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一部晚明社会“食货志”

评论字数 6209阅读模式

食货志原指史书中一种文章体例,是专门记述某一朝代财经情况的专题文章。

  食货的食指粮食,货指布帛、财物等等,即百姓的生活必需品,也是国民经济的要素。一个国家,一个政权,主要的任务就是解决老百姓的吃穿问题。过去有一段时期,我们片面强调政治挂帅、政治第一,把政治和经济对立起来。其实什么是政治?最大的政治就是搞好经济,处理好食货问题,让老百姓吃饱穿暖。明代阳明心学有个命题:百姓日用即道。什么是道,什么是治国执政的方针大略?那不是什么玄而又玄的东西,说到底,就是让百姓有吃有穿、生活安定,这就是最大的治国之道。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5608.html

  今天我讲的这个题目,就是从吃饭穿衣的角度来谈《金瓶梅》。史书《食货志》是从大处着眼,记述一朝一代的经济发展、财经政策等;老百姓的生活细节反映不出来。要了解这些细节,就得看小说。小说也是历史,是生动细腻的百姓生活史,记录着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吃饭穿衣、婚丧嫁娶等种种活动和情态。尤其像《金瓶梅》这类的世情小说,镜头对准市井生活,写读者身边的普通人、寻常事,关注他们的衣食住行、生活琐事。而在所有世情小说中,《金瓶梅》又是涉及经济金融信息最多的作品,因此成为人们了解封建社会底层生存状态的最生动读本。文革前,毛泽东同志提议出版《金瓶梅》,就是出于让干部深刻了解封建社会的目的。专家评金瓶梅:文化包装要用健康符号(图)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5608.html

  通过读小说,我们可以得知:那时的人使用什么货币,当时的物价水平如何,各阶层人士的日常花销又怎样,尤其像西门庆那样的商人,整天跟金钱打交道,他的钱是怎么挣的,又是怎么花的,他的金钱观念如何,这都是很有意思的话题。<<<金瓶梅中西门庆的家产相当于现在的两千万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5608.html

  《十五贯》里的贯应该是纸币而不是铜钱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5608.html

  谈物价,先来看看货币。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5608.html

  古人使用什么货币?读小说、看古装电视剧,我们知道古人使用的货币主要有两种:白银和铜钱。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5608.html

  白银属于贵金属。贵金属主要指黄金、白银,但历代黄金很少在市面上直接流通,一般都要换成银子使用。因此白银成为中国古代主要的贵金属货币。中国是使用白银最多的国家,尤其是晚明到清代,世界上的白银都集中出口到中国来,中国号称世界白银的唧筒,唧筒就是压水机,这是个十分形象的比喻。一直到1935年国民政府发行法币,白银才正式退出金融舞台。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5608.html

  铜钱早在秦代就已流行,先有秦半两,后来又是汉五铢钱,都是扁圆形铜板,中间一个方孔,所以又有孔方兄的别号。铜钱的单位是文和贯,一个铜钱是一文钱,一千文是一贯。但是铜钱分量沉,价值低,携带不便。所以到了明朝中后期,人们很少使用铜钱,主要使用白银。《金瓶梅》中的货币就是以白银为主的,这反映了明代万历年间的情景。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5608.html

  除了白银和铜钱,还有没有别的货币呢?有。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5608.html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谈到三言中《十五贯戏言成巧祸》的创作时间问题。一般认为这是一篇宋代的话本,我以为是元代的。其中很重要的一条理由是从货币上论证的。我说:《十五贯》有个很大的漏洞,大家都没有注意到,那就是:十五贯铜钱有多重?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5608.html

  中国的铜钱,自宋元以后,单枚的重量有个大致规范,约在3-4克之间。按3克算,一贯钱一千文,就是3000克,3公斤。十五贯铜钱重45公斤,折合今制为90市斤,比两袋面粉还重。俗话说:远路无轻载。崔宁是个收账的小伙计,要驮着90斤的重物长途跋涉,还要一路照顾萍水相逢的小娘子,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个问题得不到解释,这个故事也就失去了起码的逻辑依据。但是我们相信我们的祖先是聪明的,决不至于让一个明显违背生活逻辑的故事在民间流传,而且竟然没有一位说者、听者提出质疑来。因此我们不能不考虑,在这个故事中的十五贯,真的是体积大、分量沉的铜钱吗?有无可能是另类货币?

  其实你如果熟悉中国货币史,就会知道,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从西周时就有类似纸币的货币,是皮革制成的。唐朝的纸币叫飞钱,宋代的纸币叫交子、会子。到了元朝,就几乎完全使用纸钞了。元代的纸钞号称宝钞,用一种特殊的纸印刷的,单位和铜钱一样,有贯有文,面值分十等,有十文、二十文、三十文,也有一贯、二贯等等。朝廷硬性规定:民间不准金银、铜钱流通,纸钞是当时唯一的法定货币。后来又发行一种银钞,单位和白银一样,也按两、钱、分、毫、厘等标志面额,由二厘至二两,共分十三等。―――所以我们读元代文献,说到多少贯,多少文,或是几锭、几两、几钱,指的其实都是纸钞。

  这样一来,十五贯的问题就解决了。导致三个人死于非命的这十五贯钱,其实应当是纸币。这个故事应当发生于元代,因为那时社会上全部使用纸钞,说故事的人直接说多少贯,用不着解释这是纸钞,不是铜钱。可是到了明代,纸钞不流通了,三言作者在整理小说时,把十五贯描绘成铜钱,于是出现上面所说的纰漏。

明代一两银子相当于今天人民币200元

  明朝开国时,考虑到元朝的纸钞到后期贬值很厉害,导致经济的崩溃,因此想恢复使用铜钱。但是老百姓(尤其是商人)不愿意,理由是铜钱价值低,分量重,不便携带,还是元朝的纸钞好。所以明朝朱元璋初期就制定钞法,开始印制纸钞,叫大明宝钞。北京城里有条胡同叫宝钞胡同,应当就是印宝钞的地方。国家还规定,民间不准使用铜钱和金银,只能用纸钞。不过政府自己先破坏了规矩,收税时照收金、银和铜钱,但是给官员发薪金,或者跟百姓做交易,却只给纸钞。结果弄得纸钞信誉一落千丈,大幅贬值。钞法实行不到一百年,至成化年间,一贯纸钞已经跌到仅值一文钱,贬值一千倍!

  其实银子用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没有固定面值,用时得用专门的秤(戥子)来称量。也有分量固定的、铸好的银锭。元朝曾铸过一种50两一锭的大银子,称为元宝,也就是元朝的宝货。后来这个名称就沿用下来。元宝的形状是两头翘起的,为了便于缠在腰上,过去说腰缠万贯,就是这么来的。也有小一些的银锭,二十五两的,十两的,还有再小的银锞子。买小件物品则用散碎银子。银子比较软,用剪子剪了,拿戥子称着用。银子的成色也不同,最好的银子称纹银,因为表面有皱纹的缘故。差的银子叫低银。明朝后期大量使用白银,连小孩子都能辨别银子成色高低。

  由于纸钞在明代大幅度贬值,没人要,于是百姓私下使用白银作等价物。官府开始时禁止,后来也就睁一眼闭一眼。到嘉靖以后,索性放开。因此明代后期,白银变成主要货币,纸钞基本退出金融舞台,铜钱也很少使用。《金瓶梅》所反映的,正是这一时段的货币情况。

  那么,白银的价格又该怎么计算?明代一两白银,合今天人民币多少?有两种算法。一是根据目前的国际市场白银价格来计算,一是根据白银的实际购买力来计算。

  国际市场的白银价格很不稳定,三年前,一盎司(31.1035克)白银的价格是5或6美元,到今年已经飙升到14或15美元。如果按国际市场价换算,明代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130多块钱(明一两为36.9克)。不过今天的白银实行大工业开采,成本低,价格也低。如果按照实际购买力来说,价值至少还要增加三分之一。

  以米价为例:明朝万历年间,一石米的价格浮动在七钱至一两银子之间。一石米重120斤,而明代的斤比今天的市斤要重(今天500克,明代590克),所以一石米相当于今天141.6斤。今日米价按一斤1.50元计算,明代一两白银的购买力,相当于今日人民币210块钱左右,为了计算方便,就算200元吧。古代的度量衡制度,1两为10钱,1钱为10分。那么1钱银子相当于20元钱,1分银子相当于2元钱。

  总体看来金瓶梅时代的物价不高

  下面让我们就来看看金瓶梅时代的物价,看看西门庆一家的幸福生活。

  生活内容无非是衣、食、住、行,让我们先看食———民以食为天嘛。

  举这样几个例子来看。

  一次,潘金莲斗牌赢了三钱银子(相当于60元),她又撺掇家中公认的女财主李瓶儿添上七钱银子,让仆人兴儿安排一桌酒席:买了一只烧鸭、两只鸡、一些下饭(即佐餐的菜肴)、一坛子金华酒、一瓶白酒,还买了一钱银子的果馅凉糕……由兴儿的妻子整顿好,众妻妾大吃了一顿。这一切一共用去一两银子,相当人民币200块。又是鸡、又是烧鸭、又是酒、又是菜、又是点心,可见明朝万历年间,运河两岸的百姓生活,物质极大丰富,物价也不高。

  说罢食,再来看衣。

  古代不讲究名牌,只讲究质地和式样。例如西门庆要跟乔大户订娃娃亲,为妻妾六人做30件衣服,衣料都是用南边织造的好料子,式样也很讲究。光是剪裁的工钱,就给了赵裁缝五两银子,相当1000块钱。合30块裁一件,材料费和缝制的工价不在其内。

  李瓶儿是众妻妾中最有钱的,衣服鞋袜也最多。单是鞋就有一百多双。冬天穿一件貂鼠皮袄,值60两银子,合12000元。

  再来看看行。

  近几十年,我们的出行工具发生很大变化。30年前大家都骑自行车,打月票。后来兴打的,的钱也由一块涨到一块二、一块六,直到两块。近十几年更时兴买车,一个住宅小区,车都停满了。从几万元的奥拓、夏利,到十几万、几十万的高档车奥迪、宝马、奔驰……这种景象,是我们20年前所想象不到的。

  明朝人出行,或骑马,或坐轿。西门庆出行一般是骑马。他的那匹白马价值七八十两银子,要算是名副其实的宝马了。

  女人出门一般要雇轿子,如同今天打的。一次,潘金莲的母亲潘姥姥来给女儿贺寿,轿到门前,却没钱打发轿夫,来向女儿要,潘金莲也拿不出,母女吵闹一场。最后还是三娘孟玉楼看不过去,拿出银子打发了轿夫。其实轿钱不贵,只有六分银子,折合今天才12块钱,也就是打的的起步价。

  住是人生一件大事,花销也最大。不同的阶层,住房的需求不同。

  卖炊饼的武大,凑了十数两银子,典得县门前楼上下二层房屋居住。第二层是楼,两个小小院落,甚是干净。典是使用权的转移,没有产权。可以在一定期限内住下去,不用月月交租钱。将来房主有了钱,还可以赎回去。十数两银子,合3000块吧,是很便宜的。在今天大城市的闹市区,3000块也就是一套两居室一个月的租金。

  带产权的房子也不算贵。一处门面两间两层,大小四间的平房,质量一般,要35两银子,相当于7000块。常峙节就向西门庆借贷,买了这样一处房子。好地段的房子要贵一些。西门庆刮上伙计韩道国的妻子王六儿,花120两买了狮子街繁华地段门面二间,到底四层的宅子给她住,这要算西门庆的外宅了。算下来,常峙节的房子一平方米不到200块钱,王六儿的房子一平方米合300块。比起今天京城一平方米上万元的房价,便宜得不可思议。

西门庆家产大约相当于今天的两千万

  人们说到西门庆时,往往送他三顶帽子:商人、官僚、市井恶霸。而在这三种身份中,最根本的还是商人。西门庆临死前交代的财产总值,不算房产,合白银将近十万两,相当于今天的两千万。在今天看来,这也是个十分可观的数字。

  西门庆有以下赚钱的途径。

  其一是经商所得。

  小说曾借媒婆文嫂之口,夸耀西门庆是个成功商人:县门前西门大老爹……家中……开四五处铺:缎子铺、生药铺、绸绢铺、绒线铺,外边江湖上又走标船,扬州兴贩盐引,东平府上纳香蜡,伙计主管约有数十……家中田连阡陌,米烂陈仓,赤的是金,白的是银,圆的是珠,光的是宝……文嫂没提到,西门庆还开着解当铺。

  一般的商业经营方式有两种,一是坐商,有铺面,设店经营;一是行商,搞长途贩运。西门庆则是把行商与坐商结合在一起来搞。以缎子铺为例。这个店是他和亲家乔皇亲合开的,开始投资一千两,两家各五百两。靠着三万盐引,变了现钱。然后兵分两路,一路是伙计韩道国,从杭州购买货物运回。一路是仆人来保,到湖州丝绸产地,就地定货,坐等人家织出货来,然后经南京运回来。其间没有中间商经手,大大降低了成本。韩道国运回来的货物一共十大车,价值一万两银子;来保运回二十大车,价值两万两。也就是说,一千两的投资,经过一番运作,变成三万两,增值30倍,显然是暴利!

  另一不法手段是偷税漏税。按照明朝税制,三十税一。韩道国一万两银子的绸缎货物,应当纳税三百多两银子。但经过税卡时,西门庆启动关系网,用五十两银子行贿,得了钱老爹一封人情书信,过税卡时,货物两箱并一箱,三停只报了两停,最后货也不验,只交了三十五两五钱银子,就蒙混过关。当然,事后西门庆还要送一份厚礼给钞关。大概连交税带送礼,只花了一百两银子。来保的货船从南京来,西门庆又用一百两银子行贿,备了酒席礼物送给税官谢主事,至少漏税五六百两银子。―――在这里,国家吃了大亏,税官得了小利,获利最大的是西门庆。

  西门庆放高利贷年息约为60%

  西门庆第二条赚钱的途径是放高利贷。

  小说中有两个商人李三、黄四,承揽了朝廷的香蜡生意,却因缺乏本钱,来向西门庆借贷。说好借一千五百两,每月五分行利。这相当于年息60%。我们今天向银行贷款,年息差不多5%,可见当时高利贷盘剥之重。

  有人问,古代高利贷最高是多少?最高是年息百分之百,也就是驴打滚的利息。元朝色目人专放这种高利贷,叫羊羔利,又叫斡脱债。《窦娥冤》里的蔡婆婆就是放斡脱债的,窦天章向她借了二十两银子,一年后滚为四十两,不得不拿亲生女儿窦娥来抵债。为此,我曾写文章考证,窦娥一家以及蔡婆婆很可能有色目―――回回文化背景。(编者注:参见《试论关汉卿的色目情结―――关剧〈窦娥冤〉别解》,载《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第2期)

  说点题外话。我本来以为月息五分是很高的利息,但读2006年7月23日《北京青年报》B2版,湖南永州市原公安局副局长王石宾放高利贷,是月息八分到一毛四。这让人很开眼界。月息八分相当于年息96%,接近驴打滚的利率。月息一毛四等于年息168%,这是前无古人的。

  娶妻得财满足西门庆欲望的同时也让他最终死于纵欲

  西门庆发家的途径还有娶妻得财。

  西门庆骨子里是个商人,他娶妻纳妾,有两条标准:一是妻妾要懂得风情;另一个是要有钱。也就是财色兼得。

  六娘李瓶儿原是大名府梁中书的妾,梁山好汉大闹大名府时,李瓶儿带了一百颗西洋大珠,二两重一对鸦青宝石逃出来,嫁给花子虚。花子虚是花太监的侄子,花太监死后,大笔遗产也都留给花子虚夫妇。花子虚后来搬到清河跟西门庆做邻居,西门庆看上了李瓶儿,两人瞒着花子虚暗中勾搭。后来花子虚因打家产官司被关到监狱里,李瓶儿借口请西门庆走门路、说人情,拿了六十锭大元宝、共三千两银子,公开交给西门庆。又有四只描金箱子,里面都是蟒衣玉带、帽顶绦环、值钱珍宝、玩好之物,半夜在墙头铺了毯子,都偷运到西门庆家。也就是说,李瓶儿还没嫁给西门庆,花家的财产已经大部分转移到西门庆家。李瓶儿出嫁时,西门庆雇了五六副杠,整抬了四五日。这里或许有夸张,但也暗示西门庆的财产,很大一部分得益于财色双收的纳妾工程。所以这一回的回目就叫西门庆谋财娶妇。

  我们说,西门庆这个商人形象塑造得十分成功。说文学人物写得好,有两个概念:一是文学人物本身很可爱,例如《水浒传》中的鲁智深,禅杖打开危险路,戒刀杀尽不平人,是个无私无畏的英雄,非常可爱,读者都喜欢他。另一概念是作者刻画得好,例如《三国》里的曹操,奸诈狠毒,从道德评判上,没人喜欢他。但作者能把那股老奸巨猾的劲儿写出来,这属于写得好。西门庆就属于写得好的人物。这样的文学人物有一个鉴别的方法,就是这个人物在小说中一出场,读者就不禁精神为之一振,带着一种欣赏的态度去看他如何说话、如何做事,希望他在场面上多呆一会儿―――这就是人物写得好的标志。西门庆就是这样的人。

文章来源:棠山书院

微信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weinxin
我的微信
四大名著QQ群: 696280552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评论审核已启用。您的评论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被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