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兴勤 赵韡:《金瓶梅词话》“磨镜叟”情节设计探赜

评论字数 10467阅读模式

[摘要]《金瓶梅词话》第五十八回插入磨镜情节的描写,然后再转入对西门庆摔死雪狮子事件的表述

乍看起来有些突兀,在前后情节的连接上似乎无足重轻,起不到多少支撑作用
其实不然,磨镜情节的设计,蕴含有王阳明学说中发用良知的哲学理念
这一情节与小说人物形象的深化关联颇深《金瓶梅词话》不仅写出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还注意将其性格发展的各个节点展示出来,描摹出人物心灵的悸动与演化之迹
其中对潘金莲性格的多层面透视,恰染著有阳明学派的哲学思辨色彩

[关键词] 《金瓶梅词话》;磨镜叟;情节设计;王阳明哲学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711.html

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711.html

金瓶梅词话》第五十八回,所叙主干情节是怀妒忌金莲打秋菊,乞腊肉磨镜叟诉冤,对潘金莲暴打丫鬟秋菊前后的心理情态描绘得淋漓尽致,继而又写磨镜叟斯琅琅摇着惊闺叶过来[①]插入磨镜情节的描写,然后再转入对西门庆摔死雪狮子事件的表述
乍看起来,磨镜情节的植入,有些突兀,在前后情节的连接上似乎无足重轻,起不到多少支撑作用
其实不然
笔者曾在《考察〈金瓶梅〉作者的新途径——〈金瓶梅〉作者与罗汝芳的哲学思想》一文中,就认为这一情节的设计蕴含深意[②],并作了简略论述
时隔近三十年,对这一论题,笔者仍意犹未尽,不断思考不妨借此机会,再申管见

万历本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711.html

一、磨镜物象的哲学意蕴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711.html

镜,乃古代用铜磨制而成的能照见形象的器具
《韩非子·观行》谓:
古之人,目短于自见,故以镜观面;智短于自知,故以道正己镜无见疵之罪,道无明过之恶目失镜,则无以正须眉;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③]
由此可知,在古代的语境中,镜已被赋予某种检点得失的政治寓意,以致有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之说
唐人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七〇服饰部下引符子语曰:心善知人者,看如明镜,镜以耀明,故鉴人也[④]
这里所说的以镜鉴人,已逸出了照人面容的层面,却包容进对人之品行、才干的品鉴
所以,唐太宗曾在贞观十八年,赏赐给时任吏部侍郎的高季辅金背镜一面,以其凡所铨叙,时称允当[⑤],故赏以此物以表其清鉴[⑥]
而在佛教禅宗那里,则强调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外若著相,内心即乱[⑦],并往往以明镜喻本心
禅宗北宗创始人神秀(汴州尉氏人),曾往蕲州黄梅县双峰山东山禅寺,从弘忍法师习佛法,夜半时,自执灯,书偈语于壁间,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⑧]
是说心如明镜,时而为尘埃所沾染,故应勤加拂拭,以使其无染无杂、内外明彻[⑨]
至明,王阳明学说,显然受了禅宗思想的影响,认为审于是非之实,察于治乱之情的圣人之心,自然容不得半点尘埃玷污,纤翳自无所容[⑩],不需要拂拭刮磨
至于一般人,则心如斑垢驳杂之镜,须痛加刮磨一番,尽去其驳蚀,然后纤尘即见,才拂便去,亦自不消费力,到此已是识得仁体矣若驳杂未去,其间固自有一点明处,尘埃之落,固亦见得,亦才拂便去至于堆积于驳蚀之上,终弗能见也[11]
是说人之心,就像镜子一样,难免为尘埃所污染,所以要痛加刮磨,以去其驳蚀,保护镜面的光亮只有如此,才能及时发现飘浮而来的点点灰尘,便于擦拭,且很容易让心回归仁的境界
而仁义,岂它物哉?吾心而已矣[12]即使驳杂未去,但镜面上总有尚保持光亮处,还是能发现飘落的尘埃的,同样便于拂拭
所担心的是尘垢堆积太满、太多,以致发现不了所落尘埃,这则是很严重的事情了
所强调的是,思想修为不能间断,应经常反躬自省,点检所为,随时纠正与仁这一道德准则相违背的言行与思想,以保持内心的纯洁与光明
王阳明弟子钱德洪(14961574),字洪甫,号绪山,浙江余姚人,与王阳明为同乡,而少阳明二十余岁
自官场退身后,讲学三十年,一力传播王学他在《论学书》中,则进一步阐释了其师对内心尘垢痛加刮磨的理论,谓:
夫镜,物也,故斑垢驳杂得积于上,而可以先加磨去之功吾心良知,虚灵也,虚灵非物也,非物则斑垢驳杂停于吾心何所?则磨之之功又于何所乎!
今所指吾心之斑垢驳杂,非以气拘物蔽而言乎?既曰气拘,曰物蔽,则吾心之斑垢驳杂,由人情事物之感而后有也[13]
在他看来,镜与良知不同,前者为触目可见的实有之物,尘垢积于上,可刮磨去之而存于内心的良知,乃属于道德理念的范畴,是心之本体,是不便捉摸的内在因素
那么,斑垢驳杂究竟堆积在哪一部位?对它又是如何刮磨,则成了不便操作的一大难题
所以,钱德洪认为,阳明先生所讲的心中所存斑垢驳杂,其实就是指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由人情事物所感而形成的气拘、物蔽
人们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应时时提醒自身,不为浊气所拘,不为物欲所蔽,立得住脚跟,把握住自我,才能保持内心的光明澄澈,一尘不染
这就由内省而转向外求,也是对王阳明人须在事上磨炼,方立得住[14]修身方法的进一步阐释
而罗汝芳(15151588),字惟德,号近溪,江西南城人,尝就学于颜钧(字子和,号山农,江西吉安人),为王心斋再传弟子
在《近溪语录》中,谈问学亦以镜为喻,尝言:学者工夫要如磨镜,尘垢决去,光明方显[15],吾心觉悟的光明,与镜面光明却有不同镜面光明与尘垢原是两个,吾心先迷后觉,却是一个[16]
强调心之本体,因内在修为而实现由迷向觉之转换的特殊性
认为人若是随俗习非、驰求外物[17],放肆一切利欲愁苦,即是心迷,譬则水之遇寒冻而凝结成冰,固滞蒙昧,势所必至[18],就如同斑垢驳杂堆积光洁的镜面
他还在与诸友讨论学问时,一再强调:
使此心良知,炯炯光彻,则人人坐间,各抱一明镜于怀中,却请诸子将自己头面对镜观照,若心事端庄,则如冠裳济楚,意态自然精明;若念头尘俗,则蓬头垢面,不特旁观者耻笑,而自心惶恐,又何能顷刻安耶?[19]
此个镜子,与生俱生,不待人照而常自照,人纤毫瞒他不过故不忠不仁,亦是当初自己放过[20]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谁肯蓬头垢面以度朝夕耶?[21]
罗近溪的这几段话,前面所叙磨镜、镜面、对镜观照之镜,是取其本意,指的是日常生活中所用照面之镜
而后文与生俱生之镜,则是取以作譬,所谓炯炯光彻之良知,指刮磨后的觉悟的光明

《黄宗羲全集》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711.html

《金瓶梅词话》叙潘金莲大醉过后,思及西门庆将她冷落,径往李瓶儿房中歇息,且对其幼子官哥儿格外关照,又一大早请任医官前来诊治,她已是老大不忿
偏偏又由于天黑,躧了一脚狗屎[22],将刚上脚才三四日的新鞋弄得龌龊不堪,再加上春梅在旁边煽风点火,故更为着恼,才将满腔妒意与怒火,一并发泄到秋菊身上
先是哄得他低头瞧,提着鞋拽巴兜脸就是几鞋底子,打的秋菊嘴唇都破了,只顾揾着搽血[23],又是采过跪着,取过马鞭,扯了衣服,捆住手脚,雨点般鞭子轮起来,打的这丫头杀猪也似叫[24]
打勾约二三十马鞭子,然后又盖了十栏杆,打得皮开肉绽[25]潘姥姥来劝,被她推了一交
李瓶儿则是双手握着孩子耳朵,腮颊痛泪,敢怒而不敢言[26]疾风骤雨式的情节过后,却推出了磨镜叟诉冤
很显然,前后之情节并无逻辑上的联系但这决不是赘笔,而是别有寄寓,蕴含有阳明学说中发用良知的哲学理念
张竹坡在本回评语中称:必云磨镜者,盖欲金莲磨其恶念以存本心而镜者,又以此镜彼,欲其以磨镜之老人,而回鉴其母之苦情如一体而不异也[27]
可谓一定程度地道出磨镜叟情节穿插之机窍

二、磨镜情节与小说人物形象的深化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711.html

值得注意的是,《金瓶梅词话》在人物性格刻画上,有了很大突破
之前的小说,描写过实写好的人,简直一点坏处都没有;而写不好的人,又是一点好处都没有其实这在事实上是不对的,因为一个人不能事事全好,也不能事事全坏[28]
早期的通俗小说,或许是受戏曲表演的影响,人物描写有脸谱化倾向
初次登场,以何面目呈现,直至最后,也大致如此,很难看出人物性格演化之迹
而《金瓶梅词话》则不然,它不仅写出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还注意将其性格发展的各个节点展示出来,描摹出人物心灵的悸动与演化之迹,这是非常难得的
如潘金莲,虽说出身于市民阶层中的裁缝之家,但由于各种封建恶势力的挤压以及剥削阶级追求享乐的极端利己主义思想的诱引,使得她逐渐目眩神迷
九岁时,因家中度日不过,被卖进王招宣府稚龄幼童,就学会了描眉画眼,傅粉施朱[29]、做张做势,乔模乔样[30],追慕虚荣,喜好卖弄,熟谙以色事人的机窍
虽说她本性机变伶俐,不到十五岁就学会了描鸾刺绣,品竹弹丝[31],但是,当时的社会并没有按照她的想象,给她提供一个施展才情的平台
王招宣一旦身死,她以三十两银子的身价,被转卖给张大户
在张家,又因其姿色出群,机变伶俐,为主家婆余氏所喜,以致不令上锅灶,备洒,与她金银首饰装束身子[32],
结果,出落的脸衬桃花,眉湾新月[33],甚是漂亮,为张大户伺机奸占
不料,事为余氏发现,与大户攘骂了数日,将金莲甚是苦打[34]
缘此之故,大户才赌气倒赔房奁,白白将其嫁与其貌不扬、憨厚朴实的武大为妻
其实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便于私下与潘金莲厮混潘金莲夫妇被驱逐出门,迁往紫石街居住
失去了富豪的娇宠怜爱与经济资助,终日面对一味老实、靠卖炊饼以谋生计的武大,未免心生嫌憎,无事生非,常与他置气,抱怨张大户普天世界断生了男子,何故将奴嫁与这样个货?每日牵着不走,打着倒退的[35],
感叹他乌鸦怎配鸾凰对奴真金子埋在土里,他顽石有甚福抱着我羊脂玉体好似粪土上长出灵芝[36]
尽管潘金莲也有过典卖钗梳、租赁房屋过普通人家生活的念头,但毕竟禁不住上层社会灯红酒绿豪奢生活场景的引诱,不时升腾起为人娇养的美梦
故而,三餐过后,打扮光鲜,只在门前帘儿下站着,常把眉目嘲人,双睛传意[37],沾风惹草,搔首弄姿,想方设法勾引浮浪子弟
甚至一旦看到身材凛凛,相貌堂堂,身上恰似有千百斤气力[38]的小叔子武松,竟然无视伦常,怦然心动,心想:奴若嫁得这个,胡乱也罢了[39],认定这段姻缘却在这里,故暗把邪言钓武松[40]
岂料,武松堂堂正正,丝毫不为所动,并瞪起眼来怒斥道:
武二是个顶天立地的噙齿戴发的男子汉!不是那等败坏风俗伤人伦的猪狗!嫂嫂休要这般不识羞耻,为此等的勾当
倘有些风吹草动,我武二眼里认的是嫂嫂,拳头却不认的是嫂嫂再来,休要如此所为![41]
这使潘金莲欲罢不能,焦灼万分,直至生的十分博浪的西门庆出现,她的兴奋点始转移,认为此人手里摇着洒金川扇儿越显出张生般庞儿,潘安的貌儿[42],正是自己的可意的人儿
以致勾结奸夫,害死本夫,做出种种令人发指之事

其实,潘金莲的行为并不难理解,是其复杂的内在心理促使她走向极端
自从潘氏幼年即踏入社会以来,受追求享乐腐朽思想的浸染,拼命往上层社会攀爬,一次又一次点燃起做贵妇宠妾、过金围翠绕生活美梦的火苗,并屡试身手,多次挣扎
在她看来,生活在这样一个混乱冷酷的世界里,仅仅靠一卑弱女子的自身力量,纵然百伶百俐,也无法与周围的重重势力抗衡,只能会在封建官府和社会恶浊力量的夹缝中被挤死
她急于想寻找一个靠山,一个足以可以凭恃的靠山[43]
潘金莲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博得主人的青睐,争得跻身上层的机会嫁给西门庆后,她依然颠寒作热,反复无常,
一会儿和颜悦色,晴暖风轻;一会儿柳眉倒竖,电闪雷鸣顺着她,说话蜜里调油,差似一母同胞;若稍不合意,则讽刺挖苦,呵骂成阵,势如一头雄狮[44]
喜怒无常,翻覆多变,恰是缺少安全感的内在心理的映现
在多少次的蹉跌与失意中,她感悟了太多的负面教训,面对专一飘风戏月,调占良人妇女[45]的西门庆及颇有姿色的众多妻妾,实在缺乏自信,生怕情为所夺,繁华失去,所以才恃宠生骄,颠寒作热,镇日夜不得个宁静
性极多疑,专一听篱察壁,寻些头脑厮闹[46],还打拉并用,拉拢孟玉楼,算计吴月娘,倾陷孙雪娥,排挤李瓶儿,图谋李娇儿,与庞青梅结成死党,俏成一帮儿哄汉子[47]
她希图凭借自己的姿色与手段,守牢这一来之不易的豪华生活
作者没有将笔墨停留在人物形象的表层,而是笔势翻腾,左右盘旋,将人物内在心理的微妙变化,借助生活细节的描摹,逐一予以展现,于一个人的心中,讨出一个人的情理[48],将金莲性情形影魂魄,一齐描出[49]
在人物塑造上,跳出凭依大事件、大场面、大争斗而写人物的固有套路,而将笔墨集中于言来语去、家庭纠纷的生活末节表面上看,这是小说表现方法、取材途径的转向,其实,乃蕴含有明代中后叶的某些哲学理念
大儒王阳明发明致良知之说,认为理在事物,致吾良知于事物,事物皆得其理[50],日用间何莫非天理流行[51],日用之间,见闻酬酢,虽千头万绪,莫非良知之发用流行[52],强调在生活细节上检验人之良知是否具备,磨砺人之品行
在他看来,道在百姓日用之间,百姓日用而不知,皆是道也[53]引导人们在日常生活细事中践行道德,发明良知
至其后学,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字汝止,号心斋),则认为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54]、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之条理处[55]
说到底,他们的这类论述,是
以‘百姓日用’为轴心,限定‘道’的内涵,又以此为桥梁,横跨区分尊卑、贵贱的鸿沟,将至高无上、超尘绝俗的‘圣人’与市井奔波、背负苍天的‘凡夫’视同一体
以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的需求,作为判断人间是非的标准‘百姓日用’的闯入,无疑冲淡了‘道’中封建伦理纲常的内容
这种平民化的哲学,不仅打破了历代统治者对‘道’的神化,而且在理论上也否定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谬说,使之贴近了现实与人生,一定程度地表现出追求人身解放,渴望自由平等的思想特色[56]
在这一思想的引领下,人们逐渐将投向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的目光,转向奔走于市井的芸芸众生,关注他们的道德生活
小说家受这一社会思潮的影响,从生活细节上反映市井人物的生活现实与精神风貌,则是很自然的事

《金瓶梅》连环画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711.html

话题再回到《金瓶梅词话》第五十八回叙潘金莲借打秋菊泄火,竟然将她打得杀猪也似叫[57]
其母潘姥姥见李瓶儿担心吓坏官哥儿,差丫鬟绣春前来劝止,也顺势从炕上爬起来劝说不料,这一劝,却使得潘金莲越发心中撺上把火一般[58],
遂即紫漒了面皮,险些儿把年迈的母亲推跌一跤,且斥责道:
怪老货,你不知道,与我过一边坐着去!不干你事,来劝甚么腌子甚么紫荆树、驴扭棍,单管外合里差![59]
她母亲不忿,回应道:贼作死的短寿命,我怎的外合里差?我来你家讨冷饭吃,教你恁顿捽我![60]
这更如同火上浇油,潘金莲竟然用不堪入耳之话詈骂起母亲来潘姥姥一气之下,不辞而别,回家去了
连孟玉楼得知此事后,也笑着数落金莲:你这个没训教的子孙!你一个亲娘母儿,你这等讧他[61]
潘金莲生性吝啬刻薄,斤斤计较,潘姥姥前来探望,连所乘轿子钱,都是由孟玉楼代付的
用潘姥姥的话说,是半个折针儿也迸不出来[62],可见是吝啬到了极点然而,接下来当磨镜叟出现之后,却是另外一种情景
老油嘴磨镜叟,自称前妻所生子不守本分,专一狗油,不干生理[63],经常赌钱、惹祸,并编造继娶老妻因气生病,卧床半月,思吃腊肉诸谎言,当即博得孟玉楼的同情,马上差遣丫鬟将抽屉内所藏腊肉取来,连同两个饼锭,一并送与磨镜叟
凡事掐尖儿的潘金莲见状,也连忙派春梅回到房间,从其母刚刚送来的新小米中量出二升,并拿来两个酱瓜茄,也送给了磨镜叟
平时连半个折针儿也舍不得给其母,此次却如此慷慨,同情贫困落魄者的遭际,将钱物送与非亲非故之人
乍看起来,小说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似有自相抵牾之处
其实,未必如此潘金莲这一反常态的举动,既有不甘人后、争强好胜、不伏弱的性儿的因素,也与向慕虚荣的内在心理有关
同时,也不应忽视,当时流行的哲学思想对小说情节的浸润即所谓仁义,本就存在于吾心,
只是为物所蔽,致使本来光洁虚灵如明镜的良知,为斑垢驳杂所遮蔽,失去了光亮,泯没了本心
所以,这一斑垢驳杂堆积的吾心,应痛加刮磨、尽去其驳蚀,使其恢复本应有的光明,使良知得以显现
至于如何刮磨,主要应在事上磨炼
这里是以镜为喻,意在说明人并非一成不变即使道德有严重缺陷的人,或许其间固自有一点明处[64]
处在特定的场合,受周围的道德氛围感染,也可能会感发善心,发明良知,洞见吾心
这就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多面性,使之更切近生活的真实
从另一层面来看,作者写潘金莲,并未写她事事全坏,而是注意到特殊的生活环境对她内在心理、性格形成的潜在影响
我们在分析小说作品人物时,既要准确把握其性格的主导倾向,还应顾及该人物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生活场景,因遭际和处境的不同,伴随而来的心境、情感色彩及外在行为上的差异
潘金莲固然吝啬刻薄,但并不是静止不变的当她得知磨镜叟困窘的遭际时,偶然感发善心,并受别人行为启发,愿意出手予以接济,说明良知并未完全泯灭
如果在未来的人生经历中,多一些这样的场景,其性格也许朝另一向度发展正如张竹坡在《金瓶梅读法》中所论:
今看其一腔机诈,丧廉寡耻,若云本自天生,则良心为不可必,而性善为不可据也吾知其自二三岁时,未必便如此淫荡也
使当日王招宣家,男敦礼义,女尚贞廉,淫声不出于口,淫色于目金莲虽淫荡,亦必化而为贞女[65]
所论颇有见地,已注意到生存环境与人物性格形成之间的关系,非常难得
小说如此描写,既符合生活的逻辑,也使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大为增强
恰如论者所云:
典型性格不是抽象的、静止的,而是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形成和发展的,是在矛盾冲突的具体环境中展开的
因此,典型性格的表现形式不应该是单调、贫乏的,而应该是丰富多彩的
典型性格在本质上具有一贯性、确定性,而在现象上则具有丰富性、变动性这是本质和现象的辩证统一[66]
这种对人物性格多色调的敷染,也是受了阳明学说的启迪
王守仁曾称,心之本体,无起无不起,虽妄念之发,而良知未尝不在,但人不知存,则有时而或放耳虽昏塞之极,而良知未尝不明,但人不知察,则有时而或蔽耳[67],
而形成人伪之杂认为人心本善,良知自存,只是为物欲、利禄所遮蔽,才使得良知为斑驳尘垢所掩,
以致作出种种匪夷所思之事,已揭示出现实社会中人物性格随习而染的复杂性,强调人们应靠主观努力,克制私欲,发明良知
《金瓶梅词话》对潘金莲性格的多层面透视,恰染著有阳明学派的哲学思辨色彩
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711.html

本文作者 赵兴勤 教授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711.html

[①]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中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777页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711.html

[②]赵兴勤:《考察〈金瓶梅〉作者的新途径——〈金瓶梅〉作者与罗汝芳的哲学思想》,《金瓶梅艺术世界》,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40页

[③]韩非:《韩非子》,岳麓书社,1990年,第151—152页

[④]欧阳询:《艺文类聚》第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226页

[⑤]《旧唐书》卷七八《列传第二十八·高季辅》,《二十五史》第五册,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第3800页

[⑥]《旧唐书》卷七八《列传第二十八·高季辅》,《二十五史》第五册,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第3801页

[⑦]杨帆译注:《六祖坛经·坐禅品第五》,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24页

[⑧]杨帆译注:《六祖坛经·行由品第一》,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63页

[⑨]杨帆译注:《六祖坛经·般若品第二》,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91页

[⑩]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一〇《姚江学案·文成王阳明先生守仁》,《黄宗羲全集》第七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04页

[11]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一〇《姚江学案·文成王阳明先生守仁》,《黄宗羲全集》第七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04—205页

[12]张九成:《横浦集》卷一五,宋刻本

[13]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一一《浙中王门学案一·员外钱绪山先生德洪》,《黄宗羲全集》第七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64页

[14]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一〇《姚江学案·文成王阳明先生守仁》,《黄宗羲全集》第七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25页

[15]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三四《泰州学案三·参政罗近溪先生汝芳》,《黄宗羲全集》第八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7页

[16]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三四《泰州学案三·参政罗近溪先生汝芳》,《黄宗羲全集》第八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7页

[17]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三四《泰州学案三·参政罗近溪先生汝芳》,《黄宗羲全集》第八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6页

[18]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三四《泰州学案三·参政罗近溪先生汝芳》,《黄宗羲全集》第八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7页

[19]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三四《泰州学案三·参政罗近溪先生汝芳》,《黄宗羲全集》第八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7页

[20]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三四《泰州学案三·参政罗近溪先生汝芳》,《黄宗羲全集》第八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7页

[21]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三四《泰州学案三·参政罗近溪先生汝芳》,《黄宗羲全集》第八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7页

[22]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中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772页

[23]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中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773页

[24]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中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773页

[25]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中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773页

[26]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中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774页

[27]朱一玄编:《金瓶梅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305页

[28]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吴俊编校:《鲁迅学术论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31页

[29]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9页

[30]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9—10页

[31]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10页

[32]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10页

[33]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10页

[34]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10页

[35]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11页

[36]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11页

[37]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11页

[38]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13页

[39]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13页

[40]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13页

[41]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18页

[42]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24页

[43]赵兴勤:《潘金莲性格演化略述》,《中国古典戏曲小说考论》,吉林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82页

[44]赵兴勤:《潘金莲和王熙凤——试析〈金瓶梅〉〈红楼梦〉中两个泼辣女性形象》,《明清小说论稿》,南京出版社,1995年,第251页

[45]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26页

[46]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115页

[47]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117页

[48]张竹坡:《金瓶梅读法》,朱一玄编:《金瓶梅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219页

[49]张竹坡:第二回评语,朱一玄编:《金瓶梅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237页

[50]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一〇《姚江学案·文成王阳明先生守仁》,《黄宗羲全集》第七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02页

[51]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一〇《姚江学案·文成王阳明先生守仁》,《黄宗羲全集》第七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04页

[52]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一〇《姚江学案·文成王阳明先生守仁》,《黄宗羲全集》第七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18页

[53]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一〇《姚江学案·文成王阳明先生守仁》,《黄宗羲全集》第七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16页

[54]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三二《泰州学案一·处士王心斋先生艮》,《黄宗羲全集》第七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834页

[55]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三二《泰州学案一·处士王心斋先生艮》,《黄宗羲全集》第七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835页

[56]赵兴勤:《从文以载道到以文自慰》,《中国古典戏曲小说考论》,吉林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84页

[57]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中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773页

[58]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中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773页

[59]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中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773页

[60]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中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773页

[61]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中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775页

[62]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1184页

[63]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中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778页

[64]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一〇《姚江学案·文成王阳明先生守仁》,《黄宗羲全集》第七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05页

[65]朱一玄编:《金瓶梅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214页

[66]叶朗:《中国小说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第80页

[67]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一〇《姚江学案·文成王阳明先生守仁》,《黄宗羲全集》第七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10页

文章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

刊于《2019(石家庄)国际金瓶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20,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发表于《中国语言文学研究》,2020年春之卷转发请注明

微信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weinxin
我的微信
四大名著QQ群: 696280552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评论审核已启用。您的评论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被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