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正传:天上掉个林妹妹

评论字数 10074阅读模式

曹雪芹正传

吴营洲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0032.html

天上掉个林妹妹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0032.html

(康熙六十一年至雍正五年,曹雪芹8-13岁)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0032.html

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0032.html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1220日),六十九岁的康熙突然驾崩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0032.html

这太出人意料了既出乎了康熙本人的意料,也出乎了所有人——包括众朝臣、众皇子——的意料康熙没有想到自己会偶感风寒而死,因此临终前既无口头遗诏,也无文字遗诏,——没有言明自己要传位给谁众皇子都以为一定有遗诏,都在规规矩矩地、惴惴不安地、大眼瞪小眼地期待着遗诏颁布众皇子一个个都很本分,也都明白,让谁当皇帝谁就是皇帝这是规矩而此时,皇四子胤禛敏锐地察觉到康熙并没有留下任何遗诏,便勾结他的舅舅隆科多,伪造了所谓的口头遗诏,捷足先登,一屁股就坐在了皇位上当其他皇子如梦初醒恍然大悟时,生米已经成了熟饭,胤禛已经成了大清朝的新一代领导人,史称雍正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0032.html

雍正审时度势,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转瞬即逝的机会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0032.html

当自己坐在了龙椅上,再看哪个还敢呲牙!敢呲牙的,绝对不会有好果子吃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0032.html

新即位的雍正,极不待见李煦一是嫌李煦和康熙私交太好,对宫廷内情知道得太多(李煦在康熙年间的密折很多,估计知道康熙的立储意向或个中苦衷,因此他或对雍正继位的合法性抱有怀疑态度),二是嫌李煦与废太子胤礽、皇八子胤祀走得太近,一直没有把自己放在眼里(其实这就有点冤枉李煦了,李煦绝对没有想到平时不显山不露水的皇四子胤禛能入承大统,不然早就逢迎他了),所以雍正来了个先发制人,上任不久,就寻了个不是,罢了李煦的官(其实是灭了李煦的口)因此,李煦家况急转直下,一败涂地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0032.html

大约在李煦被贬之前,雍正即位之后,李家就感到风雨飘摇了,一直寄居在李家的曹雪芹的奶奶、母亲,也有了种惶惶不可终日的感觉大概在此期间,曹雪芹就随家人回了金陵时间约为康熙六十一年秋初此时的曹雪芹年约八岁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0032.html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李家败了,曹家也已是日薄西山,到了末世

雍正元年1723年),回到金陵的曹雪芹,备感孤独寂寞

因为金陵的生活和苏州大不相同,不仅少了湘云、诸官等玩伴,而且还必须在私塾中学习《千字文》、《三字经》、《四书五经》……

此时的曹頫,已不是初任江宁织造时的无知小孩[1]了,他在读书、行事方面,对曹雪芹开始有了极严的要求

他的工作再忙,也必须承担起对曹雪芹的教育与规训之责他是曹家唯一的成年男性,唯一的掌门人,教育年少的曹雪芹是他不容推脱的职责

只是,曹頫与曹雪芹之间,不是亲生父子,毕竟隔了一层况且,此时的曹頫,毕竟才二十出头,年幼无知,难免会急功近利,教子无方

曹頫的一生惭恨很多,这点恐是其中之一曹雪芹为此也感到一生惭恨曹頫惭恨自己对年幼的曹雪芹过于苛酷,曹雪芹则惭恨自己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

但令曹雪芹感到温暖的,是祖母李氏太夫人、母亲马夫人对自己的悉心呵护与百般关爱,还有祖父曹寅留下来的许多藏书……

亲人的爱,以及那些书们,温润着年少的曹雪芹

正当此时(雍正元年,1723年),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苏州李煦家给金陵曹家送来了一位小女孩儿

为了叙述的便利,权且将这位小女孩儿唤作颦儿

此时的颦儿,年约八岁(小曹雪芹一岁),是李煦出了五服的本家或远房亲戚,属于李煦的孙女(或外孙女)辈儿的

颦儿是扬州人,家境很差,出身极低,父母亡故后,身无所依,便从扬州投奔到了苏州李家可这当儿,李家已朝夕不保,正惶惶度日,哪还有能力抚养她苦不得已,李煦便将颦儿转托给了曹家……

这个颦儿,令曹雪芹一见倾心

红楼梦》自然不是曹雪芹的自传,但《红楼梦》中一些情节或细节,肯定是有所本的在此,不妨参照《红楼梦》的文本,加上对曹雪芹生平的理解,演义出如下一段情节:

话说那日,颦儿抵达金陵弃舟登岸时,便有织造府打发了轿子久候了这颦儿不曾到过金陵,也不曾见过曹家的人,只是常听人说,曹家与别家不同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她去

自上了轿,进入城中,从纱窗向外瞧了一瞧,其街市之繁华,人烟之阜盛,自与别处不同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江宁织造府五个大字颦儿想道:这必是到了想着,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织造府了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将转弯时,便歇下退出去了后面的婆子们已都下了轿,赶上前来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复抬起轿子众婆子步下围随至一垂花门前落下众小厮退出,众婆子上来打起轿帘,扶颦儿下轿颦儿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台矶之上,坐着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一见他们来了,便忙都笑迎上来,说:刚才老太太还念呢,可巧就来了于是三四人争着打起帘笼

颦儿进入房时,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萱瑞堂,后有一行小字万几宸翰之宝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来高青绿古铜鼎,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一边是金彝,一边是玻璃醢地下两溜十六张楠木交椅又有一副对联,乃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道是:

座上珠玑昭日月 堂前黼黻焕烟霞[2]

颦儿未及细瞅,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颦儿便知是自己前来投靠的李氏太夫人了方欲拜见时,早被李氏太夫人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颦儿也哭个不住一时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颦儿方拜见了李氏太夫人当下李氏太夫人将曹雪芹的母亲马夫人、婶婶赵夫人(曹頫的夫人,曹雪芹的婶子,姓是虚拟的)一一指与颦儿,颦儿一一拜见过

众人见颦儿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她有不足之症因问: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颦儿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效那一年我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云游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方可平安了此一世’疯疯癫癫,说了这些不经之谈,也没人理他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李氏太夫人道:正好,我这里正配丸药呢叫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

颦儿也常听人说,曹家有个叫儿的公子,乃衔玉而诞,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祖母又极溺爱,无人敢管只是一直不曾见,也不便问众人只是随意地谈着这时马夫人对颦儿说:你来了,当把这里视作家,别拘谨,别见外,只是有一句话嘱咐你: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今日因庙里还愿去了,尚未回来,晚间你看见便知了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

今见马夫人如此说,便知说的是这公子了因陪笑道:舅母说的,可是衔玉所生的这位哥哥?李氏太夫人笑道:哪里有什么衔玉所生?不过道听途说罢了实则是儿出生时,我把祖上传下并随身带了多年的一块玉放到了他的手里,谎称是衔玉所生的,不过是希望他长命百岁罢了颦儿说:在家时亦曾听见母亲常说,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小名就唤儿,虽极憨顽,说在姊妹情中极好的况我来了,自然只和姊妹同处,兄弟们自是别院另室的,岂得去沾惹之理?马夫人笑道:你不知道原故他与别人不同,自幼因老太太疼爱,原系同姊妹们一处娇养惯了的若姊妹们有日不理他,他倒还安静些,纵然他没趣,不过出了二门,背地里拿着他两个小幺儿出气,咕唧一会子就完了若这一日姊妹们和他多说一句话,他心里一乐,便生出多少事来所以嘱咐你别睬他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只休信他

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环进来笑道:儿来了!颦儿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儿,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那蠢物也罢了心中想着,忽见丫环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颦儿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象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只见这曹雪芹向李氏太夫人、马夫人、赵夫人请了安李氏太夫人指着颦儿笑道:看看这是谁?曹雪芹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心里已知了,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曹雪芹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李氏太夫人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曹雪芹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李氏太夫人笑道:更好,更好若如此,更相和睦了曹雪芹便走近颦儿身边坐下,又细细打谅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颦儿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许认得几个字曹雪芹又问颦儿:可也有玉没有?众人不解其语,颦儿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曹雪芹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吓得众人一拥争去拾玉李氏太夫人急得搂了曹雪芹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曹雪芹满面泪泣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么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李氏太夫人忙哄他道:你这妹妹原有这个来的,因她母亲去世时,舍不得你妹妹,无法处,遂将她的玉带了去了一则全殉葬之礼,尽你妹妹之孝心,二则你姑妈之灵,亦可权作见了女儿之意因此她只说没有这个,不便自己夸张之意你如今怎比得她?还不好生慎重带上说着,便向丫环手中接来,亲与他带上曹雪芹听如此说,想一想大有情理,也就不生别论了

当下,奶娘来请问颦儿之房舍李氏太夫人说:今将儿挪出来,同我在套间暖阁儿里,把颦儿暂安置纱橱里等过了残冬,春天再与他们收拾房屋,另作一番安置罢曹雪芹道:好祖宗,我就在纱橱外的床上很妥当,何必又出来闹的老祖宗不得安静李氏太夫人想了一想说:也罢了每人一个奶娘并一个丫头照管,余者在外间上夜听唤

自打颦儿到了金陵,曹雪芹在个人生活方面,便发生了外人所不知的突变[3]曹雪芹也就开始了影响其终生的刻骨铭心的少年爱情生活(少年爱情的特点是心灵的互动,是灵魂的互溶,而非肉欲的)

而这种爱情是对美(非外表的)的崇拜,是绝对不受理性干扰的,那是灵魂的享受,是封闭在心灵深处的独有的享受,也只有伟大的心灵才有此幸运这几乎是天才的专利,这也就是一般人接纳、认同不了的原因

在曹雪芹的眼里,颦儿的一切都美连喜怒哀乐都美这一切都美,并不是和谁比较出来的,而是独具慧眼

这种美,是曹雪芹眼里的,而在别人看来,颦儿的一些言谈举止,未必美一如甄妃甄妃在曹植眼里,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容耀秋菊,华茂春松,宛若神仙但袁熙(袁绍的儿子)、曹丕等人并不这样看这位甄妃,最初嫁给了袁熙,却不被珍惜,甚至连起码的夫妻之情都没有官渡之战后,袁绍病死,曹操乘机出兵,身为幽州刺史的袁熙,带着残兵败将逃往辽西,竟像弃蔽履似的把甄妃给弃掉了,致使甄妃被曹军俘获遂后,甄妃成了曹丕的妻子曹丕同样不珍惜,不看好……

颦儿在曹雪芹眼里,简直美极了

曹雪芹体验或感受到的,是非理性的也就是说,各位看客不能拿人之常情来分析和评述此时的曹雪芹

曹雪芹事事处处欣赏颦儿

颦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嗔一笑,都令曹雪芹心动不已

所谓的真爱,就是爱她的一切,包括在别人看来属于缺点的那些部分颦儿的形象,充满在曹雪芹的心中,那就是灵魂参与了这个情

这一个情,也就成了生命存在的必要因素了

所以,当别的女孩儿有那么一点点像颦儿时,便会引起曹雪芹心灵震颤,曹雪芹便会对那个女孩产生极大的好感而友谊终生

曹雪芹把颦儿看成是早在内心就有的,说成是神仙似的妹妹

这段生活,是曹雪芹一生最幸福的,也最为忧心的,即他在少年时竟遭遇到了青年人喜忧参半的烦恼

颦儿和曹雪芹相处了五年八月有畸[4],但令曹雪芹终生思念连脂砚斋都称:相共不足六载,一旦夭别,岂不可伤!

二人分离后,曹雪芹的思念之情与日俱增

成年后的曹雪芹,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推了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实愧则有余、悔则无益之大无可奈何之日也,于是,心灵备受煎熬的他,决心用诗、词、文、赋、诔等形式,来出脱自己思念的痛苦,并再现颦儿的形象及那一段刻骨铭心的日子

《红楼梦》中许多动人的诗词和情节,没有深入骨髓的感受,没有直接体验的生活,绝对是写不出来的

爱情和诗在天才身上永远是不可分的这种纯个人纯主观的至情至爱,是对母性、女性感觉的渴求而形成的一种原始崇拜

记忆一生,影响终身

这也就成为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原始动力之一

颦儿虽然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诗书之家,却受到过很好的文化启蒙

由于是独生娇女,所以就很容易形成多愁善感、孤傲自闭的性格

单调的亲情生活,又让颦儿对人生、友情、爱情充满了幻想她是多么希望在自己人生的旅途中,能有一个知己,能有一个知心知意的终身伴侣呀

在沉默寡语的外表下,她的内心深处,封闭着无限丰富的真挚情感这种情感是一种能量,一旦触发,那就无法遏制,必须找到天设的独有的归宿方才罢休

所谓的一见钟情,就是灵性感悟到生命中最后的归宿出现后,舍得用生命去护卫,去牢牢扑捉的一个机遇

这种机遇,也许一生中只有一次(也许有的人终生都遇不到

这种机遇,是相互的各自都是对方的归宿——就是真正的心灵避难所

有了这样的爱情,世界永远美好,人生永不寂寞

这种情感就像一种伟大的信仰,为此付出多么高的代价都在所不惜

颦儿似乎与生俱来就是要完成一种理念的,为爱而生,也为爱而死,真是为世所罕见

颦儿为曹雪芹所重的,是女性生命中那种最美最贵最稀缺的真情

而在那些不懂这种爱情的人看来,曹雪芹、颦儿二人简直就是傻子,就是疯子特别是一些愚昧无知、天良泯灭的老年妇女,也就是曹雪芹所说的那些鱼眼睛们,更是对这种爱情,对这种因平等、自由的情感而产生的爱恋关系,进行冷嘲热讽,并以摧毁扼杀为快[5]

在《红楼梦》的《葬花吟》中,曹雪芹就真实地展示了颦儿的心境:身世飘零,对命运的抱怨,对周围恶势力的抗争,对理想和自由的追求,对自己高洁的特立独行人格的执着,对自己掌握不了命运的哀叹

爱情是人类感情中最强有力的一环,也是最脆弱的一环曹雪芹、颦儿二人为此无奈而痛苦曹雪芹书中的诗词,就是要吐露这种痛苦

只有一个天才,才敢这样去想,而且也能这样去做,更重要的是,能把这种痛苦描写出来,使那独有的缠绵生死终古不化的深情具有永恒性,并且具有很强的艺术的美

在《葬花吟》中,曹雪芹全面叙述了颦儿坎坷的为世所不容的短暂一生

为爱情而痛苦的心灵实在是非常美,尤其是内心深处的那种患得患失一时想着不爱的理由,一时又想着爱的必然痛苦里伴随着欣喜,欣喜中满含着痛苦

这种患得患失,可以使人消瘦,可以使人生病,可以使人牺牲自己,最终抑郁而死

颦儿就是在曹家发生败落的种种事端中,以及作为戴罪之家属的曹雪芹被押解进京后,生死未卜,苦痛不明,音信杳无,种种揣测只能往坏处去想颦儿为情痛苦,且又无法解脱

这一切,颦儿体验到了,也体验透了她慢慢学着驾驭自己的情绪但她知道,爱情中不论得失,都是痛苦

一帆风顺的爱情没有悬念,也不具备魅力,所以也就很可能会在索然无味中夭折

曹雪芹、颦儿之间的这种感情,被曹雪芹充分地立体地描写出来了不过在《红楼梦》中,黛玉则在这种痛苦的折磨中,升华为世外仙姝

给人的感觉是:可贵,珍稀,可怕!

其所以可贵,是因为至纯至真至诚

其所以珍稀,是因为必须巧合而又不可能错过时机一如张爱玲所说的:于千万人之中遇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在那个年龄,遇到这一个,决然会锲而不舍,矢志不移

其所以可怕,就是这种情感,在耳鬓厮磨中一旦被互相发现,并被互相启蒙出来,就不会有回头路了,只能在情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不是生就是死别无选择不能妥协,不能放弃,就像眼睛里不能有一点尘埃,容忍不了情感上丝毫的懈怠

一些并不起眼的日常琐事或闲言碎语,在曹雪芹、颦儿之间,往往会酝酿出让人痛彻心脾的大悲伤在外人眼里那点小事极不值得,在曹雪芹、颦儿看来则比江山性命还重尤其是颦儿那里,简直就是天塌地陷,就是一种无形的残杀、无声的风刀霜剑

正因为如此,在别人看来,颦儿那是小心眼,甚至刻薄,孤傲,

颦儿对外界的理解和认识,凭靠的全是悟性,全是感觉,而在别人看来,那就是任性,那就是猜疑

在颦儿身上表现出的那种女孩儿的矜持,其实是她对不了解的(几近于险恶的)外部世界,所保持的一种距离感

在颦儿身上,具备了让人崇拜的各种条件

因为她与众不同(也确实,这种爱情人间稀有)

在书中,曹雪芹充分表达了这种爱情的内涵

一个真爱着的人,总是希望在他所爱的人身边,哪怕失去和所有人的欢乐也在所不惜,也绝无遗憾

痴情使得这一对小儿女又聋又哑

他们根本不知道周围有陷阱,根本感觉不到危机四伏,曹雪芹用那充满悬念与未知的情节,让读者揪心,让读者不知结果就决不释手

沉浸在眼泪中的爱情,在情人的眼中,使爱情变得那样的神圣,以至于不得不借助于神话来升华这种爱情

还泪说的眼泪,就是把极普通的事赋予它重大的意义,对自己所爱的人所产生的那种沉重的忧伤融在了每一滴泪中,而使之成了颗颗珍珠而每一滴眼泪,都孕育着欢乐和痛苦,都隐藏了一个苦命女孩在生活中在爱情中每前进一步所付出的艰难,同时也使她领悟到了那种不可能的无望的追求

患得患失就是与命运的抗争

颦儿最大的痛苦,就是不可支配自己命运的那种痛苦

颦儿最终的绝望,就是对不能实现的终极追求的绝望(并不是婚姻的结局)

在书中,曹雪芹多次描写了颦儿的这种心境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就是颦儿

不难想象,在抄家、问罪、解京的生离死别中,这位命运多舛的女孩儿,将会怎样地忧心如焚,怎样地担心曹雪芹未来不可知的命运颦儿就在这种沉重地为爱情的忧伤中死去,此是后话

父母的早逝,造就了颦儿忧郁、内敛的气质,并加重了她的深沉与神秘

长期得不到情感的灌溉所导致的那种多愁多病的身姿(一如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那棵遭逢久旱的绛珠草),以及娴静善感的倩影(一如《红楼梦》中所形容的,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简直就是下凡的仙女

曹雪芹在他的生命中,偏偏就遇到了这样一位仙女他崇拜她因为在他眼里,她是仙品,是神仙般的妹妹在曹雪芹看来,那真是举世无双,值得用全部的生命去追求,去呵护!

曹雪芹描写的黛玉,非常真实

她的真实,既在于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如见如闻,也在于她身上有着许多缺点而且这些缺点,又是那么符合黛玉这一女性的身份、教养、性情等等

曹雪芹也要求颦儿是真实的,是可信的,而不是一个综合出来的美人

曹雪芹写黛玉,其实是写了一个人少年阶段对爱情对女性的那种崇拜,也写了一个真实的崇拜对象

不管黛玉在别人的眼里怎么样(无论是《红楼梦》中的人物,还是《红楼梦》的读者,都有不喜欢黛玉的),但在宝玉看来,那是不可替代的,我的眼里只有你!

不仅如此,曹雪芹在书中,还把一个孤高寂寞的少女品格,溶入了当代文人在酷政面前的普遍社会心理

曹雪芹把一个少女的孤傲不群,升华为文人无法实现自己抱负和追求的人格特征……

十一

曹雪芹、颦儿二人认识之后,融会和谐,情感也一步步趋于成熟、完美

所谓的理想,并不是没有遇到阻力正当此时,却从京师来了个薛家,薛家人中,有一少女,此人就是《红楼梦》中宝钗的生活原型

这位宝钗,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行为豁达,随分从时,深得上下人等喜爱,种种气势骤然压倒了颦儿(其实《红楼梦》中的黛玉、宝钗二人,并不能作此简单类比因为:仙、人歧途)

自此,颦儿心里,顿生波澜[6]

一旦产生真正的爱,嫉妒也随之而来

其实,在《红楼梦》中,宝玉、黛玉、宝钗三者的关系上,表面看来,错综复杂,曹雪芹正是透过这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宝玉、黛玉二人的情感,渐渐地,从矛盾走向和谐,从误会走向理解,走向更高一个层次的心心相映……

对宝钗这个人物,在此多说几句曹雪芹的写作心态非常复杂,宝钗一方面严格遵守封建伦理的纲常原则,另一方面又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十五岁少女,她面对这样一个百里挑一的公子哥,这样一个多才多艺温存体贴的男性,在人性上不知不觉地就受到了情爱的启蒙一句话,她暗恋或说她喜欢上宝玉了伟大的作家真正要写的是,宝钗人性中最有力的情,终于战胜了封建社会从外部强加给她的伦理道德而在这一点上,宝钗真正的内心矛盾或痛苦,是要把贾宝玉改造成一个理想的修、齐、治、评的男性,而宝玉公开顶撞她但,后来宝钗不再要求未来丈夫是封建社会出将入相的人物了宝钗不放弃的不是伦理道德,而是不放弃爱宝钗不但没有改造了宝玉,相反青春萌动的自然力,战胜了社会的束缚为什么有人说宝钗有可能嫁给贾雨村,因为岁数大了,可能会发生由自然人复归社会人的第二次转变

曹雪芹用虚构的情节,表述了自己爱情生活的理念:真情至爱,是非理性的业绩

曹雪芹将会怎样看重他和颦儿的那份情?(终生不渝!

曹雪芹认为人的真情至爱是非常符合人的生存需要的,他甚至把这提到了一个非常高的高度

十二

宝钗的生活原型,在这段时间(雍正元年至雍正五年间)也从京城来了金陵

她来金陵,只是为了避祸,并不是《红楼梦》中所声称的备选

避什么祸?也许是她的哥哥惹了人命官司,也许是因了别的什么事情,在此就不作更为具体的揣测了

她在金陵,仅仅小住了一段时间,也许一年,也许半年,就又回了京城这就伏下了曹雪芹后来的一段婚姻

此等说法,并不是主观臆测,在曹雪芹的书中,是可以找到一些佐证的

譬如说,曹雪芹虽然写了薛家在贾府住了多年,但在第二十回里,宝玉安抚黛玉说:她(宝钗)是才来的,岂有为了她疏你的

其实,如果从第四回薛姨妈携宝钗进京到第二十回,就已经过了五年,怎么还说是才来的?

更有奇者,到第二十二回,宝钗在贾府过的竟是第一个生日……

可见曹雪芹在写书时,当是真事隐去假语存焉的,当是真真假假虚实兼备的

实际上,曹雪芹这次对宝钗并没有留下太深的印象,因此在《红楼梦》中,写的并不是十岁左右的宝钗(感觉宝钗比《红楼梦》中的所有的女孩子都成熟),而是曹家被抄曹雪芹回到北京后,再次遇到的宝钗

在北京遇到的宝钗,已是胸襟宽厚、气度非凡、自尊自重、品格端方、十分成熟,又有良好教养的大姑娘了

宝钗在金陵避祸期间,由于时间短暂,交往不多,曹雪芹对她并没有留下太深的印象,而曹雪芹回到北京后,重又认识了这位早已忘怀了的姨表姐此次,曹雪芹对宝钗的感受,极为深刻,那真是有血有肉十分丰满的人物,是多面立体的人物

曹雪芹笔下的宝钗,栩栩如生,十分写实,以至于引起历代读者对宝钗多方面的争论,褒贬不一但,曹雪芹是肯定宝钗的

十三

这段时间,湘云的生活原型,也常来金陵小住但不常住这一点,曹雪芹在他的《红楼梦》里说得十分清楚比如说,在大观园里,任谁都有固定住处,唯独湘云没有她来大观园,只好在宝钗、黛玉、李纨等处寄居

史湘云来大观园的日子,并不多前八十回中大半时间都不在她总是进进出出,间隔的时间也很长

有研究者统计:第二十二回宝钗生日(正月二十一)后,直至三十一回五月初二方来,相距百天第四十回贾母给湘云还席并宴请刘姥姥后(八月二十五)出园,直至十月下雪芦雪庭相聚,又已一月有余她的进出常神出鬼没:不知何日来,悄无声息走第四十九回起,因其叔赴外任,贾母便把她接了来,但仍属暂住性质第六十三回,宝玉生日后(五月前后)踪影全无,直到翌年仲春(二月)方始露面,相隔十个月

曹雪芹如实地讲述了他所认识的湘云,盖因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

雍正六年1728年),曹家被抄返京,曹雪芹和湘云也不得不分离

此后曹雪芹便没了她的任何音信

湘江水逝楚云飞,水涸湘江,后事终难继,指的均是不知所终

[1]康熙语,参见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753月,第149

[2]我知道,将此联附在这里,并不合适,但一时又找不到更为合适的,自己又无力杜撰,只好如此,待识者拟出后再行替换吧

[3]这在《红楼梦》中有着精彩描写,诸如宝玉初见黛玉时摔玉的举动……但在别人看来,只不过是宝玉发生了痴病而已,其实是一个少年的情爱初萌

[4]语出《芙蓉女儿诔》:……而玉得于衾枕栉沐之间,栖息宴游之夕,亲昵狎亵,相与共处者,仅五年八月有畸

[5]参见《芙蓉女儿诔》和黛玉相关的诗

[6]在《红楼梦》中,宝玉对宝钗,并没有移情别恋的意思情感的波澜,只存于黛玉心里黛玉与宝玉的区别:一个是情情,一个是情不情

微信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weinxin
我的微信
四大名著QQ群: 696280552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评论审核已启用。您的评论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被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