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6)笑笑生的《金瓶梅》(下)|【唠唠《金瓶梅》第一回】

评论字数 12863阅读模式

草木一秋,尘世三叹唠唠第一回(下)——笑笑生的《金瓶梅》话题继续

金瓶梅》一书两个系统,词话本和绣像本,不管谁前谁后,反正至今并不知道《金瓶梅》这本书的作者是谁,咱们节目中一律用笔名兰陵笑笑生来称呼这个著书人说到这个作者了,有听众留言说让我讲讲王世贞和金瓶梅的渊源我回复他说不太想讲金学有关的话题,怕讲错了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4092.html

其实我不想讲这个话题还有个缘故,我个人不认为王世贞和金瓶梅有关系为什么会这样以为?除了网上能搜到的一些说法,我有个很个人化第六感的顿悟时刻,有一天我在干什么呀,不知道是在看电视还是在做家务,反正是在家里客厅待着呢,突然脑海里就蹦出了笑笑生三个字,也可能是我当时听到了什么东西想笑吧,或者电视里演到了什么剧情有演员在笑,我脑袋里冒出了笑笑生三个字,哎,我突然就理解了笑笑生这三个字背后的含义你看,这个笑笑生,很像是一个说书人或者一群说书人给自己起的艺名,或者是一个说书人的组织,也就是书会的名字,比如它全称叫兰陵笑笑生,就极有可能是明朝兰陵地区的一个说书会馆,这个会馆叫笑笑会馆那么他们这个会馆中的才人编写的书就可以署名兰陵笑笑生呀这是其中一种解读方向再仔细看笑笑生这三个字,笑笑生,很容易让人想到了一类人,这类人属于失意文人的形象比如,那个说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的明朝文人画家唐寅唐伯虎嗨嗨,如果笑笑生是个和唐伯虎差不多的人,他经过四书五经系统学习,肚子里有东西,能文会画,但因为贫穷在市井里摸爬滚打,看透了世事,老了写一本《金瓶梅》也未必不可或者单纯为了赚取出版费用写这么一本抒发心中块垒的书籍也能说得通呀这是第二种解读方向哈,你们以为我顿悟的是上面的这两点吗?不是我当时脑海里蹦出笑笑生三个字之后,首先我笑了,笑笑生嘛,就是要笑的,笑完之后,我依稀就感受到了这个作者的人物画像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4092.html

这个人在笑,他站在一户人家的门口,手里拿着牙缸子和牙刷子,不知是正要刷牙还是已经刷完了牙,在他的面前是人来人往的繁华大街道,就像紫石街那样,他看着前方的熙熙攘攘,笑了他不是哈哈大笑,而是莞尔一笑而且他这个人并不老,又不算年轻不胖,身上有书生气,面目比较温柔,看起来很平和因着这份书生气和略显羸弱的身躯,使他看起来好像只有三十六七岁的样子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4092.html

感受到了他的人物画像以后,我当时就在想,这个人绝不会是王世贞那个阶层的人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4092.html

这个人洞达人情世故,但他应该不是因为身居高位经历了官场浮沉才洞达的这些人情事理,他是在市井摸爬中慢慢积累慢慢知悉了生活的真实与无奈一个人悟好、观察力强,他可以写出很有见解、直指人心的生活真相,但他如果没有见过没有接触过没有体验过的那些真实的琐碎的生活物件,他即便再懂人生再懂人他笔下也写不出来这些一个个小小的、真实存在的、仿佛不起眼的生活杂物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4092.html

一个作家再伟大,也要受限于他的个人经历真理可以通达,但通达真理的途径一个作者只会通过描写他熟悉的那一方面去达成这一目的因为既然有现成的所见所闻,便没必要舍近求远写那些不熟悉的、没见过、没看过的东西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4092.html

比如喝茶吃酒,比如皇宫庙堂高官府邸笑笑生能接触到的生活物件就到财主一层,再往上他就露怯了就说喝茶这件事,我很难想象王世贞那个阶层的人会对市井人物才喜欢饮用的加料茶如数家珍,并且他在写的时候怀着这么大的热情随手写来,就像是生活中常喝常见一样而王世贞们喝的是什么茶呢?——清茶也就是咱们现在冲泡一下就能饮用的红茶绿茶,即便也有煮着喝的茶,比如黑茶、白茶之类,你拿到一罐上等茶叶,也绝不会想着在里面加些梅花、桂花、生姜、核桃、青豆在里面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4092.html

下面,咱们就来具体看看王世贞们喝的是什么茶吧讲这个问题就得把张岱搬出来了,他是个品茶高手张岱在《陶庵梦忆》里提过兰雪茶、松萝茶、阆茶等,如果只是一个茶名,其实这也没什么,打听一个高档茶的名字还是比较简单的,比如我没喝过雨前龙井,那我也知道这个名字呀,中国有哪些高档茶网上一搜就知道个大概了,但由于没喝过,或者不常喝,其实真就不敢在侃大山的时候很有底气的说这个茶的品鉴话题露怯呀你就是把网上的知识点都背下来了,抛出些名词来也许能唬人,但还是露怯呀,一旦牵扯到真实的饮用口感,那种很个人化的、经验型的小窍门、小秘诀,你就没法讲下去了因此,纵观金瓶全书,笑笑生向众人展示财大气粗的财主生活,这个财主可不是一般的财主,他是一省之首富,又是个官员这样身份的人,整天吃喝玩乐,为什么不写他喝清茶呢?财主有钱了当然要提高生活品味生活档次了,比如座驾,西门庆当官之后,便换了更好的座驾——一匹骑出去很有面儿的好马;比如衣服,西门庆当官之后也穿好衣服,穿超高档布料制作而成的衣服,那远不是他这个品阶能穿的衣服;而且他还用很好的腰带当官之后的西门庆已经不是单纯的有钱商人了,平时往来有权贵、有宫里出来的太监,还有状元之类他这种身份早就不应该一直喝市井之人才喜欢喝的加料茶了,他应该喝张岱们、王世贞们喝的清茶即便不是天天喝,也应该在一些重要场合拿出来撑撑场面对此,也许有人会说:啊这个好解释,一个恶棍财主即便当官了还是和市井小民一样喜欢喝加料茶,作者这这样写是要讽刺西门庆呀如果这么想,大概率就错了作者并不是想讽刺西门庆,他只是借西门庆这一人物写一些所思所见而且如果要讽刺,让西门庆当官以后装模作样的学上层人品清茶、装有学之士咬文嚼字难道不更具有讽刺吗?对了,后来的西门庆还真就弄了个书房,装模作样的,还请了专门负责书房的小厮,他确实也之乎者也起来了既然西门财主的生活档次提升上来了,那么就别喝加料茶了吧可笑笑生极少写,他描写清茶的次数五根手指能数过来,更奇怪的是,笑笑生不写杯中之物,却写精致的茶杯和茶勺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4092.html

咱们还是看张岱怎么写喝茶吧崇祯十一年,张岱到南京拜访一个叫闵汶水的人,这个闵汶水虽然在南京桃叶渡居住,但他名字里的汶水是山东的一条河,就叫汶水,也叫汶河或者大汶河这条河也算比较有名了闵汶水生炉子煮茶,然后二人来到一个茶室,这个茶室窗明几净,里面摆着荆溪壶、成化和宣德年间官窑烧制成的十几种瓷瓯,这些都是知名茶器呀,个个精妙绝伦张岱在灯光下观看杯中茶的颜色,发现茶汤的颜色和茶杯的颜色相差无别,意思是茶汤很清亮对当时的文人士大夫来说,追求茶汤的本色,以喝清茶为雅事,把茶中放东西的饮法视为俗张岱看茶汤很清,但茶香逼人,所以他才说余叫绝,然后张岱问对方这茶产自何地看了吧,明朝文人士大夫品茶和现在是一样一样的,追求茶叶的色香味,并且重视产地,这才符合咱们现代人的认知闵汶水说这是阆茶张岱又喝了一口茶,说你别取笑了,这茶用的是阆茶的制作方法,味道却不像阆茶闵汶水笑着问张岱,你能猜到这是什么地方出产的茶叶吗?张岱又呷了一口茶,说我品着有些罗【山介】茶的味道这个罗【山介】是个山名,【山介】这个字由山和介绍的介组成,电脑打不出左右结构的【山介】,只能打出上下结构的岕,这座山在今天浙江长兴和江苏宜兴交界处,盛产茶叶,品质好,被称为阳羡茶闵汶水惊讶的说:奇哉怪也,你竟然能尝出我这茶的出产地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4092.html

张岱又问:你这煮茶的水是哪里的水关于这个烹茶之水的选择,估计最知名的片段要属《红楼梦》中妙玉和林黛玉、薛宝钗喝体己茶的那段了有人觉得妙玉很装,其实吧,看过《茶经》就知道了,古人确实把泡茶之水分三六九等其实咱们现在生活中的水也有三六九等,有河水、江水、地下水、山泉水之分,也有矿泉水、弱碱水之分我以前喝茶就用自来水里的水,后来用了饮水机贩卖的水之后再喝自来水泡的茶就喝不惯了像我所在城市,泉城济南,盛产泉水,靠着泉水近的朋友他们会去打泉水,打来的泉水做饭不用,专门就是来泡茶的都说味道不一样,说泡出来的茶更好喝张岱这种阶层的人,怎么会只追求茶叶的好坏呢,就连泡茶的水也要追求个名泉出产才行张岱的这一连串的品茶鉴茶行为,才符合咱们现代人的认知张岱问水是哪里的水,闵汶水说这是惠泉水这个惠泉,是顶级文人士大夫追求的泡茶水张岱一听:什么?这是惠泉水?你不要骗我,惠泉水距离你家有千里之遥,你从惠泉把水运回家,中间隔着这么老远,再好的水也要发酸发臭了,你是怎么把水保持到这种地步的,如此清冽新鲜闵汶水说:我就不再瞒你了,打这个惠泉水的时候,一定要把井清洗干净,等夜深人静的时候待新鲜的泉水流出来迅速取水装在水瓮里在水瓮的底部放上山石,打道回府的时候如果当天不是顺风就不出发运输过程中所用的时间越短越好用当地的石头来滋养当地的泉水,比单纯的惠泉水味道还要好,呵呵,其他地方的水是万比上我这惠泉水的张岱这个大玩家一听,惊叹地说:奇!奇!奇!这张岱还没说完呢,闵汶水离开了,很快又回来了,这次他手里拿着一把壶,他给张岱倒了一杯茶,说你再尝尝这个茶张岱喝了之后说:香气扑面、清冽异常,味道浑厚,这难不成是春茶?刚才你泡的是秋茶吧关于这个茶叶的采摘时间之分,这点又和咱们现代人的认知重和了,按采摘季节的不同,茶叶可分为春茶、夏茶、秋茶,每个季节下又可再细分张岱不愧是品茶高手呀,春茶秋茶都能分辨出来闵汶水说:我都七十岁了,喝茶无数,结交的茶友也无数,要论品鉴茶的本事,没一个人能比得上你从此之后,张岱和闵汶水就结为了茶友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4092.html

到此,张岱的凡尔赛故事讲完了看人家这喝茶的场景,茶叶茶器、泡茶水、采摘季节,都讲到了,更重要的是,张岱能说出茶汤的口感特点我们读者看了绝对不会怀疑张岱的玩乐水平,绝对不会怀疑张岱这个人过的是上等文人士大夫的生活,绝不会质疑他是一个出身显贵之人其实后来明朝灭亡,清朝入住紫禁城,张岱也落魄了,可这样的一个人物即便落魄了,穷了,他在著书的时候对这些高层享受生活还是能随手拈来的

王世贞也一样

那么,笑笑生是怎么写喝茶的场面的呢?

在第七十三回,西门庆这时早就当官了,可他的爱妾潘金莲吃的是啥茶呢?写:

妇人要茶吃,秋菊连忙倾了一盏茶来 妇人道:贼奴才,好干净手儿,我不吃这陈茶,熬的怪泛汤气你叫春梅来,叫他另拿小铫儿顿些好甜水茶儿,多着些茶叶,顿的苦艳艳我吃

潘金莲喝的是炖的茶,也就是加了料的茶,而且是甜茶,估计里面放了蜜饯之类的东西了吧潘金莲还说要多放些茶叶,炖的苦艳艳的,也就是炖时间长一点,茶味浓一些

越了解这本书,免不了就越想知道笑笑生是何许人不知道小伙伴们有没有感觉出来我在文本解读中好像对一个人特别情有独钟,没错,就是应伯爵唠嗑的节目,咱们就不整那些资料了,我喜欢从文气或者叫作者画像的角度来脑补这个笑笑生的身份

首先,前面说了我不认为这个笑笑生是个大名士,但这个人一定系统学习过四书五经,这个从他高超的文章营造手段能看出来

其次,这个人绝对要在市井中浸润过才行,有可能他后来的谋生手段就像应伯爵那样,经常出入西门府,跟在西门董事长身边寸步不离

最后,这个人是男,却又很懂女人

在我顿悟之前,这个顿悟加引号哈,我已经觉得笑笑生的身份和应伯爵有关联了,但可能是受影视剧的影响,应伯爵在我的脑海里一直是一个身材较臃肿、面目较滑稽的形象,可顿悟之后,想到脑海里出现的那个模糊形象,如果应伯爵是一个类似吴用外形的人物,这点我还是很惊讶的,以前从没往这个形象上想象过

在第四十六回,应伯爵和谢希大在厢房里陪着西门老板喝酒,来了一个唱曲的哥儿,也就是小优儿,这小优儿进来先给西门庆磕头,西门庆问怎么另一个不来,这个小优儿说他在家里害眼病,我叫了另一个新小优儿过来说完就叫新小优儿进来给西门老板磕头注意在这时候,应伯爵对西门庆说:

他两个怕不是还没吃饭哩,哥吩咐拿饭与他两个吃

西门庆还没说话呢,旁边的娈童说话了,他说,等会吹打的人员就来了,应二爹不如让他们和吹打的一块吃

应伯爵让这个娈童拿来了两碟下饭菜并一盘烧羊肉,递给两个小优儿,说:

等拿了饭来,你每拿两碗在这明间吃罢

然后转头对先前开口的娈童说:

我那傻孩子,常言道: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你不知,他这行人故虽是当院出身,小优儿比乐工不同,一概看待也罢了,显的说你我不帮衬了

应伯爵说完这句话就被西门庆在头上打了一下,西门庆笑着骂伯爵:

怪不的你这狗才,行计中人只护行计中人,又知这当差的甘苦

应伯爵是帮闲,我们会觉得做帮闲的每天跟在有钱的老板身边蹭吃蹭喝,简直就和狗腿子没什么两样,可谁知还有这出儿戏呢?应伯爵很奇怪,他平时插科打诨吊儿郎当不正经,好像为了钱他可以不要脸不要屁股,什么奉承话都能说出来,但他在酒局上讲过很不合适的富人像贼的笑话,搞得有些尴尬,按理说应伯爵这样的智商怎么能犯这种错误呢?

第五十八回回目是潘金莲打狗伤人 孟玉楼周贫磨镜,在这一回,潘金莲和孟玉楼到大门口,跟小厮平安儿聊了会西门集团将要开分公司的事情,端的富贵泼天,这时候从远处来了一个老头,磨镜子的,潘金莲和孟玉楼磨了镜子,费用五十文,老头拿了钱不走,一问才知道原来这个老头61岁了,只生了一个儿子,今年22岁了还没有说媳妇,每天在外浪荡,没正经工作老头这么大年纪了还要养这个啃老的儿子,这个儿子也不学好,常跟一些混混赌钱,昨天惹了个祸事被官府抓去打了二十棍子回来之后把后妈的衣服都拿去当了,现在,后妈气得病了,现在躺在炕上半个月了老头训两句,这儿子跑出去就不回来,找也找不到老头说因为这个不成器的儿子,想起来就淌眼泪儿伤心

孟玉楼看老头说的凄惨,拿了一块腊肉和两块银子给老头潘金莲也给了点小米和小咸菜最后老头拿着东西走了这时小厮平安说话了:

二位娘不该与他这许多东西,被这老油嘴设智诓的去了他妈妈子是个媒人,昨日打这街上走过去不是,几时在家不好来?金莲道:贼囚,你早不说做甚么来?平安道:罢了,也是他的造化!可可二位娘出来看见,叫住他,照顾了他这些东西去了

故事讲完了,不知道大家是信老头说的呢还是信平安儿说的呢?本书里有很多这样的公案,都是人物自己在说,作者并不写他们的心中所想,也不蹦出来用旁白的方式给明确的答案也许很多人会相信平安儿的话,感觉他的话是在揭秘实情,觉得市井中本来就有很多哭穷骗赏的事情,本来很多人每天都在说谎我觉得在笑笑生看来,谁真谁假并不重要,他只是告诉读者这些事情每天都在发生,并感慨说:

闲来无事倚门楣,恰见惊闺一老来

不独纤微能济物,无缘滴水也难为

如果笑笑生是一个和应伯爵身份相似的人,很多疑惑就都能解开了很多人都说《金瓶梅》里写西门庆潘金莲最精彩,但我却觉得作者写应伯爵最精彩西门庆和潘金莲虽是男女主,但他们两人身上有一些解释不通的行为,包括李瓶儿、庞春梅两个,她们在书中的行为都有让人费解的地方对于这些让人费解的地方,要是硬解释的话也不是解释不了,但总觉得解释起来忒曲折这本书,很多主角都是复杂型人物,其中,只有应伯爵的言行逻辑不会让人费解,而且应伯爵贡献了本书大部分的高情商言行片段,在解读第一回文本时说过,只要有应伯爵在场,场景就活了起来,屋里屋外充满了快活的氛围一个作者写谁才能写的最流畅逻辑上最没有疙瘩呢?除了他自己以及他自己所在的行业,我真的想不到第二个答案

第九十七回,在经历了几番盛衰荣枯之后,陈敬济和庞春梅在守备府相遇,两个人以姐弟相称续写前缘,为了掩人耳目,庞春梅要给陈敬济娶个老婆,这件事便交给了薛嫂子去办薛嫂子是媒婆,有钱赚自然殷勤,没过两天她就来向庞春梅报告情况了

先来说:城里朱千户家小姐,今年十五岁,也好陪嫁,只是没了娘的儿了春梅嫌小不要又说应伯爵第二个女儿,年二十二岁春梅又嫌应伯爵死了,在大爷手内聘嫁,没甚陪送,也不成

洋洋洒洒一百回文字,本书这么多主角,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分量足够且活得最长久的大概非应伯爵莫属了吧

薛嫂的第一个备选人物是朱千户家的小姐,没娘的孩子,15岁,有好陪嫁,春梅嫌岁数小,没同意第二个备选人物是应伯爵的第二个女儿,22岁,春梅也没同意理由是应伯爵死了,这个女孩只能在大爷手里出嫁,大爷不能和亲爹比,这种情况必定没什么陪送

应伯爵死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被带出来了他的死亡信息我读到这里的时候心里是怅惘的,想想应伯爵这个人,第一回一出场就跟在西门财主身边,周围一圈同行帮闲,他舌灿莲花,今天替这个人牵线明儿帮那个人搭桥,家境虽不富贵,人生也算精彩,没想到他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死去了作者以这种冷到极致淡到极致的方式道出应伯爵的死亡讯息,很多解读者看到这里免不了要为作者的这种高超笔法大肆赞扬一番而我,只依稀觉得这里是作者的一点小小私心在作祟——没有人会想让他人围观自己的死亡

朱门猪肉臭,路有冻死骨市井百姓们之所以看起来没有想象中的有道德感并非是因为他们不知廉耻天生奇葩,只是因为赚钱艰难这本书里很多底层人都对着西门老板下跪,无限奉承,为的是卖出一些手里的东西赚点钱,很多人都在努力找工作赚钱,站在笑笑生的角度,作者真菩萨心肠,这种菩萨心肠是一种平视的慈悲心而非俯视的理解心拥有理解心是不难的,充分了解过后,杀人犯也有春天但平视的慈悲心需要态度,即便能够既同情这个又同情那个还理解另一个,因着作者本身也在其中的缘故,他写出来的故事是有态度的围观故事的人能在犄角旮旯里看到作者的这种态度不过,他的态度被很多人理解成了无差别的讽刺本书很多批书人因着他们士的身份,有些评点在我看来是偏颇的甚至是错误的身处笑笑生的故事世界里,如果仔细了解体悟,我们会觉得所有能讽刺可笑的地方都有着背后的心酸,同时财主本身也有其可悲可叹之处但作者的大态度是很明显的,他并不会因为理解一件事而去喜爱这个人,更不会赞扬这个人这一点,俯视的人做不到

同行同处太难能可贵了普通人能安排好自己的一生已是很伟大的事情了,说伟大却又让人不耐烦,而且他们的人生有人写的话便是精彩的,没人写的话便是平庸的不管好人坏人正常的不正常的少数的多数的,这些人后来都一个一个死去了,有的死的惨烈、有的死的莫名、有的死的无声无息,不管前面这些人物曾多么激烈的蹦跶过,最后都逃不过一死孙述宇先生说:写死亡是《金瓶梅》的特色一般人道听途说,以为这本书的特色是床笫间事,不知床笫是晚明文学的家常,死亡才是《金瓶梅》作者独特关心的事

面对死亡,作者是无能为力的,也是敬畏并恐惧的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作者不仁,以百回当一言,感谢他写了一本好书我综合一下,给他一个脑洞画像吧

笑笑生出生在一个富裕家庭,少时以读书为要,期望博取功名到更广阔的天地去驰骋可惜不知是考不中呀还是怎么滴,等三十多岁的时候,他基本上已经断了通过科举博取功名的心思,再加上家道中落,他开始转向关注个人的生计问题读书识字的人一般会被有钱人请去做教书先生或账房先生无论是哪种,有钱人家一般会提供住宿,这样笑笑生就有了在有钱人家浸润的机会但如果只是这样,他对勾栏院对女人对世情的那份通透好像说不过去,因此这个人还应该具有机变伶俐、幽默的突出性格

拥有这种性格的人,又识文断字,平时除了写写算算,还能帮东家推荐人才、出谋划策,兼之迎来送往酒席陪客,久而久之,他在社会上在市井中便浸润的更加全面了

待到时机成熟,或者有个什么缘故闲来写几笔日常所见所闻,既能抒发一个读书人郁郁不得志的愤懑,又因自身经历的原因在下笔时虽描摹人物辛辣讽刺却不失慈悲之心况且,当时盛行著书版刻,若能因此流传开来,也算是对这碌碌无为的一生有所交代吧,更何况,还有钱拿——河东水西等着要新鲜院本开嗓的人大有人在,他们愿意出高价购买这实在是个一举多赢的事情,只是因着当时的风气,故事里必定要多写几个美人、多写几个笑话才好这些,笑笑生本来也不排斥他所见所闻的东西,这些元素在脑海里都是现成的

一定要注意,他年纪不大,他并非老年之后才著书的关于这点我在看他写的那些带颜色的片段时能感受到一二,我不大相信一个学过四书五经一生襟抱未曾开的穷老头儿会有兴趣写那种场面

脑洞结束最后咱们来聊聊西门董事长的问题,在第一回的细读文本节目中我提过一个问题,说西门庆只是一个清河县的人,又不是一线大城市或省会里的人,怎么就能成为一省之首富呢?要想解答这个问题就要解答作者为什么把故事的发生地点选在清河县

清河县和阳谷县是水浒传里的地名,但我说过笑笑生给来个乾坤大挪移,水浒中武氏兄弟是山东清河县人,后来都跑到了阳谷县,后来的兄弟相遇、鸩杀武大、武松杀嫂等故事都发生在阳谷县,而金瓶中,则相反

在《明史·地理志》中,有一个归属淮安府的清河县,还有一个清河州这是南方的地名,距离山东颇远山东没有清河,倒是有个临清这个临清很不一般要想讲临清怎么不一般,就要讲京杭大运河,讲明朝的交通和码头钞关

交通和经济的关系如何,无需赘言现在各地区为了搞旅游,弄文化宣传,连西门庆都抢来抢去的那么自然《金瓶梅》里描写的清河县也有人抢时间原因,我只说结论,清河县几乎就是以临清为模板的一座城市但它只是一个模板,小说家写小说往往似是而非,移花接木、张冠李戴、随意增减这都是常有的事情,很多时候,即便书中明确说了一个地名、一个历史上出现过的人物,也只能证明这个现实中的地点和人物是小说里的地点和人物的蓝本而已,二者并不能完全画等号

现在的临清是一座五线小城市,但历史上因着京杭大运河的缘故,因着八大钞关之首的缘故,曾经一度充当着一线城市的荣耀它有三十六条花柳巷,七十二座管弦楼,虽然三十六和七十二这种数字是虚指,但大家能感受到作者描写的这种繁华场景而《金瓶梅》里的勾栏院有多少家,妓女有多么深入日常生活,以后大家看了文本就感受到了

说起来,《金瓶梅》文本里其实提到了临清这座城市:

这苗青另搭了船只,载至临清码头上,钞关上过了,装到清河县城外官店内卸下,见了

扬州故旧商家,只说:家主在后船,便来也这个苗青在店发卖货物,不题

——第四十七回

胡秀递上书帐,说道:韩大叔在杭州置了一万两银子段绢货物,见今直抵临清钞关,缺少税钞银两,未曾装载进城

——第五十八回

单表崔本治了二千两湖州紬绢货物,腊月初旬起身,雇船装载,赶至临清马头教后生荣海看守货物,便雇头口来家,取车税银两,到门首下头口

——第七十七回

一日到临清闸上,这韩道国正在船头站立,忽见街坊严四郎,从上流坐船而来,往临清接官去

......不想那时河南、山东大旱,赤地千里,田蚕荒芜不收,棉花布价一时踊贵,每匹布帛加三利息,各处乡贩都打着银两远接,在临清一带马头迎着客货而买

......这来保一日同他妻弟刘仓,往临清马头上,将封寄店内布货,尽行卖了八百两银子,暗卖下一所房子,就在刘仓右边门首,就开杂货铺儿

——第八十一回

这杨大郎到家收拾行李,跟着敬济从家中起身,前往临清马头上寻缺货去到了临清,这临清闸上是个热闹繁华大马头去处,商贾往来之所, 车辆辐凑之地,有三十二条花柳巷,七十二座管弦楼

——第九十二回

就举这些例子吧,从这些例子中大家有没有发现但凡出现临清二字就和做生意有关,和码头钞关有关,我们能感觉到京杭大运河的存在,能感觉到这个临清是个北方经济重地,能感受到它的这种因为交通便利的缘故辐射整个北方地区经济活动的特点

既然作者明写了临清,干脆就统一为临清不就得了,为啥还要写清河呢?对这个问题,格非在《雪隐鹭鸶》里讲得比较多,我就不赘述了

格非认为《金瓶梅》对临清的描述,大致可分三个方面:

一为实写临清(主要是后二十回,小说的故事地点从清河转移到临清)

二为实指临清(主要为前八十回,故事地点虽是清河,但提及临清的文字,多达十余处)

三为移花接木的挪用(清河、临清互为混杂)

关于这个问题,我有个很作者思维的看法前面我也说过,我的有些看法没有什么缜密思考过程,单纯就是第一瞬间想到的一些解读方向,类似于大家平时说的第六感

现在我是笑笑生我是个北方人,我于人情世故通透练达,因种种原因我要写一部有关我多年所观所闻的书籍,我想写出当下16世纪商业繁荣以及城市社会崛起下的种种怪相——这种怪相是基于和我熟读的四书五经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不同所带给我的一种伤感和震撼我感觉无力,同时又深浸其中,好在我还有一根笔杆子,那么就写一写吧这所有的种种,都是因为商业的繁荣,我知道这是我的偏执,但我实在讨厌因为一个钱字好像身边的所有种种都呈现出一种不对劲的状态而商业之所以繁荣,人们只所以到了只认钱的地步,都是因为有一条京杭大运河的缘故沿着运河走一走,这沿途的城市大差不差,虽然它们叫A城、B城、C城,不过在我的眼中,它们和我知道的那个临清一样高楼是一样的高楼、奸商是一样的奸商、财主是一样的财主、妓女是一样的妓女,就连说的话都越来越趋向一致了从C城兴起一个什么新词,A城和B城都能很快的借由这条无比繁荣的运河以最快的速度模仿起来,同样的,从A城流行的一种高档货,也能很快传递到B城和C城的价值观念中来我要写这些东西,就要找一个人物作辐射,这个人物自然就是我所熟悉的财主了,最近武松的故事很火,就借他故事里的西门大官人说事吧至于地点嘛,阳谷县这个小地方不行,清河县嘛,远在南方,不过不要紧,虽叫清河县,我在写的时候照着临清写不就得了,反正它们都带一个清字,我想大家一看便知我要写的是什么城市好比后人写魔都、说鹅厂,21世纪的中华大地上并没有一个叫魔都的城市,也没有一个工厂名字叫鹅厂,可当时人写当下事,谁都知道这写的是什么地方什么事情那么,我选择清河县作为笔下故事的主要发生地,就真的只有这个考量吗?不我有个野心,我想通过写这样一个对不上号的城市,无限扩散出去——我写的不是一个清河县,而是这条罪恶的京杭大运河周边的所有相似城市怎么样,那些读到我故事的后来者们,你们猜到我的用意了吗?

听过我的角色扮演,大家应该能依稀感受到,地点在哪里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京杭大运河这才是应该被关注的重点

京杭大运河在明清时期甚至元朝,都是相当相当重要的交通要道我们中国古代是大江大河文明,是农业文明,可想而知,一条贯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对古人来说多么重要

讲到这里,就要讲讲《西游记》了咱们都知道,金瓶、水浒、西游、三国,这四本名著基本都可划归为明朝小说既然都是明朝小说,它们之间是有某种相同的时代烙印的,就连清代写成的《红楼》其实也是明清交杂的背景这五本书之间有着很微妙的联系,它们中间都有一条若隐若现的京杭大运河存在的迹

举例说明,我在读《西游记》的时候,看师徒四人从这里走到那里,上天入地,故事看的很热闹,我怕自己看了后面忘了前面的,就在备忘录里简单记录了一下故事线,记到后面隐约觉得这四个人好像在一个地方打转的感觉虽然作者把各个地点写的如此不同,但摘除那些明显虚写的文字,只看故事发生地对地点的一些零星介绍,那种四个人走来走去其实并没有走出某个地区的感觉很强烈当时看西游记也比较随意,没深想,直到我在B站看到弓手冬郎讲解西游记的节目,听到他说他有一个猜想,他觉得师徒四人取经路上路过的地方几乎就围绕在京杭大运河而行,原话我记不住了,意思是这个意思哎,我听了他这个说法,一下子就通了《西游记》中也有三十六条花柳巷,七十二座管弦楼两句话

写霸道总裁好似很好写,写屌丝逆袭好似很简单但金瓶梅之所以经典,西门庆之所以写的如此有骨有肉,我想这和作者所处的时代以及作者让西门庆是清河县人是分不开的,西门老板在清河县过的财主生活并非是悬浮在空中的无根之水,他是扎实的站在黄土地上的明朝财主,他的财富所得都有迹可循,他的财富去向也都有迹可循,只有真实,才能自然,也才有可能成就经典

很多人觉得《金瓶梅》里的方言听着很杂也有说不是山东方言的,作为一个山东人,而且京杭大运河也经过我的老家我真的呵呵了我省个力气吧,不解释了,咱们还是看看田晓菲怎么解释这个问题的吧

田晓菲在《秋水堂论金瓶梅》的后记里说:

研究者们有人认为《金瓶梅》使用的是齐鲁方言,有人认为不是,个个证据凿凿,却也不能一一细辩 我只想说,我的父母,一鲁一豫,家乡相距不远,他们虽然因为从小远离家乡,都只讲得一口南腔北调的普通话,但是时时会说出一些词语来,我向来以为是无字可书,也只隐约知道大意的,却往往在读《金瓶梅》时骤然看到,隔着迢迢时空,好像在茫茫人海中忽然看见个熟悉的面孔,令我又惊又喜一番望着墙壁上祖父祖母的遗像,我常常想回临清,祭先人的坟墓,无奈还一直不能如愿爱屋及乌,把追慕故乡的心意,曲曲折地表达在对这部以山东清河与临清为背景的明代巨著的论说里这是我想告诉本书读者的,区区的一点私心

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释,京杭大运河耶,这本书又有词话本,说书人沿着运河说书,自然要添加各地的方言互相影响作用到文本撰写而已但这本书的整体方言口气应该就是山东方言为主

就个人翻译文本而言,因着我山东人的缘故,无论是面对一些有音无字的方言俗话,还是我在录音时随意更改的老家话,这一点我可以大言不惭的说,我基本没有费什么力气,几乎就是想到了就写了出来更因为我小时候有很长一段时间就浸润在这种方言的包围下,而且我少年时期是在农业社会待着的,而现在是在工业社会下的城市环境下待着的,因此,遇到书中人物说话带着的那些农业特性的俗语,比如:囷头儿上不算计,圈底儿下却算计六月债儿热——还得快、为了驴扭棍,伤了紫荆树,我在解释的时候可以相对比较准确的跟大家掰开揉碎了说讲农业相关的物件或者一些习俗,我是有底气的这个《金瓶梅》比较奇特,它真的就像是纪录片一样,很多现代人觉得不合理的地方,如果经历过农业社会的话,是比较能接受并且在阅读的过程中有熟悉感的书里的清河县虽然是高度繁华的城市社会,但明朝毕竟是农业社会让我感触很深的一点是书中人物说话爱带歇后语这点,还有喜欢骂人,在现代工业城市社会环境中生活久了,这种语言特色有时会觉得失真,但我只要一想到小时候的环境,大人们说话就是那样的他们嘴里经常蹦出一些歇后语和俗语,而且脏字很多在那种环境下,这些字不属于脏字的范畴,就像口头禅一样,很自然的就说出来的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即便是农村,这种原始生猛的语言环境也几乎瓦解的差不多了

我不知道笑笑生是不是山东人,我只知道几百年后一个山东娃看《金瓶梅》里的语言很熟悉,特别是词话本的语言这种熟悉感一旦脱离了我的老家——一个古时运河途经的城市,一旦脱离了农业社会环境,就会变弱即便大家都是山东人,也不是所有人都认同这种熟悉感的比如我的一个济南本地朋友,他就没感觉到太多的熟悉感,他觉得阅读《金瓶梅》要用普通话读,没法用山东话读想来,十里不同音,这大概就是很多人至今还不十分认同本书就是山东方言写就的症结所在吧

啰嗦了很多,下面我们要大胆猜测通通捋一遍了:

话说我们国家有一条运河,叫京杭大运河明中叶到明末时京杭大运河非常重要,漕运系统特别繁荣,古往今来交通就是跟经济紧密联系的,运河一条富裕了运河两岸来,看图:

明朝时候的大运河因为技术进步使行程缩短了很多,就是图片虚线部分改成实线部分这个样子,这一点历史课本上都有介绍如此,南北运输大贯通,经过的地方或者沿边的地方经济都得到了发展,在图片上很容易就找到我们书中直接点出来的地点——临清大家也都能一目了然它的重要地位,这些就是西门庆这个临清县的商人足以在后来变成一省首富的客观条件

如果讲到这里,你还觉得清河县只是个小县城,而非一个因着大运河的优势正在快速崛起的一线二线大都市,那么咱们以后在文本里看吧,看看清河县的服务行业有多少繁华,看看钞关码头收多少税,看看清河县市民们每天都是过着怎样的生活

壮哉临清,愿述其详:春秋属卫,战国归赵,宋属大名,明归东昌前为府道所辖,后改直隶州防这是郭子栋写的《山东临清市赋》,文中还写明代钞关胜迹,巡栏穿厅公堂漕运税捐储积,贡砖烧制名扬

哎!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沧海桑田,物是人非笑笑生站在京杭大运河的码头上目光所及,往来商贾熙熙攘攘,他大概料想不到,他笔下无比繁华的城市几百年后竟变得如此寂寂无名了这真应了崇祯本在第一回开篇说得那句话:

豪华去后行人绝,箫筝不响歌喉咽

雄剑无威光彩沉,宝琴零落金星灭

玉阶寂寞坠秋露,月照当时歌舞处

当时歌舞人不回,化为今日西陵灰

当时戏称它为定书诗,没想到也照应到了现实里

这正是: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

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惟见青松在

寂寂寥寥杨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

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拍遍栏杆,烂柯百般《唠唠金瓶系列》第一期的内容讲完了,喜欢的小伙伴还请三联支持一下,大家下期见拜拜

微信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weinxin
我的微信
四大名著QQ群: 696280552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评论审核已启用。您的评论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被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