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眼问花花不语,黛玉依然连发23问

评论字数 3528阅读模式

读《红楼梦》时,可以感到一个意味深长的现象:林黛玉的诗歌中有一种强的追问意识据统计,林黛玉的诗作中除了无疑而问的反问句和设疑而问的设问句之外,像上面所列举的有疑而问的询问句共达23句之多,也算是一串奇特的天问了,这自然成了林黛玉诗歌的一个重要特色

首先来说,林黛玉诗中出现频率最高、最惹人注目的是那些疑问词,如谁、何之类;最让人难忘的,也是那些哀怨悲苦、包含询问之意的诗句: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7827.html

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7827.html

天尽头何处有芳丘?———《葬花吟》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7827.html

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7827.html

片言谁解诉秋心?———《咏菊》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7827.html

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7827.html

娇羞默默同谁诉?———《咏白海棠》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7827.html

满纸自怜题素愿片言谁解诉秋心?——《咏菊》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7827.html

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7827.html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问菊》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47827.html

叹今生谁舍难收——《柳絮词》

一句句,一声声,幽幽地牵动读者的愁肠

王国维曾经把诗人分成主观之诗人和客观之诗人,他说: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情性愈真林黛玉就是这样的主观诗人她写诗,总是带上浓重的主观色彩,倾注强烈的情感以《葬花吟》为例:

花谢花飞花满天魂消香断有谁怜?

这位少女诗人敏锐地感受到春光将逝,桃花飘落于是以己观花,谁既是问他人能否感受到落花飘零的悲哀;谁又指自己,感慨大千世界只有自己深感飞花逝落的痛彻;同时,谁的空问还包含落花不得世人同情,诗人不得世人理解的双重悲哀

这一句句哀婉之问,使诗人与花融为一体,为全诗奠定了强烈的自我抒情的基调,使全诗一开篇就笼罩着悲戚哀怨的气氛,诗人的情感气质在轻轻一问中显露出来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明媚鲜艳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直接以己比花,感叹漂泊不定的命运明媚的桃花能够灿烂几时?美好曼妙的青春与花相似,也容易飘逝;而桃花经冬至春还能再发,人的青春一逝便再难寻回!花易落,人命短,人的生命甚至还不如能够再发的桃花

天尽头何处有芳丘?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以己问花,落花完全成了倾诉的对象,一连四个侬字,两个尔字,在反复的询问中,诗人展开了对未来命运的惶恐的推测,她由落花调谢想到自己的身世飘零,想到自己生命消逝时无人怜惜的悲哀悲叹人不如花::落花尚得归于净土,人却有可能落入命运的污淖之中

谁又是收葬自己、使自己归于净土的人?思虑至此,她悲哀到极点,不禁为花落人亡两不知的生命悲剧而悲恸!

全诗在一片恸哭中结束纵观全诗,可以发现,是几句痛心不已的询问,使《葬花吟》成为林黛玉自我抒情中最感人的篇章

《题帕三绝句》以泪贯穿始终,暗寓黛玉的一生将为宝玉泪尽而逝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问得直切一个谁字,直接把她的深情指向宝玉,感情表露得极其大胆,同时谁字还包含了不尽的疑问,询问心上人此时此刻能否领会到她的一番情谊;谁字还是在询问整个世界:她的一腔心事是否会终成虚话?这一问句,写尽了黛玉此时幸福、伤悲、忧虑交织的心境,给她的爱情抹上了一缕凄美的色彩

《秋窗风雨夕》中,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在敏感的诗人看来,秋天本已让她魂销肠断,淫靡的秋雨更加重了她心中的凄凉

因为自幼失怙在这凄风苦雨之夜,没有任何亲人来与她作伴许多年来,诗人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独自咀嚼着深重的孤独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这两句,诗人把思绪拉到她的生活世界之外,寻找着没有风雨只有温暖的秋窗小院,为疲惫的心灵寻得一块暂时歇息的净土;然而,她的梦想很快就破灭了,在这个世界上,处处都是风雨,家家秋院都是风雨肆虐,秋意煞人,哪里有什么温暖可寻呢?

这两句诗写尽了黛玉在风雨之夜的凄凉孤独,使全诗著上了鲜明的个人色彩

作为主观诗人,林黛玉的那些限题限韵的咏物诗,也鲜明地表现出她强烈的个人色彩

无论是咏菊还是咏白海棠,其他人的诗虽然也多少表现出各自的性情,但都有些平淡纤巧,缺乏个性力度,如宝钗的诗含蓄浑厚却失之于造作只有林黛玉的诗以强烈的自我表现独树一帜在她的这些诗作中,花即是人,人与花融为一体,读时,分不清她究竟是在咏花,还是在书写自我

正因如此,这些诗作才力透纸背,深深叩动着读者的情怀其中最让人难忘的还是那几句询问:

娇羞默默同谁诉?——《咏白海棠》

片言谁解素秋心?——《咏菊》

孤标傲视偕谁隐?——《问菊》

叹今生,谁舍难收?——《柳絮词》

不仅仅是以人拟花,写尽花的情态,更重要的是,赋花以生命和灵性,以花喻人,在娓娓叙写中表达自我的性情与格调,寄托悠悠情思和人格精神;神与物游,花人合一,两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黛玉就是借这些追问,在冰冷的世界中描绘着自己如花一样貌似柔弱的生命,倔强地表现着她的个性,表现出他人难以企及的大胆和勇敢

可以看出,无论是直抒胸臆还是托物言志林黛玉诗歌里强烈的追问意识不只是艺术风格的问题实际上是她对自身生命价值强烈关注的表现形式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诗人歌咏自然山水是自然的事情,但若纵情表现自己却常常被视为大逆不道黛玉诗里的一句句询问,在抒写自然的同时也大胆地表现着自己,向世界宣布她这样一个哀怨悲惋的生命的存在

林黛玉诗歌的生命意识集中表现在她的追问之中考察这些追问本身,可以发现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对自己生命价值的探询有学者指出:林黛玉比大观园中任何一个女儿都要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愈加珍惜就愈加担心生命的幻灭《葬花吟》里黛玉由花的谢落联想到自己生命的消亡,不禁问起:

红消香断有谁怜?

明年闺中知有谁?

未卜侬身何日丧?

一句句自怜自叹,包含对未来命运的深切忧思,它来自多年来无依无靠、孤苦伶仃的身世处境,也来自于对爱情命运的担忧在这两种因素的作用下,黛玉的关注所指不能不是死亡

在林黛玉葬花的时候,大观园里正是一派欢乐景象:满园是绣带飘飘,花枝招展,众女儿们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成群结对地玩耍嬉笑,尽情享受青春生命的欢乐;宝钗在扑蝶,探春在看鹤舞,人人都沉醉于生的欢乐之中,独有她预感到了死的悲哀

无论生命怎样绚烂美丽,都必然归宿于死亡聪慧灵秀的黛玉敏感到了生的悲哀,时常与无常觌面,咀嚼生命本体的悲凉与无奈

其次,是对知音难寻的困惑林黛玉的诗歌有一种强烈的倾诉意向,她反复地追寻着可以倾诉的对象虽然有贾宝玉作为她感情的寄托,但是这个人世的知音似乎仍不能满足她的倾吐需求由于自身性格和外部环境的原因,她无法向贾宝玉倾诉衷肠,只能在诗歌里苦苦寻觅,把一腔幽思托付给诗歌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题帕三绝句》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日以昏——《咏白海棠》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问菊》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菊梦》

她在不懈地追问着在尘世间这个谁可能指哪个人?是宝玉吗?,似乎又不是,宝玉能把握他的爱情却不能把握他的命运;是宝钗吗?不大可能,虽然她们表面上由情敌变为挚友,但林黛玉的直觉告诉她,她们不是一种人;是探春吗,也不可能;是封建家长贾母吗,更不可能

林黛玉因此感到旷世的寂寞和孤独菊花、柳絮、海棠都成了她的化身,娇羞默默地向世界诉说她的哀怨,尽管无人倾听,还是在苦苦地追寻着梦中的知音

同样是感慨,贾宝玉还可以同燕子说话,对美人图表达,林黛玉对谁都不能倾诉她的孤独更甚于宝玉

第三是对外部世界的疑惑

有学者指出的,悲哀和不确定性是黛玉诗歌的主导情绪尽管林黛玉生活的世界非常狭小,仅限于贾府与大观园,但是她对这个小小的世界也常常把握不定,充满疑惑试举几例:

昨霜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葬花呤》

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渍也无?——题帕三绝句》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问菊》

她对周围一切表现出的是无把握和不定感,她把自己在人世中的漂泊感和幻灭感移射到花月松竹、圃露庭霜之上

因而,她笔下的万物景象也像她的身世一样飘忽不定,始终找不到确定的缘由和归宿她的疑惑又是与哀伤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她笔下的景物都是雁断、衰草、寒烟、冷月、飞絮之类,总是传达着一种冷落孤独的情绪这种哀伤孤独和不确定感成为黛玉诗歌的主导情绪

只要比较一下在诗才上与她不分轩轾的薛宝钗的诗歌,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林诗的这个特点

薛宝钗写诗也用问句,但她用的问句中极大多数是比肯定语气还肯定的反问句试看:

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柳絮词》

镂檀锲梓一层层,岂系良工堆砌成?———《灯谜诗》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咏白海棠》

这位封建淑女,对世间万事万物总是有十分的把握,因而其问也透出一股反诘的意味而且,她的诗多用一些典雅华丽的词语,如珍重芳姿、蜂围蝶阵、花更艳等等这些都披示了她锦衣玉食、承欢毋前的贵族气韵两相比较可以看出,黛玉的疑惑来自于她刻骨铭心的身世孤凄之悲、命运漂泊之愁,她的诗句仿佛是蘸着生命的血泪挥就的肺腑之词

持续关注,欢迎订阅微信四大名著小说

QQ号:2277166610

点赞分享哦

泪眼问花花不语,黛玉依然连发23问

微信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weinxin
我的微信
四大名著QQ群: 696280552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评论审核已启用。您的评论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被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