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游记》在创作学上的范式意义

评论字数 8306阅读模式
摘  要小说的角色地位意识和结构线索意识,在长篇小说的创作学层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西游记》调整此前各雏形作品的人物地位而确立孙悟空为主角,并依次确立其他次角配角;又以主角孙悟空结构全书曰以孙悟空保护唐僧取经这一主干事件笼罩全书,形成有机鲜明的结构线索这是《西游记》之前的《三国演义》、《水浒传》所未曾有的,以长篇小说《西游记》始有角色地位意识和结构线索意识,是范式意义
关 键词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创作学;范式意义
作者简介徐乃为(1949- ),男,江苏启东人,南通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明清小说研究
《西游记》虽然位添明代四大奇书与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列,然而,当人们以习惯意义的评价标准评述小说的文学史地位时,《西游记》则常只叨陪末座,这自然也是一种评断,无可厚非但是,若换一视角,从创作学的要素去审视,则《西游记》与成书于其前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相比,有着非同寻常的范式意义所谓范式意义,指具有开创功用的规制定式,一旦形成以后即被认为具有规范作用而被仿效;是某些创作经验,被视为具有经典意义而自觉传承据此,可作出这样的评断《西游记》以前成书的《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只能说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成型之作,而《西游记》始可称成熟之作从创作学层面说,《西游记》之出现在我国长篇小说的发展史上具有质变性质,具有范式意义
一、小说的角色地位意识的自觉确立
小说创作中的角色地位意识,是指作家构思塑造小说人物时,按创作的内在需要而对笔下的诸多角色,作主、次、褒、贬等众多要素的区分与设定其主要表现为,把人物设定为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何时出场,何时退场?何故出场,何故退场?其在故事中地位如何,在冲突中的作用如何?在表现小说的题旨、在宣泄作者的情感上起怎样的作用?等等由此可见,长篇小说的创作发展史中,作家创作中的角色地位意识是否自觉确立,标志着小说创作的是否成熟
若以此角色地位意识的是否自觉确立去审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则可以清晰地发现,《西游记》已经有了鲜明而成熟的自觉的角色地位意识,而《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则尚无角色地位意识,至少处在朦胧状态
《西游记》的一主角无可争议的是孙悟空,他在小说的第一回出场,至最后一回收场,除了作为全书插叙性质的第八回至第十三回观音寻觅取经人的5回以外,在100回中占95回之多,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唐僧、猪八戒、沙僧等其他人物,则依据其角色地位的主次而递次先后出场,且占比着相应的篇幅份额而且,孙悟空在事件的冲突中始终起关键作用,小说基本依照孙悟空的形象去演绎题旨这就是成熟的角色地位意识然而《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却全然不是如此
《三国演义》是很难确定一主角的,只能确定一个相对模糊的主角群若以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孙权、周瑜、司马懿视为主角群的话,在120回里,他们的实际出场、退场统计如下
曹操第一回出场,第七十八回退场;刘备第一回出场,第八十五回退场;诸葛亮第三十七回出场,第一百零四回退场;关羽第一回出场,第七十七回退场;孙权第二十九回出场,第一百零八回退场;周瑜第三十八回出场,第五十六回退场;司马懿第九十四回出场,第一百零八回退场
学术界一般认为,诸葛亮是《三国演义》最重要的角色,然而他竟然是在小说行进至接近三分之一的第三十七回才出场的!又在第一百零四回退场,出场虚回数才67回,只占全书的百分之五十六曹操、刘备、关羽等第一回同时出场的人物,实际出场约占全书的三分之二周瑜的实际出场回数仅为14回,只占百分之十二司马懿的实际描写是从第九十四回开始的,亦是14回,仅占百分之十二
以宋江、晁盖、卢俊义、吴用、林冲、武松、李逵作为《水浒传》的相对模糊的主角群,其出场情况为
宋江第十八回出场,结尾退场;晁盖第十四回出场,第六十回退场;卢俊义第六十回出场,结尾退场;吴用第十四回出场,结尾退场;林冲第七回出场,基本结尾退场;武松第二十三回出场,基本结尾退场;李逵第三十八回出场,结尾退场
梁山第一人物宋江是第十八回出场的,第二人物卢俊义是第六十回出场的被敬称为大王的晁盖是第十四回出场而第六十回退场的!作为《水浒传》中塑造最为成功的两个人物,武松是第二十三回出场的,李逵则是第三十八回出场的《水浒传》的主要故事是前70回,这些人物描写的实际占比各是多少呢!开头出场的实质性人物竟是与小说主干故事、主要题旨均全然无关的教头王进,第一个出场的梁山英雄仅是排名第二十三的天微星史进,主角群中最先出场的林冲,是在第七回,才算是勉强进入主要角色的主要故事!然而林冲的故事却与小说的忠义替天行道的主题几乎无关
对《三国演义》《水浒传》作以上分析,则可得出结论《三国演义》与《水浒传》的作者(最后集大成的整理者)还没有确立角色地位意识,不懂得主要人物应当率先上场,主要人物应当占有重要篇幅,主要人物应当在主干事件中占主导地位,主要人物出场时应当寓隐小说的题旨
论者许会说,《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历史事件的呆定性与历史小说的特定性束缚了作者的自由驰骋的空间,诸如诸葛亮的年纪决定了不可能参与曹操、刘备参加的讨伐黄巾军而过早出场,周瑜的短寿决定了他不可能在小说中占有较多的篇幅等等

这种说法虽然不无道理,但是成熟的小说家其实是有相当娴熟的伸缩自如的手段的,这就是详略杠杆假如以诸葛亮为主要人物统领全书的话,则诸葛亮死后的姜维北伐、蜀亡、吴亡、归晋,完全可以在两三回中收束全书,而如今的《三国演义》,竟在诸葛亮死后又拉扯16回之多以致读者每有孔明既死无须看之叹!在诸葛亮出场前的36回里,剿灭黄巾军的故事、十常侍乱政的故事、董卓擅权与诸侯伐董的故事、曹操平定北方的故事也完全可以作过场交代,压缩至五六回即可直接进入争雄的主干故事,进入主要人物诸葛亮的故事然而,作者(最后集大成的整埋者)未能这样做,完全屈从于各家各时期的故事题材的话本,仅以时间为序而作堆砌式的剪裁连缀,造成今见局面究其原因,实在是因为《三国演义》的作者是尚无长篇小说创作中的角色地位意识的缘故

反观《西游记》,则完全相反《西游记》是以唐代僧人玄奘去天竺(古印度)取经为原型题材的,其理所应当地应以玄奘为第一主角然而,如今的《西游记》却是以孙悟空为第一主角!那么,孙悟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又是怎样逐渐取代唐僧的呢?回顾一下《西游记》成书过程的主要环节,即可知晓个中缘由《西游记》成书的大体过程是这样的
(1)《大唐西域记》玄奘著;(2)《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慧立、彦惊(玄奘徒弟)著;(3)《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宋]话本;(4)《西游记》(杂剧)[元]杨纳著;(5)《西游记》(今见长篇小说)[明]吴承恩著在《大唐西域记》与《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是绝无孙悟空的影子的;在宋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方始有一个神通广大的神话人物白衣秀士猴行者,即孙悟空的前身,但还远不是该书的一主角
元末明初杨纳所编杂剧《西游记》是长篇小说《西游记》成书前最为重要的依傍,是剧为大型连台本杂剧,计六本二十四出其中第一、二本是叙述玄奘坎坷的出身、传奇的经历与取经的壮举的;第三本始叙述孙行者的来历;第四本叙述收伏猪八戒的过程,只第六本到佛国取得经文孙悟空的篇幅占比极少显然远不是一主角只有集以上之大成的吴承恩本《西游记》,孙悟空才成了一主角因此,《西游记》中孙悟空从无到有、从次到主的过程,鲜明而生动地揭示角色地位意识确立的过程
因此,长篇小说创作中的角色地位意识的自觉确立,是长篇小说成熟的最为重要的标志,这一标志是《西游记》
二、小说的结构线索意识的自觉确立
小说的结构之于小说是极为重要的,有机的成熟的小说结构,指有一条鲜明的线索贯串全书,非如此,断乎不能称说有有机的小说结构小说的有机体正是由小说的结构线索勾连组织的因此,小说有无结构线索,结构线索的艺术高下如何;小说作者有无结构意识,其结构意识是朦胧还是自觉,是判定小说成型还是成熟的重要标尺《西游记》与其前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相比,其结构线索是明晰的,作者(最后整理者)的结构线索意识是自觉的而《三国演义》与《水游传》则逊色很多,其结构线索只能说是在粗率成型状态,作者的结构线索意识尚处马由缰的混饨状态鲜明地呈现高下之别
这里,首先对成熟的有机的结构线索下一定义所谓成熟的有机的长篇小说的结构线索,当指是以一个主角人物(主角群体)去结构全书,是以一件主干事件笼罩全书,是两者兼而有之
《西游记》一书,从这两个角度讲,都符合成熟的有机的结构线索的标准从以一个主角人物结构全书角度说,《西游记》正是由小说第一主人公孙悟空结构全书的,全书分为前后两个部分,第一回至第七回写孙悟空的成长奋斗,为诞生、学艺、自封美猴王,龙宫借宝,地宫销籍,威震大庭,受封赴任,发现被骗,二闹天宫,被压五行山叙写的是奋斗、奋斗的成功与挫折;从第十三回至结束,则写孙悟空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以孙悟空为首,一路经难历险,降妖伏怪总之,是切切实实的以第一主人公结构全书从以一件主干事件笼罩全书的角度讲,这一主干事件即是取经大事,占据百回大书中的八十七回,前七回孙悟空的故事视为楔子因此说,《西游记》的叙事线索十分鲜明,情节结构十分紧凑,全书浑成一体之所以如此,乃在于作者(最后整理者)的小说结构线索意识的自觉作者在结构线索的潜意识的自觉中,调整人物主次,确立主要角色,抽取主要线索,删除臃肿累赘,丰富故事人物《西游记》结构线索的成熟与有机,毋庸置疑
那么,《水浒传》与《三国演义》呢?
关于《水游传》的结构问题,观点比较一致,茅盾先生有一段经典的定评

从全书看来,《水浒》的结构不是有机的结构我们可以把若干主要人物的故事分别编为各自独立的短篇中篇而无割裂之感但是,从一个人物的故事看来,《水浒》的故事是严密的,甚至也是有机的这一点上,足可证明《水浒》当其尚为口头文学的时候是同一母题而各自独立的故事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831.html

茅盾先生的结论是,《水浒传》的结构不是有机的,理由是若干主要人物的故事分别编为各自独立的短篇中篇而无割裂之感,原因是其尚为口头文学的时候是同一母题而各自独立的故事,论断真是精辟之至!各自独立的故事的连缀与堆砌,其结构线索能是有机的成熟的吗?茅盾先生说的同一母题当指造反上梁山,就不是具体的有机的实实在在事件,只是一条虚设的线索
欧阳健、萧相恺先生关于长篇小说的有机结构观大约与笔者相同,也以为应当有主要人物结构全书,因此,他们关于《水浒传》结构有这样一段论述

《水浒》塑造了三个贯串全书的人物(指宋江、吴用与李逵),才使作品从形象思维的角度上勉强够得上称为一部统一的艺术品靠了这三个人物,才使排座次以后的情节得以维持下去,才使得不那么有机的《水浒》的结构,增添了若干有机的粘合剂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831.html

上文已经指出,宋江是第十八回出场,李逵是第三十四回出场,吴用在第十四回劫生辰纲故事中出场后,到第四十回宋江上梁山以后才成为主角的!说他们是结构全书的主角确实是十分勉强的
《水浒传》还找不出一件有机的具体的实在的笼罩全书的主干事件因此,《水浒传》不能说有机的成熟的结构线索,其结构线索还是粗率随意的
《三国演义》的结构线索问题比较复杂毛宗岗《读志法》有一段关于其结构的论述

一书,总起总结之中,又有六起六结其叙献帝,则以董卓废立为一起,以曹丕篡夺为一结其叙西蜀,则以成都称帝为一起,而以绵竹出降为一结其叙刘关张三人,则以桃源结义为一起,而以白帝托孤为一结其叙诸葛亮,则以三顾茅庐为一起,而以六出祁山为一结其叙魏国,则以黄初改元为一起,而以司马受禅为一结其叙东吴,则以孙坚匿玺为一起,而以孙皓衔壁为一结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831.html

此六起六结的每一起结是否成为逻辑意义的起结就值得怀疑,更遑论此六起六结之间能否合成总起总结的有机结构了!毛宗岗的所谓总起总结又是什么呢?说的是叙不自始,必有所自始,则始之于汉帝叙不自终,必有所自终,则终之于晋国因此,毛宗岗的评述根本不是小说结构艺术层面的评述,只是史家读史的评述这一评述恰与高儒的陈述百年,该括万事相合,是说《三国演义》为叙史完备的史传一本以叙史完备作为目标之一的小说,是不可能有有机的成熟的结构线索的
因此,学术界论述《三国演义》结构线索的论文极少沈伯俊先生整理的《建国以来〈三国演义〉研究论著索引》收录建国至 1982年底的200百余篇论文,没有一篇是论述《三国演义》的结构线索的!因此,同书沈伯俊先生的《建国以来〈三国演义〉研究情况综述》中只将研究情况分列为主题 人民性正统思想曹操形象关羽形象五个方面,而没有论述《三国演义》结构线索沈先生2002年2月发布了《三国演义研究论争述评》,在最近20年中进入沈先生视野的谈《三国演义》结构的论文只两篇这一研究现状本身就说明了《三国演义》的结构确实没有什么可谈之处而仅有的两篇中的一篇,却正可佐证《三国演义》没有有机的结构线索这一命题发表在1984年第4期《中州学刊》上夏练先生的《略论〈三国演义〉的整体结构特色》,其写作目的,是回应西方汉学界关于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结构分散、杂乱、缺乏整一性的缺点的,西方汉学界的观点的换一种说法即是缺乏有机的结构线索在这样的背景下,夏先生才用整体结构特色为题而作回应的!言下之意即是西方学者的《三国演义》缺少线索贯串观点有一定道理;但从另一角度却可认定《三国演义》是特殊的整体结构文章从完整、一贯和不可分性立论认为《三国演义》是章回而环扣的链式结构,故尔是整体而不可分割因此,实质上是认同《三国演义》无线索的观点在这里,笔者绝无臧否夏文的意思,夏先生行文是严密的,只是着眼点与笔者不同
游国恩等先生的《中国文学史》对《三国演义》的结构线索作了较为实事求是的评说,全书时间漫长,人物众多,事件复杂,头绪纷繁给叙述增加不少的困难;但作者却能以蜀汉为中心,抓住矛盾斗争的主线,构成了一个基本完美的艺术整体,较少琐碎支离的情况!这一论述显然指出了不够有机与成熟的缺憾虽然,这段文字里运用了主线这一词汇,但这里只是一种比喻,并非严密的定义,并不是本文所限围的特定结构线索的概念其中关键的矛盾斗争为主线一句,是名不副实的中最早立国的魏国,事在第八十回即使指曹、刘、孙三个军事集团的形成也是在第四十回开始的赤壁之战以后因此,说抓住矛盾斗争的主线,不是严密准确的说法其他有影响的如纵横型辫状结构,上文说及的夏先生文章中以代表人物曹操、刘备、孙权为主要人物线索,均与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中的矛盾斗争为主线内涵相同,故不另予辩说
假如从理论上探讨《三国演义》、《水浒传》结构艺术的缺憾的原因,笔者以为,《三国演义》是受史的影响,特别是受编年史书《资治通鉴》中的影响,小说以完成演史的任务为己任,必然缺少小说艺术眼光的剪裁与提炼,才没有有机成熟的结构线索的!而《水浒传》正好倒过来,是受记传体史书,特别是唐宋时期勃兴的记传体人物小说(含宋元单篇人物话本)的影响,将同一母题的单篇人物故事作粗率连缀,自然亦无线索意识
总之,从小说结构线索层面辩说,《西游记》相比于《三国演义》与《水浒传》,是质变的提升
三、小说题旨的基本一致
小说的题旨是通过小说的主要人物形象折射的,主要人物形象又是在小说主干事件的过程中逐渐丰富起来的因此,小说题旨是否基本一致,与上文论述的有无准确的角色地位意识,有机成熟的统一结构线索,构成了逻辑意义的正相关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的题旨,是多有歧见的而本节的逻辑推断中,《西游记》的题旨当是比较单纯统一的;《三国演义》与《水浒传》才是歧见纷纭的这三本小说的实际情形也正是如此
《西游记》有明确的前后统一的题旨,这就是通过主要人物孙悟空,演绎我国的正统思想儒家的积极入世意识的底层百姓化儒家的积极入世意识,就是人生要有目标,有了目标要努力奋斗,天道酬勤,人生奋斗的结果是成功孙悟空正是这种思想的演绎积极入世的意识,使这只已经长生不老的石产灵猴不甘平庸,寻师学艺;学得十万八千里筋斗云与七十二变化;自封美猴王,是自我成功意识;接受玉皇大帝的弼马瘟与齐天大圣官职,是以为个人成功的朝廷认可;皈依如来而成为取经先锋,是以为英雄得到用武之地;一路不辞艰险,降妖伏怪,更是儒家积极入世的具体反映;最后荣封斗战胜佛,更是成功的标志
有论者每把孙悟空的三闹(闹龙宫、闹地宫、闹天宫)视如农民起义造反;视接受弼马瘟齐天大圣为投降接受招安;又视皈依佛祖的软弱与降妖伏怪的坚韧为不谐和因此常有人认为孙悟空形象割裂,《西游记》的题旨矛盾而难以捉摸这是不准确的在底层百姓的意识里,接受弼马瘟、齐大大圣与获得科举功名而被授予知县翰林并无两样,一样是成功的标志也因此,三闹与降妖伏怪是一样的,都是孙悟空奋斗的特有方式,是特定的不屈不挠意志的张扬!这是神话、童话的某些特质决定的!幸勿将三闹视如统治阶级化的正统儒家意识里的犯上作乱!自然,受封弼马瘟、齐大大圣也不是投降招安因此,人物形象并无割裂,小说题旨亦不多元总之,《西游记》的题旨,应当解读为底层百姓的成功潜意识的宣泄,是从对成功的渴望,到为成功而奋斗,终至奋斗而成功的赞歌!自然,小说题旨的相对单纯与前后统一,是作者自觉地把孙悟空确定为第一主角并由他结构整部小说分不开的
《水浒传》的题旨不仅多元,而且如同水火,尖锐独立李卓吾是视为忠义而推崇;封建统治者则视为鼓动造反而要禁毁;鲁迅与毛泽东又视为是歌颂投降派的!如此不同的见智见仁是小说本身的矛盾性决定的而此小说本身的矛盾性,又根源于没有角色意识、没有一个主角结构全书、没有一件主干事件笼罩全书上梁山不是实在的具体的主干事件,只是一条虚线晁盖、刘唐、三阮、李逵等是反抗朝廷而主动上梁山;宋江是被劫而被动上梁山;卢俊义也是被骗而被动上梁山李逵他们图的是大碗吃酒、大块吃肉、大秤分金,图的是交情浑似股耾,义气真同骨肉,图的是摆脱朝廷、官府、恶霸的剥削压迫与欺凌,过上率性自由的生活而宋江他们想的是报效朝廷,图的是封妻荫子由这样若干主要人物的独立故事连缀而成的长篇小说的题旨能基本一致吗?
同理,受编年体史书影响极大、被完成叙史的潜意识左右着的《三国演义》是不可能有鲜明的角色地位意识以及主干事件笼罩全书的意识的!因此,《三国演义》的题旨在赞颂一统、维护正统、向往明君仁政、歌颂忠智勇义间游戈徘徊,让人抓不住主旨

角色地位意识之是否形成,结构线索意识之是否清晰,在长篇小说的发生发展史上,是至关重要的说其具有范式意义,是并不过分的自然,除了应当在理论上阐明范式意义以外,还应当在此后的长篇小说的创作实践中得到事实的印证《西游记》的创作经验与创作模式即被后来的作家当作典范一样地尊奉与传承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831.html

《西游记》以后有影响的长篇小说,大凡有了鲜明的角色意识以及明晰的结构线索意识,《说岳全传》是以岳飞结构小说,以主干事件抗金笼罩全书;《封神三国演义》是以姜子牙结构小说,以伐纣笼罩全书;《杨家府三国演义》是以杨氏一家结构小说,以抗辽笼罩全书这些都受《西游记》的范式的影响
必须特别指出的是,取经作为笼罩《西游记》全书中的主干事件,是由九九八十一难连缀的,这是主干事件笼罩与结构线索贯串的具体化,这一叙事模式就尤其成为创作定式而得到尊奉与传承上述这些通俗小说中的通用模式雷同而连缀的攻城破阵,攻城破阵中雷同而连缀着的延师斗宝的描写,其源头也正是《西游记》取经路上孙悟空降伏诸路妖魔时请上天星宿神仙、佛界观音如来的翻版这正是本论题范式意义的具体化
既然《西游记》在创作学上具有范式意义,那么,它在文学史上的评价为什么不如《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呢?文学史地位的评价是有多重因素决定的就《西游记》而言,其题材的神话性质,创作手法的童话性质,使它的阅读观众面、认识意义与娱乐功用均逊色于《三国演义》与《水浒传》,《三国演义》与《水浒传》的人物塑造确有独到之处而《西游记》有所逊色,这一些,使它在习惯意义的评价,不及《三国演义》与《水浒传》但是,《西游记》以角色地位意识与结构线索意识的自觉确立为标志的创作学上的范式意义,是应当引起充分重视的

原载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831.html

2004(4)25-29. 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831.html

参考文献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831.html

[1]茅盾.茅盾选集(第五卷·文论)[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831.html

[2]水浒争鸣[C].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8.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831.html

[3]三国演义资料汇编[C].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3.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7831.html

[4]毛宗岗.读志法[C]//三国演义研究集.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5]施耐庵.水浒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6]罗贯中.三国演义[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

微信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weinxin
我的微信
四大名著QQ群: 696280552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评论审核已启用。您的评论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被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