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平 ▏《<金瓶梅词话>兰陵方言》序

评论字数 5579阅读模式

毫无疑问,《金瓶梅》中的方言解读对于准确阅读和理解文本具有重要意义,但关于《金瓶梅》所使用的方言却是研究者们长期争论不休的一个棘手问题

最早提及这一问题的可以追溯到明代的沈德符,他在《万历野获编》中说原本缺少五十三至五十七回,由一位陋儒补写,不仅肤浅鄙俚,时作吴语,而且前后血脉,亦绝不贯串[1]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980.html

他虽然没有正面说除了这五回之外所用的方言,但言外之意显然是说全书用的不是吴语后来张竹坡在第六十七回评点中首次提到了山东声口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980.html

20世纪上半叶许多学者都一致认为《金瓶梅》使用的方言是山东方言1919年在《金瓶梅词话》尚未发现之前,曾任南方大学教授的张焘在《古今小说评林》中就曾说道:《金瓶梅》虽是白话体,但其中十九是明朝山东人俗话统观《金瓶梅》全部……至其措辞,则全是山东土话[2]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980.html

当《金瓶梅词话》发现之后,先是郑振铎先生于1933年在《谈〈金瓶梅词话〉》一文中说,书中有许多山东土话,南方人不大懂得的,崇祯本也都已易以浅显的国语我们只要读《金瓶梅》一过,便知其必出于山东人之手那末许多的山东土白,决不是江南人所得措手于其间的[3]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980.html

紧接着吴晗先生、鲁迅先生以及胡适先生也都力主此说20世纪50年代之后,大多数研究者依然主张山东方言说,如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中国文学史》就说道:作者十分熟练地运用山东方言[4]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980.html

《金瓶梅资料汇编》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980.html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开始出现了不同观点1982年朱星在《〈金瓶梅〉的词汇、语汇札记》[5]中指出,《金瓶梅》基本上是用北方官话写的,因为故事发生在山东清河县,所以对话中有些山东方言,但不全是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980.html

西门庆与官场人来往,对话用文言,只有家中妇女,尤其在骂人时,用些山东话,但也不是太多因此所谓山东方言一说太笼统,山东有一百多个县,方言很复杂,纯山东方言词汇并不多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980.html

1984年黄霖先生在《〈金瓶梅〉作者屠隆考续》[6]一文中也认为,《金瓶梅词话》的语言相当驳杂,其方言俚语并不限于山东一方,几乎遍及中原冀鲁豫以及苏皖之北,甚而晋陕等地,都有相似的语言与音声,中间又时夹吴越之语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980.html

同年张惠英女士在《〈金瓶梅〉用的是山东话吗?》[7]一文中认为,《金瓶梅》的语言是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吸收了其他方言,其中吴方言特别是浙江吴语显得比较集中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1980.html

后来又发表文章指出,在用具、饮食及一般用语中比较集中反映有杭州一带的方俗用语VOV的重叠式只有吴语中保存,因此作者应为南方人

针对上述观点,许多研究者撰文表示了不同意见著名学者吴晓铃先生认为《金瓶梅》用的是黄河以南、淮河以北的山东省以济南为中心的方言即山东的标准语

有的研究者将方言范围进一步缩小,比如张远芬先生认为运用了大量的山东峄县方言;张鸿魁先生认为有大量的徐州、枣庄间的方言,赵炯先生认为是兰陵一带的方言,许志强先生认为既有鲁南方言,也有淄川方言,张清吉先生认为用的是山东东南的诸城方言等等

孟昭连先生指出:除上述几种主要说法,其后还陆续滋生出了山西方言说、河北方言说、河南方言说、江淮次方言说、东北方言说、徽州方言说,乃至远至陕西、兰州、内蒙西部、福建、湖南平江、江西临川、云南、伍家沟等然后他分析了产生这种分歧的原因:

造成《金瓶梅》方言研究众说纷纭、自说自话的根本原因,在于很多研究者并不明白何谓方言,从而把古代官话中的一些共用词汇当成了某地方言

汉语各地方言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上而不是词汇上比如吴方言与北方话,尤其是同属北方方言的山东话、河北话、天津话、北京话等,它们在词汇和语法上都大同小异,所不同的主要是语音

山东人学普通话,并没有多少新的词汇要学,一般来说主要在声调上作相应的变化,如我们在山东话里是第二声和第一声(wo2men1),只要变成第三声和第二声(wo3men2)就行了所以,判断方言的主要根据应该是语音,而非词汇

令人遗憾的是,大部分所谓《金瓶梅》方言研究者都不明此理,功夫恰恰都用在词汇的搜集与解释上,只要发现一个面熟的词汇,不论口音对不对,就毫不客气地归入自己的方言内,将之视作自己的研究发现

显然,这是很荒唐的,当然也是非科学的,这也是造成同一个词,有人说是山东话,有人说是河北话,还有人说是吴语的混乱局面的根本原因

比如一抹儿这个词汇,在山东、山西、河北、北京、天津等地口语中都存在,而且含义也大同小异,但读音并不相同,当我们在《金瓶梅》中发现它的时候,我们有什么根据把它说成是山东话、河北话或者山西话呢?

虽然在字面上我们似乎认识它,但它的声调是北京话的两个阴平呢,还是山东话的两个上声呢?这无从判断,所以也就无法确定它到底是哪一种方言[8]

《<金瓶梅>与五莲》

笔者非常赞同孟昭连先生的见解,语音是辨别方言的主要依据,而词汇及语法则是辨别方言的参考

兰陵位于山东省临沂市西部,长期生活于此的李照川先生对家乡方言非常熟悉,当他阅读《金瓶梅》时,感觉与自己家乡的方言十分相似,于是他以《金瓶梅》方言的语音特点为核心,著成了《〈金瓶梅〉兰陵方言解读》一书

本书针对《金瓶梅》中晦涩难懂的方言语句,区分地方性较强替代、错讹断句理解错误等三个方面,从找准根对准音和辨清色等三个方面进行考察,将《金瓶梅》中出现的兰陵方言进行了列举论证

所谓找准根,就是在《金瓶梅》中找到与兰陵相同或相近的方言词语,分析其字、词、句子等的本义和引申义如韶刀韶道儿在小说中多次出现,小说第三十五回:西门庆道:‘怪狗才,忒韶刀了’

第五十一回俺这妈越发老的韶刀了第七十八回春梅见婆子吃了两钟酒,韶刀上来了第八十一回:不争你送与他一半,交他招韶道儿,问你下落

韶刀,在白维国先生《金瓶梅词典》、李申先生《金瓶梅方言俗语汇释》等解释有:1、糊涂2、唠叨、啰嗦这些解释无疑是根据小说中句子上下文意理解而得出的

在兰陵方言里,韶刀,是借音字,正字应是梢倒,意思是混乱无序,是兰陵地方经常说的一个词如把事情搞乱了便说,这事,梢倒了

喝多了酒,头脑混乱不清便说,看看喝的,梢倒了事理不明,脑筋转不过弯来便说,怎得这么梢倒还有的说某人为某事纠缠不休,便说,你梢倒什么!等等

从这些例子中的梢倒可看出,都是从混乱无序本义引申而来的,可以理解成混沌、糊涂、胡搅蛮缠等在如上列举的金小说例句中,这些意思都通用,但没有唠叨啰嗦之义

因在兰陵方言里,梢倒原意是收割庄稼时把根和梢放倒了,捆上后混乱不堪的样子

又如打閛閛白维国先生《金瓶梅词典》解释:打閛閛,隐语男子与男子之间的性行为,鸡奸閛閛,象声,象身体碰撞声【例】那贼小淫妇惯打閛閛的,怎的把壶子都放在碗内了

这个解释显然不清楚打閛閛一词的原意《金瓶梅》里多处有这个词,不一定都用在鸡奸的场合在兰陵方言里,打閛閛就是一种游泳姿式閛,应是:砰或嘭,击打水面或向水里扔一块石头发出的砰声

初学游泳,俯身扑向水面,两手前后拨水,两腿向后伸交替拍打水面,发出砰砰砰的击打水声,就叫打砰砰

小说第三十五回,贲四戏道:‘平安儿,从新做了小孩儿,才学閑閑,他又会玩’閑閑,应是閛閛,形误有的不清楚这是讹误,竟把学閑閑当作方言词解释,也只能按上下文想象了

所谓对准音,主要指将《金瓶梅》中的方言与兰陵一带方言的语音进行比对《金瓶梅》中的方言多采用借音字,给辨别真伪的原语音带来了困难为寻得正音,只有到现今活着的方言语音里去比对寻找

李照川先生指出,《金瓶梅》方言语音与兰陵方言语音对比有两种情况其一,《金瓶梅》方言中不明确或不确切显示读音的,可通过兰陵一带方言的读音来进行解读如乱字的读音第十二回西门庆前边乱着,收人家礼物发柬请人第三十一回这囚根子,他作什么拿进他这把壶来?后边为这把壶好不反乱这两例中的乱字,按《现代汉语词典》读luàn

在我方言里,前一例读lan音,是形容词;后一例的乱字,读la音,修饰前面的动词,读轻声这两种读音单看字是读不出来的,但对比兰陵方言读音就很容易识别出来,音不同,意也就不同反乱la这种格式,在金方言里基本固定

如搅乱、撩乱、撕乱、惹乱、霍乱(祸乱)、戳乱、引乱、拨乱、啜乱、反乱(翻乱)、打哩乱哩等等乱都读la音,读轻声,修饰前面的动词,表状态其二,辨析《金瓶梅》方言替代、错讹字词的读音

如:借字、借音字、近音混读字、记音字、错字、造字等的读音这里面只有记音字,显示出方言词语读音,其它不能显示确切的读音也只能比照着兰陵方言读音来读取,尔后找到方言词语的正音和正字来

因方言音义的紧密关系,由音知义,就可辨析出正确的词义来如戳无路儿,单从词的字面是很难作解释的,但读方言语音结合语境可知其含义在兰陵方言里,戳无路儿就是戳呜噜儿,意思就是戳泡泡儿

无路儿,是呜噜儿的借音词呜噜儿是气泡的形象叫法在夏日粪水坑里,烈日曝晒,粪水发酵,水坑里的水面上会呜噜呜噜地冒泡泡这些泡泡用小棍去戳会发出噗噗声,放出一股臭气我们当地把戳呜噜儿的人,形容是好戳事、挑事、捣乱、坏事的人

《金瓶梅》方言里正是这个意思第五十一回想必两个不知怎的,有些小节不足,哄不动汉子,走来后边戳无路儿,没的拿我垫舌根戳无路儿就是戳事、挑事之意,与兰陵方言之意一致

有人认为是戳穿之意,这样的解释是有偏差的,不准确一般没有人说戳穿泡泡的

所谓辨清色,就是要作全面的方言比对,不仅在方言词语的语义、语音、语调上作比对分析,还要对两方言词语的实际使用情况作综合比较分析

方言是在某一区域里人们长时间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语言体系,这个体系自然形成了一个无形外壳,只有本体系内的人才能较全面地感受得到

所以,要解释好方言,必须有这个方言体系的氛围感和整体感在小说中,主要表现在方言词语的整体性运用和地域的特点上面

《金瓶梅词典》

例如对歇后语尖头丑妇磞到毛司墙上——齐头故事,人们有很多不同的解释白维国先生《金瓶梅词典》解释是:毛司,厕所尖头的丑妇人碰到毛司的墙上(其实碰什么墙都可以,说毛司只是表达了说话人的一种感情色彩),把尖头撞成齐头(平头)的了

齐头,并头,指人并头睡在一起【例】(玉箫)因问:俺爹到他屋里,怎样个动静儿?金莲接过来道:进他屋里去,尖头丑妇磞到毛司墙上——齐头故事

李申先生《金瓶梅方言俗语汇释》中解释:尖头丑妇,指李瓶儿潘金莲讥讽她是削尖脑袋钻进门来的,故谓之尖头丑妇,是出丑的媳妇

此言李瓶儿因受羞辱而上吊,又赤身裸体挨打事毛司墙,即厕所里坚硬的石墙,比喻态度凶狠强硬的西门庆蹦即碰,指打闹一场

齐头,言两人并头而睡这句歇后语的意思是,削尖脑袋进门来却又出了丑的媳妇李瓶儿,碰上凶狠强硬的夫主西门庆,挨了一场骂,结果两人又睡到一头干那老一套事情去了因李瓶儿是先奸后娶的,所以说两人同眠是故事

实际上这个歇后语包含几个方言味很浓的词语:尖头丑妇,兰陵方言把讨巧耍滑的人,叫尖头经常耍尖头的人叫尖头怪对下贱作派不正的女人形容为丑妇;磞,读pěng

《康熙字典》引成公绥《啸赋》:磞浪震隐意为水浪碰撞钝震声隐在兰陵方言里多引申为不猛烈的和缓的拱碰如小牛拱着奶包喝奶叫磞奶小孩扑到妈妈的怀里叫磞怀快生的小羊在妈妈肚子里磞来磞去一般用于较亲昵的场合或软东西的碰撞

磞字有碰兼有拱的意思,这是这个词的微妙之处;毛司,是借音字,正字应是茅茨茅茨是茅草或茅草丛,可能早期的人们方便到那里排泄的缘故吧,成了厕所的代名词

齐头,是因尖头磞墙的结果,也可说丑妇找到臭味相投的了,凑在了一起;故事,兰陵方言里把一些在酝酿或在做的事情都可称作故事

看人闹架,有人说:有故事看了不知道人家做什么事情,不明就里,就说:谁知弄什么故事呢!小孩闹病,也说闹故事乱七八糟的事事非非,便说什么故事都有,等等

这个歇后语把尖与齐,丑与臭巧妙结合意为:那讨巧耍滑的下贱女人,磞到臭味相投的人的怀里,什么故事弄不出来?当然,这个故事由人爱怎么想就怎么想,也许是个意味深长的故事

说它巧妙,尖对齐,丑对臭有虚有实:尖是虚指,形容词,所指的人不一定是尖头,但又是实,因磞墙,磞成了齐头,把尖与齐形成对应,且内含意义也很丰富深刻,都很巧妙;丑,不一定真丑,是虚毛司可真是臭的,是实用丑与臭的谐音形成对应

最巧妙的是磞字,把前后虚实都磞活了,把暧昧、臭味相投的人的故事都磞出来了

这个歇后语可以说是属典型的精妙设计了,很完美如果不知道每一个词语的方言性含义,就很难解释的清楚,也就更难体会到其中之妙趣了

本书基于如上的思路和方法,按《金瓶梅词话》自然顺序,把方言词语摘录出来,注明页码、行数,进行小说方言和兰陵方言的比较、解读

其步骤是:一、尽可能地找出对比的相关方言词语;二、明确方言字、词的含义和读音;三、举出方言词语在兰陵方言实际运用中的实证例句,证明方言词语的来源和出处,基本解决了人们对《金瓶梅》方言感到晦涩难懂的问题

李照川先生虽然并非专职科研人员,但他曾经就读于中文,有一定的基础,又肯下功夫,勤于钻研,遂能够完成这部学术著作

在本书付梓之时,李照川先生嘱我作序我对方言缺乏深入研究,为了表示对李照川先生的祝贺,遂谈了以上粗浅的感受,所言多有不当之处,还望诸位方家批评指正

2018年3月于京华寓所

《<金瓶梅词话>兰陵方言解读》

[1]沈德符.万历野获编[M]. 北京:中华书局,1959:652.

[2]冥飞.古今小说评林[G]//黄霖.金瓶梅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7:358-359.

[3]郑振铎.谈《金瓶梅词话》[J].文学,1933,1卷(1).

[4]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949.

[5]朱星.《金瓶梅》的词汇、语汇札记[J].河北大学学报,1982(1):

[6]黄霖.《金瓶梅》作者屠隆考续[J].复旦学报,1984(4).

[7]张惠英.《金瓶梅》用的是山东话吗[J].中国语文,1985(4).

[8] 孟昭连.《金瓶梅》语言三题[C]//王平.《金瓶梅》与五莲.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453.

文章作者单位:山东大学

本文获授权首发本,转发请注明

微信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weinxin
我的微信
四大名著QQ群: 696280552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评论审核已启用。您的评论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被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