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的眼泪与贾宝玉的悟道

评论字数 2954阅读模式

宝玉此偈,形式上来看,感觉该偈子有些禅机的味道,细看则不然,个中透露的思想还是庄子的东西更多一些如果细细品味宝玉的三行偈语,就很容易发现他要抒发的正是庄子对于世界的认识过程,即首先要去你我(你证我证,心证意证),其次要去目的(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接着去智慧(无可云证,是立足境),最后才能回归自然,不期然而然地得到自由和快乐所以,我认为宝玉是用禅宗的瓶子装了庄子的酒水

笔者甚为佩服徐先生的这段解析,贾宝玉的这个偈子,上承因《南华经》的一悟,读来仍是庄子的感觉,而黛玉所续的无立足境,是方干净,则又源自于六祖惠能的偈子,具有了禅宗的意味,从而使整个偈子,进入到一个禅宗的世界但是贾宝玉的悟,毕竟仍然局限在一个亲近自然的境界,并未进入空的世界可以说,这只是贾宝玉悟世悟情的一个阶段而已然而归根结底,本次悟还是因为林黛玉贾宝玉因不被林黛玉所理解,进而产生自己无能的感慨所以在偈子里出现了宝黛情感过程的影子可以说,林黛玉即是这个偈子的缘起,也是这个偈子的指向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2150.html

林黛玉的《葬花吟》历来深受读者的喜爱,这种喜爱是因为《葬花吟》的文辞,是因为林黛玉这个人物,但更多的却是《葬花吟》中所及的凄清悲切之感,读来撼人灵魂,于不知不觉间热泪盈眶全诗首先由景而出,继而由景及人,由落花而至葬花人,又由葬花人至葬花人的心理的变化,这种心理变化又区分出层次来,由怜己至追问,既有述志,又有述情,比兴皆俱,步步行来,发人深思即将林黛玉这个寄人篱下的诗化女儿的自我感觉刻画的淋漓尽致,又将这个诗化女儿的情性心理描摹的入木三分林黛玉对情的渴望,对心的追问,对洁的执着均在诗中体现可以说《葬花吟》是林黛玉的血泪之作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2150.html

作为一个聪敏的人,贾宝玉是非常有灵性的当他听到林黛玉的《葬花吟》之后,是不觉恸倒山坡之上,在贾宝玉看来,《葬花吟》的内容,已经不仅仅是局限在林黛玉的身上,书中写到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2150.html

试想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既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到无可寻觅之时矣宝钗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则自己又安在哉?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真不知此时此际欲为何等蠢物,杳无所知,逃大造,出尘网,使可解释这段悲伤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2150.html

一个好的文学作品,最大的功效并不是灌输,而是引导思考《葬花吟》正是这样从内容上来看,《葬花吟》纯属林黛玉自身的感慨,而在贾宝玉的眼里,却成了引发他感悟的基点正如一条脂批所说,贾宝玉并没有去品味《葬花吟》的锻字炼句,由真性情所发的文字,本就是最自然的,也是最打动人的贾宝玉在被打动的同时,思考却早已超脱出了《葬花吟》的内容他的思考由林黛玉,到了一众女儿,又到了各种事物,最终却落到了如何逃大造之上贾宝玉对美好的事物是有着喜爱之心的,这种美好可以是人,也可是物,这正是贾宝玉的情不情的性情所决定的美好终会逝去,而这种逝去的悲伤却又是贾宝玉所难以接受的从这段文字来看,这次感悟仍然延续了上例中的偈子的因素,贾宝玉仍然处在一种庄子所论的境界之中,认为绝圣弃智,才可解释这段悲伤,这也正是宝玉在发誓时说的飞灰还不好,灰还有形有迹,还有知识等我化成一股轻烟,风一吹便散了之意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2150.html 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2150.html

微信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weinxin
我的微信
四大名著QQ群: 696280552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评论审核已启用。您的评论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被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