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辉:《金瓶梅建筑研究》自序与后记

评论字数 5637阅读模式

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827.html

金瓶梅建筑研究》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827.html

挑战——《金瓶梅建筑研究》自序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827.html

完成这样一部书,是要面对挑战的
头一个挑战,毋庸讳言,来自整个社会对《金瓶梅》的固有看法
斗转星移,这部经历了四百多年风霜的大书,在当代面对的误解或恶意一点不少于先前,甚至相对某些更开放包容的时代,当代显得更有褊狭……这些旧有观念会产生一种力量,严重阻碍正常研究的开展
自己在研究过程中,尽管恪守范围,却也时时小心,避免误触不当雷池,这势必从一定程度上限制研究内容的广度与深度
时至2018年末,黄霖老师还在诘问这部小说的污名化问题,难免为自诩新潮先锋的当代人唏嘘
污名化的现实引发对于《金瓶梅》系统研究的相对匮乏,这带来本研究的第二个挑战
由于研究的缺失,《金瓶梅》的相关建筑研究不像《红楼梦》之类,经前人耕耘,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工作基础
在展开研究的起始阶段,就发现已有研究几乎一片空白作为研究的处女地,自然存在明显的先入优势,却也会面对某些特别的艰辛
因此不得不从最基本的文本分析开始,在完成相关铺垫工作后,才可能进行更深层次的空间分析与文化分析
这带来的问题显而易见——书中内容深浅不一,无法使所有的章节保持同样的研究深度
在研究中明确发现这个问题,因此在撰写过程中,尽可能有意识地关注笔墨的浓淡,避免逻辑与层次上的过分突兀
第三个挑战源自研究方法
研究过程中参阅了大量文学研究的成果,更深入的研究也会与文史类的研究者产生更多交流
其间很容易发现,他们的研究路径、思维结构、素材组织甚至逻辑的关联程度,都与理工科所惯用的方法与标准大相径庭
某些文科的方法,貌似有悖逻辑,实则更为深晦引入这些方法,有可能使得研究的基色更加斑驳,但是倘若不能有效控制,也容易呈现凌乱的逻辑关系
这个问题在研究前期已明显觉察了,尽管处处留心,随时调整,仍难免受到影响,甚至某些论述,不得不采用纯粹文史类的方法
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很多时候需要以更理性的方式甄别素材,强化逻辑的关联程度,并深探至其他某些极深邃处,力求丝丝入扣
最后一个挑战,或许是最直接的——基于有限的个人能力,难免各种疏漏尽管在整个过程中,已穷尽心力试图实现自己的研究目标,但也一定随时暴露不尽如人意处
研究或有总体缺失,或在某些角度挂一漏万,对于某些观点的判断,或可存在差错,甚至明显谬误……一旦付诸梨枣,皆昭昭在案矣!
如今不揣谫陋,只是自珍于这些文字虽显粗疏,至少大都足够坚实,或许可为后来研究者作垫脚之用
上述林林总总这诸多挑战,也激发起无限动力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感受更多的,是一种推动的力量,推动自己砥砺前行
就在本书行将付梓之际,不才有幸,被增补为中国《金瓶梅》研究会(筹)理事
这是一份学术荣誉,更是对未来研究之路的一记鞭策,提醒自己持续付出更大努力,不可懈怠
是以为序
己亥冬至序毕中国美术学院张江校区

金瓶梅建筑研究后记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827.html

本书是基于小说《金瓶梅》文本进行的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有别于纯粹文学意义上的金学研究[1]
在学术实践中,确实也存在本领域的研究成果,却主要服务于其它领域的现象[2]
笔者承认不同研究的多角度价值,但还是希望本研究明确聚焦于建筑相关领域
为此从研究方法上尽可能遵循本的思考路径,即由视角提出问题,再以相应的方法探索解决思路,从而获取研究成果
整个过程遵循提出问题→尝试回答问题→否定问题→提出新的问题→尝试回答问题→最终回答问题的理性思考路径
特殊之处在于,研究对象是一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因此自展开工作之始,就需要具有小说文本分析的知识与技能储备
笔者在多次通读原著基础上,以各种途径阅读了大量相关文献文献的内容各有侧重,观点彼此不同
作为方面的研究,笔者以建筑历史与理论的视角,对于那些文献进行了必要的取舍此间更重要的是,认真研究与学习了不同的研究工作方法,受益良多
当然,小说毕竟是虚构的叙事作品,不能完全用作史实
特别是相比而言,中国古典小说缺乏西方相对成熟作品的叙事连贯性[3],中国传统的模糊性思维也带来某种跳跃性
在建筑环境的研究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便是小说场景的断裂
总的来说,明清小说家很少注意情绪与气氛的联系,以至于极少能将叙述、对话和描写融为一体
要介绍一个新场面,小说家或许对那地点的描述相当精心,但在此后的叙述中,却极少对描写的细节做一重新提示,以至于在那一场面中的人物各干各的事情,几乎跟他们的背景脱离了联系[4]
彼此不连贯的地方,甚至某些自相矛盾的叙述,在研究的过程中会经常发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于研究主体的把握
因此在研究进行中,需要通过不同层次文本的梳理,厘清脉络,架构合乎常理的叙事空间

《中国古典小说》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827.html

针对小说《金瓶梅》中的风土城市与市井宅园而进行的研究,本书取得的成果主要包括:
以叙事学作为媒介,通过揭示故事场景的构筑机理,在文学语言与建筑学语言之间,探索了一些研究的路径;
对于《金瓶梅》中的城镇,结合小说文本分析而描绘出了其基本物质结构肌理,以及这些相关城市,特别是小说中清河县城的市井运营状态;
对于《金瓶梅》中的宅院建筑,也是以小说文本为依据还原了基本物质形态研究特别关注市井背景下的空间叙事,以及中晚明时期建筑礼俗与制度的相关内容和执行情况;
对于《金瓶梅》中的园林,在小说文本的基础上结合史料,特别是一些相关叙事素材,总结出市井花园不同于文士园林的特点,可作为中国私家园林历史研究提供补充;
总体而言,在梳理一些基础性工作的前提下,本研究以《金瓶梅》小说文本为素材,从空间叙事的角度探索建筑研究的方法,并取得相应成果
很显然,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后续的研究可以从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展开从广度而言,可以由文本扩充至小说版画中的建筑相关研究
崇祯本的版画,与文本属于相互关联又彼此独立的两个系统,其中不论是城市、建筑、园林空间方面,还是大小木作、室内外空间陈设,以至与官式建筑所不同的市井营造做法等方面,都存在着非常丰富的研究素材
对于崇祯本《金瓶梅》版画中建筑形态的研究,可采用分类的方式提取相关素材,以宋代、清代的营造做法为参照,探寻某些实体发展演进的脉络
研究广度拓展也可以考虑以不同的相关学科作为研究工具而进行尽管研究对象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但也有必要关注西方相应的成果
不论是基于建筑学还是文学,很多西方学者以完全不同的视角,利用独特新颖的方法,从相对合理的距离来审视中国的文化现象,提出富于独创性的观点,对于研究的深入展开都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绘画 · 明代城市景观图(局部)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827.html

西方传统的建筑历史理论与中国古代的营造类典籍不同,更多从理性的维度展示许多世纪以来的建筑相关研究主题的深度成果
建筑学的相关研究,不论针对古今中外,都会不自觉地使用西方所提供的某些方法作为途径,毕竟建筑作为一个学科源自西方
并且西方建筑理论已经形成完备的体系,具有相对完整的理论统一性另一方面,
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与西方文化发展的背景,从历史经验、心理结构到思维方式,都具有很大的差异
所以,东西文化并不是可以通过简单的套比即可完成从传统向现代的跃进的以西方建筑学为参照系的发展道路,事实上使得传统建筑的研究与建筑事实貌合神离[5]
中国建筑存在完全不同的文化属性,虽然形式与体量等纯视觉内容也是中国古代建筑所追求的一个方面,但显然更加重视隐藏于其背后的文化因素
研究的外延也可以通过符号学等方式,对于空间叙事进行更充分的扩展法国文学批评家、符号学家罗兰·巴特在《意象·音乐·文本》(Image-Music-Text)一书中说:
首先并最重要的,叙事有着超乎人想像的多种题材,并以大量不同的介质——任何一种足以承载人们故事的介质——表现出来
那可以是清晰的语言——包括口头与书面的、静止或动态的画面、手势,或是其它混合了上述所有介质的东西
叙事呈现于神话、传奇、寓言、口头故事、短篇笔记、史诗、史实、悲剧、情景剧、喜剧、哑剧、绘画(比如维托雷·卡帕齐奥的圣厄休拉)、彩色玻璃窗、电影院、连环画、新闻条目与谈话
并且,在这些几乎无穷尽的纷繁形式下,叙事出现于不同时代、不同地点、不同社会;它起源于洪荒的历史中,没有哪个地方的人们不存在叙事
所有的阶层、所有的族群都有他们的叙事,经常性地与不同甚至敌对的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流,成为他们的乐趣
忽略掉文学方面好与坏的差别,叙事是民族间的、超越历史的与跨文化的——它就存在于此,如生活本身[6]
这段论述对于叙事的范围进行了最大可能的延展
尽管其中的表述没有直接提到建筑作为叙事的载体,但从这些单纯的概念中不难发现,建筑符合所有的叙事主体的特征
以这样的视野考察小说《金瓶梅》中的建筑,势必会从更广泛的途径发现研究线索
而从深度上,可以在既有研究基础上,以小说的文本精读切入,深入探究基于城市、建筑空间甚至营造细部层次的身体意涵,以探寻中国建筑、园林发生机制中的一些深层动因
每个人看身边客观物质空间的过程,都是一个文化选择的过程
谁也不会以一种质朴原始的眼光来看世界他看世界时,总会受到特定的习俗、风俗和思想方式的剪裁编排[7]
从创作的角度看,小说作者会更加有意识地参与这样的剪裁编排,并且长篇小说的作者具备更加成熟与准确的语言驾驭能力
而从研究的角度看,这样的建筑空间场景描绘,在整体的意义上,可以被看成某种田野工作(Field Work)的角本,或是粗浅而异常丰富的民族志素材
同时这些文本所描述的,虽非绝对精确的建筑考察报告,却充满了这些报告通常所不具备的某些建筑意象
这些意象,由于人的参与——不论是小说作者眼中的人还是想象世界中的人,共同形成异常生动的建筑场景
从这些场景中还原出属于那个时代的客观建筑状况,正是本研究最根本的缘起
在此基础上,在中国建筑史的学科范畴内,以小说《金瓶梅》文字叙事为媒介,完全可以进行更深层次的建筑意象探讨
早在将近九十年前,梁思成与林徽音进行平郊建筑调研时的思考,或许已经触及这些讨论的本质内容:
这些美的存在,在建筑审美者的眼里,都能引起特异的感觉,在诗意和画意之外,还使他感到一种建筑意的愉快这也许是个狂妄的说法——但是,甚么叫做建筑意?我们很可以找出一个比较近理的含义或解释来[8]

本文作者 李 辉 教授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827.html

[1]《金瓶梅》的研究在近年来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并且与小说相关的一些子项研究,如小说作者的考证等也已经形成一定的气候尽管时至近年,仍有一些声音对于金学的研究提出质疑,但在笔者进行研究初期进行的资料整理工作中所涉及到的相关著述来看,应该肯定金学是一项具有严性的文学学科研究
[2]研究的过程中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存在一个过程,但后来澄清了自己的思路笔者认为,假使有一个化学的学者,通过纯粹化学的研究而获得一个能准确为古代建筑断代的成果,其主要服务无疑是提供给了古代建筑的研究领域,但其工作本质还应算是一个化学的工作——因为他的工作是无法由建筑工作者取代的,因此其成果依然归属于化学领域
[3]李辉,许月兰.西方长篇小说中的建筑空间意象[J].城市建筑.2016(1):106-109.
[4] (美)夏志清.中国古典小说[M].胡益民等译.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15.
[5]毛兵等著.中国传统建筑空间修辞[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6
[6]笔者译出自RolandBarthes. Image Music Text. Fontana Press, 1977:79相关是:Narrative is first and foremost a prodigious variety of genres,themselves distributed amongst different substances - as though any material werefit to receive man's stories. Able to be carried by articulated language,spoken or written, fixed or moving images, gestures, and the ordered mixture ofall these substances; narrative is present in myth, legend, fable, tale, novella,epic, history, tragedy, drama, comedy, mime, painting (think of Carpaccio'sSaint Ursula), stained glass windows, cinema, comics, news item, conversation.Moreover, under this almost infinite diversity of forms, narrative is presentin every age, in every place, in every society; it begins with the very historyof mankind and there nowhere is nor has been a people without narrative. Allclasses, all human groups, have their narratives, enjoyment of which is veryoften shared by men with different, even opposing, cultural backgrounds. Caringnothing for the division between good and bad literature, narrative isinternational, transhistorical, transcultural: it is simply there, like life itself.
[7] (美)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王炜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5
[8]梁思成,林徽音.平郊建筑杂录(上)[G]//梁思成文集(第一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293-310

文章作者单位:中国美术学院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827.html

刊于《金瓶梅建筑研究》,2020,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827.html

[该著作入选国家十三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827.html

微信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weinxin
我的微信
四大名著QQ群: 696280552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评论审核已启用。您的评论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被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