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彬:从眉批形态试论崇祯本《金瓶梅》各版本之间的关系

评论字数 9696阅读模式

金瓶梅》目前存世的三种系统——词话本、崇祯本和张竹坡评本——中,除凤毛麟角的词话本之外,崇祯本《金瓶梅》的数量也是极其有限
虽然早在上世纪初的日本访书热潮中,孙楷第先生就在中、日两地有所收获[1],但直到韩南发表《金瓶梅版本及素材来源研究》[2]
才将彼时所能闻见、散藏在各国的崇祯本(在韩南的论文中,他将之称之为乙版本)记录在案,但其总数也不过十种十一部
而在这其中,还包括了几种私人藏书和一些残卷[3],它们因明显后出或缺乏讨论价值[4]而聊胜于无
就其重要性而言,现存崇祯本系统中最有代表性、最重要的可推如下六种,而其中之三种,已为韩南氏所未及见——如黄霖先生最早在上海图书馆发现的两种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黄霖先生即为之定名为上图甲本与上图乙本)[5]

上图本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087.html

现就笔者亲所寓目者,胪列其版本主要形态(如标题所示,主要以眉批行格、字数为据)如下:
(一) 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即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中所载之长泽规矩也藏本在本文中,简称为东洋本[6]),有眉批、旁评眉批多为三字行
(二)首都图书馆藏《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即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中的北京市图书馆藏本以下简称首图本)无眉批,有少量旁批
(三)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载录以下简称北大本[7]),有眉批、旁评,眉批多为四字行
(四)天津图书馆藏《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以下简称天津本)有少量眉批和旁批,眉批为二字行、四字行不等
(五)上海图书馆藏《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第一种(以下简称上甲本)有眉批及旁评,眉批多为四字行
(六)上海图书馆藏《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第二种(以下简称上乙本)有少量眉批、旁批,眉批多为四字行
以上六种版本之外,最重要的,应是通州王孝慈藏本(以下简称王氏本),惜今已佚失

百回批评本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087.html

韩南的论文中还提到天理大学藏本,并将之称作B3版,这一藏本,学界已公认其与北大本同版[8]
至于著名的日本内阁文库本,它与东洋本为同版,也早经孙楷第、韩南及日人鸟居久靖等作了证明[9],东洋本只是比内阁本缺少了一序一跋,因此,对于东洋本的考察,对内阁本也具有同样的说明力
由于种种原因,关于《金瓶梅》的作者、成书过程以及本文将要涉及的版本流衍情况等等,始终无法被毫无疑问地破解
仅在崇祯本《金瓶梅》现存诸版本的关系问题上,如本文多所借鉴的前辈学者如梅节先生、王汝梅先生以及业师黄霖先生等的观点,就都未能统一
这恰恰也给了本文在他们基础之上进行的更为详细和专门的探讨,并得出不同结论的可能[10]
眉批的最受人重视的一个外在表现,就是其行格
诸本中,除首图本无眉批外,东洋本(内阁本)是三字行,天津本与上乙本都是首页二字行,以后眉批大量刊落,剩余的都改为包含二字行、四字行乃至三字行不等的混合行格
《金瓶梅》的重要研究者如梅节、黄霖等先生,一般都同意以行格来划分系统,即,二字行的王氏本系统[11],三字行的内阁本系统,以及四字行的北大本系统
这是就一般情况而言,各本的行数其实并非划一不变
如刚刚提到的天津本与上乙本,在其有限的眉批中,四字行与二字行的数量可谓平分秋色;四字行系统中的本子,也时有三字行乃至二字行的眉批出现

东大本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087.html

行格是我们据以划分诸本系统的主要依据,而这种划分很大程度上其实只依赖各本第一回的眉批形态[12]
不过,由于是第一回,所以各本刊刻时都较为认真,眉批出现的位置、数量的差异,因此也就格外引人注意
我们不妨以这一回为例,重点比较一下各本不同的行格,兼顾诸本批语文字的参差出入
(如非特别注明,则东洋本(内阁本)都为三字行;上甲本、北大本则全为四字行,首图本无眉批,故不在此处论列
诸本都有个别眉批漫漶不清者,如能辨,即以其为有)
1一部炎凉景况,尽此数语中
(王氏本)天津本、上乙本:二字行
2情景逼真,酸读此,能不雪涕
(王氏本)天津本、上乙本:二字行(上甲本、北大本:涕似作弟)
3引起三段,格法一变,更见灵活
(王氏本)天津本、上乙本:二字行
4说得世情冰冷,须从蒲团面壁十年才办
(王氏本)上乙本:二字行;天津本:四字行(以下都改为四字行)

上甲本:无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087.html

5生公说法,石应首肯

上乙本(王氏本):四字行(以下亦都改为四字行,不再一一注明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087.html

6叙得错综变化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087.html

上甲本、天津本:无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087.html

7磊落写来,于结处独以此段潆洄,便觉须眉生动
诸本同
8好针线 
天津本:无
9如此贤妇,世上有几

天津本:上作能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087.html

10数语可配名臣谏疏
  天津本:无
10只恐携带二爹,便要插戴二娘
诸本同
11落脉无,手笔入化
上甲本:无;天津本:自此以下眉批全失
12这才是要钱不要命

诸本同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087.html

13小人一副行乐图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087.html

上甲本、北大本:副作幅

14伏数语,便挑动酒楼之避,一针不漏

诸本同

15不贪财不贪能不吝

上甲本、北大本:能上失贪字

16美名

诸本同

17此处亦复能贤

上甲本:能字失

18此想入神

诸本同

三希堂本

应该说,从本回眉批形态所反映的诸本之间的关系,极具代表性,甚至可作为证据之一,得出以下的结论:
北大本与上甲本大体可定为同版的(补刻)再刷而内阁本则必是据北大本与上甲本的祖本刊刻请详论之
上甲本是一个相对少受重视的版本,但在对其眉批形态的考察中,我们发现它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版本
只是刊刻者为图省事,漏刻掉许多旁批,也偶有眉批漏刻,并在第一回集中表现出了版面的漫漶,致使个别字失去或模糊难辨(这或许正可说明这个字版所使用的时间之长及刷刻次数之多)
然而在随后的眉批中,自其未漏刻者而言,错讹却大为减少,至少从句意、字形上判断,要比其他版本准确得多
从版面上看,北大本是比较精美的一种版本,其影印本的前言,就自信是国内所有版本中最好的本子[13]
它的眉批与上甲本互相参差,虽在数量的总体上要比后者多一些,但仅从眉批形态上看,则二本共有眉批内容的相同之处,以及其版面上的相似或相同都颇多,足以吸引我们的注意力
像第七回先入念经,做正题目……一处,二者不仅内容完全相同,而且原本的四字行在此处不约而同地改为二字行,甚至换页方式都一模一样,这就颇可启人
类似的例子还有一些
如第六十一回,第一条眉批(下此一语,别不说出缘故两下心照,道国固是解人),二本都只剩下了四残行,每行各一字(出、下、国、人);
以下于他本(如东洋本)中所见的二处眉批(人家依老婆说的,亦只为其说的是耳、这回不怕韩二要吃矣)也都同时失去
同回中的另一处眉批毕竟老医,开口道破,二本也都同样字体残缺
再如,第六十二回一处眉批,内阁本作生者方痛死者不已,而死(疑脱者字)又殷殷以生者为念一段弥留眷恋情态摹写殆尽
而上甲本与北大本恰巧又一样,仅余后半部分(加着重号者),前段则同时失去
另外,上甲本与北大本在第六十一回中的眉批,与东洋本差别非常之大有九处眉批,仅见于东洋本;第六十二回中有一长评,也为二本所无
也就是说,在这两回中,集中表现出了上甲本与北大本版面的相同之处,像这样的相似,就不能用各自抄刻某种本子却犯了同样的抄刻错误来解释了,更像是二本用同版再刷所致
在东洋本的参照下,这样的说法,当不是臆语[14]

北大本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二本眉批形态完全一致但除了有些眉批二本相互参差之外,二本共有的眉批中,北大本或因字形近似,或因臆改导致的错误、差讹明显要多于上甲本
比较表面化地显示出北大本因抄刻他本而犯错误的,是其因换页而失去一部分字句的眉批
如第二十一回,上甲本有一处眉批作此时有得说嘴(四字行格),说嘴换页,单独一行北大本仅余有得二残字,上空两字格,而说嘴二字则明显是因换页而失;
同样,第六十二回,先伸情后论理……的批语中,末段伯爵而私其听也,也是因同样原因而失去
第七十五回中,有一长段眉批(东洋本无)云:金莲出语狠辣,似少平日机变,然非玉萧有以中之,当不至是所以成心不可使有
北大本此处玉萧作王士,从情节内容上看,此处眉批是因评点者为金莲护短而口不择言的批评
申二姐被春梅骂走,月娘本不知情,是玉萧提起,才使此事件得以揭出,于是就有了金莲说话刻薄,惹恼月娘的情节
此前,玉萧因与书童偷情(第64回),被金莲要挟,此处玉萧抓住机会暗暗报复了金莲一下,所以批评者说成心不可使有,用意应该就是指玉萧
如果用王士,即不可解这样看,上甲本的眉批是正确的
那么,难解的王士应是抄刻之失,北大本于是就有抄刻玉萧而误为王士的嫌疑
类似这样的错误,在上甲本中却几乎没有
或许可以说,由于求全和抄刻、补刻时的疏忽,致使北大本的眉批,出现了过多的笔误
差讹最多、最明显的本子是东洋本
它虽然将大部分的眉批都抄将上去,但仍是有许多明显的遗漏
黄霖先生的论文里对此有集中的描述[15],共举出了内阁本(东洋本)脱漏的眉批和旁批各10处例子,他同时还举出了内阁本(东洋本)眉批脱句、脱字的几个例子
铁证如山,已不必再在此处饶舌如果说本文还有什么能够补充的话,那就是我们同时也看到,东洋本(内阁本)在刊刻时,有多处眉批因字形近似甚至因读音近似而讹
这同样露出了东洋本(内阁本)抄刻他本(如上甲本或北大本等)的马脚

内阁本

如第二十四回:
[眉批]:人人皆防嫌,及到其时,偏言心,偏托大,不知故故
检上甲本与北大本,言心作信心;故故作何故
虽然言心与信心都颇难解,但故故则显为何故之讹,东洋本之错误宛然
这应该是东洋本因字形近似或仿刻时粗心而造成的错误
再如,第六十一回中有一处眉批:
西门庆舍此则彼微……往潘六儿那边去一语,故瓶儿不忍闻而不欲闻者……
上甲本与北大本的同一眉批,故则作固,是这显然是东洋本因音似而讹的例子
此外同一眉批,东洋本有遗漏字句的现象
如第八回一处眉批:打骂迎儿,已尽出一腔迁怒,又夹七夹八,缠到武大身上,受想恼怒,一时俱见
除迁怒、受想与上甲本、北大本不同外(后二本分别作迁怨、爱想),末三字全失
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
从东洋本的这些错误来看,较大的可能是东洋本(内阁本)抄袭上甲本系统中的某一版本,而不太可能是相反
因为,后者固可将其夺讹之处一一改正,但不可能无所依傍地将东洋本(内阁本)所无的眉批补上
而据眉批形态反映的情况看,很可能是东洋本(内阁本)仿刻时,漏刻或误刻了某些字句
下面的例子更足以显示出东洋本(内阁本)抄刻他本留下的明显迹
第十七回的一处长评:瓶儿与西门庆往还不浅,何至闻言而寻思?二语写出瓶儿之愚又着一令人失笑一味此处眉批,为上甲本和北大本所无
但此评之后半段(加着重号外),令人大是不解
检其前页,却正有一评作:忙忙中又着一段谐语,令人失笑一味弄笔显然,这费解的一段评语,正是抄了其前页评语的一部分
对于同一版本的刻工来说,当然不可能回过头去抄自己的评语,那么最大的可能是,他们在据某一底本抄刻时,漫不经心或忙中出错地多抄了一段评语
同样的例子还见诸第二十九回,坏人多此一念成之
首先,眉批的位置与正文内容错忤不合;其次,在此评的后面,又有一处眉批作此一今成之
上甲本与北大本都无此评但显然,今应是念之误,而且此评乃是对上评的重复抄刻
这明显是抄刻他本时意外失手所致
还有,东洋本第七十五回,有一处眉批作:入情当亦情种,对照上甲本与北大本,相同位置的眉批则是:猛又(北大本作猛)提起瓶儿,爱中着想,热处余情当亦情种
显然,东洋本的入上失一字,而其下则漏刻了一大段文字,仅剩余引文中笔者加上着重号的文字
这当然是东洋本抄刻他本时的漏笔从以上对三种本子的比勘来看,似乎可以说明,东洋本是以北大本或与其相似的本子为底本翻刻的

天图本(楠木刻本·无邪斋藏)

不过,有些例子似乎能表明相反的推论
如第七回一处眉批:
[东洋本]:段子曰嚣,……只数虚字,说得毫不不费事,想见立言之妙
[北大本]:段子曰嚣,……只数虚字,说得毫不不费事,想见立言
这里,反倒是北大本比东洋本少刻了二字如上所言,似乎可以推导出抄刻东洋本而出错的结论
但如果再对照上甲本,就会发现它的此处字句完整北大本的漏刻,或许是据上甲本刊刻时的失误,而不能做出前述的推导——北大本抄刻东洋本
如上所述,东洋本中有些眉批,在上甲本、北大本中都不存在
如第三回(39a即第39a面,下同),娇情欲绝;第十二回(12b),院中实有此景,非点缀也;
第六十一回,人家依老婆说的,亦只为其说的是耳等二处眉批(1b
这样的情况,也同时发生在同回的另外七处眉批上;第六十二回有一处长评,二本也都无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还有脱漏的字、句,如上举之六十二回中那样的例子(生者方痛死者不已……之后半段)
由此,我们也认识到,东洋本与后二者之间,可能并不存在谁抄袭谁的问题,它们都是抄自第三者,即另外一种版本但从东洋本误抄的诸多错误来看,其为晚出,却是无疑
至于抄刻的哪种版本,在东洋本的几处眉批中,留下了一些蛛丝马迹
第六十七回的一处眉批(三字行)戏而实戏此小拿捏人弄手段,让人读来一头雾水,不明所以
检上甲本与北大本同处眉批,则作(四字行)戏而实戏此小拿捏人弄手段当断句为:似戏而实非戏此小人拿捏人、卖弄手段处)
后二本为四字行,而东洋本为三字行,显然,东洋本是少刻了四字行眉批之每一行的第一字(文中加框者)
相同的例子还有第七十八回斑大量安得与,四字行的上甲本与北大本则作一般大量岂安得与也是其每行的第一字被漏掉,并且有一字刻错
这说明,东洋本抄刻了四字行的某种本子,在抄刻这两处眉批时,可能底本中这两处眉批即已失却每行第一字,而东洋本却照猫画虎,忠实地照刻不误,成了现在我们所见的面貌
第三十三回,有一处眉批作人固会弄,也是让人不解其意颇疑其本为四字行,而每行各少了第一字所致
从其所批内容看,或许原批语为人固会弄,加框处或为另外的两个什么字,但肯定会多两字,文意才安
据此推断,很可能也是东洋本抄刻了一种四字行的本子,却由于原本刻印的模糊,每行少了一字[16]
还有一个例子,似乎也能说明这一问题
同样是第六十七回的一处眉批:提春花几四五遍不论有意无意是真是戏而一片好淫 贪念已可想见首行为四字行,其后则改作三字行
这也像是在对我们暗示:东洋本是在抄刻四字行刊本时,先是不假思索地刻成为四字行,马上察觉到与前后眉批行数不符,再改为三字行

影印线装足本

上文提到的东洋本眉批与所评正文内容错忤不合的情况,也指证着它的确是抄自四字行本
东洋本内阁本的正文行格为行二十八字,而四字行本(包括二字行本)都是行二十二字,这样,两本的正文必定在版面上呈现出不同面貌:每一行的内容必不一致
如此,在改动底本眉批行格字数的情况下重新刊刻,眉批位置就应有所调整,才能与所评正文之内容相符合
但东洋本(内阁本)的抄刻者显然没有那么的细心和耐心,而只是大致以底本眉批所在位置刊刻,于是就出现了上述的眉批与正文内容不合的矛盾之处
天津本与上乙本的眉批数量极少,很难判断它们与上述诸本之关系就其二者之间而言,却有许多共同之处
如上所述,二本都是在第一回中就已将二字行眉批改为了四字行,直到第十五回,二本不约而同地又同时出现了二字行眉批(下语绝有弄头若只曰爹娘上覆,便文心死矣),这绝对不是什么偶然现象,而是二本抄刻了某种共同的祖本而留下的铁证——说它们是抄刻了某种共同祖本,是因为二本并非同版的再刷,这也有许多证据
比如,天津本第二十回,有一处眉批,为他本(包括上乙本)所:
[正文]:(2a,第5行:)孤儿糖似的,你扭扭儿也是钱,不扭也是钱想着先前……
[眉批]:忽想到自己身上,一腔怨恨悠然(二字行)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处眉批是天津本本回仅存的两处眉批之一
前一处作四字销尽古今多少英雄气骨,二者同为二字行这二处眉批,上甲本都无
北大本有前一处,但为四字行;东洋本则仍为三字行如果说天津本抄刻了某种版本,那大概就是二字行的某种本子了
王氏本今已,无法判断其该处眉批之形态,也无从判断天津本是否以它作为底本
但从其首回与天津本相同的二字行眉批看,推测它在此处的眉批亦为二字行,当不会离事实太远
反观东洋本,其第三十八回、第四十六回与第四十七回、第四十八回、第五十四回眉批中,出现了数处二字行眉批:
1.(第38,22b
[眉批]:人只知隔越相思之苦如此;人只知野合相思之苦(下空二行,换页,又空二行,改为三字行)孰知闺阃夫妻相思之苦尤甚可胜叹息!
2.(第46回,6b
[眉批]:此一节,便见金莲起心瓶儿皮袄,并非一日
3.(第47,19b
[眉批]:写得闇闇昧昧,是个暮夜受金光景
4.(第48,29b
[眉批]:不听好言宜乎有此
5.(第54,44a
[眉批]:借唱一句作针(此处为三字行,下换页,改为二字行)线,引入何等 (原空一格)细
6(第57,10b
[眉批]:语出至诚,不可看作寻常讨好
     期望中更多卖弄,小人口角尔尔,奈折福何?
     虽发于妒心,亦是正论
除第一处外,以下数处眉批,其所在页的版框都与相邻页的版框高度目测略有差别,但经过测量,分别高21.1厘米和21.2厘米,相差不大

内阁本缩印本

排除制板时的误差,应该说,这数处眉批所在的版框是相同的,但它们并不是东洋本版框高度的正常值(20.5厘米上述第一处眉批之后的三字行眉批所在的板框就是如此这也是二字行行格的天津本及上乙本的正常高度)
表面上看,这似乎向我们说明了,东洋本正在用某一行格为二字行的本子的原版刊刻
但实际上,从板框高度上看,大部分二字行眉批的形成,是因其所在页的板框高度变化,使得天头变窄,再刻三字一行或四字一行的眉批已不易容下,故不得已改为了二字行
因此,这里出现的诸多二字行眉批,并不能改变东洋本是以某种四字行版本为底本的推断
无独有偶,我们在天津本的几处二字行眉批中,也发现了类似的问题
第十五回中的一处眉批:下语绝有弄头,若只曰爹娘上覆,便文心死矣
第二十一回有两处眉批:
1似戏语却是本题非金莲不敢说不说(原空二行)出妙舌可想
(东洋本等作:似戏语却是本题非金莲不敢说亦说不出,妙舌可想
2老着脸儿捉弄人,却又申明前意尖甚狡甚
这几处二字行眉批所在书页,其版框的高度,也不是正常值,恰恰也是20.1-20.2厘米!
照上面的推论,它们也有可能是从其他行格(如四字行)的眉批改为二字行的
也即是说,天津本与上乙本的某些二字行的处理,也可作如是观
北大本也有数处二字行的残留:
1□□亦善□辞(第十九回
2画出(第三十五回
3、可怜(同上)
此三处眉批,北大本、天津本与上甲本都同为二字行,但板框高度不尽相同分别是20.4厘米、20.9厘米和20.6厘米
像此等处,就不再是诸本因为板框高度的限制而不得已改变原本之行格了,大概原本就是二字行,诸本照抄了一遍而已
再考虑到东洋本与天津本的几处二字行眉批,有可能是因为板框高度的限制而从其他行格改为二字行,据此推断,该原本眉批的原始形态也并不是整齐划一的,大概也像现存的几种本子那样,二字行、三字行、四字行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但其主要行格,则应该是四字行的
仅据上述眉批形态而论,可初步得出结论如下:
崇祯本《金瓶梅》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出现过很多不同版本,它们之间大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又出于各种原因面目各异,很难描出一条清晰的版本流传线索

线装影印崇祯本

就目前存世诸本而论,有着相对直接承传关系的父子版本并不多见,或许已失传的王氏本与天津本、上乙本之间存在这种关系,其余版本则皆属相互之间没有直接承传的兄弟(或叔侄、爷孙等复杂)关系
其祖本为四字行眉批(作为祖本,眉批为混合型的可能性不大,即使真为混合型,也必以四字行为主)的某种版本
北大本与上甲本为同版的可能性较大东洋本(内阁本)应为晚出,但与上甲本或北大本都同抄了一个共同的祖本
最接近原本者,似乎是北大—上甲本系统中的某一版本
当然仅凭眉批和旁批得出的上述结论,即使从外部研究来看,也未免以偏概全,尚需考察另外的一些方面,如各版本形态、格式的差异、回目与卷次的出入、插图与刻工姓名的不同以及正文内容的参差等等
限于篇幅,这样综合的研究和讨论,尚需另文补充

本文作者 杨彬教授

注 释:

[1] 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中收集到的崇祯本共有四种:日本内阁文库藏本、日本长泽规矩也藏本、北京市图书馆藏本和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本
[2] 载《金瓶梅及其他》,包振南、寇晓伟、张小影编选,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3月为作者的博士论文,于1960年写成,后经修改增删而成二篇单独的论文《金瓶梅的版本》和《金瓶梅的素材来源》,分别发表于《大亚细亚》杂志新编第九、第十期
[3] 他在这篇论文第23页的注释中提到了周越然《瓶说》(《书书书》,上海1944年版)中所谈到的一种未知的标题为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的版本并参周越然《〈金瓶梅〉与〈续金瓶梅〉》,转引自《金瓶梅版本书影及专著序目》(天一出版社,1982年9月)在下文提到的黄霖和王汝梅的研究中,这些版本的数量已经增加到了十五部,包括残本、抄本、混合本
[4] 黄霖《关于〈金瓶梅〉崇祯本的若干问题》,载中国金瓶梅学会编《金瓶梅研究》第一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9月
[5] 参黄霖《关于上海图书馆藏两种〈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载日本《中国古典小说研究动态》第2期
[6] 笔者所见此本,为原本之复印件
[7] 笔者所见为北京大学图书馆1988年影印本据原书出版说明:原版印刷文字有断笔缺笔者,只要能辨认,一仍其旧;有难以辨认或缺字者,参照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清康熙年间刻张竹坡评本或词话本补上……原书第六十二至六十四回刻印质量稍差,有些字原藏书者曾用毛笔描画,致使字迹模糊,影印时作了修版云云
[8] 参见鸟居久靖《金瓶梅版本考》,载黄霖、王国安编《日本研究〈金瓶梅〉论文集》 齐鲁书社,1989年黄霖先生也在其多篇论文中认可这一观点韩南对此则并不确定,他据北大本的插图而决定其在时间上早于‘乙版本之三’(天理本)
[9] 参见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韩南《金瓶梅版本及素材来源研究》及鸟居久靖《金瓶梅版本考》等据上述诸人的研究,东洋本缺东吴弄珠客的序、廿公跋及插图一册,而在亲见过此二本的孙楷第先生的记录中,内阁本封面题‘新刻绣像批评原本金瓶梅’图百页正文半叶十一行,行二十八字首东吴弄珠客序、廿公跋(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第13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北京新1版)
[10] 在对崇祯本《金瓶梅》的专门研究中,迄今为止涵括的版本最为完整,在此系统内部的版本流传、演变,及其他一些相关问题上提出许多极有价值观点的,是黄霖先生的几篇重要论文:《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评点初探》(《成都大学学报》1983年第1期,后收入作者所著《金瓶梅考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关于上海图书馆藏两种〈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日本《中国古典小说研究动态》第2期)、《关于〈金瓶梅〉崇祯本的若干问题》(载于中国金瓶梅学会编《金瓶梅研究》第一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及《再论内阁本〈金瓶梅〉崇祯本系统各本之间的关系》(《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11] 我们称王氏本为二字行,其实只是一个很可疑的推论,因为我们只见到郑振铎影印入《世界文库》中的王氏本第一回的眉批,至于它是不是像上乙本与天津本一样,仅仅有少量的二字行眉批,而后面大多改为四字行,就不得而知了当然,首页眉批之行格的不同,包含了较丰富的信息,值得关注
[12] 这是有客观条件制约的如王氏本,就只有第一回给我们留下了可资参考的照片
[13] 此版本的影印本,显然做过一定的修补工作(特别是对某些漫漶不清的字句),而使其版面乃至(眉批)内容有了一些令人遗憾的变化
[14] 如第72回的一处眉批,情从何生,一往而深,北大本与上甲本相同,东洋本等其他几个版本就失却末字深
[15] 参黄霖《再论内阁本〈金瓶梅〉崇祯本系统各本之间的关系》在这篇论文里,黄霖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论证内阁本(东洋本)并非崇祯本系统的祖本:有意简略;时见脱漏;特多错刻证据凿凿,不容置疑
[16] 值得注意的是,上甲本与北大本此处有同样的批语,并且也为三字行但检二本,可能是因印板模糊而致如果原板就是如此,则可见二本与东洋本抄刻了同样的一个版本,并且犯了同样的错误,无意中给我们留下了可追寻的线索

文章作者单位:东华大学

刊于《金瓶梅研究》第九辑,2009,齐鲁书社转发请注明出处

微信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weinxin
我的微信
四大名著QQ群: 696280552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评论审核已启用。您的评论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被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