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从排印本的径改看吴语词
《醒梦骈言》现有三种版本,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0819.html
一是上海古籍出版社的《醒梦骈言》,是依据首都图书馆藏稼史轩刊本影印的,它保存了小说的文字原貌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0819.html
二是北京燕山出版社和中华书局的两种排印本,点校底本也是稼史轩刊本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0819.html
中华版和燕山版在整理出版时,除了标点断句外,对文字有过增删补正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0819.html
将两种排印本同影印本对照着看,能看出排印本中有许多处径改,其中十多处径改,径改掉的恰恰是吴语词和吴音字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0819.html
因排印本在作文字改动后,未出校记,研究者必须要同影印本对照着看,才能发现其径改之处现举几例: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0819.html
(1)弄熟子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0819.html
林妈妈便与他打了二张薄饼,又替他敲个火来,弄熟了递与他(第2回中华版第22页,燕山版第35页)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0819.html
例1其中弄熟了,古籍版的是弄熟子,两个排印本都径改成弄熟了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0819.html
弄熟了和弄熟子,意思完全相同,但弄熟了是普通话用法,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0819.html
而弄熟子却是道地的吴语词,其中子是吴语词的标志性词缀
子有时被写成仔子(仔)在《明清吴语词典》中的基本释义是<助>,表示完成,和‘了’相当21
(2)落肉
这病比前番的病大不同,前番不过昏昏沉沉,不省人事睡在床上,他少
了半点儿肉这番却弄得面黄肌瘦,病得一个人小了半个(第3回,燕山版第62页)
少……肉在古籍版中是落……肉
落肉,是指因生病、体弱等原因使体重减轻,至今仍是吴语中的常用词
如会对一个大病初起的人说:落脱(掉)了一身肉,因吴语词落的其中一个义项是掉、丢掉、失去
(3)着末名
(兴儿)脚上那疖也已平愈,便自己去看榜从第一名看到末名,有自己的名字(第6回中华版第79页,燕山版第127页)
在古籍版里,末名的却是着末名,中华版和燕山版中全被径改成末名
着末名在吴语中就是最后一名,也是末名的意思如此之外,吴语中还有着末个、阿末名也可表示最后一名
着在吴语中可作副词,表示最之意如吴语中有着末脚(最后)、着后头(最后面)、着东面(最东面)等词,其中着的用法同《醒梦骈言》中的这个着
(4)心想
(大男)不住的盘问母亲道:父亲果系在那里?说与孩儿知道了,孩儿读书也有心思(第4回燕山版第80页)
读书也有心思,古籍版的是读书也有心想
此处心想是吴语名词,词义同心思完全相同,但心思是普通话用法,而心想则是吴语用法
心想又常被写成心相这在明清吴语文献中有大量记录,《明清吴语词典》中收有心想、心相的7个例句,文长不引
(5)首把诗
施孝立哈哈的笑起来道:却如何做得!道把诗如何要想来求亲!(第9回,燕山版第184页)
例句中的道把诗无法理解,查古籍版是首把诗,这就通了
诗怎么能作为求亲的依据呢?
(6)高墩
到了青州,珍姑拣块高燥的土,把父母骨殖突如其来停当(第10回,中华版第134页)
高燥,不知是何义,古籍版中它是高灯
影印的原书版中屡屡出现有自造的简写字,如把里写成礼等,这高灯其实是高墩
高墩是吴语词,词义为地势较高的地方,高起的地方如整块田是平的,但其中有高起的地方,也可称其高墩
墩又可写作敦,清朱骏声著《说文通训定声》屯部弟十五:今江东呼地高堆者为敦23
例句是指找一块地势较高的地方,安葬父母的骨殖
(7)搿
(宋大中)随着滚滚的波流淌去,却撞着了一株枯树,是上水头冲下来的,便用手抓住,昂起头来沤出了些吃下的水,顺水势漂去(第11回中华版第142页、燕山版第227页)
例7中的便用手抓住,古籍版的是便用手搿住
吴语中的搿和普通话的抓字,词义是有明显差别的
抓,可以用一只手,也可用两只手,只要手指捏住了物,便可称抓
而搿,表明落水者是用双手抱住枯树的
从语境看,用搿比用抓准确得多,这也是方言比普通话更准确之处,好多普通话中没有的词语,在吴语中几乎都可找到
况且,在第3回中作者已用过一个搿字了,两者虽事件不同,对象不同,但动作却是相同的
(陈仲文)当下见宋大中言谈温雅,是个旧家子弟,便要留在家里做西席一来怜他漂泊无依,二来要紧与儿子读书,也是一事两合
例8断句标点有误,一事两合当,正确的标点应为一事两合当
由于点校者不熟悉吴语俗语,断句后感到后面读不通,于是在当后加了个下字
其实,一事两合当是个典型的吴语俗语,完整的应为烧香望和尚,一事两合当(合读作gè),意思是指做一件事可达到两个目的(既去庙里烧了香,又借此看望了和尚)
例8是陈仲文收留落难的宋大中做西席,既使漂泊无依的他有居住之所,也可让他教自己的儿子读书识字,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两合当又可写成两勾当
清吴语小说《何典》第2回:村中那些大男小女,晓得庙已起好,都成群结队的到来烧香白相,正是烧香望和尚,一事两勾当24
此俗语在我周围五十岁以上的原住民人群中至今常用
综上所述,《醒梦骈言》中使用的吴语词,
一是数量多,每篇都是大量出现,有的是接连不断地出现,涉及到的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副词、俗词俗语以及常用句式等等,称其为吴语小说名符其实
二是这些语词反映的地域内容全面,既有反映吴地生活环境,日用事物和农村习俗的,还有反映方言读音的,词汇比官话丰富得多
三是作者的吴词语积累丰富,使用起来得心应手,非常熟练大量词语看似不经意中被使用,但他对词义明确并运用准确,正是这些特殊的、带有明显吴地特征的词语,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用词习惯和地域身份
此书是一部保存了大量明清吴语词的资料书,也是不可多得的语言重要文献从现代方言区划来看,其所用方言属北部吴语区(主要是太湖片)
这对于一个非吴地人、或不了解吴地习俗、方言的人,如蒲松龄来说,大批量且熟练使用它们是件不可想象、也是不可能的事
尽管《醒梦骈言》的素材来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但仅仅是借用的它的壳和材料而已,说明作者学习了三言两拍等书的创作方法(连书名也仿三言),而且作者对原有内容作了增添、删除、改动、补充等,很下了一番功夫的
从这个角度讲,白话吴语小说集《醒梦骈言》完全是另一作者的再创作,已与蒲松龄无关,也与《聊斋志异》没有多大关系了
况且全书用语,了无山东方言迹,用邹先生论文中的话来说,关于《醒梦骈言》使用了不是少量的山东方言,答案应该是否定的
笔者出生地、生活地几百年中一直属原江苏松江府(1958年才划为上海市),隔壁就是苏州府,两府行用语言均为苏南方言,同属北部吴语区太湖片
从《醒梦骈言》作者使用语言实际看,他熟悉官话,更熟悉太湖片苏南方言;作者应是苏南地区人,或者是在苏南地区有长期生活经历的人,他的母语是吴语,《醒梦骈言》的语言同三言二拍、《型世言》等书使用语言同属一个语系
注释:
21石汝杰、宫田一郎主编:《明清吴语词典》第770页,上海辞书出版社(上海),2005年1月第1版
22张春帆:《九尾龟》,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1994年10月第1版
23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第803页,中华书局(北京)1984年6月第1版
24张南庄:《何典》第2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1981年5月第1版
作者单位:上海闵行区地方志办公室
刊于《蒲松龄研究》,2010,第3期转发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