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为什么潘金莲、潘巧云的死状如此惨烈跟相似?

评论字数 1244阅读模式

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塑造了两个姓潘的淫妇的形象,一个是潘金莲,另一个便是潘巧云。要说这两个潘姓淫妇,虽然在小说中互不相识,但她们却有着很多共同点: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7771.html

一、两人都姓潘自不必多说。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7771.html

二、两人都是实实在在的美人。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7771.html

三、两人都在情感和身体上,背叛了自己的丈夫。潘金莲出轨西门庆,潘巧云出轨裴如海。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7771.html

四.、两人的奸情都被发现。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7771.html

五、两人最后的死状不仅惨烈,而且更是惊人的相似。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7771.html

在以上五个共同点中,最值得一说的就是第五点。没错,这两人的死状简直是如出一撤。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小说是怎样写的: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7771.html

潘金莲临死之状: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7771.html

那妇人见头势不好,却待要叫,被武松脑揪倒来,两只脚踏住他两只胳膊,扯开胸脯衣裳。说时迟,那时快,把尖刀去胸前只一剜,口里衔着刀,双手去挖开胸脯,抠出心肝五脏,供养在灵前;查一刀,便割下那妇人头来,血流满地。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7771.html

潘巧云临死之状: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7771.html

杨雄道:兄弟,你与我拔了这贱人的头面,剥了衣裳,我亲自伏侍他。石秀便把那妇人头面首饰衣服都剥了,杨雄割两条裙带来,亲自用手把妇人绑在树上。那妇人在树上叫道:叔叔劝一劝。石秀道:嫂嫂,哥哥自来伏侍你。杨雄向前,把刀先挖出舌头,一刀便割了,且教那妇人叫不得,再一刀从心窝里直割到小肚子下,取出心肝五脏,挂在松树上

对比一下,我们会发现,潘金莲跟潘巧云的死状,的确很相似。首先,两人临死前,都被剥了衣服;其次,两人的心肝五脏都被掏了出来。不同的是,潘金莲被割下了头颅,而潘巧云则是被割了舌头。

我们应该清楚这样一件事,不论潘金莲跟潘巧云犯了多大的过错,甚至说她们一定该杀,但问题的关键是,以如此暴力、血腥的手段去了结她们的性命,是否太过残忍。施耐庵完全可以让武松跟杨雄,只用一刀,就痛痛快快结果了潘金莲跟潘巧云。但他偏偏要安排如此残忍且相似的两段,这是为什么呢?

众所周知,《水浒传》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男人的世界。施耐庵虽然在小说中也塑造了不少女性角色,但偏偏绝大多数女性都不是好人。李巧奴、李师师,妓女者也;金翠莲、白秀英,二奶者也;潘金莲、潘巧云、阎婆惜、贾氏,淫妇者也;王婆、刘高妇人,长舌妇者也;都监府的玉兰,表面贤淑,实际上也是个助纣为虐的毒辣女子。而像林娘子那样的好女人,最后却落得个自缢而死的下场。至于梁山好汉中的三位女将,只有顾大嫂的结局还不错,最后回到登州养老,孙二娘跟扈三娘都在征方腊时战死。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施耐庵笔下的女性人物,几乎都是反面人物,仅有的几个好女人,除顾大嫂以为,其余的结局都不大好。很显然,这反映了封建妇女卑微低下的社会地位以及封建妇女被严重歧视的社会现象。而潘金莲跟潘巧云这两位淫妇,最后以极其惨不忍睹的结局收场,更说明了作者施耐庵对不守妇道、败坏纲常的封建妇女的强烈的痛恨。

阎婆惜虽然也是淫妇,但她并不是宋江的过门妻子,严格说起来,她勾搭张文远,不能被称作不守妇道;至于贾氏,她虽然背叛卢俊义而出轨李固,但实则她是被李固一步步带进沟里的,跟潘巧云主动投怀送抱比起来,显然就没那么可恶。所以,阎婆惜跟贾氏最后的死状并不惨烈。这大概也是施耐庵笔下留情吧。

微信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weinxin
我的微信
四大名著QQ群: 696280552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评论审核已启用。您的评论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被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