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康总评《西游记》

评论字数 16336阅读模式

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传世已数百年了,但其祖本却缘起于唐代僧人玄奘去西天取经的真实事件,有(唐)玄奘·辩机所撰《大唐西域记》为证此后在民间源流出各种以此为题材的西天取经故事,其中以元明清三朝演绎出的版本居多,据杨俊先生的研究称,古代有九种(明代二本,清代七本)相对较为完整的版本自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读者所见到的《西游记》各种版本均源于人民出版社和四川人民出版社两个新中国祖本(笔者所称的),可简称之为人文本和四文本

在元明清三朝,对古本《西游记》点评与注释者诸多,云儒学大学,云金丹大道,云参禅敬佛若细细品味于其中,神话故事中却多有不尊儒,不屑道,不敬佛之处,如第二十八至三十一回描述身为天宫中二十八宿的奎星变成黄袍怪下凡,去宝象国掠取并霸占百花羞公主十三年的神话故事,正是对儒家祖师孔圣人,即儒家文化大不也!第四十四至四十六回描述猪八戒把三清观里供奉的元始天尊、灵宝道君、太上老君的三尊圣像丢进了五谷轮回之所(即茅坑)里,还让虎力、鹿力、羊力三位道家大仙喝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撒的和尚尿的神话故事,则是对道家文化的大不也!第十六回描述观音禅院金池长老为图谋锦襕袈娑而丧命,第三十五回中借孙悟空之口笑骂观音菩萨该她一世无夫,第七十七回中又借孙悟空之口笑称如来佛祖你还是妖精的外甥哩!在第九十八回中还描述阿难、伽叶二尊者向唐僧师徒索要人事等神话故事,更是对佛家文化的大不也!因此,元明清三朝学者对《西游记》的点评与注释,也就很难自圆其说了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188.html

那么,应该怎样全面系统地评价《西游记》?《西游记》究竟要表达什么主旨与奥义?数百年前古人为何要称《西游记》为旷世奇书?数百年后的今人又应该如何给《西游记》下一个名副其实的定义呢?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188.html

笔者在深入研究并感悟与读解出《西游记》神话故事中所蕴藏着的思想理论精髓和哲学思维体系后,对《西游记》的简要评价犹如下联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188.html

三教九流 汇成一部奇书 -- 西游释厄传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188.html

百草千方 制得万剂良药 -- 临世济人丹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188.html

《西游记》正是这样一部既能解疑释厄,又能临世济人的旷世奇书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188.html

清代有位叫张书绅的学者曾在《新说西游记·总评》中,用儒家经典《大学》中的理论观点,系统地点评过《西游记》神话故事,并称《西游》每笔必寓三意笔者在认真研读《西游记》神话故事后,认为张书绅将必寓三意解释为其事,则取经也;其旨,乃《大学》也;其文,又文章也并不确切为此,笔者将神话故事中必寓三意的内容,解释为必寓文学历史哲学三个方面,其中文学是神话故事中的语言文字及情节创意,历史是神话故事中所蕴涵的中国人文历史及典故,哲学则是借神话故事来象形论述人的心性现象若用文、史、哲三学合一之法来感悟与解读《西游记》神话故事之寓意表象,那就不仅仅是孙悟空大闹天宫和唐僧西天取经遭遇九九八十一难的神话故事本身了,而应该是一部谐隐着千百年来的中华文化文、史、哲三个方面,以神话故事为特殊表现形式,以心性修持大道生为开篇命题,以中国三教九流文化为理论基础,并结合千百年来的世间百态现象,用中国人所熟悉的形象思维之春秋笔法,来象形论述在人的心性修持过程中,由现象经过矛盾发展达到本质的辩证过程(引自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译者导言》第10页)的学术理论文章;这样的文章,应该与西方哲学家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学术思想体系相类似,都是在系统论地述人的意识发展史(引自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译者导言》第16页)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188.html

为此,笔者用文、史、哲三学合一的研究方法,在《西游记》神话故事的结构创意与情节描述中,寻找和梳理出了一个能超越中国宋明新儒学的西方哲学现象学思想体系,并结合千百年来的世间百态现象,以吾之浅薄哲学理论知识和理性感悟,对笔者所称的新中国祖本加以点评,期望以此抛砖引玉,让读者能够在其中悉发菩提心(引自《西游记》第一百回的结束语)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188.html

一、《西游记》神话故事表象及诸现象的构成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188.html

在汉语词汇中有表象一词,《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表象的解释就一句话,即经过感知的客观事物在脑中的再现《辞海》中的解释则为在知觉基础上所形成的感性形象感知过的事物在脑中重现的形象叫记忆表象,由记忆表象现有知觉形象改造而成的新形象叫想象表象记忆表象是在过去对同一事物同一类事物多次感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较有概括性,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感知过渡到抽象思维的一个中间环节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188.html

综合西方哲学家笛卡尔、康德也将感觉、知觉、感悟、观念等称之为表象,以及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对表象的相关分析与论述,笔者则将表象理解为是对形象思维作品寓意的综合反思与感悟,是将直接感知过渡到抽象思维的具体方法,其内容包括神话、寓言、诗词、谜语、、雕塑等表现形式,故在其表象之下,均可通过记忆、想象、感知、反思、感悟等思维过程,在所产生的新形象新概念中,获得概事物的原形本质,如《西游记》神话故事中所描述的美猴王、孙悟空、齐天大圣等,就是借指心性及其现象;水帘洞、斜月三星洞、灵山等,就是借指人心及其现象;唐僧一行去西天取经遭遇九九八十一难,则是对人的心性及其所导致的世间百态现象的象形论述

因此,要在《西游记》神话故事表象中感悟与解读出哲学现象学思想及思想体系,就必须依据中国古代思想家和西方哲学家的相关理论知识,以及《西游记》中一些诗词诗词赋偈的提示性注释,并结合由于人的心性的人格化肉身美猴王在欲望的驱使下所导致的大闹天宫现象,来展开想象与感悟,对神话故事结构及其思维脉络进行系统地研究与剖析,将其表象之下能够知觉得到的那些新形象解读出来,如将水帘洞、斜月三星洞、唐僧、灵山等解读为抽象的人心,将开篇标题心性修持大道生解读为具有哲学现象学意义的命题,将唐僧的四位高徒分别解读为人心中的性情、情欲、态度、意志等四种心性现象,才能全面系统地解读出《西游记》是通过石猴和唐僧取经的神话故事,对人的心性现象进行象形论述的意识发展史(同上)关于精神现象的学说

笔者根据《西游记》的章回结构与思维脉络,将其神话故事划分为三大部分,即第一至第七回描述孙悟空大闹天宫的神话故事为第一部分,与《精神现象学·上卷》第一至第五章论述意识、自我意识、理性诸环节的主观精神现象相类似;第八至第十四回描述神界、鬼域、人间的神话故事为第二部分,与《精神现象学·下卷》第六章论述精神‘包括伦理、法权、仰、道德’为内容的客观精神现象相类似;第十五至第一百回描述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遭遇九九八十一难的神话故事为第三部分,与《精神现象学·下卷》第七至第八章论述宗教、绝对知识为内容的绝对精神现象相类似;《西游记》与《精神现象学》的结束语也相类似,都是表述心性精神现象的无限性

1、第一至第七回神话故事是用形象思维方法论述美猴王现象

《西游记》从开篇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的命题,到五指山下定心猿共七回神话故事中,先是描述借指意识形态领域的神界-东胜神州,再用仙石化育石猴象形论述存在产生意识的哲学基本问题;石猴与猴群经过事先约定,并率先找到借指人心的水帘洞后自称美猴王;此后为寻求不老长生之道,遂途经借指人类社会的人界-南瞻部洲,来到了借指精神世界的佛界-西牛贺洲,最终找到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并拜须菩提祖师为师,在那里获得了孙悟空之姓名,还修炼成了筋斗云和七十二般变化之神功;孙悟空回花果山后,就敢去剿灭混世魔王,敢去邻国抢兵器武装花果山猴群,敢闯龙宫索要如意金箍棒、黄金甲、紫金冠和步云履,还敢做勾了阎王殿猴类死藉的美梦;此后曾两次被天宫玉帝招安,先是嫌弼马温官小未入流而反下天宫,后又因玉帝所授齐天大圣有名无实而大闹天宫,不仅敢与十万天兵天将对抗,甚至还敢向玉帝提出皇帝轮流做的无理要求,最终玉帝请来如来佛祖才将其压在了五行山下

这些神话故事看似与《西游记》开篇心性修持大道生的命题风马牛不相及,实际上是在借卵化猴完大道,假他名姓配丹成,即用美猴王这个人格化肉身来借指心性、思维、意识、自我意识、精神、意识形态等哲学概念术语,并借美猴王的所作所为,来象形论述人的心性发展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其中东胜神州、花果山、西牛贺洲、天宫等,则是用形象思维方法,借指人的意识形态精神领域这个万神殿精神王国(注万神殿、精神王国分别引自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术语索引》和结束语)

若用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相关理论来感悟与解释《西游记》前七回神话故事,正是用形象思维方法,象形论述人的意识、自我意识、理性三个阶段在产生和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主观精神现象

2、第八至第十四回神话故事是用形象思维方法论述神鬼人现象

此部分加上附录共计八回神话故事,从我佛造经传极乐观音奉旨上长安到 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主要是描述观音菩萨奉如来佛祖旨意,从西牛贺洲的灵山大雷音宝刹来到南瞻部洲的东土大唐国寻找取经人,在途中先后点化了沙悟净、猪悟能、白龙马和孙悟空(即前面已解释过是人的四种心性现象)等妖怪,让他们愿意护送取经人去西天取经成正果(即劝觉的神现象);接着又用唐朝皇帝李世民梦游地府,在阴间经鬼判官崔珏(即谐催觉音)点化后予以还魂的帝王梦(即催觉的鬼现象),来暗示《西游记》创作者们所倡导的具有理性精神的执政理念;观音菩萨最终在大唐国长安城找到了适合去西天取经的唐代高僧玄奘(即愿觉的普遍人心现象)(注这里所描述的唐僧并非唐代去西天取经的真实人物玄奘,而是在形象思维方法,将原本是宗教本体如来佛祖之徒的金蝉子唐僧借指为人心现象,因此取经路上有些妖怪知道吃了唐僧肉就能长生不老的神话故事,其实是在暗示孟子得人心者得天下的民本思想如果唐僧这个人心中没有四位心性之高徒保护,在西天取经路上不就是一个任何妖怪都能捉去饱餐一顿的凡夫俗子,一具行尸走肉了吗!)接下来描述唐僧师徒在取经路上遭遇九九八十一难的神话故事,则是在象形论述人的心性所导致的世间百态现象

若用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相关理论来感悟与解读从观音奉旨上长安到心猿归正的神话故事,正是在象形论述人的心性经过神(即观音菩萨)的劝觉,鬼(即鬼判官崔珏)的催觉和取经人唐僧的愿觉之后,所形成的具有理性的意识引自《精神现象学·下卷·精神》第3页,即经过劝觉、催觉后,唐僧师徒自愿去西天取经成正果的自性觉的客观精神现象

3、第十五至第一百回神话故事是用形象思维方法论述世间百态现象

此部分从蛇盘山诸神暗佑到功成行满见真如有八十五回,共三十多组唐僧师徒在西天取经路上与妖怪殊死搏杀的神话故事;其中所描述的各种妖魔鬼怪,都是在借指人的心性(意识、自我意识)在欲望的驱使下,所导致的叛逆异化了的世间百态现象,这些人格化肉身的妖魔鬼怪不仅要阻碍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求正果,其中有些妖怪还知道吃了唐僧肉就能长生不老,因此唐僧师徒与各路妖魔鬼怪之间必然会发生激烈的生死较量;这些妖魔鬼怪最终都被唐僧的几位高徒与神佛联手,是被消灭,是被收降;唐僧师徒历经十数个寒暑,行程十万八千里,遭遇九九八十一难后,最终到达西天灵山成了正果这些神话故事描述,都是用形象思维方法,象形论述人心(唐僧)中的性情(悟空)、情欲(悟能)、态度(悟净)、意志(白龙马)等心性诸形态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意识形态精神现象,即人的心路历程,与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用逻辑演绎方法系统论述的意识发展史(同上)相类似

若用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相关理论知识来感悟与解读从蛇盘山诸神暗佑到功成行满见真如的神话故事,这正是通过神魔之间的矛盾冲突及其现象,象形论述意识、自我意识、理性、精神、绝对精发展过程中由现象经过矛盾发展达到本质的辨证过程(同上)的绝对精神现象

另外,《西游记》的结束语为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同生极乐国,尽报此一生也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结束语从这个精神王国的圣餐杯里,他的无限性给他翻涌起泡沫相类似,即《西游记》的结束语是用悉发菩提心,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结束语则是用翻涌起泡沫,来分别表述心性精神现象的无限性

二、西游记》神话故事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笔者将《西游记》提升到哲学现象学的高度来作点评,因此有必要将其神话故事与西方哲学家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相类似性进行对比分析

谈到精神现象学,人们会认为这是哲学家才能讨论和研究的很、很深奥的学术问题,普通民众难以涉足其实,只要将《西游记》神话故事对人的心性发展过程及其现象的象形描述与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对意识、自我意识、理性、精神、绝对精神的逻辑演绎作对比分析,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因为二者都是描述、分析、研究与论述人的意识由现象达到本质的同一的过程(引自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译者导言》第10页)的关于精神现象的学说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确实很难读懂,因为他是用西方哲人所熟悉的逻辑演绎方法分析和论述人的意识、自我意识、理性、精神、绝对精神诸形态由现象经过矛盾发展达到本质的辨证过程(同上)的学说,是一部全面揭示人的个体意识发展,以及人类社会意识发展两个层面由现象到本质(同上)辩证关系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史

笔者就这么简单概括性地介绍一下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基本内容,想必都会让读者晕了但是,如果将《西游记》创作者们用借卵化猴完大道,假他名姓配丹成的形象思维方法创作的孙悟空大闹天宫(即个体‘意识’发展),以及唐僧师徒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五圣成真(即社会‘意识’发展)的神话故事描述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对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史的逻辑演绎作对比分析,即反证之,就比较容易读懂《精神现象学》用逻辑演绎方法所要表达思想及思想体系了

《西游记》神话故事首先是用元、会、十二支,四象、五形等来象形论述西方哲学概念时间与空间;用群物皆生,生人,生兽,生禽,正谓天地人,三才定位来象形论述西方哲学概念存在;用仙石化育石猴来象形论述西方哲学中存在产生意识的基本问题;用美猴王在心性修持过程中的所作所为来象形论述人的心性(‘意识、自我意识、理性’的诸形态),即个体意识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现象;然后则是用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遭遇九九八十一难的神话故事,来象形论述人们为追求自性觉,逐步达到理性、精神、绝对精神的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因此,若从哲学现象学的理论高度来感悟《西游记》用神话故事来象形论述美猴王作为个体的心性修持过程,应该与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用逻辑演绎方法论述意识、自我意识、理性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现象相类似,都是在系统论述意识的诸形态由现象经过矛盾发展达到本质的辨证过程(同上)所不同的是,《西游记》创作者们用的是有中国特色的形象思维方法,以心性修持大道生为精神现象学命题,用孙悟空大闹天宫,以及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的神话故事来象形论述意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及其现象,而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则是用逻辑演绎方法,来系统论述意识的发展史(引自《精神现象学·译者导言》第18页)

由此可以推论中国古代思想家已早于西方哲学家两个多世纪,就在用中国人所熟悉且易懂的寓言、神话故事等为表达方式,来象形论述人的意识形成与发展过程及其现象了,如《西游记》开篇标题心性修持大道生,就是关于人的意识形成与发展过程及其现象的精神现象学命题中国古代的儒学中关于格物致知、由用求体、实事求是、循名求实等相关论述,都是由现象穷究本质(引自《精神现象学·译者导言》第10页)的关于精神现象学说的经典理论遗憾的是,由于中国历朝历代的封建统治者政治取舍的原因,有关精神现象学的学术思想和理论研究成果大多失佚,遗留的也已碎片化,故未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为此,中国当代哲学家贺麟、王玖兴在翻译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时遗憾地感言中国哲学家谈体用关系很少认识到由现象经过矛盾发展达到本质的辨证过程(引自《精神现象学·译者导言》第10页)笔者在此更为遗憾地感言如果他们能用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有关理论知识高看一眼《西游记》心性修持大道生的开篇命题,以及借卵化猴完大道,假他名姓配丹成的神话故事,应该是能读懂,并且能感悟与解读出《西游记》从灵根育孕原流出到五圣成真的百回神话故事,正是在用心性(用)修持大道(体)生为命题,来象形论述由现象经过矛盾发展达到本质的辨证过程(同上)的人的意识形成与发展史,也就不会为中国古代思想家未能留下关于精神现象学的思想体系而感到遗憾了

西方哲学家恩格斯在解释精神现象学时称精神现象学也可以叫做同精神胚胎学和精神古生物学类似的学问,是对个人意识在其发展阶段上的阐述,这些阶段可以看作人的意识在历史上所经历的诸阶段的缩影(引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215页)

《西游记》第一回那段仙石化育石猴,石猴找到花果山水帘洞后自称美猴王(即为‘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的神话故事,正是用形象思维方法,对存在产生意识,以及自我意识首先是欲望(引自《精神现象学·自我意识》第117页)的象形论述;描述美猴王担忧生命被阎王掌管,而欲寻求不老长生之道的神话故事,正是对(自我意识)当下欲望的对象即是生命(引自《精神现象学·自我意识》第117页)的象形论述;孙悟空大闹天宫时向玉帝提出皇帝轮流做的要求,则是对(自我意识)毋宁又产生对象并且又产生欲望(引自《精神现象学·自我意识》第121页),以及自我意识确它自己变成了(客观的)真理(引自《精神现象学·自我意识》第121页)的极端欲望现象的象形论述

因此,《西游记》以借卵化猴完大道的形象思维方法,用神话故事象形论述人的心性(即意识、自我意识)的产生及发展变化过程(即修持)中的意识形态现象,远比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那些晦涩难懂的逻辑演绎语言要生动且易懂得多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中国哲学家至今仍未能读悟出《西游记》中仙石变石猴的神话故事就是具有精神胚胎学和精神古生物学(同上)意义的理论思维,未能读悟出美猴王的所作所为就是在象形论述人的意识在历史上所经历的诸阶段的缩影(同上),更未能读悟出神话故事就是用美猴王的所作所为,对自我意识就是欲望(引自《精神现象学·自我意识》第120页),以及这种欲望在其发展变化过程所导致的矛盾冲突现象的象形论述,从而也就无法将《西游记》与《精神现象学》作比较研究了

恩格斯曾言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引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284页)

一个民族的理论思维,在不同时代背景的环境中,必然会产生符合那个时代的非常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内容,而且这些非常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也必定是以其民族文化特征为理论思维基础的百回本《西游记》创作于明朝中后期,当时中国社会随着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和繁荣,市民阶层迅速崛起,已初现资本主义萌芽;在思想文化领域,也掀起了一股反对儒家理学统治,要求个性解放的人文主义思潮《西游记》正是产生于初现资本主义萌芽的社会变革时期,但由于明代中后期对思想文化领域实行更为血腥残酷的文字狱迫害,故那个时代的思想家根本不敢用论辩方法直接表达自己的理论思维,阐述自己的思想观点《西游记》创作者们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及文化环境中,只能通过神话故事这种非常不同的形式,将某些非常不同的内容谐隐于其中,并巧妙地运用汉字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表述手法,期望透过唐僧西天取经所遭遇九九八十一难的神话故事,对明中晚期封建专制下如同种种妖魔鬼怪般的世间百态现象,来象形论述其产生原因就是由人的心性这个本质所导致,如用美猴王的所作所为来象形论述人的心性活动及其现象,用唐太宗地府还魂的离奇现象来象形论述《西游记》创作者们理想的执政理念与主张,从而避免惨遭文化厄难因此,《西游记》是一部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和非常不同的内容,以神话故事为表现形式,象形论述人的个体意识,以及社会意识两方面辩证关系,关于意识形态精神现象的思想理论著作

令人遗憾的是,中国哲学家同样未能读悟出《西游记》创作者们用神话故事为表达方式,象形论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哲学理论思维

马克思在《黑格尔辩证法和哲学一般的批判》中指出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起源和秘密还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称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的圣经(以上引自《精神现象学·译者导言》第26页)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辩证思维方法是十分肯定的遗憾的是,中国哲学家至今仍未能读悟出《西游记》是以形象思维方法,用美猴王,以及唐僧取经的神话故事为具体表现形式,象形论述美猴王和取经人在心性修持过程中,由现象经过矛盾发展达到本质的辨证过程的意识发展史(同上)

令人遗憾的是,《西游记》神话故事中具有中国特色精神现象学的真正起源和秘密(同上),以及具有圣经般意义的思想和思想体系,仍然被中国哲学界的集体无知,抛弃在了中国哲学体系之外

笔者可以肯定地说,《西游记》与《精神现象学》是异曲同工的精神现象学著作,而且还必须指出,《西游记》除了系统分析和论述人的意识诸形态在产生及发展过程中的精神现象外,更为精彩之处,那就是通过唐僧西天取经历时十数年,行程十万八千里,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的神话故事来联系世间百态现象之实际,深入分析和系统论述在心性修持大道生的心路历程中,由现象经过矛盾发展达到本质的辨证过程(同上)及其原因,以此对妖为鬼蜮必成灾的社会现象解惑释厄因此,《西游记》神话故事远比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那些枯燥乏味,且晦涩难懂,令人产生阅读窒息的逻辑演绎方法更容易被中国广大读者理解与接受,并潜移默化地成为人们判别是非曲直的思维基因,比如当人们看到贪财好色的丑恶现象时,就会联想到神话故事中的猪八戒;当受到邪恶势力的欺凌时,内心深处就会象唐僧那样几乎绝望地呼唤悟空救我;当感受到社会风气腐败龌龊时,就会回想起中国当代伟人毛泽东的著名诗句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令人遗憾的是,迄今为止,中国哲学界还没有人从哲学的高度研究过《西游记》神话故事,更没有人将《西游记》与康德、黑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等西方哲学现象学家的相关著作进行过系统的比较分析与研究;因此,人们对《西游记》的认知,还仅仅停留在阅读神话故事的肤浅层面上,全然不知《西游记》是以心性修持大道生为研究意识形态现象而提出的哲学命题,是用借卵化猴完大道,假他名姓配丹成的神话故事,以心猿以及唐僧取经为主脉和研究对象,象形论述人的个体意识发展,以及人类社会意识发展两个层面由现象经过矛盾发展达到本质的辨证过程(同上)的意识发展史(同上)

三、给《西游记》下一个名副其实的定义

中国明清时期,曾有一些认真研读过《西游记》的学者思想家指出,在《西游记》神话故事中,蕴藏着对儒、道、佛三教思想的深刻批判,以及深邃玄妙的人生哲理,能让读者在娱乐与消遣般的阅读游戏中,潜移默化地感悟并接受其中暗传之密谛明末思想家对《西游记》这部奇书的评价很多,李卓吾在《西游记总批》中称《西游记》决不是以单纯的娱乐、消遣为宗旨,而是在游戏中暗传密谛谢肇淛在点评《西游记》时称其为盖亦求放心之喻的奇书;陈元之在《刊·西游记序》中称若必以庄雅之言求之,则几乎遗《西游》一书明末清初思想家张潮在《幽梦影》中明确点出《西游记》是部悟书清代学者刘鹗在《老残游记》里则点明《西游记》是部传道的书悟元子刘一明认为《西游记》是一部谈禅讲道的奇书,是似假而实真、言淡而理深的神仙之书清代学者张书绅对《西游记》的点评最多且最为系统,他在《新说西游记·总评》中称《西游》每笔必寓三意,并强调读悟《西游》全要在心上细加研究,非得二三年深功,恐不能读出其中之妙也他还声称人能深通《西游》,不惟立德有本,亦必用笔如神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对《西游记》这部奇书的思想价值是非常重视并予以高度肯定的,而且还提出了一些超越神话故事本身的理性评价

然而,近代中国以鲁迅、胡适等为代表的大文豪们却将《西游记》这部奇书贬为只不过是一部没有什么微言大义的神魔(神话)小说他们仅用寥寥几笔的肤浅评说,就将古代思想家们期望通过《西游记》神话故事来暗传之密谛全盘否定了这就如同《西游记》神话故事所讥讽的天宫先锋大将巨灵神,把原本是要借神话故事来论述世间百态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并予以释厄解惑的《西游记》,阻隔在了人类哲学的万神殿之外,因此而导致的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悲剧性的严重后果就是,近代以来的中国人已经不会用中华民族传统的形象思维方法,来思想我们的思想了

近代以来的中国大文豪们尚且如此贬低《西游记》,中国的大哲学家们对《西游记》也就更不屑一顾了,他们从来就未对《西游记》神话故事进行过哲学方面的思想研究,因此也就不会有任何理性评价许他们认为哲学现象学只有西方哲学家才会论述,却不知《西游记》就是在用借卵化猴的神话故事,来象形论述人的意识发展史(同前),并通过取经路上九九八十一难的矛盾冲突现象,系统论述由现象经过矛盾发展达到本质的辨证过程(同前)的,关于精神现象的学说

因此,当代中国文史哲三大学界很有必要从古代思想家的相关学说,以及西方哲学现象学,特别是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理论高度,来系统分析与研究《西游记》神话故事由于《西游记》早已经被胡适、鲁迅盖定为没有什么微言大义的神魔小说神话小说,故笔者认为,首先必须以《西游记》开篇心性修持大道生这个具有哲学意义命题为理论依据,从中国古代宋明理学心性论,以及西方哲学现象学,特别是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理论高度,重新审视,并给《西游记》下一个名副其实的定义

在图书馆、互网上均可查索到很多关于神话的注释,但笔者认为,就用鲁迅在其《神话与传说》中对神话的定义来感悟与解读《西游记》神话故事最为合适因为,鲁迅曾在《神话与传说》中称昔者初民,见天地万物,变异不常,其诸现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以上,则自造众说以解释之凡所解释,今谓之神话这就是说鲁迅认为神话是古人对出于人力所能以上的诸现象予以自造众说以解释之的,以隐逸方法表达思想观点的一种表现形式那么,若用鲁迅这种对神话的定义来给《西游记》神话故事下个定义,那《西游记》正是一部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出于人力所能以上的诸现象,对只可意会不可言论的朝廷御用思想理论和法律伦常之弊,以及妖魔鬼怪般的社会现象品头论足时,为避免遭遇三灾厉害,就只好自造众说以解释之,即借神话故事来暗传密谛,期望若有见闻者能够在其中悉发菩提心的旷世奇书

其实《西游记》在第一回就用借卵化猴完大道,假他名姓配丹成的诗句对自造众说,借假言真的神话故事以解释之了,即是以石猴自称美猴王后的所作所为借指人的心性及其现象,以唐僧借指人心,以唐僧在十万八千里西天取经路上所遭遇的九九八十一难来借指妖魔鬼怪横行的世间百态现象,以诠释在心性修持大道生的过程中,那些内观不识因无相,外合明知作有形的矛盾冲突过程及其意识形态精神现象

笔者用文、史、哲三学合一方法来感悟与解读《西游记》,从文学的角度来分析,《西游记》堪称一部精彩绝伦的神话小说;从史学的角度来分析,《西游记》中处处隐含着中华人文历史之迹;从哲学的角度来分析,《西游记》则是用形象思维方法,象形论述意识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的学问(引自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译者导言》第10页),即精神现象学至此,应该给《西游记》神话故事下如下定义

《西游记》是一部以神话故事为表现形式,假借石猴及唐僧取经之现象为研究对象,用具有中国特色的形象思维方法,对人的心性(意识)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进行象形论述的精神现象学著作

四、花萼社、荆府纪善与《西游记》作者、诞生地及主题

要点评《西游记》,就应该对神话故事的创作者、诞生地,以及主题等问题作出回答,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确立研究方向但是,关于《西游记》的作者是谁、出自何处、主题为何等问题,可谓自古众说纷纭,争论至今,仍无定论笔者仍然是用文、史、哲三学合一方法,对这些至今仍无定论的问题进行过较为系统的研究,观点如下,但仅为提出来讨论之,切不可以此为定论

1、《西游记》的作者及诞生地考证简述

明代学者陈元之曾在南京世德堂本《刊西游记·序》中称《西游记》不知其何人所为,曰‘出今天演何侯王之国’;曰‘出八公之徒’;曰‘出王自制’但他并未指明是出自哪个王府

笔者在分析有附录的百回本《西游记》神话故事的结构时,发现在所划分的三个部分中,第一回中有个花果山的山名,附录中有个陈萼的人名,第十五回中有个里社祠的地名,若将其中的花、萼、社三个字连起来,即呈现出花萼社这一名称(注在第五回描述瑶池宝阁时则有金花玉萼影沉浮一句,不仅出现了花、萼二字,而且还用影沉浮予以暗示花萼社的命运)笔者曾研读过清张廷玉所撰《明史》,故对花萼社这个名称印象较深据《明史·诸王传四》所载(樊山王)见澋曾孙载埁尤折节恭谨,以文行称读《易》穷理,著《大隐山人集》子翊金氐、翊(蓥)、翊(錾)皆工诗,兄弟尝共处一楼,花萼社依据此推论,朱载埁是荆王府支系的第四代樊山王,花萼社是他为三个王子创办的书斋读书会所,在当时很有名气,否则也不可能被清代史学家写进《明史》另外,根据吴承恩在荆王府当过纪善(即教师)的时间段推论,应该是在樊山王府的花萼社当过纪善,当时还经常有达官贵人和文人墨客往来于此读书论道以此推论,《西游记》应该是吴承恩与第四代樊山王府的三个王子共同创作,花萼社应是《西游记》的诞生地

另外,《淮安府志》卷十六《人物志》二《近代文》中载有吴承恩复善谐剧所著杂记数种,名震一时据此,笔者从吴承恩在第四代樊山王府任纪善的时间段推论,认为《西游记》第一回至第七回孙悟空大闹天宫的神话故事,应该是他任纪善的那个时间段,为了给当时年仅八至十四岁的三位小王子讲解晦涩难懂的理学心性论时创作的教学用谐剧;第五代樊山王朱翊金氐 和其他二位王子,还有当时经常往来于花萼社读书论道的那些达官贵人、文人骚客等,应该也参与过《西游记》神话故事的创作,所以神话故事中才会出现多种方言和地方性俗语俚言,以及一些文字及语言逻辑错误

笔者据此推论,吴承恩应该是《西游记》前期神话故事的创作者,第五代樊山王朱翊金氐 应该是最终的编修与写定,并将《西游记》手稿传出王府者

2、《西游记》的最大主题应该是发心说

关于《西游记》的主题,学界历来众说纷纭,最早是明代学者谢肇淛依据《孟子·告子上》中求其放心而已矣推论出的求放心说;清代残萝道人汪象旭在将《西游记》增改为《西游证道书》后,干脆称其为证道说;佛家弟子则将《西游记》解读为释厄说;近代以来《西游记》主题说主要有主题转化说、英雄成长说、破心贼说、反理学说、追求真理说、反封建说、游戏说、反动说、农民起义说、阶级斗争说、等等,但至今仍然是众说纷纭,难成共识这正是因为《西游记》神话故事原本就是一部多心经,故出现如此多的主题说,也就见怪不怪了

懂点佛学的人应该知道,在佛学理论中有个发心的概念,丁福宝先生在其所著的《佛学精要辞典》中将发心注释为发菩提心、愿求无上菩提之心《西游记》创作者们应该是依据佛学理论中的发心概念,进行神话故事创意与创作,以求广大读者在读悟《西游记》这部多心经时,能够在自我的心路历程中有所感悟,并悉发出无上菩提之心

其实,只要大家仔细阅读与感悟《西游记》神话故事,就能看到在第一回中有大王若是这般远虑,真所谓道心开发也!在第五十回中有我与他共发虔心,,在第六十二回中有三藏发心将塔,,在第八十一回中有 是我发菩提心,将他救了在第八十八回中有今谨发虔心神话故事中有五处提到了发心这个佛学概念,在《西游记》神话故事的结束语中则更是直接点出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其实这是明确告诉读者贯穿于《西游记》这部多心经始终的最大主题,就是发心说,而且还是悉发菩提心之说

五、《西游记》中诗三百的点化意义

读过《诗经》的人都知道,《诗经》中共收集有三百零五首古诗;《礼记·乐记》中称诗,言其志也在《论语·为政》中则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南北朝时文学理论与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将其综述为诗者,持也,持人性情;三百之蔽,义归无邪,持之为训,有符焉尔因此,诗是能够持人性情,持之为训的;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中称,读诗之要,在于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

为此,笔者也在《西游记》神话故事中整理出了三百余首诗词,其中有102首是注明了诗曰有诗为证的;在被写成诗曰的诗中,有《西江月》词牌二首,《南柯子》词牌一首;笔者依此理,也将第八十七回开篇词牌《苏武慢》列入其中;还有以笔者的诗词欣赏水平找出的未写诗曰有诗为证的诗词189首,以及神话故事中直接引用的古诗2首;另外就是有些明显是用来注释神话故事寓意的赋、偈、颂等,也精选出几首列入其中,共计有三百余首,故笔者称其为《西游记诗三百》

中国古代文人善于将主观意念隐喻于诗词赋偈颂之中,在主观意念与外界客观事物猝然撞击时,就会产生创作灵感而诗性大发,并将其意象融入诗词中,有时还会以对诗对词对赋等攀话的方式,对人生感悟进行讨论;比如第九回中描述渔夫张稍与樵夫李定的渔樵攀话,就用了《蝶恋花》、《鹧鸪天》、《天仙子》、《西江月》、《临江仙》等五种不同的词牌,以渔、樵各自对世间百态现象的不同感悟,用词牌对辩的方式讨论对名、利的感受与认识,但这还只是其表象,其真实寓意,应该是要效仿邵雍的《渔樵问对》,论述天地万物、阴阳化育、生命道德,以及古今兴衰之更奥妙、更厚重和更富有哲理的话题因此,必须博引旁证,仔细认真地研读《西游记》神话故事中的诗词赋偈颂等,在其中思无邪,方可真正感悟与解读出其中的造化会元功

在《西游记诗三百》中,有开宗明义的,如第一回的开篇诗,就如同西方哲学现象学的导论;有注释神话故事借指关系和寓意的,如第一回中的借卵化猴完大道,假他名姓配丹成;内观不识因无相,外合明知作有形;第七回中的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等;有揭示世间百态现象的,如第一回中的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有抒怀写意的,如第八十七回开篇的那首《苏武慢》大道幽深,如何消息,说破鬼神惊骇;还有点明贯穿《西游记》神话故事全篇主题及作者期望的,如第一百回的结束语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同生极乐国,尽报此一生因此,深入《西游记诗三百》中的诗词赋偈颂,有助于读者感悟与读懂《西游记》神话故事之表象所要呈现出来的真实寓意与密谛

在《西游记》第一回标题中有心性修持大道生一句,已点明神话故事就是关于宋明理学心性论的命题在此后描述花果山美猴王(即‘心性’)所作所为的神话故事中,还用借卵化猴完大道,假他名姓配丹成,以及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等诗句来解释石猴就是心性的人格化肉身及其现象在第十四回中又用佛即心兮心即佛来进一步指明佛与心的关系是同一的其实这是在明确告诉读者,《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以及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神话故事,就是在象形论述心性修持大道生的矛盾发展过程及其意识形态现象也正是因为心性修持大道生的矛盾发展过程及其现象是看也摸不着的,即人的内心世界变化是无法用拍照方法定格成相,并能一眼看透的,正可谓内观不识因无相;因此,就只能通过关于美猴王所作所为的神话故事来外合明知作有形了

令人遗憾的是,从古至今读《西游记》者,往往会被离奇精美的神话故事情节所吸引,就如同成语买椟还珠之喻,很少有人注意到神话故事中那三百余首诗词的提示注释的意义,结果是欣赏着神话故事之椟,就全然忘记了开篇心性修持大道生的命题,忘记了借卵化猴完大道,假他名姓配丹成的诗句提示与注释,其结果,就是将《西游记》中的珠(即思想之宝珠)丢弃掉,只欣赏到了椟(即神话故事)之精美,也就不能从中感悟与解读出《西游记》是用形象思维方法,象形论述人的意识发展史(同前)的哲学著作了

六、《西游记》神话故事中的国学知识与典故

中国传统国学中的儒、道两家读者都较熟悉,儒家是指以《四书五经》为理论基础,讲修心养性的传统文化;道家是指以老子《道德经》为理论基础,讲存心炼性的传统文化;另外还有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等传统文化,从而构成了以九流文化为理论基础的传统国学

中国传统国学中除了儒、道两家外,还有讲明心见性的舶来品佛教文化与中国诸子百家文化交融后,逐渐自成体系的天台、唯识、华严、禅宗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佛学佛教文化流派,其中对中国历史、社会、政治、文化和民俗等方面影响最大的,当属佛教的禅宗;禅宗又分为南、北两派,其中以慧能的南派禅宗影响最大,其理论典籍为六祖慧能所著的《坛经》在《西游记》中,有些神话故事人物、场景及情节等描述,都是依据《坛经》中相关内容所创作

中国古代传统国学中还有三教九流十家之说,三教是指儒、道、佛三种教派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的《汉书·艺文志》中称,九流分别指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杂家农家纵横家阴阳家所谓十家,是指在九流以外的小说家,故称未入流《西游记》描述花果山美猴王被天宫玉帝招安后,除了个管理御马监的弼马温官职,当他知道这是个未入流的小官时,便一路反下天宫的神话故事的真是寓意,应该是《西游记》创作者们预料到后世读者会将神话故事认定为未入流的小说家者流,于是用此故事情节来暗示,《西游记》是九流之内的理论文章

如果要展开来感悟与解读《西游记》中的国学知识,那实在是太丰富了国学中所称的九流文化,在《西游记》神话故事中真可谓俯拾即是,如花果山水帘洞里那九件石器;美猴王的金箍棒重一万三千五百斤,阎王殿生死簿上猴类的编为一千三百五十,一三五之和均为九;还有唐僧手持的九环锡杖,八戒挥舞的九齿轮钉耙,沙僧脖子上挂的九个骷髅,都是在象形论述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史中,已成为了中国人思维基因的九流文化,就连从东胜神州花果山那块仙石里蹦出来时还无姓无名的石猴,都知道《论语·为政》中的那句为政之道人而无,不知其可也!

在《西游记》神话故事中着重描述的五位取经人的身上,可以找出道家文化中金(猴)、木(猪)、土(沙僧)、水(唐僧)、火(白龙马)相生相克的五行之说以及具体应用;还有将天罡三十六、地煞七十二之数被分别用在了猪八戒、沙和尚和孙悟空的身上,是故仅有三十六般变化的猪八戒和沙和尚的本事,就远不如有七十二般变化的孙悟空高强;因此在去取经路上遭遇的九九八十一难中,只有孙悟空才能够单独与各路神佛菩萨联手战胜各种妖魔鬼怪,护送唐僧到得西天灵山,成得正果

在《西游记》神话故事创作和人物塑造中所运用的佛学理论,主要出自于禅宗,如《西游记》神话故事中描写孙悟空一筋斗就有十万八千里的本领,以及他身上那八万四千羽根根能变,应物随心的猴毛之数,都是出自于禅宗经典《坛经·决疑品第三》中所描述的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八邪以及《坛经·般若品第二》中所描述的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美猴王一个筋斗须臾间就能腾挪十万八千里之遥,唐僧一行十万八千里的取经之路,却要行走十四年之久,还要遭遇九九八十一难的神话故事描述,则是在用形象思维方法,象形论述南派禅宗的顿悟之佛理与北派禅宗的渐悟之佛理的差别

若能静下心来仔细品味《西游记》神话故事,在其中能读到中国古代《上大人》、《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启蒙教育之书目,能聆听到笙簧杂奏,箫鼓频吹宫商角徵羽,抑扬高下齐的悠扬古乐声声,能找寻到医门理法至微玄,大要心中有转旋望闻问切四般事,缺一之时不备全的《素问》、《难经》、《本草》、《脉诀》等中医诊疗实践与理论宝典,能品味到挥妙笔书山青水秀,却能寓哲理于字里行间的诗词赋颂偈,能看到圯桥三进履、流杯亭、孙康映读、王祥卧冰、苏武餐毡、折梅逢使、文王画卦、达摩显像、管鲍分金、七雄争胜、孙庞斗智、六国归秦、阿房宫内火、朱陆之灵台、萧何的法律、王莽篡权、刘蜀主托孤、周郎赤壁、傅萧论辩、五斗米道等无数中国历史人物、事件及典故,还能够看到数百句以常言道、俗话说、律云等方式,娓娓道出贤文增广之类的俗语俚言及诸多方言如果将《西游记》神话故事中的历史人物、事件及典故,以及语言文字运用技巧等一一解读与注释出来,那真可堪称为一部中国历史文化的教科书了

令人遗憾的是,在当今中国,称国学大师级的人物可谓不少,但很少有人能够感悟得到,并解读得出《西游记》神话故事中还有如此系统精辟,能让中华文化真正长生不老的无字真经来

七、 附图

此附图为笔者根据《西游记》与《精神现象学》的篇章结构和思想及思想体系创作的,主要是想让读者能够系统且简明地《西游记》与《精神现象学》的相似性然而,究竟是《西游记》神话故事让笔者读懂了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还是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让笔者读懂了《西游记》,现在已很难厘清原由了许这就是中西方思想文化相互交融后,碰撞出来的思想火花吧!

寄语,愿以此点评,再发菩提心,不断碰撞出五彩斑斓的思想火花(2019年2月28日重改于长沙)

微信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weinxin
我的微信
四大名著QQ群: 696280552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评论审核已启用。您的评论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被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