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中的著名场面:太监听戏

评论字数 4338阅读模式

《金瓶梅》是中国古典小说中少有的几部耐读的杰作之一。说它耐读,是因为它绝非一本可以一次性消费的通俗故事,也不是一个读者可以轻易把握的阅读对象,而是一个多层立体纵横交错的复杂文本结构。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时代地域、不同人文理想的读者,会对它作出不同的审美评价,同一读者的不同目的、不同心态、不同时间的重复阅读,也会获得不同的内心体验。一次阅读与多次阅读,平面的阅读与立体的阅读,粗读与细读,分割孤立的阅读与前思后想的阅读,所得到的《金瓶梅》形象很可能产生天壤之别。

止看其秽处的无聊读者,把它作为精神鸦片;浅尝辄止的道德家,给它扣上诲淫的罪名;狭隘的文艺理论,把它判为自然主义的作品;对人类生存状态有研究兴趣的学者,欣赏它是明代社会的生动形象的风俗画;有社会批判精神的人们,看出它是一部可悲而真实的世情书;而更加细心地真正想进入那个深邃艺术殿堂的读者,则在风俗画和世情书的背后,在字里行间,终于读出了作者,读出了他文本建构中深藏不露的隐喻象征和巧夺天工的锦绣文心。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5216.html

也许我们已经在叙述的语气中把前三种阅读判定为低层次,而把风俗画、世情书和作者在文本建构中的隐喻象征作为三个有价值的阅读层次,这三个有价值的审美空间又从后往前一层比一层难于进入。进入前两个层次,即进入了作者所创造的对象世界,进入后一层次,则进入了创作主体的深邃心灵。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5216.html

毫无疑问,本章节的太监听戏这这个片段是《金瓶梅》所描摹的明代社会风俗画的一部分,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当时的人们关于棺材的学问,看到了戏曲声腔的流行情况及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习性和素养的观众的好恶褒贬,看到了丧失人性、身心畸变的太监在世俗生活中的格格不入。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5216.html

北杂剧随元帝国的消亡而衰落之后,早已在民间流传的南戏代之而起,由于《琵琶记》及荆、刘、拜、杀(《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在各地戏曲舞台上的卓越成功,南戏的各种声腔不断出现,形成此起彼伏之势,时有昆山、余姚、弋阳、海盐四大声腔最具势力,而《金瓶梅》内一再见到的海盐腔则是其中发达较早的一种。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5216.html

海盐是浙江重要产盐区之一,宋元时多次被辟为通商口岸,对外贸易比较发达,海盐腔就是在这种商业型文化的社会背景中发展起来的,据说与海盐腔创始很有关系的海盐澉川杨氏,就是以海运起家的豪门,后来杨梓成为杭州路总管,家里培养出许多能唱海盐腔的海盐州少年(或许这就是海盐子弟名称的由来)。这个经商起家又成为官僚的海盐腔艺术家,与富豪、商人、提刑官三位一体又专喜欢请海盐腔戏班子的西门庆,看来不无相似之处。而两位内相对海盐腔的厌恶,则似乎表现了当时固守北曲欣赏趣味的一部分人,对海盐腔南方商业型文化气质及隔绝不通的地方曲调色彩的双重反感,不过海盐腔到底不可遏止地对北曲形成了压倒和取代之势,并且成为文人士大夫们以及北方观众也渐渐喜欢的声腔,当然不久又有更为柔美的昆山腔来取代了这取代者的地位。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5216.html

《金瓶梅》产生的那个时代,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太监帝国,自从永乐皇帝修改祖训,重用太监之后,明朝几乎成为一个太监把持的朝廷,竟敢自称九千岁的魏忠贤就是万历年间入宫的。太监的显赫地位和优裕生活,招致大量憧憬富贵却无本领的人,以此作为进身捷径。据载明末某年宫里招募太监 1500人,应募者竟多达2万余人,尽管增加名额录用了4500人,落选者仍有16000多人,他们在礼部大门外声嘶力竭地痛哭。明中叶都城附近曾有3500余名落选者联名上书要求朝廷收容,不到十年,收容地南苑人数已逾万,朝廷终于不胜负担,遂把他们驱散乡间,逼其自食其力,结果他们为害市井农村,成为极富破坏性的社会垃圾。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5216.html

与此同时,却有另外一些人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走着另外的路,这就是被两位内相讥为酸子的读书人。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5216.html

明代实行八股举仕制度,酸子们十年寒窗无人问,却可能一举成名天下知,但是能得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好运气者毕竟是极少数,更多的人是把青春年华抛给了古道西风瘦马。即令好运气者也无不受过寒窗夜读、背井离乡,书剑漂零、别妻离子之苦。把青春乃至生命的全部年华去买个黄榜有名的酸子,与那些不惜阉自己人性去换取富贵的太监,恐怕在某些契合点上有着同样的悲剧色彩。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5216.html

然而薛内相却在这里同温秀才争执起来了。薛内相讨厌海盐腔,除了因为那蛮声哈刺的地方腔调之外,还有作品的内容多是演酸子们科举道路上的悲欢离合,太监们显然对这种人生追求方式持着变态的偏见和反感,因此厌恶在戏场中看到这些东西。这些被阉之后的人身体和心理都发生了畸变,他们喜怒无常,神经敏感,自卑软弱,最害怕别人瞧不起他们,贬低酸子们读书做官的生活道路,不过也是他们自欺和慰藉的一种方式而已。可怜温秀才,他还不够真正有资格来跟薛内相辩论,因为薛内相贬的是那些已经成功而在朝为官的酸子,而温秀才到现在仍然只是一个秀才,所以他要申明自己有资格反驳,虽是士大夫,也只是秀才做的。老公公砍一枝,损百林。兔死狐悲,物伤其类。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5216.html

这些身心畸变、性格怪僻的太监,在人性完整的世俗生活中,显然有些头脑僵化,不容易接受环境的改造,跟上时代的变迁,好恶臧否与世俗观念都有点格格不入,书中的其他人物很难与他们快乐地相处。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55216.html

孟子云: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这两位内相也算已从宫中出来置之庄岳之间数年了,却不能居之楚则楚声,居之齐则齐声,言行多不合众人。

记得吃官哥儿满月酒的时候,众人让太监点唱,喜庆宴会,刘太监连点两个,一个是叹浮生有如一梦里,一个是《陈琳抱妆盒》,众人都说唱不得,薛太监来点,却点个想人生最苦是离别,更使人发笑,最后薛太监只好承认:俺每内官的营生,只晓的答应万岁爷,不晓的词曲中滋味,凭他每唱罢。这回西门庆们本想接着看《玉环记》,两个内相一来,把唱道情的一叫上来,他们就只好委屈忍耐了,所以太监一走,西门庆连忙就叫接演昨日的《玉环记》,并说:内相家不晓的南戏滋味。早知他不听,我今日不留他。伯爵更刻薄些:内臣斜局的营生,他只喜《蓝关记》捣喇小子胡歌野调,那里晓的大关目,悲欢离合。顺便说到,两位内相点的《刘智远红袍记》跟《刘智远白兔记》讲的一个故事,可能《白兔记》偏重白兔指引下井边遇母,《红袍记》偏重于发迹变泰,红袍加身。

这段文字中还出现了太监对朝政的议论,所言多是宋代史实,如雷电震碎凝神殿鸱尾,事见《宋史》,大金进表割三镇,是靖康元年诏许之事,太庙钻缝出血,事载《大宋宣和遗事》宦官童贯封王乃宣和七年事。但名写宋亡之征兆,实际上也正反映了明代宦官专制、朝廷腐败的社会现实,而又把西门宅院这个糜烂家庭的败落与朝政的衰朽对比起来,让读者把对家庭悲剧的思考扩展和深入到国家、民族、社会悲剧的广度和深度中去。正是通过这样一些手法,作者把风俗画和世情书交织融会在了一起。

在这次宴会上助兴的,有海盐子弟和唱道情的,演出了海盐腔《刘智远红袍记》和《玉环记》上次未演完部分,以及道情《韩文公雪拥蓝关》和《李白好贪杯》。这些作品的具体情节作者没作介绍,如果马虎一点,我们可以一眼掠过,不去计较。但是如果用细读法来扫描这些地方的时候,这些最容易被忽视的文字却突然生发出光彩来。

我们不难承认这些文字都是具有特定精神内容的语象,而且就这些剧目在社会上代代流传不衰的情况来看,我们根本不能否认它们已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约定俗成的公共象征,,因而作者根本不需要展开它的具体情节内容,绝大多数熟悉传统文化的读者,就能并应该领悟作者的隐喻。作者在这里决不只是节约了纸墨,而是表示了对读者的信任和尊重。但是作者认为不须饶舌的地方,却是要求读者自行补充的地方,如果读至这些地方读者自动放弃思考的权利,那就无法真正进入作者精心构造的审美空间,去和作者共同进行美的创造,而不只是享受。

张竹坡早就指出:凡各回内清曲小调,皆有深意,切合一回之意,有的则关系全部,《金瓶》内,即一笑谈,一小曲,皆因时致宜,或直出本回之意,或足前回,或透下回。美国学者柯丽德也深有体会地说:在引用戏曲和曲子之处,小说表现出传统的知识和传统的态度,我们在阅读中若记住这些东西,就能了解《金瓶梅》中一整套巧妙的构思,否则也就难以使人领会。在这些地方,需要我们很快地调整对书中已经读过部分的回忆,以适应对小说含意转变的意外领悟。这提醒我们现代读者在作《金瓶梅》的阅读时,必须恢复对于传统知识的敏感,以便随时准备领悟作者常常使用的公共象征,并经常回忆过去的情节,以保证在必要的地方能够实现对小说含意转变的意外领悟。

我们已经在西门庆观戏感瓶儿这一回的赏析中,指出过《玉环记》与小说中人物命运的相似关联。我们也不难认可《李白好贪杯》道情,密切地配合了且尽杯中物的人物心境,亦即作者所创造的语境。《刘智远红袍记》比较起来可能要算重要性稍差的语象,唱了没几折就因为太监们不耐烦听下去了。《韩文公雪拥蓝天》则很可能是这几个剧目中作者寄意最深的一个语象。这是宋、元、明、清以来,小说、杂剧、传奇、曲艺及近世京剧等,各种艺术种类都描写过的一个在民间普遍流传的故事,说韩愈侄孙韩湘子少年学道,得吕洞宾度脱登仙,成为八仙之一,初曾于试能开顷刻花奇技时,于花叶间显诗一联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暗示其叔祖父韩愈久后有此厄,后来韩愈因上《佛果表》而贬潮州刺史,经秦岭而阻蓝关,果然应验。这时韩湘子冒雪而来,说此因果定数,又告知未来,劝度文公早脱红尘。

如我们前面所言,这是一个众所熟悉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题遂成为传统文化的一个公共象征,它所寄寓的乃是佛教的色空观念而色空观念在相当的程度上正是《金瓶梅》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发展的基本走向和总体构思,一部聚散史,完成了由色入空的历程。我们回忆起来,在第32回官哥儿满月酒的宴席上,薛内相点的戏却是《韩湘子升仙记》在五十八回西门庆生日宴会上,二内相又点了一段韩湘子度陈半街《升仙会》杂剧,好象这两个内相除了韩湘子故事以外,什么都不懂都不感兴趣似的。这一具有公共象征效用的语象多次出现,前后照应,成为一个复现语象。官哥儿生时韩湘子升仙,西门庆生日韩湘子度陈半街,李瓶儿死时韩文公雪拥蓝关,使人想到前者是在最热闹最得意处藏下一个预言,而后者则是这个预言的兑现,官哥儿与李瓶儿为母子,韩湘子与韩文公为祖孙或叔侄,这似乎也有着对应相似性。

这使我们有理由把它们联系起来,领悟作者的隐喻和象征。如上,当我们把作者由于使用具有公共象征效用的传统剧目而留下的空白,进行自我填充之后,当我们发现这个公共象征同时又是一个复现语象之后,我们似乎就获得了对小说含意转变的意外领悟,并由此而对作者巧妙的艺术构思加深了印象,我们就觉得已经在与作者共同完成《金瓶梅》的主题,在审美的享受中增添了创造的快乐。

微信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weinxin
我的微信
四大名著QQ群: 696280552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评论审核已启用。您的评论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被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