悲无喜顽石通灵之后,幻形入世,落到了大观世界之中,大观园正是人间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精华所在,连通着经验世界的诸般情态,万千气象石头在经验世界很少露面,偶发感慨则醒人眼目我们看到第十八回元春归省时的一段道是:只见园中香烟缭绕,花彩缤纷,处处灯光相映,时时细乐声喧,说不尽太平景象、富贵风流此时自己回想当初在大荒山中,青埂峰下,那等凄凉寂寞,若不亏癞僧、跛道二人携来到此,又安得能见这般世面这破折号之后顺笔插入的石头自语,忽然接通了两个世界,从大观园一下子跳到了大荒山,依石头此时心思,当初何等凄凉寂寞,今曰何等繁华热闹,十分庆幸得见这般世面,显然是肯定此岸的大观园,否定彼岸的大荒山了

然而这不过是石头此刻的所见所感大观园里花团锦簇的曰子还没过得几时,灾厄就临头了,宝玉、凤姐中了魇魔法,气息奄奄、命在旦夕当此之际,隐隐木鱼声中,和尚来了,持着那顽石幻化的通灵宝玉叹道:青埂峰一别,展眼已过十三载矣!今被声色货利所迷,故而失灵,不觉称羡石头当时在大荒山的那段好处:天不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却因锻炼通灵后,便向人间觅是非原来人间乃是势利之场、是非之地,何若原先那等自由自在呢!与上面相反,在这里又否定充满声色货利的大观世界,肯定无拘无束的大荒世界了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6227.html

当然,石头也好,和尚也好,都并不等同于作者,都只是载负着作者的某种人生体验这诸般人生体验,皆因时因事而有差异甚至相互矛盾,在作者是这样,在他的人物贾宝玉身上也同样比方说在纷纷扰扰爱爱怨怨的经验世界中,人们常有挣脱现实的超然之想,而终于超越不了,只得重又返回现实之中贾宝玉的读庄参禅便是佳例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生活琐事,他先是疏冷了袭人等丫头,接着又得罪了黛玉,惹恼了湘云,自己原好心调和,反落了两处不是,独处自审,竟有焚花散麝、戕钗灰黛、丧情灭意之想,所谓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这不是同大荒山那块心头无喜亦无悲的石头认同了么?只不过这认同和解脱十分短暂,宝玉经不住比他更智慧更有悟性的姐妹的诘问,一经黛钗点拨,立即自认愚钝,打消此念,一个筋斗翻回到了红尘现实之中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6227.html

有趣的是,小说这一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紧接着下一回便是《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贾宝玉方才俨然是个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庄禅信徒,此刻却沉浸在《西厢记》、《牡丹亭》的妙词艳曲中,感受着人生花季最美好幸福的时光了看来,此岸世界虽则纷扰烦忧,却有至情真爱在;彼岸世界尽管自在无羁,却不免落寞寂寥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6227.html

就是这样,大观的此岸世界和大荒的彼岸世界互相否定,又在互相否定中互相肯定,在肯定与否定中不断对话看起来似乎矛盾,其实正是作者不断探索、寻求精神归宿的生动体现这种对话的性质和内涵十分丰富而多样,却没有尽头,不曾给出答案我们不能否认老庄哲学和佛教禅宗等对《红楼梦》的深刻影响,但《红楼梦》的彼岸世界不能等同于佛教的极乐世界道家的羽化飞升,它不是宗教,而是作者对精神归宿精神家园的求索,大荒的彼岸正是一种求索的标识和印记,石头的隐喻包含着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叩问,体现出一种博大深邃的终极关怀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与其把曹雪芹说成是哲学家、思想家,毋宁说他是一个极其敏感、悟性很高的艺术家,他对人生的观察和体验,已穿越经验界而伸人超验界,这种超越和提升自然具有形而上的意味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6227.html

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6227.html

红楼梦》中,除去贾宝玉之外,各色人物在现实生活中都有自己的烦恼和困惑,都有各种各样的信仰和追求,但未见得都有超越的意向,更遑论终极关怀就说信仰吧,在中国,求神拜佛再普遍不过了,可它的实用目的也再明显不过了人们看到不论是贾母的慷慨布施还是王夫人的持斋敬佛,不论是天香楼设坛还是清虚观打醮,都有很实用的目的,都是为了家口平安、消灾祈福、宗祚绵延二十五回末写到林黛玉听得贾宝玉病好,脱口念了一声阿弥陀佛,薛宝钗便笑道:我笑如来佛比人还忙,又要讲经说法,又要普度众生;这如今宝玉风姐姐病,又是烧香还愿,赐福消灾;今儿才好些,又要管林姑娘的姻缘了你说忙得可笑不可笑?这固然是打趣的话,却道出了中国文化实用性的一面,它通常不去超越曰常现世生活和感官世界,不去提升人的精神,却把神佛菩萨人间化、世俗化虔诚的信奉者尚且如此,那等而下之的更不必说了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6227.html

馒头庵老尼净虚和水月寺圆心之流不过是披着佛门外衣的利欲熏心的拐子,天齐庙的王一贴倒直言不讳,迹近江湖骗子种种愚妄欺人的鬼话和极乐世界的许诺在这里早被彻底戳穿、一钱不值我们还是回头来看看多数人的虔心信奉到底有什么价值应当说,作为一种信仰、一种教义,它在帮助普通人摆脱烦恼、慰藉灵魂方面还是有作用的,不止是贾母王夫人等女流之辈可以从中得到心理的平衡和精神的寄托,即如从来不语怪力乱神的贾政,在至急至气之时也会说出剃去烦恼鬓毛寻个干净去处这样四大皆空的话来当然,像贾政这样为儒家文化浸润的人是不可能去出家的,如同他行至稻香村勾起归农之意一样,不过是一时慨叹激愤之辞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6227.html

真正斩断尘缘、出家离世之人是有的,在《红楼梦》中当数甄士隐、柳湘莲,也包括曰后的贾宝玉他们决绝地否定了烦恼纷扰的此岸世界然而彼岸世界何若?不甚清晰,不知所终因而,与其看重贾宝玉悬崖撒手的结果,莫如更看重他达到这一结果的过程,看重他充满矛盾的精神历程比之《红楼梦》中各色人物的信仰和追求的实用性质,贾宝玉的关怀和信奉最少功利色彩,无论是对事对人,一草一木,他关切的往往不是现下的直接利害,而是念及绝对和永恒,由此生出无穷的烦恼,宜乎世人所谓无故寻愁觅恨就连他生命中的第一大事、与林黛玉生死不渝的爱情,也充满着为艺术而艺术的味道,只有过程,没有结果
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6227.html

而且这个过程还充满着矛盾纠葛,好了又恼,恼了又好,最为知心相契的人竟然还常有误解、猜疑和不能沟通的时候,到了至急为难的当口,每每用我做和尚去解围做和尚自然可以看成是谶语,也是贾宝玉在此岸世界的困扰中冀求超越的一种意向类似做和尚者化烟化灰的赌誓不止一次,连林黛玉都说我数着你做和尚的遭数儿,可见贾宝玉在不断地否定自己、在徘徊回旋中摸索他究竟追求什么?已有的人生规范和宗教模式都不合辙:他读书是虚应故事,到庙里还愿是长辈之命,续庄参禅是一时兴会,祭奠洛神是心怀金钏,打醮祈福如同旅游,痛悼芙蓉是企盼晴雯成神不错,宝玉最终是悬崖撒手弃而为僧了,那佛门清静之地果真是他的精神归宿吗?不得而知贾宝玉心目中的彼岸世界恐怕是连他自己也捉摸不住的杳冥洪荒无欲无求的大荒境界吧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6227.html

前面提到过,不论是僧道、石头、以至贾宝玉本人都不能等同于作者;不能认为贾宝玉悬崖撒手就意味着作家找到了精神归宿,只能认为在执著探求的过程中留下了永远的问号和印记过程比结果更给人以启示,在寻求精神家园的过程中,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的沟通和对话,特别是两者相互否定所带来的两难处境和矛盾心态则是一种普遍的人生体验不止是贾宝玉,不止是作者,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有、曾经有、而且永远会有这样的体验这远比宗教教义和哲学讲义亲切得多、生动得多,同时又有几分神秘、几许诱惑因为这是超乎经验的,需要精神的提升和心灵的契合才能体悟的人生真谛,它不是终极真理,却是一种人的主体可以把握的真实的生命体验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6227.html

大观园与大荒山的对话

微信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weinxin
我的微信
四大名著QQ群: 696280552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评论审核已启用。您的评论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被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