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可卿之死”看曹雪芹对《红楼梦》的修订

评论字数 10447阅读模式

在《红楼梦》现存抄本第十三回的批语中,还有多条针对秦可卿淫丧情节所作的批点

例1、正文彼时合家皆知,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处批语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1955.html

甲戌本眉批九个字写尽天香楼事,是不写之写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1955.html

靖藏本批九个字写尽天香楼事,是不写之写棠村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1955.html

靖藏本眉批可从此批,通回将可卿如何死故意隐去,是余大发慈悲也叹叹!壬午季春,畸笏叟(庚辰本作回末总评)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1955.html

例2、正文如何料理?尽我所有罢了处批语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1955.html

蒙府本侧批尽我所有为媳妇,是非礼之谈,父母又将何以代之故前此有恶奴酒后狂言,及今复见此语,含而不露,吾不能为贾珍隐晦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1955.html

例3、正文贾珍哭的泪人一般处批语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1955.html

甲戌本夹批可笑,如丧考妣,此作者刺心笔也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1955.html

例4、正文此时贾珍恨不能代秦氏之死,这话如何肯听处批语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1955.html

蒙府本侧批代秦氏死等句,总是填实先文文章源自 四大名著网:http://www.sdmz.cn四大名著-http://www.sdmz.cn/11955.html

例5、另设一坛于天香楼上处批语

甲戌本夹批删却,是未删之笔

例6、正文秦氏之丫鬟名唤瑞珠者,见秦氏死了,他也触柱而亡处批语

甲戌本夹批补天香楼未删之文

靖藏本夹批是亦未删之文

通过《红楼梦》现存各抄本中批语的比较,例3贾珍哭的泪人一般处夹批与例5另设一坛于天香楼上处夹批为甲戌本独有例1彼时合家皆知,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处眉批,例6秦氏之丫鬟名唤瑞珠者,见秦氏死了,他也触柱而亡处夹批,甲戌本与靖藏本相同例2如何料理?尽我所有罢了处批语与例4此时贾珍恨不能代秦氏之死,这话如何肯听处批语,仅蒙府本有侧批以上各本中的批语除了甲戌本和靖藏本言及将可卿如何死故隐去外,均未提天香楼之事,也未提删书之事在小说第十回和第十一回有关秦可卿病情的文字描述中,蒙府本中还有如下批语

第十回肝木特旺,经血所以不能按时而至处侧批

恐不合其方,又加一番议论,一为合方药,一为夭亡证,无一字一句不前后照应者

第十回回末总评

欲速可卿之死,故先有恶奴之凶顽,而后及秦钟来告,层层进入,点露其用心过当,种种文章逼之虽贫女得居富室,诸凡遂心,终有不能不夭亡之道我不知作者于着笔时何等妙心秀口,能道此等无碍法语,令人不禁眼花缭乱

第十一回者好也未可知处批语文字一变,人于将死时,也应有一变不管是夭亡,还是人于将死时,蒙府本侧批的批者明确认为秦可卿是因病而亡不管出于何种原因,批者依据作品中不存在的情节进行评点的话,难免会与小说文本产生矛盾甲戌本上的脂批与现存文本出现矛盾的根源在于曹雪芹曾对秦可卿的淫丧情节进行过删改,可是并没有把相关的描写删削干净,这些原稿中自缢而死的残留文字,就与删改后的情节发生了抵牾如第五回自缢而死的画册,《好事终》曲子中隐指秦氏悬梁自尽的画梁春尽落香尘,以及俞平伯提出的几条证据正如林冠夫所说今秦可卿之死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矛盾,原来是经过删改又未删改彻底而形成的 删削不彻底便造成了秦可卿形象的混乱和前后矛盾

曹雪芹接受了老朽的修改建议,但是有没有进行彻底的删改,有研究者指出这是曹雪芹有意为之例如,王昆仑认为曹雪芹在删去‘天香楼事件’时,还是犹疑再三的,这表现出他并没有彻底删除干净,还留下许多迹,特别是他对秦可卿的判词和曲子没有删除改写这就可以说明,曹雪芹在创作中,对于秦可卿的认识,始终处于矛盾之中这就形成了现今《红楼梦》中二者都存在的自相矛盾的状况

类似的看法还有蔡义江在《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中所说但有些地方,作者故意留下迹,如画中‘美人悬梁自缢’就是最明显的地方张锦池也认为这是曹雪芹故意留下的曲笔,曹雪芹塑造秦氏这一形象的主要意图,是要通过它借以揭露贾府统治者的精神空虚,道德败坏,借以揭露封建地主阶级的腐朽性,并从而探讨贾府何以会子孙一代不如一代的原因,当然也就不能不以曲笔的形式让人们窥出秦氏之死的本相这究竟是出于疏忽,还是有意而为之?目前还没有相关的版本依据来断定

秦可卿的死因不管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病死,还是如脂批所言由淫丧改为病死,有一点是没有变的,那就是秦可卿之死被安排在小说的第十三回曹雪芹修改了过程,但是没有修改结果因为秦可卿之死如果往后移,则后面的许多情节都要受影响,修改的工作量很大所以,在删改之后的情节里,虽然秦可卿并非因淫事败露羞愧而死,但她仍然得在第十三回迅速地死去于是,我们就看到了秦可卿病情的急速发展曹雪芹在《红楼梦》开篇不久便对秦可卿之死的设定,无论是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还是从小说的总体结构来看,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多种作用

微信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weinxin
我的微信
四大名著QQ群: 696280552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评论审核已启用。您的评论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被显示。