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半农:《醒梦骈言》的吴语和排印本的径改 ——兼析蒲松龄不可能是该书作者

评论字数 8952阅读模式

山东师范大学徐文军先生的《守朴翁是不是蒲松龄:〈醒梦骈言〉作者初探》一文,认为短篇白话拟话本小说集《醒梦骈言》的作者是蒲松龄,论据是《醒梦骈言》中使用了山东方言,书中不难发现山东方言土语迹,并且不是少量
山东大学邹宗良先生针对徐文观点,发表《〈醒梦骈言〉与吴方言》一文,认为书中未见山东方言的特征词,不能说它是使用山东方言写成的小说,倒是使用了较多的吴方言特征词,它的作者不可能是蒲松龄,而是一个以吴方言为母语、且在吴方言区生活多年的南方人
邹先生大作还引用发表在《明清小说研究》上的拙作两段文字来支持他的论点,这引起我对此书作深入探究的兴趣
徐、邹两位专家的论文,依据的文本都是《醒梦骈言》(又名《醒世奇言》)排印本,也都未涉及此书另一个重要版本,即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本的内容
本文即以排印本对影印本内容所作的径改为例,对此书中作者使用吴语状况作出分析,兼论该书的作者不可能是蒲松龄,并以此文就教于方家
 
径改,是指在整理古籍文本、排印出版时不出校记和说明的直接改动,形式有改正错字、调换、增添词语和改动句式等等
《醒梦骈言》现有三种版本,一是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古本小说集成·醒梦骈言》,是依据首都图书馆藏稼史轩刊本影印的,它保存了小说的文字原貌

是北京燕山出版社和中华书局的两种排印本(燕山版书名为《醒世奇言》,中华版书名为《醒梦骈言》),点校底本也是稼史轩刊本

燕山版和中华版在整理出版时,除了断句标点外,还对文字增删补正,也改正了原书中的一些错误,并对书中自造的各种简写字作了规范
这也是一种径改,因没有涉及到吴语词,故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此外,我们还能看到两种排印本中另有许多处径改,即将原书中作者使用的吴方言词语改成了普通话词语,有的还调整或重造了句子,全书共有十几处
这类径改有两种情况,一是完全改错了,二是径改后语义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完全改错的,自然是不应该出现的,但词义没有太大改变的径改也是不应该的
因为不管哪一种径改,其原因显然是不熟悉该文本语言特色或吴语词义造成的,被径改掉的全是点校者认为很难理解的词语,而这些恰恰都是吴语词或吴音字

《明清文学中的吴语词研究》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453.html

又因排印本改动后都未出校记,文本研究者必须要将排印本同影印本对照着看,才能发现其径改之处现列举分析如下:
(1)弄熟子
林妈妈便与他打了二张薄饼,又替他敲个火来,弄熟了递与他(第2回中华版第22页,燕山版第35页)
例1中弄熟了,古籍版是弄熟子,两个排印本都径改成弄熟了
弄熟了和弄熟子,意思完全相同,但弄熟了是官话用法,而弄熟子却是道地的吴语词,其中子是吴语词的标志性词缀
子有时被写成仔或之子(仔、之)在《明清吴语词典》中的基本释义是<助>,表示完成,和‘了’相当
本文例(7)《山歌》、《三笑》引文中的踢觉子、困告子、拉上子、拿子等4个子的词性、词义同例(1)中的子,可参看
同一语境下的这个仔字,《金瓶梅词话》也使用了好多个(书中写作子,我有专文论析)
(2)落肉
这病比前番的病大不同,前番不过昏昏沉沉,不省人事睡在床上,他少了半点儿肉这番却弄得面黄肌瘦,病得一个人小了半个(第3回,燕山版第62页)
少……肉在古籍版中是落……肉落肉,是指因生病、体弱等原因使体重减轻,至今仍是吴语中的常用词
如一个大病初起的人会说:生仔一场病,落脱仔一身肉,因吴语词落的其中一个义项是掉、丢掉、失去,
故有落肉这一常用词语
(3)爷娘
难得此人这般有情,只可惜我爹娘嫌他贫穷,不肯成就这段姻缘(第3回,中华版第38页)
爹娘是爷娘,燕山版未改动第7回中另一处爷娘,中华版也改为爹娘
《明清吴语词典》:爷,父亲引称;爷娘,父母
(4)浅
(俞有德)号大成,家中也有几万金事业(第4回,燕山版第72页)
几万金,影印本是浅万金中华版未改动
浅,在现代汉语中也常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6个义项,但恰恰没有吴语中的少、不到、差不多这一义项
就是说,同一个浅字,因义项不同它也就归到吴语词里去了例句的浅万金,亦即不满一万金、差不多一万金之意
在吴语中,装得少一点,可说装来浅碌碌、浅一眼,另外还有浅半碗、浅半盆这类用法,这些用法都同例句中的浅万金之浅
《上海西南方言词典》有浅半瓶词目,同时注明同类的词语还有‘浅半碗’、‘浅半桶’等
燕山版径改成几万金后,两者数字相差太大,同作者本意相违,明显改错了
(5)着末名
(兴儿)脚上那疖也已平愈,便自己去看榜从第一名看到末名,有自己的名字(第6回,中华版第79页,燕山版第127页) 
在古籍版里,末名的是着末名,中华版和燕山版中全都径改成末名
着末名在吴语中就是最后一名、亦即末名、最后的意思,甚至着末两个字就可表示最后,如去得忒晏了,排队只好排拉着末
此外,吴语中还有着末个、阿末名、阿末脚等都可表示最后一名
着在吴语中还可作副词,表示最之意,起强调作用,如着里向(最里面)、着上头(最上面)、着东面(最东面)等,其形式都是着+名词,其中着的用法同《醒梦骈言》中的这个着
据此,着末名也可作着-末名理解不管是着末-名还是着-末名,两者词意相同,都属吴语中的特有语言形式
(6)心想
(大男)不住的盘问母亲道:父亲果系在那里?说与孩儿知道了,孩儿读书也有心思(第4回,燕山版第80页)
读书也有心思,古籍版的是读书也有心想
此处心想不是主谓式词组,而是吴语名词,词义同心思相同,但心思是官话用法,而心想则是吴语用法
心想又常被写成心相这在明清吴语文献中有大量记录,《明清吴语词典》中收有心想、心相的7个例句,文长不引,可参看
(7)告化子
(月英)左思右想没有妙策,只得央人仍去请那叫化子般的丈夫来商议(第6回,中华版第83页,燕山版第133页)
书中多次出现叫化子即乞丐这个词,在古籍版中,此例句其他文字都一样,只有叫化子的是告化子
称叫化子为告化子,其原因,一是在吴语中,乞丐一直被叫做告化子(另一叫法是讨饭胚,《醒梦骈言》
第6、7回中的忤逆胚也属同一类型吴语词),至今仍是
在明清吴语文献中多有例句,如告化子逃走猢狲就无戏唱(《吴下谚联》4卷),(杂白)吓,介末俉是告化哉
(小生白)小生并不是告化子乃是暂时落难的(《文武香球》第41回),均可参见《明清吴语词典》
二是,普通话中好多读jiao音的字,在吴语中也都念告(gao),如睏告(即睡觉)、告(教)书、橡告(胶)、告(交)代、告(绞)索、告(缴)费等等
冯梦龙《山歌》第七卷《鼠》中有踢觉子3字,他特地注明觉音告
这表明,至晚在明朝时,这个语境下的觉就读告音了也有作者索性将觉直接写成告字的,如《三笑》中伏侍先生困(睏)告子,拉上子门,拿子红蜡,然后来到自己房中
其中的困告子就是睏(睡)觉了  
(8)畅
上心羞惭满面,只是跪在地下不敢开口直等江氏骂得够了,江母才去扯了他起来(第8回,燕山版第172页)
骂得够了,是骂得畅了,中华版未改动
畅,在吴语中常作补语,表示时间久,如生活做畅做畅,即活儿做了很久很久(表示活儿的吴语词生活,
《醒梦》中也有)看畅,即看了很长时间晚清包天笑小说《人间地狱》第33回:今天索性白相一个畅,再转去其中白相畅的用法同例句
(9)只做
他还来得未久,我原不该放出婆婆势去等他明日来时,我只作没有这事便了(第7回,中华版第90页,燕山版第144~145页)
例句中只作,是只做
只做这类字面平常、不会引起歧义的词语,在不熟悉吴语的学者眼中也都会感到读起来不顺,因而改为只作,这也证明写作时的用词习惯,吴地人同非吴地人是明显不一样的
但在吴地人眼里,这是个人人可以脱口而出的吴语词,也是个至今使用频率极高的吴语词,《上海西南方言词典》收有只做词目,词义是已经看到、听到了,当作没有看到、听到,有故意或为难之意
(10)眉花眼笑
(莲娘)重又把来念一遍,果然言言锦绣,字字珠玑,喜得眉开眼笑道:不想天下原有这般美才!(第9回,中华版第114页,燕山版第182~183页)
例句中眉开眼笑是眉花眼笑
按照上海大学钱乃荣先生的观点,眉花眼笑这类词,应属通行于多数地区,也较多通行于南部吴语地区,而在其他方言地区较为少见的方言词
(11)首把诗
施孝立哈哈的笑起来道:却如何做得!道把诗如何要想来求亲!(第9回,燕山版第184页)
例句中的道把诗无法理解,查古籍版是首把诗,这就通了
秀才姚寿之想娶施孝立女儿为妻,可他家里穷,拿不出彩礼,自己只会写诗施女在手绢上画《倦绣图》,让人题诗,以便她择婿时,姚寿之就在媒婆拿来的手绢上题了首诗,托媒婆带去
施父知道姚是个穷秀才,所以就说了上面的话,意思很清楚,首把诗怎么能作为求亲的依据呢?因为他看重的是钱
×把,也是吴语常用形式,多用在量词和位数词百、千、万等后,表示约数(有时实际表示的是一的实数),本书有多种形式的×把
邹宗良先生的论文谈到,山东方言中把作词缀后,可有构成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情况,但唯独没有发现山东方言中存在‘巴(把)’字用作量词后缀的语例这也可证明此书作者不可能是山东籍的
而在现代汉语中虽然也有个把这类说法,但吴语中的形式、数量要多得多,大量的是现代汉语中不会出现的,如夜把(一夜)、只把(一只)、碗把(一碗)等,甚至还有半把、半夜把的说法
清末小说《九尾龟》:今朝勿要住来浪倪搭哉,豪燥点转去,养仔日把再出来吧(今朝不要住在我这里了,快点回去,休息一天两天再出来吧)句中的日把就是一天或一两天的意思 

《<金瓶梅>中的上海方言研究》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453.html

(12)高墩
到了青州,珍姑拣块高燥的土,把父母骨殖安葬停当(第10回,中华版第134页)
高燥,不知是何义,古籍版中它是高灯影印的原书版中屡屡出现有自造的简写字,如把裡写成礼等,这高灯其实是高墩
高墩是吴语词,词义为地势较高的地方,高起的地方如整块田是平的,但其中有高起的地方,也可称其高墩
墩又可写作敦,清朱骏声著《说文通训定声》屯部弟十五:今江东呼地高堆者为敦⑬
例句是指找一块地势较高的地方,安葬父母的骨殖
(13)直头
当下众人都赞叹道:天下难得有这样烈性女子,真个是谢小娥再世了(第11回,燕山版第227页)
例句中的真个,在古籍版中是直头直头是典型的吴语词,说具体点,是一个苏南地区常用词,作副词用,词义为实在、确实、简直(《明清吴语词典》第753页)燕山版将它径改成真个,从词义角度讲,可能是不错的,但它改掉的恰恰是吴语词的特色
(14)搿
(宋大中)随着滚滚的波流淌去,却撞着了一株枯树,是上水头冲下来的,便用手抓住,昂起头来沤出了些吃下的水,顺水势漂去(第11回,中华版第142页、燕山版第227页)
例句中的便用手抓住,古籍版是便用手搿住
吴语中的搿和官话的抓字,词义是有明显差别的
只要手指聚拢,使物体固定在手中,官话中便可称抓,突出的是手指动作
而搿的吴语词义是抱住,强调的是手臂动作,甚至把东西放在夹肢窝下,吴语中也可称搿,强调的仍是手臂动作
例句用搿字,说明落水者是用双手抱住枯树的,也表明作者十分了解搿的词义
从语境看,确比用抓准确得多,这也是方言比普通话更高明之处,好多普通话中没有的词语,尤其是动词,在吴语中几乎都可找到
况且,在第3回中作者已用过一个搿字:(那些朋友)指使妓女双手搿住了他,嘴里含了那酒,把去过与他饮,很明显,其词义也是抱住,强调的也是手臂动作
而且,如不是搿,妓女的其他动作是无法完成的
两个例句,虽然描述的事情不同,对象不同,但动作却是相同的有意思的是,第3回中的搿字,两种排印本都没有改动
搿,吴语中的释义是用手臂围住,勾、抱,是一个典型的吴语一级动
书中的两个例句如果都改成抱,意思也对,未尝不可,现在用了个吴地特色鲜明的搿字,除了词义更准确外,我们不是更可以从中看出作者的地域身份吗?
(15)一事两合当
(陈仲文)当下见宋大中言谈温雅,是个旧家子弟,便要留在家里做西席一来怜他漂泊无依,二来要紧与儿子读书,也是一事两合当下宋大中推辞道……(第11回,中华版第142页、燕山版第228页)
例15的断句和标点,两种排印本都有误,一事两合
当,正确的标点应为一事两合当由于点校者不熟悉吴语俗语,断句后感到后面读不通,于是在当后都加了个下字
其实,一事两合当是个典型的吴语俗语,完整的应为烧香望和尚,一事两合当(合读作gè),意思是指做一件事可达到两个目的(既去庙里烧了香,又借此看望了和尚)
例15是主人陈仲文收留落难的宋大中做西席,既使漂泊无依的他有居住之所,也可让他教自己的儿子读书识字,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两合当又可写成两勾当清吴语小说《何典》第2回:村中那些大男小女,晓得庙已起好,都成群结队的到来烧香白相,正是烧香望和尚,一事两勾当
此俗语在我周围五十岁以上的松江府原住民人群中人人都懂,至今常用
(16)收江(港)
那船行到扬子江头,正要往江北港口,回头望南岸时……(第11回,中华
版第148页、燕山版第236页)
例句古籍版是正要收江比港口回头望南岸时,两种排印本改动较大,但明显有误笔者认为应标点为正要收江比(此)港口,回头望南岸时,其中的比因字形相近而错刻,要改为此,其余不必改动
句意是说行进中的船要从这个港口转弯进去了排印本出错原因是不了解吴语词收江的词义,收江意为进港,即行进中的船将从河的某一处拐入另一条河,例句也正是这个意思而江、港在吴语中同音,都读gàng,故收港被写成收江,这正好再一次证明作者的地域身份
收港在吴语文献中多有例句:童威、童猛的船从木渎收港,过了苏州(《水浒后传》第10回),忽然一个阵头风转了,艄公连忙落篷,寻港湾泊,费了许多气力,方才收入一条小港(《人中画·狭路逢》)等,均可参见《明清吴语词典》
从上述分析可看出,例句4、11、12、15、16五例径改是错的,其他径改词意虽未有大的变动,但反映词语地域身份的特点全被改没了径改对于普通读者
来说,一般不会影响到阅读和理解,甚至删除一些内容也未尝不可但这种径改必然会对研究工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为一部分论据材料由此被遮盖了,其中有的可能是极重要的
徐文军先生认定此书中的山东方言词语有哪些呢?邹先生论文将其归纳,仅19个而已(其中有的是短语,为叙述方便,本文也统称其为词语),
它们是:替你的力;横不是,竖不是;酸的咸的,香的臭的;物事;鼻涕眼泪的催促;透湿;住点;爹爹;生活;可不;惯家;牲口;打料;亏;个把;活计;没工夫;骨董的一声;瞎七瞎八 
邹宗良先生的论文在举了很多例句后指出,就是这21个词语也都不符合山东方言词语特征
其实其中不少词语在吴语中也存在,如横不是,竖不是、个把、物事、爹爹等
退一步说,即使这19个词语全部属山东方言,放在这部十几万字的作品中,实在是微不足道,能起到的论据作用少之又少、弱之又弱
我们可以这样说,《醒梦骈言》全书使用的语言是白话,是官话,从头到尾全是口语化的表述,通俗易懂
又因作者生活的地域身份、长期的语言积累,使他三不时在书中熟练地使用吴语,且每篇使用的吴语词都要超过19个
因本文重点论述排印本的径改,这里仅将此书其他部分的吴语使用情况作归纳和简述(对全书的使用吴语情况,笔者将另撰文论述)
全书所用吴语涉及到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副词、助词等等,还涉及到谚语、俗语以及常用句式,反映的是吴地的生活环境、生活习俗,以及吴地语音等,数量之多在明清话本(小说)中也属少见
以名词来说,书中用了壁脚、柱脚、大镬、生活(活儿、事情)、学生子、脰颈骨等等,如:丫头不肯说,平身在那柱脚边拾起一把劈柴的奔刀来,做势要杀他(第5回)却见张管师袖回来那些砖头瓦片都是银子,摊在壁脚下(第12回)
文中的两例柱脚即柱子,因发音关系,柱在吴地不念zhù,而念jú,也从不说柱子,而称之为柱脚或柱头
壁脚也不等同于墙壁,而是指柱子之间,将砖头平放或侧放后砌的单壁,它是一个吴语特征词,对此,拙文《明清吴语小说难词例解》中有详细的分析,可参看再如动词,和普通话相比,吴语动词其分工更细密、职责更明确,词义更精确
可以这么说,凡现实生活中有一动作,它就有一个相对应的动词而这些动词,在普通话或其他方言中是没有的
《醒梦骈言》就有很多这类动词,如掮木梢、勒(割)、反叉、上南、落北、看相等等,如:去问庙中道士,央他一详,说是上南好,便走出庙门,一径向南而行(第2回),为了寻地,今日请了看风水的落北,明日同了看风水的上南,辛苦也费得不少(第6回)
这里的上南、落北,可以指往南走,或往北走,也可虚指;既可分开使用,还可另组成上南落北
三个动词都既可表示实指,也可表示虚指,即只表示来来去去、忙忙碌碌状 
值得注意的是,书中还有大量谚语俗语,或者说熟语,都是吴语中的特征语词,如牵头皮(第1、3、5回)、偷工夫(第2回)、板杀数(第4回)、垫刀头(第10回)、骨头轻(第11回)、放野火、讨惹厌(第12回)、勾肩搭背(第3回)、眼目清凉(第6回)、日常细久(第7回)、眉花眼笑(第9回)、狮子大开口(第10回)、日晒夜露(第11回)、一事两合当(第11回)、掇臀放屁(第12回)等等,它们因流传有序至今在吴语中常用

《上海方言词典》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453.html

书中很多特殊句式也值得研究
如不要,现代汉语中因动词要前加副词不而表示否定,由不要组成的语句自然也表示否定
但在吴语中有一种不要的句式,表示的却是测度,预测说话人并不希望发生的情况,亦即会不会、可别是
《醒梦骈言》在五回中6次用到这类句式,如当张恒若看到逃难的人都被杀死在路边,而他一路上找不到失散的妻子时,心里便在说:不要妻子也在那个数内(第2回)
张维成要把父母葬到某处,梦中有个金甲神人告诉那里不能葬,但他不听结果葬后不到一月,十几岁的儿子突然病死
张维成夫妻俩想到梦中之事,就猜道:不要是坟上的缘故(第6回)再如强盗抢了王元尚的财产,便报了官,官府差快役去捉,却那里有捉处(第12回),例句中的那里有捉处意为没有地方去抓,即抓不到
还有如觉得面孔有摆处了(第6回),意为不失面子等等,这类带处字的句式,也从来就没有在吴语中消失过
从此书还可看出,现代吴语在那时已基本奠定基础,书中大量的词语、俗语、句式等,至今还为北部吴语区原住民所常用,两者之间语言面貌、表述内容相同,有明显的血缘关系,且长期来流传有序
  三
  《醒梦骈言》撰者署为菊畦子或守朴翁,这是一人还是两人?是不是如有学者所说的蒲松龄?他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等等,这些都未有最终答案,需要学者深入去研究,而文本将是最直接的研究主体对象和考证依据
此书排印本有那么多的径改,至少还有5处错误,如仍依照径改后的排印本作研究文本,也就产生了一个可信度的问题
两种类型十多处径改,不仅是将书中的吴语特色淡化和稀释了,甚至去除了,更表明研究的主体对象发生了人为的改变,证据链出现了断裂、缺损
打个不一定恰当的比方,径改,让现场发生了人为变动,而有错的径改,更像是现场的伪造证据
不管何种径改,都会直接影响到对文本的研究和作者的考证,影响到研究者判断的准确和论述的深度,这是肯定的
笔者在撰写《明清文学中的吴语词研究》时,曾将《醒梦骈言》作为重点参阅书目及书证摘录对象,原因是书中有数量众多、特征明显的吴语词
虽然当时我没有来得及去考证《醒梦骈言》作者是谁,但感到他一定是吴地人,或一定是在吴地生活极长时间、极了解吴地习俗、方言的人
如将被排印本径改掉的吴语词等予以恢复,再加上没有被径改掉的大量吴语词及特殊句式,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醒梦骈言》作者熟悉官话,更熟悉今属北部吴语区太湖片的苏南方言;作者应是苏南地区人,或者是在苏南地区有长期生活经历的人
作者的母语是吴语蒲松龄除了在江苏宝应做过约一年幕僚外,一辈子生活在山东地区,他未曾在吴方言区、尤其是未在北部吴语区生活过,不可能知道、熟悉那么多吴语特征词以及特殊句式等的,他的母语是山东方言,因而他绝不会是《醒梦骈言》的作者
如定要说到此书同蒲松龄有关系,那就是如阿英、吴晓铃等前辈研究证实的,《醒梦骈言》这部小说有十二个内容和《聊斋志异》类同,按照邹宗良先生观点:
《醒梦骈言》是依据青柯亭本的《聊斋志异》改编而成的
这就像三言两拍等话本小说作者的取材方法一样,《醒梦骈言》的作者从中撷取的也仅是素材而已,而语言完全是两个系统的

本文作者 褚半农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453.html

注释: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453.html

①徐文军《守朴翁是不是蒲松龄:〈醒梦骈言〉作者初探》,《蒲松龄研究》2005年第4期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453.html

②邹宗良《〈醒梦骈言〉与吴方言》,《蒲松龄研究》2009年第2期、第3期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453.html

③本文引文分别出自:1、中华书局2000年7月第1版《醒梦骈言》,王秀梅点校2、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醒世奇言》,海波点校3、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说集成·醒梦骈言》中华版、燕山版为排印本,古籍版为影印本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453.html

④石汝杰、宫田一郎《明清吴语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453.html

⑤褚半农《上海西南方言词典》,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453.html

⑥冯梦龙《明清民歌时调集·山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9月第1版

⑦吴信天《三笑》,岳麓书社,1987年12月第1版

⑧包天笑《人间地狱》,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5月第1版

⑨褚半农《上海西南方言词典》,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⑩钱乃荣《北部吴语的特征词》,见李如龙主编《汉语方言特征词研究》第101页,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⑪邹宗良《〈醒梦骈言〉与吴方言》,《蒲松龄研究》2009年第2期

⑫张春帆《九尾龟》,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0月第1版

⑬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第803页,中华书局1984年6月第1版

⑭张南庄《何典》第2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5月第1版 

⑮褚半农《明清吴语小说难词例解》,《明清小说研究》2008年第1期

————————

参考文献:

石汝杰 宫田一郎 2005 《明清吴语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李如龙 2001 《汉语方言特征词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

吴晓铃《〈醒世奇言〉序》,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处5月第1版

褚半农《明清文学中的吴语词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

邹宗良《〈醒梦骈言〉与吴方言》,《蒲松龄研究》2009年第3期

文章作者单位:上海闵行区地方志办公室

刊于第六届国际吴方言学术研讨会〔2010年11月·温州〕论文,载《吴语研究》第六辑,2011,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转发请注明出处

微信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weinxin
我的微信
四大名著QQ群: 696280552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评论审核已启用。您的评论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被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