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半农:谈《金瓶梅词话》方言研究中的两个现象

评论字数 8411阅读模式

摘 要:《金瓶梅词话》中有大量吴语资料,包括语音和词语的书证,对其展开研究非常必要,但需化费大量时间和功夫

在众多专家学者努力下,事实上这方面也取得了很多成果编纂金瓶梅词典是熟悉文本、了解文本,帮助阅读的好办法,词典应收入包括吴方言在内的书中涉及的其他方言字词

但实际情况不容乐观,不管是方言词典,还是综合性词典,却有大量的吴语词被排除(遗漏?)在外,虽原因不明,但应同不熟悉吴语有关,这也会影响研究成果的准确性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557.html

在研究中有不同观点很正常,可展开讨论,双方畅所欲言,不能达到统一也可各有收获,但争鸣要平等在金瓶梅研究领域不应出现偏袒一方,压制一方这种不适宜展开研究的现象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557.html

关键词:金瓶梅词话 吴语 词典编纂 平等争鸣

《金瓶梅词话》的作者究竟是谁?至今未有定论
专家考证出来的作者候选人越来越多,从李开先、王世贞、贾三近、徐文长、李渔、屠隆等,一浪荡排个名单,起码要有十七八个了吧?
因为实在无法确定谁是真正的作者,作者的籍贯自然就更无从认定了而从书中使用方言情况入手,来认定作者,也是《金瓶梅词话》研究中一个重要课题和一种研究方法
经过研究者长期共同努力,对《金瓶梅词话》中存在的吴方言现象,现也有了比较一致的观点我进入研究领域,就是从了解《金瓶梅词话》中的吴方言开始的
自2005年起,我因应邀参加过若干届国际金瓶梅和全国金瓶梅学术研讨会,看到、听到过各家论文、意见,研读过各家有关专著,自己也发表过研究论文和出版过专著,对《金瓶梅词话》中方言研究有所了解,现就《金瓶梅词话》方言研究中出现的两种现象作些分析

一、方言词典不收的吴语词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557.html

对《金瓶梅词话》文本1,研究者有专从吴语角度分析的,也有专从山东方言角度分析的,出版的各种金瓶梅研究词典收词量也越来越多,但都是综合性词典
从方言角度撰写词典,《金瓶梅方言俗语汇释》(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是比较重要且典型的一部
从此书凡例可知道,本书收录《金瓶梅词话》中的方言俗语、包括隐僻难解的隐语、谚语、歇后语等共计三千余条
如果书名标以山东方言,里面收的自然全是山东方言,其他地方的方言词语一个不收,也无甚关系
现在既然书名为方言俗语汇释,那就应该尽最大努力,将《金瓶梅词话》中的方言词语,不管地域全部找出来,或者是尽可能多的找出来
遗憾的是,汇释没有做到,或者说,收词倾向性比较明显,立足点全在北方语言,或者说是作者认为的山东方言上
就吴语来说,收入书中的词条数量之少出乎意料如果说是遗漏,那说明还是有比较多的吴语词、吴俗语进入汇释的,只是遗漏了一些
而如果大量的吴语词、吴俗语都未列为词条,这就不是遗漏的原因了

《金瓶梅方言俗语汇释》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557.html

汇释是收了不多几个吴语词,如一歇人客声气事体等,但遗漏了多少呢?我初步理了一下,竟有100多个
它们是:
一画:一遍生活两遍做(第46回)、一淘(第60回)、一帖(第5回)、一家(第31、77回)、一两头(第86回)、一头……一头(第4回);
二画:七石缸(第90回)、人家(第31回);
三画:干爷(第55回)、大老官(第54回)、上覆(第13回)、个(第9回)、子(第57、79回)、上头(第25回)、口眼闭(第62回);
四画:开年(第76回)、不(第86回)、长长大大(第71回)、长大(第73回)、牙须(第58回)、牙筷(第62回)、心想(第53回);
五画:末子(第53回)、正日(第55回)、出棺材(第4回)、出娘胞胎(第34回)、叫饶(第41回)、叫应(第59回)、只做(第11回)、奶奶①(乳房第2回)、奶奶②(乳汁第58回);
六画:老大人(第70回)、老气(第21回)、老娘家(第67回)、地脚(第35回)、血腥气(第88回)、合①(第61回)、合②(第98回)、米囤(第15回)、阴山背后(第76回)、买办(第25回)、寻①(赚、第78回)、寻②;
七画:呆登登(第56回)、闲常(第45回)、近边(第7回)、牢门(第2回)、鸡头(第27回);
八画:枪篱(第59回)、转(量词)(第38回)、拣(搛)(第23回)、拨(第38回)、图书(第18回)、学生子(第56回)、话(第55回)、话头(第11回)、该(第8回)、顶倒(第40回)、闹热(第46回)、夜饭(第53回)、净手(洗手)(第69回);
九画:带累(第92回)、荤腥(第8回)、荡荡(第92回)、药气(第53回)、药线(第69回)、挜酒(第68回)、罚咒(第51回)、促恰(第27回)、眉花眼笑(第62回)、饶(钱)(第79回)、饶让(第19回)、和(第75回)、相骂(第99回)、残唾(第71回);
十画:逐日(第72回)、赃证(第26回)、绢头(第53回)、消(第75、79回)、难为(第25回)、家堂(第59回)、袖(第77回);
十一画:掘壁洞(第90回)、眼薄皮(第33回)、眼子(第93回)、做夜作(第91回)、偏生(第75回)、假做(第82回)、着棋(第49回);
十二画:惹气(第58回)、赎药(第5回)、铺陈(第71回)、馋痨馋痞(第8回)
十三画:魂灵(第100回)、想头(第28回)、煠(第34回)、意不过(第89回)、解板(第67回)、滚水(第91回)、滚边(第27回);
十五画:撮药(第61回)、踏板(第31、73回)、鹞子(第8回)、额角(第63回);
十六画:镜台(第8回);
十八画:戳犯(第85回);
十九画:羹饭(第9回)
以上共105个词语不是全部,肯定还有遗漏的
其中一些还是非常典型的吴语特征词,如第86回中的不字,是梅香休闹,大娘休焦,险些不大棍无情打折我腰(第86回)
它并不是普通话中的副词不,而是吴语词拨的俗写字,相对应的是吴语中的给、被,是介词
这个语境下的不字,在明清文献《伏虎韬》中也有例句:
1.你快点转去商量商量,不一场人命官司哩吃吃(你快点回去商量商量,给他一场官司吃吃)(第18出)2
例句1.中的不是作介词给、被用,金瓶梅第86回中的不字,词性、词义同例句1.完全一样
由于这个语境下写作的不字,在吴语中是个借用的记音俗字,或者说是个不规范字,在实际使用中,可写作拨字
在其他吴语文献中,就有写作拨字的例句,如:
2.方才有十二个铜钱在你处,我也勿要哉,竟做一顿夜饭拨我吃了罢(刚才有12个铜钱在你处,我也不要了,就做一顿晚饭给我吃了罢)3
这个例句中的拨同例1.一样,词义都是让、给,词性是介词
不拨二字还涉及方言读音,它俩在普通话中同音,在松江府方言中的读音自然不同于普通话,但它俩也是同音,所以会出现二者不分的现象
在《金瓶梅词话》中还有一种拨的例句,这个拨字是动词,请看例句:
3.西门庆道:你不对我说,昨日俺庄子上起菜,拨两三畦与你也够了(第62回)
4.(伯爵)说道:哥,若十分没银子,看怎么再拨五百两银子货物儿,凑个千五儿与他罢……(第38回)
例3.是西门庆要把两三畦地上收起来的菜给冯妈妈,因她说要腌些菜在屋里,拨的词义是以物与人
例4.是应伯爵要西门庆再给他值五百两价值的货物,凑满一千五百这个整数这种语境下的拨字,在吴语中是常用动词,如:
5.格几个铜钿,豪燥点拨仔俚笃,省得俚笃一径来浪板面孔(这几个铜钱,快点给了他,省得他一直在板面孔[发怒、不开心状])(《九尾龟》)4
第53回中的心想二字比较特殊,先看例句:
西门庆欲留应伯爵、谢希大再坐一回,那两个那有心想坐,只待出去与李三、黄四分中人钱了
是说西门庆因已把二百五十两银子付给黄四、李三了,这钱里有应伯爵、谢希大两人的份,急着想要去分钱了,因此他俩哪里还有心想坐在西门家呀
不熟悉吴语的读者一看到它,首先想到的可能会是主谓式的心+想,是个动词
其实它却是个名词,词义是心思,常同有/无连用这种语境下的心想书证很多,试举二例:
6.小官家一做亲,便做准恋住,那时若叫他出去,毕竟想家,没心想在生意上(小孩家一做亲,便肯定要恋住[妻子],这时如叫他出去[做生意],自然想家,没有心思在生意上)(《型世言》
7.勿瞒耐说,倪看见仔耐生病心浪几乎急杀快,再有倽格心想做格个断命生意?(不瞒你说,我看见了她生病,心里快要急死了,哪有什么心思做这个断命生意啊)(《九尾鬼》)
这两例中的心想,同第53回中的那有心想坐,语境相同,用词相同,词义相同,是典型的吴语词,不管从哪个角度讲,词典中是不能漏了它的,可事实是恰恰被漏了
有时也写作心相,书证也很多,只引一例,如:
8.三百六十行中,只有那叫化子是个无本钱生意人说叫化三年,做官无心相(三百六十行中,只有乞丐是个不需要本钱的活正像人家说的做了乞丐3年,没有心思去做官了)(《何典》)

《<金瓶梅>中的上海方言》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557.html

再如第71回中的残唾(唾沫)、第58回的惹气(讨厌、令人讨厌、生气)等
书中还有被语言学家研究认定反映吴语的一个特征的子字(北京大学蒋绍愚语,《近代汉语研究概要》2005年版),即子字在吴语中可用作动词词尾等,汇释中全都空缺
退后一步说,上面100多个词语,即使不全是吴语词,但从词语研究角度考虑,也应收入其中并予以释义,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也才能使方言研究有一定的深度
汇释中收有 日逐,即每天的意思,这没有错,但第24、72回中还有吴语常用词逐日一词,也是表示每天之义,汇释就没有收入
寻在《金瓶梅词话》中频频出现,基本义项是寻找,这个义项的寻就是没有收入汇释问题不大,因为人人都懂
但寻另有个义项是赚钱,在吴地是使用至今的常用动词,从明朝的三言两拍,到民国的文献中,都可找到大量例句,松江府原住民更是一直这样使用
清末民初的上海浦东人胡祖德的《沪谚》《沪谚外编》中就有,如会寻不如省用七路寻来八路用,(瞎子)瞎跌瞎冲寻点瞎铜钱等等4
而且这个语境下的寻字在《金瓶梅词话》第26回、第45回、第78回和第95回等四回中共出现了6次,其中在第45回和第78回中各出现了2次,特征这么明显、又被作者反复使用的重要吴语词,也没有在汇释中拈出,对寻这个特殊动词的释义,自然就空缺了
在拙著《〈金瓶梅〉中的上海方言研究》5中,是我最早拈出了寻字的赚钱义项,并在第26、39、105页上反复举例分析、强调,试图让这个地域特色明显的吴语词有更多的研究者知晓
至于书中还有那么多王、黄不分,何、胡不分、河、湖不分,四、水不分等特有的吴语语音现象,都透露了作者的地域身份信息,这些吴语读音的词语自然也全部空缺了
这不仅会影响一般读者对文本的理解,也没有为研究者提供更多的方言语词资料
《金瓶梅词典》6是部综合性词典,从《金瓶梅词话》收取的词条多达8100多条,倒也收了很多方言词语,但上面列举的105个词语,只有不到30个被收了进去,列举如下:
一家、干爷、子、开年、奶奶1、奶奶2、地脚、阴山背后、买办、声气、呆登登、闲常、近边、转、图书、话、话头、闹热、药线、眉花眼笑、饶、饶让、逐日、绢头、家堂、意不过、滚边
也就是说,还有70多个词语也未进入研究者的视线,问题也很突出
就是收入的词语中,另有七八个词语的释义也值得商榷,如枪篱,被释为尖桩做成的篱笆,排列如枪
其实在吴地,如苏南地区,凡是篱笆,不管是何种材质做成的,也不管是不是尖桩,都叫篱笆枪篱或枪篱笆,在《儒林外史》第42回中,吴敬梓还把它写成抢篱呢7
再如拣字,它在吴语中的义项还有从总体中去掉一部分,或搛菜,词义地域特点非常明显,且在《金瓶梅词话》第23、75等十一回中共出现了13次之多
词典收有拣词条,但只列了挑选、选择和制作泡螺工序等两个义项,这另一个义项仍未被拈出
又如词典收了义项为眼睛的眼子(第23回),但第93回中义项为洞眼、孔穴的眼子一词也失收,而此眼子是吴语常用词,用的比另一个眼子要多得多
2005年11月,这部《金瓶梅词典》由线装书局出版了修订本8,收词量增加到8657条,其中可计入吴语词的也增加到47个,如新收了正日促恰等,表示赚钱的寻也收了进去
但还有大量遗漏如该字,词典收了词义折合的该字(第58回),但表示拥有的该没有收:……我和你那样的恩情,前世里姻缘今世里该(第8回)
再如收了挜相知(第53回),但词义为强行让别人喝酒的挜酒(第68回)未收,在《明清吴语词典》中挜的义项第一条便是对方不要,强行给予;硬塞9,例句中就有挜酒
第1版中有眼子,义项为眼睛,但义项为洞眼、孔穴的眼子(第93回)一词,在修订版中仍然失收,表明很多词语至今仍未进入研究者的视线
还有前面提到的心想一词,在中华书局1991年版中漏了,到2005年的线装书局版中还是没有出现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是为了一定要证明《金瓶梅词话》的作者是山东人氏或北方人氏,而其他方言尽量少收或不收?或者是编纂者对这些词语义项不了解?
尚未详细调查、分析而不敢妄下结论,但这种现象确是存在着的,而且上面这些吴语词,在明清、民国的吴语文献无数次地使用着
从这两部词典实际情况看,研究者对吴语词的了解程度欠缺,应该是直接的原因
研究《金瓶梅词话》的作者是谁,就如破案一样,现场的各种疑点都要一一收集,才有利于破案,才有利于准确破案,最终得出准确答案
如将大量的疑点、线索排除在外,要破案可说是难上加难,或者还会出现偏差,其中道理不言自明
《金瓶梅词话》吴语词(包括吴音词)就是研究中的疑点、线索,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看来,《金瓶梅词话》方言研究中不熟悉吴语的现象,应该值得重视并有所改变了

《明清吴语词典》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557.html

二、不能平等地争鸣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557.html

我经历的一桩事体同以上《金瓶梅词话》方言研究情况有相似之处,也值得一记
河北甘振波兄在2009年《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科版)第三期上撰文,对我在2008年7月第六届国际《金瓶梅》学术讨论会上的论文提出商榷意见,这值得欢迎但拜读了甘先生的大作后,我有些想法,便写出来以期回应
我的文章题目是《亦和甘振波先生商榷〈金瓶梅词话〉中的吴语》,完稿后便发往《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科版)编辑部,可学报编辑部迟迟不予理睬
我便向学报金瓶梅研究专栏主编、中国金瓶梅研究会(筹)副会长、秘书长吴敢先生反映此事,吴教授回复说,他也专门同学报通过气,要求发表我的回应论文,答复是已同意发表
这种答复,前后有两三次,但几年过去了,一直结果
期间,我曾把我回应文章发给甘先生,他看后倒很快回复,承认自己撰文时考虑不周,反驳我的证据不足等
我欢迎甘振波先生以及其他专家共同研究书中的吴方言,这确是值得研究的领域之一,可研究的课题也很多,也欢迎各位专家同我商榷《金瓶梅词话》中的吴语问题
只是我细读了甘先生文章后,感到他对书中吴词语用词情况及背景等不大熟悉,如将清朝时才使用的铰链提早到明朝时使用,对书中多次出现的临期,却认为分布地域如何尚不得知,很可能是现在不太流行的书面语,对因吴语中同音而在书中混用的语言现象更是不甚了解
我想很有必要借此机会将几个方言词语梳理一下,以分清是非,还好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他人提出不同看法,作者予以回应,这本是学术界非常正常的做法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媒体上为反驳对方时而激昂、时而粗鲁,甚至骂骂咧咧的都有
这些与我都不搭界,我的回应文章中这种情况都没有,写得平心静气,反驳讲究依据,完全是从学术角度出发,摆事实、讲道理的,更没有一句粗话、气话
现在,甲方的观点刊登了,乙方的反驳观点到底如何?双方观点谁对谁错,或者全错等等,只有发表出来让读者看看才知道,也才能促进研究的深入可这家学报没有这样做,为什么?不知道
唯一能解释的可能是要维护甘先生观点,不能让其他观点干扰其他观点是什么?就是《金瓶梅词话》中没有吴语
《金瓶梅词话》中到底有没有吴语?
不是我一个人说有就有的,也不是某一刊物说没有就没有的而书中有吴语是很多专家研究后得出共同的结论
不是说我分析的东西就一定是对的,恰恰相反,我希望讲的这些东西有专家来征伪、来排除,当然,证伪、排除要有充分的证据,用事实说话,不能用我以为怎样的方法
我也希望进行证伪、排除时,对《金瓶梅词话》全书的词语内容等要熟悉,对我所讲的内容有一个正确、充分的了解
该学报不愿发表我的辩驳文章,给人的感觉是我被驳倒了,此时的我,感到十分无奈、无助,就像吴语俗语说的人拉(在)屋檐下,勿得勿低头,只能无言以对
不让作者回应批评意见,那怎么行呢?这既不符合百家争鸣的学术规范,也败坏了学术空气,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
在我,心里肯定是感到委曲而不平的然而,多次交涉无果后,我只能面对现实,在失望中等待时机
此事过了六年多,直至2015年时,云南民族大学曾庆雨教授得知这情况后,提醒我可将稿子投给《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我照办,回应论文也终于在2016年第2期上得以刊登
在此我除了感谢曾教授、感谢河南理工学报编辑外,也希望金瓶梅研究专家对拙文提出批评 

《明清文学中的吴语词研究》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557.html

《金瓶梅词话》中吴方言的研究,可以见智见仁,但必须要有研究,要有争论,要有论据,还要平等争鸣
研究者只能从文本语言去分析,寻找跟作者有关的蛛丝马迹,只有在争论中才能使研究工作向前推进
从有关消息得知,鲁迅、郑振铎、吴晗等前辈大家对研究金瓶梅下的有些结论,也有研究者提出了不同意见
如鲁迅先生认为,说金瓶梅作者是个山东人氏,其理由是书中的对话全用山东的方言所写
现据金学专家们长期研究、考证,认为《金瓶梅词话》里头的语言十分复杂,既有北方话,也有南方语言
大致来说,以山东方言和吴方言两种方言最为明显
鲁迅观点的核心是《金瓶梅》全用山东的方言所写,所以作者必然是山东人(或北方人)
但有学者提出不同意见,如周钧韬教授在其论文《鲁迅〈金瓶梅〉研究的成就与失误》10中,就认为全用山东方言写的《金瓶梅》的作者,决不可能是南方人我认为鲁迅的判断是欠妥的,《金瓶梅》的作者极有可能是南方人
周先生还引用了我的论文《<金瓶梅词话>中的吴音字》11中的观点和例句,作为他论文的论据
这也很好地表明,开展《金瓶梅词话》中吴语研究,甚至争论,实在非常必要,这也说明并并非是我一个人在关心,在坚持
其实,《金瓶梅词话》中的一批吴语词,都是我第一个拈出的,除了上面提到的动词拣、寻外,还有表示自己、我词义的人家(第31回),表示一个人的一家(第77回)等等
谓予不信,敬请检阅2005年出版的《〈金瓶梅〉中的上海方言研究》12,以及本人在金瓶梅学术研讨会、以及方言学术研讨会上的论文
这不是说我有多能,不是,只是因我生活在吴语源头地区,自小讲吴语、用吴语,而且这些方言至今活在民间,遇到相同语境时,我也会自然而然地使用金瓶梅中的那些词语
进入研究领域后,我又研读过包括小说、话本、笔记、剧本、弹词等各种吴语文献,数量达300多本,还做了数不清的卡片
头脑里的吴语积累实在太多了,并且先于2008年出版了《明清文学中的吴语词研究》13为《明清吴语词典》14补充了700多条词语,
2013年还出版了被列为文化实事工程并由政府资助,收词(含俗语)一万多条、近60万字的《莘庄方言》15(即松江府方言),《金瓶梅词话》中的那些吴语词,都可以在这两本书中找到例子的

本文作者 褚半农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557.html

参考文献: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557.html

张惠英《金瓶梅俚俗难词解》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6月版

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商务印书馆2006年9月版

章一鸣《〈金瓶梅词话〉和明代口语词汇语法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9月版

石汝杰《明清吴语和现代方言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周钧韬《鲁迅〈金瓶梅〉研究的成就与失误》,载《河南理工大学学报》2013年第14卷

褚半农《明清文学中的吴语词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注释:

1、《金瓶梅词话》,梅节校订,陈诏、黄霖注释,香港梦梅馆1993年3月初版本

2、参见《明清吴语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1月版第44页

3、清·邱园《党人碑》第9出,中华书局1988年12月版第31页

4、清·张春帆《九尾龟》,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0月版第638页

5、褚半农《〈金瓶梅〉中的上海方言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4月版

6、白维国主编《金瓶梅词典》,中华书局1991年3月第1版

7、吴敬梓《儒林外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1月版第493页

8、白维国主编《金瓶梅词典》,线装书局2005年11月版

9、石汝杰等主编《明清吴语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1月版第689页

10、载《河南理工大学学报》2013年第14卷

11、2013年5月第九届(五莲)国际<金瓶梅>学术研讨会论文,载《金瓶梅与五莲》,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年12月版

12、褚半农《〈金瓶梅〉中的上海方言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4月版

13、褚半农《明清文学中的吴语词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14、石汝杰等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1月版

15、褚半农《莘庄方言》,学林出版社2013年3月版

文章作者单位:上海市闵行区地方志办公室

本文选自《2019(石家庄)国际金瓶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20,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转发请注明出处

微信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weinxin
我的微信
四大名著QQ群: 696280552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评论审核已启用。您的评论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被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