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大丈夫形象的失落与女权意识的加强

评论字数 6197阅读模式

《金瓶梅》大丈夫形象的失落与女权意识的加强

 ——武大郎、潘金莲群像的文化意蕴

摘要《金瓶梅》中以武大郎为代表的弱男人群像虽然在书中不占主要位置,但却与以潘金莲为代表的强女人形成鲜明对比,折射出晚明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此类群像的出现是在晚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冲击下产生的,同时,几乎挤跨了传统的家庭伦理秩序,但一切的解放都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所以封建社会肌体上出现的新质并不能消除自己的母体。

关键词:大丈夫;;人物群像;;家反宅乱;;伦理重组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4635.html

《金瓶梅》中的武大郎、韩道国、常时节等市民形象虽然在书中不是主要人物,但他们却具有深刻社会文化意义,此类形象的出现与以潘金莲为代表的女形象形成鲜明的对照,这两组文化意义迥异的社会群体的同时出现,是对传统儒家文化中男尊女卑人伦的反叛,是对晚明时代女性意识和独立人格的肯定。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4635.html

第一次以栩栩如生的形象和多彩多姿的画面复制出形态完整的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家庭环境⑴在这种家庭环境中,传统的男权受到挑战,尤其是受到来自社会下层的市井女性的挑战,在这些主要人物群像中蕴含了时代精神的新质和历史演变的轨迹,是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和社会风气发生着巨大变革时晚明社会形象的体现,美国大百科全书专条介绍《金瓶梅》是说:《金瓶梅》是中国第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小时,它虽然写的是中国十二世纪早期的故事,实际上反映了中国十六世纪末期整个社会各个等级人物的心理状态。通过人物在家庭、社会、官场以及商业场所的活动,描绘出中国封建晚期呈现出近代特征和地方色彩的画卷,呈现出封建文化传统思想不曾有的新风貌。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4635.html

一、家庭权利的旁落与大丈夫形象的失落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4635.html

 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4635.html

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可谓传统文化框架之中的社会,而传统文化的社会生物主体是男人。传统文化和传统意识所塑造的大丈夫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先秦儒家主张男子要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为后世的大丈夫形象树立了范本,孟子的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是男人人格气概的前提。在一些传统的古典名著中,诸如《三国演义》刘备公开宣称妻子如衣服,兄弟如手足,被封建士大夫视为大丈夫之举,而男人写的为男人唱赞歌的《水浒传》更是一部憎恨女人的书,女性在《水浒传》中是没有地位的,仅仅成为英雄们显示大丈夫本色的一个活物而已。潘金莲被杀,武松真英雄也,阎婆惜被杀,宋江大丈夫也。后来封建伦理道德更要求男子具有阳刚之美,要求男子意志坚强,外貌雄壮,在女子的心目中也是男以强为贵,特别是战乱时代的男子更当如此。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4635.html

《金瓶梅》中武大郎的出现,把传统的男子形象一下击的粉碎,代之而起的是家庭权力的旁落,男人不再象男人,女人却俨然男人了。在《金瓶梅》中的大多数的市井家庭中大权旁落到妇女之中,这也是以宗法家族为纽带的社会文化解体的一个侧面,由此而衍生的文化意蕴便是女权意识的加强,大丈夫形象的失落。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4635.html

开篇中的武大郎、潘金莲在家主内,武大郎不过每日自挑担儿出去卖炊饼,到晚方归的劳动力而已,况且传统伟丈夫的气质在武大郎身上荡然无存,是个不满尺寸的小男人,诨号三寸丁谷树皮。潘金莲见到武松后思忖:一母所生的兄弟,怎生我家那身不满尺的丁树,三分似人,七分似鬼。而明人文龙在评武大郎时说:若武大何所持乎?才不能骑马,力不能缚鸡,貌不足以惊人,钱不足以使鬼,所持唯一好弟耳。固非其所自有者也。潘金莲眼中的丈夫武大:三打不回头,四打连身转,每日牵着不走,打着倒退的,只是一味嘛酒,着紧处,却是锥钯也不动。况且武大只以卖炊饼为生,还常常遭人欺负回家整整吃那婆娘骂了三四日,武大忍声吞气,由他自骂。可以说,武大只是作为一个生理男人存在,还是一个原欲不涨的男人,不但从肉体上而且从灵魂上完全失落了传统理想中的伟丈夫形象。潘金莲打破传统的家庭权力分配,支使武大也自然而然了。在潘金莲与武大的鲜明对比中,儒墨理想的男子汉倒掉了,这似乎是刚刚序幕,拉开了明代社会家庭生活的新风貌,可以说,武大形象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蕴和美学价值,他的出现为全书中的市井男人的衰落唱响了前奏,为独立意识唤醒下的女性走向不择手段的反抗也提供了一个不可逆转的借口。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4635.html

南门外贩布商人杨家,在夫主死后孟玉楼的改嫁问题上,在家法常规伦理下的男权与女权的较量中,身为男子的张四舅也大败而收场。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4635.html

而颇有家产的花家,花太监死后,家政大权也掌握在李瓶儿手中,作为男人的花子虚,又有封建家庭伦理撑腰不但大宗财产不掌握在手,还常被妻子连搽带骂,骂得子虚闭口无言。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4635.html

伙计韩道国,应称得上个男子汉,有才有貌,比起武大来自然条件优越多了,况且又风流倜傥,然而一回家,便对王六儿言听计从,即使妻子与小叔子通奸被捉也无半句贬词,甚至在妻子的领导下勾引西门庆包占自己的妻子。这很难说是一个健全的男人,来源于荷尔蒙的男人冲动哪儿去了。韩道国比武大郎更可悲,丧失了男子汉的自尊和性别意义,大丈夫形象的全面失落,时代冲击下的女性却抓牢了家庭权力,驾驭着很难称得上是男人的丈夫,这一切自然而合理地出现在晚明时代,出现在那个以生存为目的《金瓶梅》现象之中。

还有西门庆十兄弟之中的常时节也是浑家说了算,这在他与回上经那篇孔方兄的赞词你早些来时,不要这淫妇儿场合气了的话中透露出来。

就连西门庆家庭中,男人的蓄妾养妓可谓正当的晚明社会中,却也受到潘金莲的限制,不能不说是普遍现象。

上述情节及分析说明,家庭权力额旁落在《金瓶梅》中已不是个别现象,《金瓶梅》中有几个活的像样的男人?有几个符合传统美学意义上的伟丈夫?不是肉体的欠缺,就是气概的失落,这也是以往宗法家庭道德所不曾想到的,尤其是出现了传统家庭面临生产关系挑战的危机,可悲的男人,家庭关系的后世重组需要你们付出什么代价呢?

明代社会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传统的男耕女织经济模式被打破,出现众多的以商业利润为目的的市民商人阶层,随着生产的变化,人的主体意识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的撞击使得安于传统的男人在新的环境下无所适从,从传统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到男女伦理的反叛思想。阴盛阳衰,家反宅乱,雌鸡报晓,公鸡下蛋的伦理混乱在《金瓶梅》众多的市民家庭中出现,使男人们在咄咄逼人的女人面前既有肉体的失落,又有男人尊严的受辱,处于瞠目结舌的尴尬境地,不能不说是对传统男权地位的挑战。处于社会更替之际的男人们,是甘心接受这种处境,还是寻找新的契机追回失落的权力?《金瓶梅》客观上反映了晚明的社会图景,反映了男人们无法收场的尴尬。通过家庭夫权的让位,体现了当时社会关系对宗法家族为纽带的社会结构的冲击,也是对传统文化质变的表象。

二、女权意识的加强与人性解放的悲歌

 

社会经济结构决定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纵观朱明王朝,从明初到明中叶,经济由孱弱到繁荣,思想由禁锢到活跃,习俗由淳厚到奢靡,明初朱明帝王所极力提倡的封建纲纪的虚伪性及其对人性个体的极度异化,已经被明中后叶世俗社会的芸芸众生所认识,思想领域兴起一股反对理学灭人欲转而肯定人欲的思想解放浪潮,明中叶以后,受阳明学和启蒙思潮的影响,形成对封建纲常和程朱理学的一种反动,但这并不是主流,更多的作家把关注的视点投注于市井平民,投注于那个不被人重视而又处于思想解放、个体意识增强前沿的社会群体。尤其是处于社会大潮浪尖上的诸多市井女子,在那种漠视人的个体存在,强求个体对不合理的群体规范绝对服从的理论受到世俗社会的斥逐与挑战之后,人们已不再迷信,尤其是在现实经济社会的教育下,一些曾经不可一世的男人们也变得惊慌失措,从他们身上暴露的一系列弱点更激发了女权意识的觉醒,尤其是在家庭中,男子从伟丈夫形象中分离,权威被打破,在重塑权威的过程中必然会经过相当复杂的争执与角逐。因而《金瓶梅》中的人们,尤其是市井女子已不再膜拜封建纲常统摄万物的威严,而是立足自我,真正利用自身的力量和意识去争取自己的命运和地位,显示出以往任何时代所达不到的自主意识。《金瓶梅》更全面,更真实地表现了市井女子的生活、理想、愿望,以及她们在这种生产关系冲击和思想意识激荡下的恐慌和对策。在她们身上更坦率、更执拗、更无情的揭示了晚明社会背景及文化交迭撞击下的妇女命运,展示了个性意识之风渗透下的行将伦理重组前夕的封建家庭大院的内幕。这些女性利用一些或许不太成熟的方式去迎合当时的社会价值观念。她们用自己的身体和生命或多或少地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对面临着男子形象失落的男权社会进行了毫不客气的嘲弄。同时是在明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交叠的怪圈环境中,社会价值观念的动向也在她们身上得到更充分的体现,以潘金莲为代表的一组市井女性群像正处在这个怪圈之中。

纵观潘金莲的一生,做娘的因度日不过从九岁卖在王招宣府里,王招宣死后,母亲将她三十两银子转卖与张大户,做婢女而被收用、奸情败露、转嫁武大郎,似乎有了个安定的归宿,但明妻暗娼,而武大郎是何物件也?正如前文所述,是一个原欲不涨、生理欠缺、家庭夫妻关系难以维持的三寸丁谷树皮。设想平生快活、青春未及三十岁,欲火难禁一丈高,火里火发在晚明社会大家庭环境中接受了一些社会意识因素的潘金莲,面对好货好色,率性而行的社会思潮,正是这个无论从肉体还是从气概上完全失落了男子汉意义的武大郎刺激了她,武大的三分似人,七分似鬼,却是潘金莲的合法丈夫,是对潘金莲爱欲本能的否定,作为一正常女人应得到的东西却被这个小男人彻底否定了,所以潘金莲对武大的恨是可以理解的,而伟丈夫形象完善结合体的武松又是一个恪守伦理纲常教养极深的人,与武大形成强烈的对照、强烈的人性意识在这个年轻女子身上复燃,武松的严辞拒绝,西门庆的挨光计使她难以自拔,武松激活了她,但又象个阴影一样威胁着她。

潘金莲与武大郎的结合,使她自身的性冲动与人性觉醒更加激荡,女子由于本性的冲动,感受性的强烈,在痛苦和骚乱时,更容易放荡和残忍。[7]人性的勃发不由地使她为争取解放实行了不顾一切的手段,而杀害武大不仅可以理解,也显得令人同情了。莎士比亚说,道德在世上不做别的,只是经常地否定人性。[8]道德否定了一个女人的本性,她又去用自己的方式否定了道德,在道德与情欲的冲突中,她否定了道德。符合那个时代的特点,她更是一个真实的女人。

而进入西门家族以后,面临了那么多残酷的现实,西门庆的忘情背叛;说娶孟玉楼、梳笼李桂姐,甚至逼她剪下一大绺头发,迎合一个妓女;吴月娘的正妻地位压着她;孤军对付李娇儿与孙雪娥的联盟;李瓶儿的金钱优势与生子尊贵;孟玉楼的隔岸观火;诸如宋惠莲、如意儿等仆妇在她眼皮底下与西门庆构成床上夫妻;三次被卖,被卖而无主,最后被武松骗杀。一个在梦中跋涉的女人,为了生存和地位争斗了一生的女人,何曾快活过一天,何曾尊贵过一天,何曾扬眉吐气地生活过一天,女权意识,自主精神使她觉醒,但以悲剧结束。

尽管这种个体意识的觉醒有其狭隘的负面,带有极大程度的自私目的,但在存理灭欲的沉闷氛围中,面对不再是伟丈夫的小男人,无疑具有呼唤人性解放的客观意义。

你尽可能地选择一个角度去批判她,去否定她,但你不能说她是一个不真实的女人,她的恶毒、纵欲、贪婪,使气以过滥的形式接触到人性本能的欲望,是传统市井女子的骄骄者。道德否定了她,她也嘲弄了道德,发自生命底蕴的自我认识推动她获取一个女人应得到的东西,在那种环境下,只有如此。在《金瓶梅》里,没有对道德人格的孜孜追求,没有政治理想的英勇献身,只有对财富与享乐的无可遏止的欲望,只有对实现自我价值的歇斯底里的奋斗9

潘金莲的自主精历代文学形象中得到空前的加强,把市井平民女子作为作品中主人公严格说来始自宋人平话,如《碾玉观音》中的璩秀秀,《快嘴李翠莲》中的李翠莲,《闹樊楼多情周胜仙》中的商人周胜仙。10但也只表现了她们在爱情婚姻上单方面的追求和反叛性格,虽然潘金莲的命运仍操纵在别人手中,但在为命运抗争中始终争取着最充分的满足,正在觉醒的市发女性对人性需求,多姿多彩的争斗方式,正是对理学正统观念的一种反动,是人欲勃兴的时代所赋予的特性。

作为封建社会的下层女人,不如孟玉楼、李瓶儿那样富有,不如吴月娘家庭有背景,只是一个一无所有的女人,她有自己的欲求要满足,有自己的痛苦要诉说,有自己的感情要表达,所依赖的西门庆又是那么多女人的公共丈夫,一直恋着的伟丈夫武松却从道德角度完全否定了她,并且象阴影一样罩在她头上。一个孤立无援的女人能怎么做呢?诸如被道德批判的私仆琴童,与陈经济的蝶蜂情,共李瓶儿斗气,月夜偷期,甚至市爱等行为,在道德上评审自然是丑陋的,但却显示了她的女权意识,洋溢着晚明时代的一种自主精神。

另外还有李瓶儿,庞春梅,她们在不同的生活轨迹中各有自己的追求,李瓶儿几经变故,在自己命运的关键时刻是多么沉着,果断,在她身上哪有半点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封建意识,后来安于现状,处处忍让,消逝了自主意识,人格的裂变正是导致她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春梅自处丫头之位,而无丫头之耻,勇敢地向自己的命运挑战,对改变自己的命运充满信心。对二人的分析不再详述。

因而这一组女性群像与前述的男性群像形成鲜明的对照,基本上冲破了儒家礼教的侵染和道德规范的樊篱,渗透着新兴的市民观念和人性、人欲的觉醒和追求,蕴含了时代变异的特点,儒家所倡导的、贯穿封建社会的忠、孝、仁、义、道德全被这些鲜活的女性抛到爪哇国去了,有的只是人性的抗争,重利轻义,讲究个体意识,以潘金莲为代表的典型形象将新兴的市发阶层的追求反映到最充分的高度。12

 

三、两组人物群像的悲剧意蕴

 

通过对以上两组人物群像的论析,不难看出无论是女权意识的加强还是小男人的艰辛跋涉最终都以悲剧而告终,以潘金莲之才却在西门庆死后被凭正妻之尊的吴月娘扫地出门,以潘金莲之智却被理想中的伟丈夫武松所骗杀,争斗一生,死的最惨。一切的解放与追求的悲剧根源是什么?性的觉醒应该有经济的解放作后盾,而这又都有赖于制度的改变,当性的觉醒没有相应的条件作后盾时,女性的要求再合理,付之于行动的态度再坚决,往往只可能导致可怕的后果。13金瓶梅之死宣告了鲜活女性的悲惨结局。伟丈夫形象的分离与家庭伦理的颠倒刺激了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不同的人物身上都包含着某种悲剧意义,是对当时社会以市井平民为代表的不同人物的共同心理追求和价值追求的展示,显示出人们对社会变革的思考以及审美观念、审美趣味的变更,其共同的悲剧意蕴在于社会的合力给了他们重塑价值取向的机会,但社会合力又把他们击的粉碎。《金瓶梅》中不同文化类型的群像在晚明社会重组的激荡中显示了当事者的无可奈何性以及社会发展过程的曲折和重复性,共同昭示了人的毁灭和灵魂的消亡。

失落了大丈夫气概的小男人们是悲哀的,而在斗争中最终失败的悲剧女性们或多或少在晚明黑暗的天空划过几道亮丽的弧线。

;注:

(1)(2)(6)(12)《金瓶梅价值论》,王启忠著,上海文艺出版社。(3)(5)《金瓶梅》齐鲁书社1987年1月第一版,文中其他《金瓶梅》引文皆据此版本,不另注。

(4)转引《泰安师专学报》1998.12,《武大郎形象的文化意义》,作者范正声。

(7)英·埃利斯著,尚新建,杜丽燕译《男与女》,中国文联出版社,1989年12月版第294页。

(8)《莎士比亚剧作名言录》。

(9)王齐洲《四大套书与中国大众文化》,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0)(11)参考《古代白话短篇小说鉴赏》,人民文学出版社。

(13)《五大小说评述》,上海古籍出版社。

微信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weinxin
我的微信
四大名著QQ群: 696280552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评论审核已启用。您的评论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被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